第39章 三字经8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8098更新时间:19/03/19 11:03:09
[注释\\] ①霁:(音记)雨过天睛。 [译文\\] 雨后刚放晴, 秋风送来阵阵寒意; 书房里更加凉爽, 灯火旁读书的时光更长。 《七夕》① 庭下陈瓜果②云端望彩车③ 争如④郝隆子⑤只晒腹中书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初七。 ②陈瓜果:据《荆楚岁时记》载,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 女在院子里摆瓜果,向织女星乞求智慧灵巧。 ⑧彩车:(车音居)牛郎织女会面时乘的车子。 ④争如:怎么比得上。 ⑤郝隆子:晋朝郝隆。农历七月初七,人家晒衣物, 隆卧于庭中,人问他作什么,他答:晒我腹中书。 [译文\\] 七夕时节堂庭下摆上瓜果, 向云端遥望牛郎织女相会的彩车; 倒不如象那郝隆子, 卧在堂前晒晒肚子里的书籍。 《登山》① 九日②龙山③饮黄花④笑逐臣⑤ 醉看风落帽⑥舞爱月留人 [注释\\] ①《登山》: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原题为《九日龙山 饮》。 ②九日:指重阳节,旧历九月初九。 ③龙山:在湖北江陵县西北十五里。 ④黄花:指菊花。 ⑤逐臣:遭到放逐的朝臣。 ⑥风落帽:晋朝桓温带着一班幕僚游龙山,其中有一 个叫孟嘉的(桓温的参军)喝醉了,他的帽子被风刮掉了, 他自己还不知道,桓温让孙盛写诗来嘲笑他。 [译文\\] 重阳节登上龙山饮酒, 菊花嘲笑我是逐臣; 喝醉了酒看着风吹落帽, 对月起舞更舍不得离去。 《对菊》①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②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③ [注释\\] ①《对菊》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原题为《九月十日即 事》,作于前首《九日龙山饮》之后的九月初十日。李白九月 初九登龙山,兴犹未尽,第二天再登龙山对菊而作。 ②觞:(音伤)古代喝酒用的器物,酒杯。 ③两重阳: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月十日为“小重 阳”。“两重阳”即指大小两个“重阳”。 [译文\\] 昨日重阳刚登山, 今天又来这里举起酒杯; 菊花为什么这样苦, 竟遭到两次重阳。 《冬初》 帘外三竿日①新添一线长② 登台观气象云物望中详③ [注释\\] ①三竿日:“日上三竿”,利用太阳照射竿子倒影的长 短,来测量时间。日上三竿,意思是太阳已经很高了。 ②一线长:冬至日以后,白天一天天变长,这里指冬 至后,白天每天长一线。 ③详:吉祥,古时“详”和“祥”通用。 [译文\\] 窗外太阳已升到三竿, 冬至后白昼增添一线长; 登上高处望气象, 观看云彩万物呈现着吉祥的征兆。 《季冬》 时值嘉平①候年华又欲催 江南先得暖梅蕊②已先开 [注释\\] ①嘉平:指阴历十二月。秦始皇把腊月改名嘉平月。 ②梅蕊:梅花蓓蕾。 [译文\\] 时节已到了腊月, 年岁又在催人老; 长江以南先有暖意, 梅花早已开放。 《除夜》 冬去更筹尽①春随斗柄②回 寒暄③一夜隔客髩④两年催 [注释\\] ①更筹尽:更筹,古时夜间计时之器。更筹尽,指一 夜过去。这里泛指一年。 ②斗柄:即北斗七星的柄,随季节的变化,其方向有 变化。 ③寒喧:客套,问寒问暖,指谈家常。 ④髩:即鬓 [译文\\] 一年的最后一夜就要过去, 春天随着北斗星的转动又来临; 在闲谈中虽只隔了一夜, 两年岁月的更替催使人的鬓发又白了许多。 《弟子规》 《弟子规》全书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部 分。 下面我们按原文顺序分五个部分作一简单批注,供分 析批判时参考。 (一)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①: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 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是孔老二的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 长;还要克制自己,谨慎诚实地按礼的要求去做;要广泛 地爱统治阶级,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努力实行的同时, 要分出精力放在学习典章文献上。 [注释\\] ①圣人指孔老二。孔老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二)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叫你,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干什么, 行动不能懒惰。父母教训你,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着。父母 责骂你,必须顺从地接受。 [注释\\] ①《礼记·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 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父母呼唤,要立即恭恭 敬敬地答应,手里干着活得马上放下,嘴里吃着东西要赶 紧吐掉,快步向前不能迟缓。) [原文\\] 冬则温,夏则凊(音净,寒、凉),晨则省,昏则定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②。 事虽小,勿擅为,苟(如果)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④,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 子搧凉。早晨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睡下。出外要禀 告父母,返回后要向父母问候。居住的地方要固定,所做 的事业不要变动。事情尽管小,不要自作主张,如果自作 主张,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了。东西尽管小,不能私自拿 了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就会感到伤心。父母喜 好的,要尽量设法准备好,父母厌恶的,要谨慎地去掉。 身体有了损伤,会使父母忧虑,行为品德不好,会给父母 丢脸。 [注释\\] ①《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 定而晨省。” 《二十四孝》记载:东汉黄香,九岁丧母,就知尽孝, 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搧 凉。 ②《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③《礼记·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 财也,示民有上下也。”(父母活着,做儿子的不能独立自 主,不能有自己的财产,以表示有上下的分别。) ④《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 女身体的每一根头发、每一块皮肤,都得自父母,不能毁 坏和伤害,孝就从这里做起。做官,行先王之道,扬名后 代,光宗耀祖,这是孝的最终目的。) [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②。 [译文\\] 父母疼爱我,尽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还能做 到孝,才是真孝。父母有过错,要规劝,使改正错误。规 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声细气。父母不听,等父母高 兴时再规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 也要毫无怨言。 [注释\\] ①《二十四孝》记载:虞帝舜的父亲,听了舜的后娘 的坏话,要杀舜。舜力尽孝道,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父母。 尧认为舜是贤人,就把帝位传给舜。 ②《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 泣而随之。”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 不入,起敬起孝,说(同悦)则复谏。……父母怒不说,而 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 [原文\\] 亲有疾,药先尝①,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②,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③。 [译文\\] 父母有病吃药,子女要先尝,不分白天黑夜在床前侍 候。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在守丧期间应经常悲泣,夫 妇不同居,不喝酒吃肉。办丧事要竭尽礼节,祭祀要心诚。 对待死去的人如同对活着的人一样。 [注释\\] ①《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 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②《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 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 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曾参问:“三年守孝期间可 以去吊唁别人吗?”孔丘说:“在三年守孝期间的头十三个 月,不能和大伙呆在一起,不能和人一起活动,君子还要 按礼的规定穿孝衣,以表示哀悼。在这三年守孝期间还去 吊唁别人,不就是假的了吗?”) ③《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礼埋 葬他们,祭祀他们。)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①。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音敏,消失)。 [译文\\] 作哥哥的讲友爱,作弟弟的知道恭敬,兄弟和睦,孝 就在其中了。彼此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 生呢?说话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注释\\] ①《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 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 矣。”(一说话就想到父母,这样就不会用恶言骂人,人也不 会用忿恨的话回击自己,自己就不会受污辱,也不会使父 母丢脸,这样就做到孝了。) [原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音现,显露)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①。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②。 [译文\\] 不管吃、喝、坐、走,都应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 长辈叫人,要立即帮着去叫,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先到。 对长辈不能叫名字,在长辈前不能显露自己的才能。路上 遇见长辈,马上迎上前去作揖行礼,长辈不说话时就后退 恭敬地站着。见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坐在 车上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须站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长 辈站着的时候,小辈不能坐,等长辈坐下,命令你坐时才 能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低到听不见,就不合 适了。到长辈那里要快步上前,退出来时步子要慢。长辈 和你说话,要站起来回答,眼睛不能东张西望看别的地 方。 [注释\\] ①《礼记·曲礼》:“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 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见到父亲的 朋友,没有命令你前进就不能前进,没有叫你后退就不能 后退,没有问你话就不能说话,这就是孝子的行为。) 《礼记·内则》:“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②《礼记·曲礼》:“毋侧听,毋曒应,毋淫视,毋怠 荒。”(不能侧着耳朵听长辈说话,不能用号叫声回答长辈, 眼睛不能东张西望,不得怠慢。) [原文\\]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①。 [译文\\] 事奉叔伯等父辈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事奉堂表 等兄长如同敬重自己的兄长一样。 [注释\\] ①《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我家的长辈,从而推广 到敬重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 家的儿女。这样去做,统治天下就易如反掌。) (三) [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要早起晚睡。人很容易衰老,要爱惜现在的时光。 [原文\\]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音哲,总是)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音会,肮脏)。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①。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音玉,门坎),勿跛(瘸、不正)倚,勿箕踞, 勿摇髀(音必,大腿)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满),入虚室,如有人③。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译文\\] 早晨起来必须洗脸漱口。大小便以后要洗手。帽子要 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要穿好结紧。帽子、衣服要 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要乱放,以免弄脏。穿衣服贵在干净, 不在于华丽。当官的穿衣服要遵循自己的名分,老百姓穿 衣要和家庭地位相称。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东西要 适可而止,不要过量。年纪还小,不要喝酒,喝醉了酒最 难看。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端正。作揖打拱要深圆, 跪拜要恭恭敬敬。不要踩门坎,不要瘸腿斜靠着,不要蹲 坐着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慢慢地掀帘子,不要弄 出声音。转弯要宽,不要碰着有棱角的东西。拿着空的用 具,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进空房间要像走进有 人的房间一样。做事情不要忙乱,一忙乱就多出错。不要 怕困难,也不要草率从事。 [注释\\] ①《礼记·少仪》:“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穿 衣服不按自己的名分,就是无知的人。) ②《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走 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不要斜靠着,坐的时候不要 把腿叉开。) 《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孔老二见国 君时,不站在门的中间,不踩门坎,以示尊君。) ③《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原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 斗闹的场所,绝对不要去。不符合礼的不正当的事, 绝不要过问。 [原文\\]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①。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同“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音千,吝啬)。 凡出言,信为先②,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将要进门时,问问屋里有谁,将上堂屋,要大声和主 人打招呼。人问你是谁,要告诉他姓名,不要回答“吾”或 “我”,这样人家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谁。借用别人的东西要 当面请求,如果不问就拿,那就是偷。借人的东西,用完 了就及时归还;别人借东西,自己有的话不要小气。凡是 说话,首先要讲信用,欺骗和胡说,怎么可以呢? [注释\\] ①《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 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上堂屋,必须大声和主人 打招呼。看到门口放着鞋,就知道里面有人,听到里面有 说话声才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进去。) ②《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 果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大 人物,说话不一定要有信用,行动不一定做到。) [原文\\] 说话多,不如少①,惟其是,勿佞(音泞,巧言谄媚) 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②。 [译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只求说得对,不要花言巧语。 刻薄挖苦,下流肮脏的话,小市民的习气,一定要警戒。 了解得不真实,就不要随便说;知道得不确切,不要随便 传。不合适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了,那么 办与不办都是错的。凡是说话、吐字,音要重,速度要慢, 不要急促,不要模糊不清。东家长,西家短,和你无关的, 就不要管闲事。 [注释\\] ①《孔子家语》:“无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说 话,多说话多坏事。) ②《孔子家语》:“无多事,多事多患。”(不要多管闲 事,多管事多祸患。) [原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音机,上升、跟 上)。 见人恶,即内省①,有则改,无加警。 [译文\\] 看见品德好的,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很远, 也可以逐渐跟上。见到别人的坏行为,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有就改正,没有就加以警惕。 [注释\\] ①《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见到好的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就自我反省一下。) [原文\\]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忧愁、悲哀)。 [译文\\] 只有道德、学问、才能、本领不如别人,才应当自己 勉励自己,迎头赶上。如果衣服、饮食不如人家,就不应 该忧愁。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傥掩饰,增一辜。 [译文\\] 听到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赞扬就高兴,那么坏朋 友就接近你,好朋友就离开你。如果听到赞扬就不安,听 到说你的过错就高兴,那么正直有信的朋友就逐渐亲近你。 不是存心做坏事就叫做错,如果存心干坏事那就是恶。有 了过错能改就等于没犯错,如果遮遮掩掩,那就又增加一 个过错。 [注释\\] ①《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 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 同有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就有益。同 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 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四) [原文\\] 凡是人,皆须爱①,天同覆,地同载②。 [译文\\] 凡是人都要相爱,因为都被同一个天所覆盖,被同一 个地所负载。 [注释\\] ①《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 爱人,礼为大”。(古时候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让人们相爱, 而实现爱人,遵守周礼最重要。) ②《礼记·孔子闲居》:“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孔丘 说:天无私地覆盖着人们,地无私地负载着人们,日月无 私地照耀着人们,根据这三者来统治百姓,这就是三无私。) 《中庸·三十章》朱熹注:“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 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天覆盖着,地负 载着,万物发育生长在天地间而不互相危害,春夏秋冬的 运行、日月昼夜的照明毫不紊乱。) [原文\\]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①,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音子,说别人坏 话)。 [译文\\] 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高,人们所以尊重他, 并不是他相貌好。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自然大,人们所 以佩服他,并不是他会说大话。自己有能耐,不要自私, 别人有能耐,不要轻视人家和说人家坏话。 [注释\\] ①《周礼·地官乡大夫》:“能者,有道艺者。”(有能 力的人,就是懂得和能够实行先王之道的人。) 《孟子·离娄下》:“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那么一点点,而老百 姓抛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 [原文\\] 勿谄(音产,巴结、逢迎)富,勿骄贫①,勿厌故,勿 喜新。 [译文\\] 不要羡慕富人,不要瞧不起穷人,不要讨厌旧事物, 不要喜欢新事物。 [注释\\] ①《礼记·坊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 骄斯乱。”(小人穷了就处于困境,富了就骄傲,处于困境就 要去偷盗,骄傲就要破坏等级名分,犯上作乱。) 《论语·宪问》:“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却 没有怨言,很难;富了不骄傲,容易做到。) [原文\\]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匆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①,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②,疾之甚,祸且作③。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 人家没空闲,不要去打搅,别人心里不安,不要拿话 去扰乱。人有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别人有见不得人的事, 不要去宣扬。称赞别人好,自己也就好,人家知道了,更 要勉励自己。揭发别人的坏处,就是一种罪恶,对别人恨 得厉害,就会招来祸害。互相勉励行善,双方都积了德, 有错不规劝,双方在道德上都欠缺了。 [注释\\] ①《礼记·坊记》:“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 ……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成绩归皇帝,过失 归自己,这就是忠。……好处归父母,过错归自己,这就 是孝。) ②《论语·阳货》:“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 讪上者”。(应该厌恶那种说人家坏话的人,应该讨厌那种 地位低下而攻击统治者的人。) ③《孟子·离娄下》:“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说人家坏话,后患来了,该怎么办呢?) [原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①。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②。 [译文\\] 拿人家的东西、给人家的东西要分清,给人家的要多, 拿人家的要少。打算怎样对待别人,先要问问自己,自己 所不想要的,就应该立刻停止。有恩要报,有怨要忘,报 怨是短处,报恩是长处。 [注释\\] ①《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这样, 在社会上工作时没有怨恨,在家也没有怨恨。) ②《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丘:“拿德 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丘回答:“又拿什么来报答德呢? 应该拿正直来回答怨恨,拿德来报答德”。) [原文\\]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①。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对待佣人,重要的是保持主人端庄的态度,但也还要 仁慈宽厚。以权势压人,人心不服,用道理来服人,才能 使人没有话说。 [注释\\] ①《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 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温良是仁的根本,恭敬和谨 慎是仁的基础,宽裕是仁的开始。) [原文\\]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①。 果仁者,人多畏②,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 同样是人,但高低贵贱各不一样,一般的俗人多,仁 者少。如果真是仁者,人们都敬畏他,他说话不遮掩,态 度不逢迎。亲近仁者,就有很大好处,德行日益增进,过 错日益减少。不亲近仁者,有很大坏处,坏人就要接近你 了,什么事都要坏了。 [注释\\] ①《论语·宪问》:“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也。”(君子中不仁的人也有吧,小人中却不会有仁者。) ②《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地望 去严肃可畏,靠近时显得温和,听他说话却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