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号宣言宣布:军务院直接隶属大总统,代行国务院

类别:其他 作者:徐刚字数:1878更新时间:23/03/24 12:19:59
梁启超还起草了一系列布告致各国公使,争取外交上的主动。 与此同时,军务院督率大军,分湘、赣、闽三路,对袁世凯进行北伐。 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作用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他是实际上的军务院的首脑或核心,他的政治、外交的才干,使得军务院有理有利、生机勃勃、步步主动;在政治上,以《约法》为依据,否定了袁世凯统治的合法性;军事上,统率西南,始终保持了对北洋军的压力;外交上则因为梁启超通晓国际各项惯例,再加上笔下有事实有条理之分析、综论,争取了一些国家对护国战争的理解,以至迟迟不承认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在撤销帝制后仍观望委蛇,这一切都使袁世凯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完了! 军务院的成立,使护国战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即这一功垂青史的运动,在梁启超的直接领导下,在军事的对抗取得初步胜利后,适时地转化成了根据《约法》的政治的较量,从而使中国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力量有了可以凭借的舞台,所谓挽狂澜于既倒,舍梁启超其谁? 梁启超个人的力量当然有限,但梁启超投入护国战争的是他一生的政治资本、斗争经历,并且以不怕死的无所畏惧使南方将领无不心服。正是梁启超的远见卓识、政治韬略,才使那些一方霸主的都督们围绕在他的周围,而没有使这一战争成为攻城掠地的军阀之战。 “功莫大焉!梁任公!”时人纷纷感叹。 军政院成立之后南北对峙的焦点是:袁世凯是否下台?梁启超力主“国事至今日舍项城退外,更无弭兵之望”。对袁世凯自称不做洪宪皇帝退下来仍是大总统的说法,梁启超讥讽道: “再醮之妇,更求归奉宗祧,不徒悖于大礼,且亦难以为情。”同时梁启超又推重段祺瑞、冯国璋,但前提是袁世凯必须下台,“项城不退,虽公不能挽今日之局”--梁启超在致段祺瑞的电报中说。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举国声讨中忧惧而死,直到最后一刻自知回生乏术之后,袁世凯长叹一声道:“总统应该就是黎元洪的,我就是好了,也要回洹上养老了。” 袁世凯至死不说一个“死”字。 洹上风光,太行迤逦,这是袁世凯最后的眷恋吗?而在前一天,稍稍清醒时,他望着爱子袁克文:“你还做诗吗。?”袁克文满心悲怆无言以对,就是为了那首劝他父亲不要做皇帝的诗,他被软禁在中南海的。袁世凯回光反照,神情亢奋:“你念给我听听。” 袁克文:“父亲安心养病,那是儿子胡诌的,你不要再操心了。” 袁世凯:“念!”袁克文轻声念道: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东去骄风动九城。 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袁世凯听罢闭目,喃喃说:“好!写得好!”稍顿,还想张嘴说什么时,却又昏迷了。 袁世凯死后,护国战争的军事活动完全停止。袁世凯死了,袁世凯死后中国又会怎么样呢? 梁启超是5月底得到其父不幸病逝的消息的,多少年漂泊流亡,近年又忙于军中护国,几与家人断绝音信,不能侍奉老父病榻之前,心中悲苦顿时成为两行热泪。 梁启超不假思索,辞去军务院本兼各职,闭门居丧,声称不忍复与闻国事。 袁世凯去世的消息传来,梁启超先是一惊,实在出乎意料,这些日子从两广跑到上海反复动员冯国璋,为的就是逼袁退位,哪知道袁世凯生不退死退,一退到底了。 “死了?”梁启超环顾左右。 “死了!”梁启超的左右告诉他。 、 1916年6月7日,梁启超无法再闭门居丧了,政治,像海里的浪涛一样永远消失不掉的政治,或者推着你向前运动,或者把你沉没,有时使你直上巅峰,有时却又将你扔向谷底,若生若灭。若进若退,若高若低,若毁若成的政治冲浪,再一次把梁启超卷入其中了。 虽然,那不是刀枪相对的战争,可是就其复杂的程度而言。又岂是战场可比?南北对峙、派系纷争依然激烈,南方要求北洋军北撤,并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临时约法》;而以段祺瑞为总理的北京政府却坚持武装统一,主张恢复袁世凯的民国三年的约法,段祺瑞居国务卿的有利地位,得陇望蜀已经觊觎大总统的宝座了。北洋系的另一实力人物便是坐镇东南扼守长江之险的冯国璋,他拥兵自重,因为和梁启超的私谊,因而主张对护国军多作一点让步。 而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则比较倾向于南方的护国军,因为只要恢复《临时约法》,那么大总统的位置便非他莫属。 梁启超面对的是真正的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但,从指导思想而言,梁启超主张尽早罢息干戈,南北统一,稳定全局,恢复国会,实行资产阶级立宪政治。 无论如何,护国之役是结束了。 你方唱罢他登场,社会大舞台不就是梨园小戏台的加宽放大吗? 作为护国战争的主帅、是次南北统一的力倡者,梁启超自然声誉日隆,并为黎元洪总统电邀进京,作总统府秘书长,称梁启超为“泰山北斗”、“模楷人伦”。梁启超婉辞了:“自审才器所宜。觉今后报国之途,与其用所短以劳形于政治,毋宁用所长以献身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