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颜氏家训25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5707更新时间:19/03/19 11:03:09
[译文\\] 楷、草的书法,须稍微留意。江南有谚语说:“一尺长的信函, 就是你在千里之外给人看到的面目。”江南人上承晋、宋流传下来 的风气,都信奉这句话,所以没有在仓促间因写字而感到困窘为难 的。我从小继承家学,加上生性喜爱书法,所看到的书法范本也 多,观赏研习的功夫下得颇深,而书法技艺不高,确实是我没有天 分的缘故。但是这门技艺也不必过于精湛。技巧者多劳,智能者 多忧,因为字写得好而常被人使唤,更会感到劳累。韦仲将不要子 孙学习书法的遗诫,确是有道理的。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士,潇洒名 人,全国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法,他反因这一才能而掩盖了他的其他 才能。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著《齐书》,编成了一部典籍,书中 的文采大义,我自以为是可取的。但我只以书法得名,这也是一件 怪事啊。”王褒门第高贵,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后来虽然被迫入关, 也仍然受到礼遇。但他还是因为工于书法,才在碑碣间受困窘,在 笔砚的差使中受辛苦,他曾经悔恨说:“假如我不懂得书法,不会弄 到今天这个样子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自命善于书法。虽然是 这样,但那些位卑才浅的人,因会书法而得到提拔的也很多。所以 说思想主张不同的人,不能与他们同谋共事。梁朝秘阁的图书散 逸以后,我看到二王的楷、草墨迹很多,家里还曾藏有十卷,这才知 道陶弘景、阮研、萧子云的各种书法,没有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的, 所以王羲之的书体是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书体有所变化,变 成了王羲之少年时期的笔法。晋、宋以来,有很多能书法的人。所 以当时重视书法的风气,互相传染影响,所有书籍,都用楷书正体, 十分可观,虽然其中不是没有俗字,却不算大损伤。到梁朝天监年 间,这种风气还未改变;大同末年,谬误的字体就逐渐产生了。萧 子云改换字体,邵陵王使用不规范的字,朝廷内外还一致以他们的 字作为楷模,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狗,造成许多弊端。以致写一个 字,只看见几个点,或者胡乱增减笔画,随意改换字形。从此以后, 文献书籍,相当地不可阅读了。北朝在丧乱之后,字体粗率鄙陋, 再加上随意造字,比江南更加拙劣,竟然用“百”、“念”组成“忧”字, 用“言”、“反”组成“变”字,用“不”、“用”组成“罢”字,用“追”、“来” 组成“归”字,用“更”、“生”组成“苏”字,用“先”、“人”组成“老”字,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而是遍于经典之中。只有姚元标擅长楷书 和隶书,留心文字训诂,晚辈以他为师的很多。到了齐朝末年,官 府里缮写的各类文稿,比过去好多了。江南地区民间有本《画书 赋》,是陶弘景的弟子杜道士编写的。这个人不大识字,却轻率地 为绘画书法制定准则,还假冒为名师,社会上的人轻易相信和传 布,有不少后生被贻误。 绘画的工巧,也是奇妙的;自古以来的名士,多有人擅长这种 技艺。我家曾有梁元帝亲手画的蝉雀白团扇和马图,也是一般人 难以赶上的。武烈太子特别会画人物,座上的宾客,他随手勾勒描 画,就成了几个人像,拿去问小孩,小孩都能把画中人的姓名讲出 来。萧贲、刘孝先、刘灵除文学之外,还擅长这种技法。他们从赏 玩的古代名画中,知道今天的作品特别值得珍爱。但如果官职没 有通达显赫,经常为公家或私人画画,也是一项卑贱的差事。吴县 顾士端做过湘东王国侍郎,后来担任镇南府刑狱参军,他的儿子顾 庭,是梁朝的中书舍人,父子二人都会弹琴写字,尤其有较高的绘 画技艺,常被梁元帝叫去画画,每每感到羞愧和愤恨。彭城刘岳, 是刘槖的儿子,担任过骠骑府管记和平氏县令,是位有才学的豪爽 之士,绘画水平达到了极点。后来他随同武陵王到了西蜀,当武陵 王的军队在下牢失败后,被陆护军遣去画支江寺的壁画,与工匠们 混杂在一起。假若以上三位贤人都不懂得绘画,而是专攻儒学,难 道会蒙受这种耻辱吗? 锋利的弓箭,可以威慑天下,前代帝王以此观察人的德行,选 择贤才,同时它也是保全自身的紧要事情。江南地区称社会上的 习射叫兵射,仕宦之家的读书人,大多不操习它;另有一种博射,用 软弓长箭,射在箭垛上,讲究揖让进退,以此表达礼节。但这博射, 对抵御敌寇带来的灾难,毫无用处。战乱之后,这种射法便失传 了。河北地区的文人,大都懂得兵射,不但能像葛洪那样,一箭便 堵御了敌人的追兵;而且在三公九卿出席的宴会上,常常靠它分享 到荣誉和赏赐。虽然射箭有如此好处,但是射杀轻捷的飞禽,拦击 狡猾的野兽,我却不愿你们去参加。 卜筮,属圣人的事业。近代没有好的卜师,卜筮结果大多不能 应验。古人用占卜来解决疑惑,今人却因占卜而产生疑惑。为什 么呢?一个恪守道义,相信自己谋略的人,打算干一件事,却卜得 一个恶卦,反而忧惧不安,这就是所说的因占卜而产生疑惑的情况 吧!况且今人占卜十次,有六七次应验,就把卜筮者看成高手,其 实他们只粗知卜术大意,却不了解底蕴。凡是对吉凶祸福都进行 占卜,自然只能有一半应验,这种占卜怎能值得信赖呢!社会上流 传说:“懂得阴阳术的人,被鬼妒嫉,他命途坎坷,穷困潦倒,大多不 得平安。”我看近古以来特别精通占卜术的人,只有京房、管辂、郭 璞,他们都没有得到官位,且多遭受灾祸,这句话就使人更加相信 了。如果碰到世网严密,勉强背上个善于占卜的名声,就会有连 累,卜占也是招来祸患的根源。至于靠观察天文气象以预测吉凶 的事,你们一概不要去做。我曾学过《六壬式》,也遇到过人世间的 高明术士,搜集到《龙首》、《金匮》、《玉车令变》、《玉历》等十多种书, 对它们进行过研究探讨,却没有效验,随即就后悔而作罢了。阴阳 术,与天地一齐产生,也可昭示吉和凶、恩泽和惩处,不可不相信。 但我们距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远,社会上流传的术数书籍,都出自 平庸者之手,语言粗鄙肤浅,应验的少,虚妄的多。至于反支日不 出行,可有人照样遇害;不宜回家的忌日寄宿在外,可有人还是不 免惨死。这说明拘泥这类说法,禁忌多,也是没有好处的。 算术也是六艺中重要的一项。自古以来的文人,谈论天文,制 定律历,都要学习它弄通它。但是只可以附带去掌握,不可以作为 专业。江南地区懂得这门学问的人很少,只有范阳的祖暅精通它, 此人官至南康太守。河北地区的人大多通晓这门学问。 看病施药的事,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很难,我不劝你们以此作为 追求目标。稍微懂一点药性,能配上一点药方,居家可以此救急, 也就是一桩好事了。皇甫谧、殷仲堪就是这样的人。 《礼记》上说:“君子不无故把琴瑟丢掉。”自古以来的名士,大 多爱好琴瑟。到了梁朝初年,官宦之家的子孙,不懂得弹琴的,就 被看成是一种缺憾。大同末年,这种风气完全消失了。但是这种 音乐和悦雅致,有很深的韵味。现在的乐曲,虽然跟古代有不少变 化,但仍足以充分抒发情感。只是不可因此而出名,以至被功臣权 贵所役使,让你处于下座,遭受吃残菜冷饭的屈辱。连戴安道还受 到这样的对待,何况你们呢! 《孔子家语》说:“君子不参加博戏,因为博戏也会使人走上邪 道。”《论语》说:“不是有下围棋的游戏吗?玩一玩,比什么都不干 好。”尽管如此,圣人是不把博戏和下围棋作为教育内容的。只要 读书人不时常专注此道,有时疲倦了,偶尔玩一玩,比吃了饭整天 昏睡,或呆呆坐着要好些。至于吴太子认为下围棋无益,命韦昭写 文章论述它的害处;王肃、葛洪、陶侃不许自己眼观棋盘,手执棋 子,这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勤奋专心。能够这样当然好。 古时候,玩大博用六根竹棍,小博用两个骰子,现在已没有人懂得 这种玩法了。当今流行的玩法,是用一个骰子和十二个棋子,方法 简单浅陋,不值得一玩。围棋有手谈、坐隐等名目,是一种颇为高 雅的游戏。但它使人昏乱糊涂,旷废丢失的正事确实太多,不可经 常去玩。 投壶的礼制,到近代更加精妙。古时候,在壶里装上小豆,生 怕箭弹出壶外。现在却只希望箭投进去又弹出来,弹出的次数越 多越高兴,于是就有了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名目。其中 最妙的,要数莲花骁。汝南人周王贵,是周弘正的儿子,会稽人贺徽, 是贺革的儿子,他俩都能一支箭反弹出来四十余次。贺徽又曾做 了一个小屏障,把壶放在屏障外面,隔着屏障投壶,没有不投中的。 我到邺城以后,也看见广宁王、兰陵王有这类小屏障,但全国却没 有一人能把箭投进去又反弹出来的。弹棋也是近代的一种雅戏, 可以消愁解闷,偶尔也可玩一玩。 终制第二十 死者,人之常分①,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 家②丧乱,其间与白刃为伍者,亦常数辈;幸承余福, 得至于今。古人云:“五十不为夭。”吾已六十余,故心 坦然,不以残年为念。先有风气③之疾,常疑奄然④, 聊书素怀⑤,以为汝诫。 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⑥,旅葬江陵东郭⑦。 承圣末,已启求扬都,欲营迁厝⑧。蒙诏赐银百两,已 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便值本朝⑨沦没,流离如此,数 十年间,绝于还望。今虽混一,家道罄穷,何由办此奉 营资费⑩?且扬都污毁,无复孑遗,还被下湿,未为得 计。自咎自责,贯心刻髓。计吾兄弟,不当仕进;但以 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 复资荫;使汝等沈沦斯役,以为先世之耻;故面见冒 人间,不敢坠失。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 故也。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一日放 臂,沐浴而已,不劳复魄,殓以常衣。先夫人弃背之 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内 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 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 罂明器,故不得营,碑志旒旐,弥在言外。载以鳖甲 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当筑 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灵筵勿设枕几, 塑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亲友来饣叕酹者,一皆拒之。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 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 勿刳竭生资,使冻馁也。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 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 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 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孔子之葬亲也,云:“古者墓而不坟。丘东西南北 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然则 君子应世行道,亦有不守坟墓之时,况为事际所逼 也!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 气绝便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 壤,以取堙没也。 [注释\\] ①常分:定分、分内之事。 ②梁家:指梁朝。 ③风气:疾病名。 ④奄然:突然死去。 ⑤素怀:平时所想的事情。 ⑥旧山:犹今言故乡。 ⑦旅葬:又称“客葬”,指葬在外地,不曾归葬故乡。 ⑧厝:浅葬以待改葬。 ⑨本朝:古人谓所事之国为本朝。 ⑩奉营:奉祀营葬。 播越:离散流亡。 资荫:门第的庇护。 面见(tiǎn)冒:惭愧、冒昧。 坠失:废弛。此指辞官退隐。 傥然:倘或。 奄忽:同“奄然”,指突然死去。 放臂:犹言撒手死去。 藏:寿藏,即坟墓。 旒旐:明旌,古人用以书写死者生前的德行。 鳖甲车:灵车。 兆域:坟墓四周的界域。 饣叕(chuò)酹:以酒洒于地表示祭奠。 东西南北之人:指到处奔走,居无定所的人。 识(zhì):记号、标识。 封:堆土为坟。 事际:多事之际。 朽壤:腐朽的土壤,此指埋了朽骨的坟墓。 [译文\\] 死亡,这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不可能幸免的。我十九岁的 时候,碰上梁朝发生兵乱,这中间在刀光剑影中奔走,也有好几 次。幸承祖上的余福,得存活到今天。古人说:“五十岁就不算夭 折了。”我已经六十多岁,所以内心是坦然的,并不以残年为念。 我早先患有风气的疾病,时常怀疑自己会突然死去,姑且在此写 下我平素的怀抱,以此作为对你们的嘱告。 我的去世的父母亲都没有回到建业故土,他们的灵柩旅葬于 江陵的东郭。承圣末年,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想把父母的灵柩 迁葬回故土。蒙朝廷下诏赏赐一百两银子,我已经在扬州郊区北地 开始烧制墓砖,碰上梁朝的覆没,就这样流离失所,几十年间,断绝 了返回故土的希望。现在国家虽然统一了,我们的家境却是一贫如 洗,到哪里去筹措迁葬的经费呢?况且扬都已被毁弃,什么也没有 留下,回到那潮湿低下的江南地区,也不是办法。我内心自罪自责, 如利剑穿心,痛达骨髓。想来我们几兄弟,都不应该走仕途,只因为 家族衰败,骨肉至亲都孤单弱小,五服之内的亲属;没有一人可以 依托,加上流落到他乡,失去了门第的庇护。如果让你们陷于奴仆 的地位,就会成为祖上的一种耻辱。所以我只能含羞忍耻于世间, 不敢随便辞去官职。加上北方的政治教化十分严厉,完全没有退隐 的人,这也是我至今仍居官位的一个原因。 我现在年纪已老疾病缠身,倘若突然死去,是不是会要求你 们对我礼仪周备呢?哪一天我死了,只要求为我沐浴遗体而已,不 劳你们行复魄之礼,身上只须穿普通的衣服。你们的祖母去世的 时候,正碰上闹饥荒,家庭境况空乏窘迫,我们几兄弟都还年幼 单弱,因此,你们祖母的棺木就很简朴单薄,墓内连砖也没有一 块。我也只应当备办二寸厚的松木棺材一口,除了衣服帽子以外, 其它东西一概不要随身带去,棺材底部只须放一块七星板。至于 像蜡弩牙、玉豚、锡人这类东西,都应该裁撤不用,粮罂明器,本 来就不要去料理,更不用提碑志铭旌了。棺材用鳖甲车运载,墓 底用土衬垫就可下葬,墓的上面是平地而不要垒坟。如果你们担 心拜祭扫坟时不知道墓地的界限,就要在墓地的左右前后修筑一 堵低墙,顺便在上面做一个标志。灵床上不要设置枕几,每逢朔 日望日祥禫祭奠,只须用白粥清水干枣等物,不许用酒肉饼果作 祭品。亲友们来奠祭的,要一概谢绝。你们如果违反了我的心愿, 把我的丧礼规格置于你们祖母之上,那就是把我陷于不孝的境地, 你们能够心安吗?至于念佛诵经等佛教功德,可量力而行,不要 因此而耗尽资财,使你们遭受冻馁之苦。一年四季对先辈行祭祀 之礼,这是周公、孔子所教于我们的,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他们 死去的亲人,不要忘记孝道。如果要到佛经中去寻找根据,就没 有什么好处了。靠杀生来进行祭祀活动,反而会增加我们的罪过。 如果你们要报达父母的恩德。抒发思念亲人的伤悲,那么除了有 时候供奉斋品外,到每年七月半的盂兰节,我也是盼望能得到你 们的斋供的。 孔子安葬父母亲,说:“古时候,只筑墓而不垒坟。我孔丘是 东西南北飘泊不定之人,墓上不可以没有标志。”于是就垒了四尺 高的坟。那么君子应付世事,实践自己的主张,也有不能守着坟 墓的时候,何况是为情势所逼迫哩!我现在客居他乡,身子像浮 云般飘泊不定,竟然不知道哪方乡土是我的埋葬之地,只应该断 气后便就地埋葬。你们应该以传承家业播扬名声为己任,不可顾 恋我葬身的墓地,以致埋没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