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颜氏家训24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9745更新时间:19/03/19 11:03:09
承案:
依从。承:承受。案:依据。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
任为卿,尊为“仲父”。莒(jǔ):古邑名,周代为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东郭牙:齐大臣。东郭牙见齐桓公说话时的口型,便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
字。这个典故见《管子·小问》。
呼:古音韵学术语。宋代等韵图分韵母
为开口呼和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称为合口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
又不是i、u、ü的,称为开口呼。
好恶(hǎoè):好坏。精为好,粗为恶。
好恶(hàowù):喜欢与讨
厌。去为好,取为恶。
葛洪(281?~341):字稚川,号抱朴子。晋句容
(今江苏句容)人。著《抱朴子》、《要用字苑》、《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
河北:黄河之北。好生恶杀:本应读为好(hào)生恶(wù)杀,而“河北学
士”却读为好(hǎo)生恶(ě)杀。
管仲、范增之号:管仲,号仲父,范增,号
亚父。二“父”字,均不应读fǔ(甫),而应读fù(父)。
焉者鸟名:据《说文·
鸟部》:“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今不知为何种鸟。
送句:句末语气
助词。助词:虚词。
昭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样子。
列德:阐明
阴阳之德。据吴承仕之说,“列德”为“效德”之误。折:裁决,判断。
凡例:通例,章法。
自败:自己失败。此处的“败”读“蒲迈反”。
打破人
军曰败:打败敌军。此处的“败”读“补败反”。
膏粱难整:语出《国语·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膏:肥肉;粱:精
食。这里以膏粱借代富贵人家。难整:即难正。难以端正。
克:克制(私
欲)。励:勉励上进。
保傅:辅导天子和诸侯王子弟的官员。
谑(xuè):开玩笑。
痴钝:愚笨迟钝。
飔(sī)段:后人以“飔段”比喻口齿不清,典
故便出自此处。
飔异凉风,段非干木:即飔与凉风不同,段不是段干木。
段干木:人名。晋文侯时人。
郢(yǐng)州:治所在夏口,今武昌。永州:
今湖南永州。
庚辰吴入:《春秋·定公四年》载,“庚辰,吴入郢。”吴国人是
庚辰日进入楚国都城郢的,因此后人把“庚辰吴入”作为“郢”的歇后语。
司隶:即司隶校尉。官名。《后汉书》载,鲍永和他的父亲鲍宣、儿子鲍昱,都
先后担任司隶校尉,因此把“司隶”作为“永”的歇后语。
侍读:官名。掌
皇室子弟读书学习。
僻:不正,错误。
暹:读xiān。琨:读kūn。衮:读
gǔn。洸:读guāng。素勺:读yào。獡:读shuò。
舛(chuǎn)错:差错。
[译文\\]
九州的人民,语言各不相同,从人类产生以来,本来就是
这样。自《春秋公羊传》记明齐地语言,《离骚》被视为楚地语
词的经典,这大概是明确方言差异的最早的说法。后来扬雄
著《方言》,这方面的论述就大为详备了。然而都是考证事物
名称的异同,并没有显示读音是否正确。直到郑玄注释《六
经》,高诱注解《吕氏春秋》、《淮南子》,许慎著《说文解字》,刘
熹著《释名》,才开始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标明音读。但是古
音与今音有差別,其中语音的轻重、清浊,还没有能了解,再加
上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注音方法,更使人疑惑不
解。孙叔言著《尔雅音义》,他是汉末人唯一懂反切注音法的。
到了曹魏时期,这种反切注音法大为盛行。高贵乡公曹髦不
懂得这种反切注音法,被看作是一件怪异的事。从此以后,韵
书层出不穷,这些书各自记录各地的方言,相互非议讥笑,各
是其是,各非其非,不知到底谁是谁非。后来大家都用帝王都
城的语音,参与比较各地方言,考核古今语音,采取一个折衷
的办法。经过斟酌和权衡,只有建康音和洛阳音可取。南方
水土柔和,语音清亮悠扬而发音急切,不足之处在发音浅浮,
言辞多鄙陋粗俗。北方的山川深邃浑厚,语音低沉浊重而迟
缓,体现了其质朴正直,言辞中保留了很多古语。然而就官宦
士子的语言而论,南方比北方优越;而市井平民的语言,则北
方胜过南方。假如交换了服装然后再让他们交谈,若是北方
的官员和平民,听一天也难以区分出来。但是南方语言受到
吴语、越语的影响,北方语夹杂着外族语言,二者都存在着很
大的弊病,这里不能一一详细说明。它们中错失轻微的,则如
南方人把“钱”读作“涎”,把“石”读作“射”,把“贱”读作“羡”,
把“是”读作“舐”;北方人把“庶”读作“戍”,把“如”读作“儒”,
把“紫”读作“姊”,把“洽”读作“狎”。诸如此类的例证,南方与
北方的错失都很多。我到邺都以来,只知道崔子约、崔瞻叔侄
二人,李祖仁、李蔚兄弟俩对语言略有研究,稍微做了些切磋
补正之事。李季节著《音韵决疑》,常出现差错;阳休之著《切
韵》,特别粗略草率。我家的儿女,虽然还在幼儿时期,就逐渐
纠正过失了。所作的某种器物,没有经过考证有关书籍,就不
敢随便称呼,这些都是你们所知道的。
古今的言语,因为习俗风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著书作文
的人,由于地处南北而在语音上各有差异。《苍颉训诂》中,
“稗”注音为逋卖切,“娃”注音为於乖切;《战国策》注“刎”音为
“免”;《穆天子传》注“谏”音为“间”;《说文解字》注“戛”音为
“棘”,将“皿”读作“猛”;《字林》注“看”音为口甘反,注“伸”音
为“辛”;《韵集》中把“成”、“仍”、“宏”、“登”合为两个韵,又把
“为”、“奇”、“益”、“石”分入四个韵部;李登《声类》将“系”注音
“羿”;刘昌宗《周官音》将“乘”读作“承”;这类例子很多,必须
加以考核校正。前人标注的反切,又有很多是不太妥贴的。
徐仙民《毛诗音》将“骤”的反切音注为在遘,《左传音》将“椽”
反切音注为徒缘,像这样依从相信的反切,也很多。现在的学
者,语音也有读得不正确的;古人难道是什么奇特的人,一定
要沿袭他们的讹误呢?《通俗文》说:“入室求曰搜。”(服虔)将
“搜”的反切音注作兄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兄”就应该读
作所荣反。现在北方民间通行这个读音,这也是古代言事中
不能沿用的例子。玙璠,是鲁国的宝玉,“璠”的反切音当作
“余烦”,江南地区的人都把它读成藩屏的“藩”音。岐山的
“岐”音应当读作“奇”,江南地区的人都将它读作神祇的“祇”。
江陵陷落以后,这两种读音流传到关中,不知道它们所依据的
是哪些典籍。以我的疏浅学况,以前没有听说过。
北方人的语音,多把“举”、“莒”读成“矩”;只有李季节说
过:“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商议讨伐莒国之事,东郭牙远远看
见桓公的嘴张开而合不上,所以就知道他们谈论的是正是莒
国。这样看来,‘莒’、‘矩’二字的拼读不同。”这样的人就是懂
音韵的了。
物体本身有精良、粗劣的差别,精良的被称作好,粗劣的
被称作恶;人的情感对事物有放弃或吸取,这种吸取或放弃就
被称作好或恶。后一种好、恶的读音始于葛洪、徐邈。而河北
地区的学士读《尚书》时却将“好(呼报反)生恶(乌故反)杀”读
作“好(呼皓切)生恶(乌各切)杀”。这种一面取评论物体质地
的读音,一面却表达人的情绪之义,太说不通了。
“甫”,男子的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方人于是没
有一个人将“父”读作“甫”音,这也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
道理。只有管仲、范增的号,须依父字本音来读。
案:各字书将“焉”释为鸟名,或释为虚词,都注音於愆反。
自葛洪著《要用字苑》起,开始区别“焉”字的读音释义。如果
解释作“何”、“安”,就应当读作於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
容”、“焉用佞”、“焉得仁”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如果“焉”字是
用作句末语气词及句中语气词,就应该读作矣愆反,“故称龙
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
郑焉依”之类的句子就是这样。江南地区至今通行这两种不
同的读音,其意思就明明白白容易懂;而河北地区把两种读音
混成一个读音,虽然这是遵从古音,却不能通行于今天。
邪,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
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说:“天邪地邪?”《汉书》说:“是邪
非邪?”这类“邪”字就是这种用法。而北方人把“邪”字读作
“也”,也就是错误了。有人诘难我说:“《系辞》说:‘乾坤,易之
门户邪?’这个‘邪’字也是疑问语气词吗?”我回答说:“为什么
不是呢?前面先提出问题,后面才陈述阴阳之德的道理来作
裁断呀。”
江南地区的学士读《左传》,是靠口授递相传述,自立音读
章法,军队自己溃败说“败”(蒲迈反),打败敌国军队说“败”
(补迈反)。各种传说中都没有见过“补迈反”这个注音。徐仙
民所读的《左传》,只有一处注了这个读音,并没有说明自败、
打败别人的区别,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古人说:“整日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其品德很少有端正
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不能克制私欲,勉励
自己。我见那些王公贵戚,语音大多不纯正,这也是由于他们
在内受到下贱保傅的熏染,在外没有良师益友的缘故。梁朝
有一位被封为侯爵的人,曾经和梁元帝一起饮酒戏谑,自称
“痴钝”,却把这两个字念成“飔段”。元帝回答他说:“(按照你
的读法,)‘飔’就不同于凉风,‘段’就不同于段干木了。”那侯
爵又把“郢州”读成“永州”。元帝把这件事告诉简文帝,简文
帝说:“庚辰日吴人入楚郢都的‘郢’却成了后汉司隶校尉鲍永
的‘永’。”如此之类,那些王公贵戚张口就是。元帝亲自教导
那些公子侍读,就将这些作为对他们的告诫。
河北地区的人反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
字读音不同,这是极端错误的。近世有人名叫“暹”,他自己将
“暹”读成“纤”;有人名叫“琨”,他自己将“琨”读成“衮”;有人
名叫“洸”,他自己将“洸”读作“汪”;有人名叫“素勺”,他自己将
“素勺”读成“獡”。这样不仅在音韵上有错误,也使后代子孙的
避讳变得纷繁杂乱了。
杂艺第十九
真草书迹①,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②,千
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③。
吾幼承门业④,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⑤,而玩习功夫颇
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
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
戒⑥,深有以也。
王逸少风流才士⑦,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
能自蔽也⑧。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⑨,勒成一典,
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
地冑清华⑩,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
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
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
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
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
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
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
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
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
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
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
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憂,言反为變,不用为
罷,追来为歸,更生为蘇,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
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
洎于齐末,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
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
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
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
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
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
此法。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
亦为猥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
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
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槖
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
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
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
岂见此耻乎?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
之急务也。江南渭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
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
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
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
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
为之。
卜筮者,圣人之业也;但近世无复佳师,多不能中。
古者,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
行一事,卜得恶卦,反令恜恜,此之谓乎!且十中六七,
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半收,
何足赖也。世传云:“解阴阳者,为鬼所嫉,坎壈贫穷,
多不称泰。”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辂、
郭璞耳,皆无官位,多或罹灾,此言令人益信。倘值世
网严密,强负此名,便有诖误,亦祸源也。及星文风气,
率不劳为之。吾尝学《六壬式》,亦值世间好匠,聚得
《龙首》、《金匮》、《玉车令变》、《玉历》十许种书,讨求无验,寻亦悔罢。凡阴阳之术,与天地俱生,亦吉凶德刑,
不可不信;但去圣既远,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
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
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
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江南此学殊少,唯范
阳祖暅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晓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曹以自命也。微解药性,
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
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
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
末,斯风顿尽。然而此乐愔愔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
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
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
之,况尔曹乎!
《家语》曰:“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论
语》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然则圣人
不用博弈为教;但以学者不可常精,有时疲倦,则傥为之,
犹胜饱食昏睡,兀然端坐耳。至如吴太子以为无益,命韦
昭论之;王肃、葛洪、陶侃之徒,不许目观手执,此并
勤笃之志也。能尔为佳。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
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焭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
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
实多,不可常也。
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古者,实以小豆,为其矢之
跃也。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带剑、狼
壶、豹尾、龙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莲花骁。汝南周王贵,
弘正之子,会稽贺徽,贺革之子,并能一箭四十余骁。
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至邺以
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举国遂无投得一骁
者。弹棋亦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
[注释\\]
①真:真书,即楷书。草:草书。
②尺牍:汉代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书版上,称尺一牍,省称尺牍。后
用为书信的通称。
③狼狈:狼和狈。传说狈的前足短,须将前足搭在狼背上方能行走。卢
文弨曰:“狼狈,兽名,皆不善于行者,故以喻人造次之中,书迹不能善也。”
④幼承门业:《梁书·颜协传》称颜之推的父亲颜协“博涉群书,工于草
隶”。故颜之推自称“幼承门业”。门业,家传的学业。
⑤法书:名家的书法范本。
⑥韦仲将:即韦诞,字仲将,仕魏任光禄大夫,善书法。据《世说新语
·巧艺》篇载:韦仲将善书法。魏明帝修建殿堂,命韦登梯题字。下来后,头
发都花白了,于是告诫子孙不要再学书法。
⑦王逸少:即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传见《晋书》。
⑧翻:反而。
⑨萧子云:南朝梁人。字景乔。其书法为时人所称赏。著有《晋书》一
百一十卷。已佚。此云著《齐书》,恐误。
⑩王褒:北周文学家,书法与萧子云并重。地冑:南北朝时称世家豪
门为地冑。地胄清华,指门第高贵。
此指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陷江陵,王褒被遣送长安事。
碑碣: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圜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
小下大的刻石叫“碣”。这里的碑碣是碑和墓志等石刻文字的总称。
厮猥:地位卑微。
此句出《论语·卫灵公》。
秘阁:即内府,古代宫中珍藏图书之处。据《历代名画记》载,梁武
帝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图书画册,藏于内府。侯景之乱,内府所藏图书画册数
百函被侯景所焚。至江陵陷没,梁元帝将降之时,将所藏名画书帖及各种典
籍尽数焚烧。
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陶隐居:即陶弘景。见《养生》篇“神仙之事”段注。阮交州:即
阮研,字文几,官至交州刺史。萧祭酒:即萧子云,曾任国子祭酒。
张怀瓘《书断》称陶弘景、阮研、萧子云三人的书法“各得右军一
体”。
右军:即王羲之,王官至右军将军。
天监、大同:均为梁武帝年号。
邵陵王:即萧纶,为梁武帝第六子,封邵陵王。伪字:指不规范的
字。
画虎不成:即“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省称。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比喻好高骛远,
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如写焱(yàn焰)作“灬”,见《龙龛手鉴》三《杂部》。
百念为憂:《龙龛手鉴·心部》二写作“百念”。不用为罷:《龙龛手鉴》三《不部》写作“甭”,音弃。追来为歸:《龙龛手鉴》一《来部》写作“”。更生为蘇:《龙龛手鉴》三《更部》写作“甦”。今仍流行。先人为老:《张猛龙碑》作“”。
经传:儒家典籍经和传的统称。经文难读,以传文来疏通文意。此处
泛指书籍。
姚元标:北魏书法家。《北史·崔浩传》:“左光禄大夫姚元标以工书知
名于时。”
洎(jì记):及;到。
陶隐居:即陶弘景。善书法。见《养生》篇“神仙之事”段注。下文
“贵师”亦指陶隐居。
轨则:准则。
武烈太子:梁元帝长子,名方等,字实相。年二十二战死。谥武烈。
写真:人物写生。
随宜:随意的意思。
萧贲: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之孙,字文涣,有文才,能书善画。刘孝
先:仕梁为侍中,善五言诗,见重于世。刘灵:颜之推的姨妹夫。见《文
章》篇。
猥役:杂役。
西朝:指江陵。梁元帝建都于此。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见《治
家》篇“梁孝元世”段注。
丹青:丹砂和青丹蒦。为中国画中常用颜色。此泛指绘画艺术。
管记:指记室,掌章表书记文檄。
平氏县:属南阳。故城在今河南桐柏县西。
快士:豪爽之士。
武陵王:即萧纪,字世询。梁武帝第八子。天监十三年封武陵王。
下牢:梁朝宜州旧治,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下牢之败:指梁元帝
承圣二年武陵王萧纪的叛军被陆法和击败之事。
陆护军:即陆法和。《北齐书》有传,参见上注。支江:洪业曰:
“‘支江’疑是‘枝江’之异文。《嘉庆一统志·荆州府》云:‘枝江故城在今
枝江县东。’又云:‘陆法和宅在枝江县东。’”
素业:清素之业,指儒业。
弧矢二句:此出《周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
《礼记·射义》:“射者,何也。射以观德也。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
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此句本此。
冠冕:指做官的人。
博射:古代一种游戏性习射方式。《南史·柳恽传》:“恽尝与琅琊王瞻
博射,嫌其皮阔,乃摘梅帖乌珠之上,发必命中,观者惊骇。”又《梁书·萧
琛传》:“善弓马,遣人伏地持帖,奔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王
利器云:皮与帖俱谓射垛也。博射如博弈也。
弱弓:弹射力差的软弓。准的:指射垛。即注中的皮和帖。
非直二句:葛洪《抱朴子自叙》:“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
杀二贼一马,遂得免焉。”
三九:指三公九卿。《勉学》篇有“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之句。
縻(mí):分。《集韵·脂韵》:“縻,分也。”
曹丕《典论自序》:“要狡兽,截轻禽。”此用其文。要,同“邀”。拦
截。
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此句出《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卜何疑。”
恜恜(chì—赤):忧惧不安的样子。
上手:上等手艺。
委曲:这里是详尽的意思。
赖:依靠,凭借。
京房:西汉人,字君明。善占卜。后被处死。事见《汉书·京房传》。
管辂:三国时魏人,字公明。善占卜。事见《三国志·魏志·管辂
传》。
郭璞:晋朝人。字景纯。好经术。通阴阳历算、卜筮之术。后被王敦
所杀。《晋书》有传。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六壬式》:《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壬式经杂占》九卷,《六壬释
兆》六卷。六壬,运用阴阳五行进行占卜凶吉的一种方法。
德刑:恩泽与处罚。
反支:古代术数星名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汉王符《潜夫论·
爱日》:“孝明皇帝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者?左右对曰:‘反支故。’”汪继培笺:
“本传注云:‘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
……子、丑朔六日反支。见《阴阳书》也。”
归忌:不宜回家的忌日。《后汉书·郭躬传》附陈伯敬:“桓帝时,汝
南有陈伯敬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马,终不言死,目有所见,不
食其肉,行路闻凶,便解驾留止,还触归忌,则寄宿乡亭。”《注》:“《阴阳
书·历法》曰:归忌日,四孟在丑,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可远行归
家及徙也。”
六艺: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谓指礼、
乐、射、御、书、数。
祖暅(xuǎn选)即祖暅之。南朝梁入,字景烁。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
之之子。精于天文历算。范阳:郡名,治所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南康:郡名,治所赣县(即今江西赣州)。
小小:稍稍。和合:调合,这里是配药方的意思。
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著有医书《甲乙
经》。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殷仲堪:
东晋人,曾任荆州刺史等职。颇通医学,《随书·经籍志》著录其《殷荆州要
方》一卷,已佚。
《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彻,通
“撤”,撤除。
愔愔(yīn音):和悦安舒的样子。《左传·昭公十二年》:“祈招之愔
愔,式招德音。”杜预注:“愔愔,安和貌。”
曲解:古乐府一节称一解。因以此泛指乐曲。
残杯冷炙:残羹冷饭的意思。
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晋朝人。博学能文,善鼓琴。武陵王司马
晞使人招之,戴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事见《晋书·隐
逸传》。
见《孔子家语·五仪解》。博:博戏,又叫局戏,为古代一种游戏,
六箸十二棋。恶道:不正之道。
见《论语·阳货》。博:博戏,见上注。奕:围棋。犹贤乎已:
贤,超过。已,止,什么都不干。
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韦曜即韦昭,因避晋讳改之。王利器曰:
韦昭《博弈论》见本传及《文选》卷五十二,略云:“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
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
雄未决,专精锐意,心劳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至或赌及衣
服,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
务不过方罫之间,技非六艺,用非经国,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
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
王肃:三国时魏人。字子雍。著名经学家。其反对博弈之事未详。
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见《文章》篇“或问扬雄”段注。葛洪《抱朴子》外
篇《自叙》:“见人博戏,了不目眄,或强牵引观之,殊不入神,有若昼睡,是
以至今不知棋局上有几道,樗蒲齿名。亦念此辈末技,乱意思而妨日月,在
位有损政事,儒者则废讲诵,凡民则废稼穑,商人则失货财。至于胜负未分,
交争都市,心热于中,颜愁于外,名之为乐,而实煎悴。丧廉耻之操,兴争
竞之端,相去重货,密结怨隙。昔宋闵公、吴太子致碎首之祸,生叛乱之变,
覆灭七国,几倾天朝,作戒百代,其鉴明矣。”陶侃:西晋人。陶在任荆州
刺史时,见佐吏玩博戏、围棋,就将上述器具投之于江。事见《晋中兴书》。
箸:博戏时所用竹棍。焭(qióng琼):博戏时所用骰子。
手谈、坐隐:均为下围棋的别称。《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
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
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也是一种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入壶口,以
投中多少决胜负。
《礼记·投壶》:“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
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骁:把矢投入壶内,并使之又弹出壶外称骁。
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都是骁的各种名目。司马光《投壶
格》:“倚竿,箭斜倚壶口中。带剑,贯耳不至地者。狼壶,转旋口上而成倚
竿者。龙尾,倚竿而箭羽正向己者。龙首,倚竿而箭首正向己者。”龙尾,即
颜氏所谓豹尾。
莲花骁:骁的名目之一。具体情况不详。
《陈书·周弘正传》:“子王贵,官至吏部郎。”
《南史·贺革传》:“子徽,美风仪,能谈吐,深为革爱。先革卒,革
哭少,因遘疾而卒。”
弹棋:古代博戏之一。《艺经》:“弹棋,二人对局,黑白棋各六枚,先
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