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

类别:其他 作者:徐刚字数:590更新时间:23/03/24 12:19:55
在死战革命党这一点上,梁启超表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梁启超所谓的“死战”,乃笔战与舌战,火药味很浓,却是飘散于字里行问了,并无真枪实弹刀光剑影在。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前,双方的笔墨与口舌之争便从未间断过,所取的方法大体二便是你办一报,我亦办一报;你去一地演讲鼓吹改良,我也搭台宣传革命。改良匠在香港、广州有《商报》、《岭海报》,革命派便以《中国报》抗衡;改良派在旧羔山有《文兴报》,革命党便发行《大同报》等等。 这一时期双方的争论不甚激烈,也不算精彩,究其原因一是改良和革命的界限不甚分明;其次便是言论的大将较少出场,如梁启超内心倾向过革命,有时便隔观火。因而争论无论规模和影响,均为有限。 同盟会既成立,康梁为之震撼,再加上清预备立宪,双方宗旨既定,改良派一方又因启超彻底回归,于是以《新民丛报》为主阵,连连发炮。1905年,新的旷日持久的论战始了。 同盟会这边,孙中山、章太炎、汪精卫为,以《民报》为基地;改良派则以梁启超为表,据守《新民丛报》,大有独挡一方之势。 以笔力及文章影响论,革命党中人无人可梁启超相匹敌。唯有章太炎国学功底极为深,笔下功夫也不一般,只是梁启超始终有自的报纸作凭借,从《时务报》、《清议报》到新民丛报》,文名早已如日中天。再加上“报体”这一新的文体由梁启超首创,因而尽得声,自当无疑。或许梁启超踌躇满志宣称死战革命党”时,也考虑了这些因素,以为操胜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