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
类别:
其他
作者:
徐刚字数:662更新时间:23/03/24 12:20:02
只会日日大声疾呼说:
“中国旧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许多好处是要学的”,这些话虽像是囫囵,在当时却发生很大的效力。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这件事的确能够替后来打开一个新局面,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
这一段文字告诉读者,变法维新曾经是一股潮流,失败之后唯一留下的便是废科举、开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也可以说是变法维新的仅剩的果实。以后的中国史,却无论怎样也离不开北京大学及别的学校了,往国外派留学生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不懂外国文字的历史从此结束。
梁启超还指出,第二期经过的时间比较长,从甲午海战到民国六七年间,约20年。“政治界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这20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
其实不然,因而有了“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梁启超还写道,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时期,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一趟一趟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
梁启超说的“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新青年中当有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等,并自谦地认为自己也在落后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