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嗽门 滞痰

类别:其他 作者:傅山著 何高民字数:9667更新时间:23/03/24 10:44:33
夫痰之滞,乃气之滞也。苟不补气而惟去其痰,未见痰去而病消也。方用∶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白芥子(一钱) 花粉(一钱) 苏子(八分)豆蔻(三粒)水煎服。 〔此方之妙,在于治痰之中而理其气。气顺则痰活,气顺则湿流而痰不生矣。此气治之宜知。〕 痰嗽门 湿痰 〔气虚痰多之症,本是湿也。而〕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湿,必以补气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薏仁(五钱) 半夏(三钱) 陈皮(一钱) 神曲(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之中用神曲,人多不识其意,谓神曲乃消食之圣药,非化痰之神品也。殊不知痰之积聚稠粘,甚不易化,惟用神曲以发之,则积聚稠粘开矣。继之以半夏、陈皮,可以奏功。虽然有半夏、陈皮消痰。不多用人参,则痰何从消?有人参以助气,又有薏仁,茯苓能健脾去湿,湿去而痰亦去矣。 痰嗽门 寒痰 人有气虚而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钱、干姜五分足矣。 痰嗽门 热痰 人有气虚痰热者,方用∶麦冬(二钱) 白芍(二钱) 花粉(一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白芥子(一钱) 茯苓(二钱)神曲(三分) 当归(三钱)水煎服。 〔此方之妙,妙在不燥而又是补气之剂,润以化痰,痰去而气自足矣。〕。 痰嗽门 火痰 此症方用痰火神丸∶大黄(五两) 陈皮(一两) 焦白术(二两) 前胡(二两) 枳壳(二两) 山楂(二两) 甘草(四钱)半夏(二两) 天花粉(二两)制半夏法∶生姜自然汁泡之,三次用姜三两取汁,滚水半碗入半夏内,一次泡七天,取出焙干。共为细末,老米煮粥,捣烂为丸,每服二、三钱。 痰嗽门 老痰 凡疾在胸膈不化者,为老疾也。方用∶白芥子(五钱) 白芍(三钱) 薏仁(五钱)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三分) 丹皮(二钱) 甘草(一钱) 花粉(八分)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芥子为君,薏仁、白芍为臣,柴胡、花粉为佐,使老痰无处可藏,(自然渐渐消化,十剂而老痰无不消矣) 痰嗽门 顽痰 痰成块而塞咽喉者,为顽痰也。方用∶贝母(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神曲(三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三钱) 白矾(一钱) 紫菀(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贝母、半夏同用,一燥一湿,使痰无处藏避。又有白矾以消块,梗、菀去邪,甘草调中,有不奏功〔如响〕者乎? 痰嗽门 水泛为痰 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则水虚而火亦虚;水无可藏之地,则上泛而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当于补肾水之中,加火热之药,使水足以制火,而火足以暖水,则水火有既济之道,自不上泛为痰矣。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肉桂(二钱) 五味子(一钱) 牛膝(三钱)水煎服。 一剂而痰下行,二剂而痰无不消矣。 又方∶ 凡人久有痰而不愈,用猪肺一个,萝卜子五钱,研碎,白芥子一两,五味调和,饭锅蒸熟,饭后顿服一个即愈。此乃治上焦之痰,汤药不愈者,最神效。 痰嗽门 湿嗽 秋伤于湿,若用乌梅、米壳,断乎不效。方用∶白术(三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水煎服。 三剂安然矣。冬咳皆秋伤于湿也,岂可拘于受寒乎? 痰嗽门 久嗽 〔久嗽者,人无不以为邪之聚也。日日用发散之剂而不效者,乃气散故耳。气散矣而仍用散药,无怪乎经年累月而不效也。法当用收敛之药一、二味以见功也。方用∶〕 人参(五钱) 白芍(三钱) 生枣仁(一钱) 五味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 苏子(一钱) 麦冬(五钱)益智仁(五分)水煎服。 二剂后,服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五味子一两,服之不再发,否则不能保其不发也。 痰嗽门 久嗽 治久嗽,不论老少,神效。方用∶乌梅(五钱) 栝蒌仁(五钱) 杏仁(一钱) 硼砂(一钱) 人参(一钱) (童便浸) 五味子(一钱)寒水石(一钱) 胡桃仁(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五分) 贝母(三两) 蜜丸,樱桃大,净绵包之,口中噙化。虚劳未曾失血,脉未数者,均可用之,不过十粒即见效,二十粒愈。 痰嗽门 又久嗽 人参、当归、细茶各一钱,水煎,连渣嚼尽,一、二服即愈。 痰嗽门 肺嗽兼补肾 肺嗽之症,本是肺虚,其补肺也明矣,奈何兼亦肾乎?盖肺经之气,夜必归于肾。若肺金为心火所伤,必求救于其子,子若力量不足,将何以救其母哉?方用∶熟地(一两) 麦冬(一两) 山萸(四钱) 元参(五钱) 苏子(一钱) 牛膝(一钱) 沙参(三钱)天冬(一钱) 紫菀(五分)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竣补肾水,而少清肺金,则子盛于母,而母仇可报也。况又有祛邪之品,用之得宜,全不耗散肺金,外邪退舍,不敢重犯,此肺肾同治之法也。〕 喘症门 气治法 气虚、气实,不可不平之也。气实者,非气实乃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法当用补气之药,而加祛逐之品,则正气足而邪气消矣。方用∶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一钱) 麻黄(一钱) 半夏(一钱) 柴胡(三钱) 白芍(三钱)水煎服。 推而广之,治气非一条也。气滔∶补中益气汤可用;气衰∶六君子汤可采;气寒∶人参白术附子汤可施;气虚∶则用四君汤;气郁∶则用归脾汤;气热∶则用生脉散;气喘∶则用独参汤;气动∶则用二陈汤加人参,气塞∶则用射干汤;气逆∶则用逍遥散。 气虚则羸弱,气实则壮盛。气虚用前方,气实用另一方∶枳壳(五分) 白术(一钱) 陈皮(五分)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二钱)栀子(一钱) 山楂(十个)水煎服。 喘症门 气治法 气虚、气实,不可不平之也。气实者,非气实乃正气虚而邪气实也。法当用补气之药,而加祛逐之品,则正气足而邪气消矣。方用∶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一钱) 麻黄(一钱) 半夏(一钱) 柴胡(三钱) 白芍(三钱)水煎服。 推而广之,治气非一条也。气滔∶补中益气汤可用;气衰∶六君子汤可采;气寒∶人参白术附子汤可施;气虚∶则用四君汤;气郁∶则用归脾汤;气热∶则用生脉散;气喘∶则用独参汤;气动∶则用二陈汤加人参,气塞∶则用射干汤;气逆∶则用逍遥散。 气虚则羸弱,气实则壮盛。气虚用前方,气实用另一方∶枳壳(五分) 白术(一钱) 陈皮(五分)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芍(二钱)栀子(一钱) 山楂(十个)水煎服。 喘症门 气喘 凡人气喘而上者,人以为气有余也,殊不知气盛当作气虚看,有余认作不足看。若认作肺气之盛,而错用苏叶、桔梗、百部、山豆根之类,则去生远矣。方用∶人参(一两) 牛膝(三钱) 熟地(五钱) 山萸(四钱) 枸杞(一钱) 麦冬(五钱) 五味子(一钱)胡桃肉(三个) 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不治肺,而正所以治肺也。或疑人参乃健脾之药,既宜补肾,则不宜多用人参。不知肾水大虚,一时不能遽生,非急补其气,则元阳一钱,必且断绝。况人参少用则泛上,多用即下行。妙在用人参两许,使下达病源,补气以生肾水。方中熟地、山萸之类,同气相求,直入命门,又何患其多哉?若病重之人,尤宜多加,一两尚欠少也。 但喘有初起之喘,有久病之喘。初起之喘多实邪,久病之喘多气虚。实邪喘者必抬肩,气虚喘者微微气急耳。 此方治久病之喘方也。若初病之喘,四磨,四七汤,一剂即止。盖喘不独肺气虚,而肾水〔亦〕竭也。 喘症门 气短 此症似喘而实非喘也,若作实喘治之,则立死矣。盖气短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为不足也。方用∶人参(二两) 麦冬(五钱) 五味子(二钱) 牛膝(三钱) 熟地(一两) 山萸(三钱) 破故纸(三钱)枸杞(三钱) 胡桃肉(三个)水煎服。 三剂气平而喘定矣。此方妙在用人参之多,能下达气原,挽回于无何有之乡。其余纯是补肺、补肾之品,子母相求,水气自旺,则火气自安于故宅,不上冲于咽门,此治气短之妙法也。 喘症门 实喘 凡实喘之症,气大急,喉中必作声,肩必抬起,此症若重而实轻也。方用∶黄芩(二钱) 麦冬(三钱) 柴胡(一钱) 苏叶(一钱) 乌药(一钱) 半夏(一钱) 山豆根(一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 一剂喘定,不必再剂也。 喘症门 虚喘 此症气少息而喉无声,肩不抬也。此乃肾气大虚,脾气又复将绝,故奔冲而上,欲绝未绝也。方用救绝止喘汤∶人参(一两) 熟地(一两) 山萸(三钱) 牛膝(一钱) 麦冬(五钱) 五味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喘症门 抬肩大喘 人忽感风邪,寒入于肺,以致喘急、肩抬气逆,痰吐不出,身不能卧,方用∶柴胡(二钱) 茯苓(二钱) 麦冬(二钱) 桔梗(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一钱) 射干(一钱) 半夏(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以发舒肺金之气,用半夏以去痰,用黄芩以去火。但外感寒邪,内必变为热症,故用黄芩以清解之。然徒用黄芩,虽曰清火,转足以抑遏其火气,而火未必伏也。有柴胡、射干、桔梗一派辛散之品,则足以消火灭邪矣。 喘症门 肾寒气喘 凡人气喘〔而〕不能卧,吐痰如涌泉者,舌不燥而喘不止,一卧即喘,此非外感之寒邪,乃肾中之寒气也。盖肾中无火,则水无所养,乃泛上而为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肉桂、附子、大剂饮之。盖人之卧,必肺气与肾气相安,而居河车之路,平安而无奔越也。 喘症门 肾火扶肝上冲 凡人肾火之逆,扶肝气而上冲,以致作喘,甚有吐红粉痰者,此〔乃〕肾火炎上以烧肺金,肺热不能克肝,而龙雷之火升腾矣。龙雷火,相火也。方用∶地骨皮(一两) 沙参(一两) 丹参(三钱) 麦冬(五钱) 白芍(五钱) 白芥子(二钱) 桔梗(五分) 甘草(三分)水煎服。 此方妙在地骨皮清骨髓中之火,沙参、丹皮以养阴,白芍平肝,麦冬清肺,甘草、桔梗引入肺经,则痰喘除而气喘定矣。 喘症门 喘嗽 人有喘而嗽者,人以为气虚而有风痰也,谁知是气虚不能归源于肾,而肝木挟之作,祟乎?法当峻补其肾,少助以引火之品,则气自归源于肾,而喘嗽自止矣。方用∶人参(一两) 熟地(二两) 麦冬(五钱) 五味子(一钱) 牛膝(一钱) 枸杞(一钱) 菟丝子(一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水煎服。 连服几剂,必有奇功。倘以四磨、四七汤治之,必不效矣。 喘症门 假热气喘吐痰 人有假热气喘吐痰者,人以为热,而非热也,乃下元寒极,逼其火而上喘也。此最危急之症,苟不急补其肾与命门之火,则一线之微,必然断绝。方用∶熟地(四两) 山药(三两) 麦冬(三两) 五味子(一两) 牛膝(一两) 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水煎冷服,一剂而愈。 喘症门 贞元饮 喘而脉微涩者∶熟地(三两) 当归(七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妇人多有此症。 吐血及血门 论治血宜顺性 凡人出血,乃血病不肯归经,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各处出血者是也。血循经络,外行于皮毛,中行于脏腑,内行于筋骨,上行于头月、两手,下行于二便、两足、一脐,固身无非血路,一不归经,自然各处妄行,有孔则钻,有洞则泄,甚者呕吐,或见于皮毛,或出于齿缝,或渗于脐腹,或露于二便,皆宜顺其性而引之归经。方用∶熟地(五钱) 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一钱) 黑荆芥(一钱) 茜草(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即加味四物汤,妙在用茜草、〔荆芥〕,引血归经,〔不拂乱其性,则血自归经,各不相犯矣。〕。 吐血及血门 阳症吐血 凡人感伤暑气,忽然吐血盈盆,人以为阴虚也,不知阴虚吐血与阳虚不同。 阴虚吐血者,人安静,不似阳虚之燥动不宁也。 阳虚必大热作渴,欲饮凉水,舌必有刺,不似阴虚之口不渴而舌滑也。法当清胃火,不必止血也。方用∶生石膏(三钱) 青蒿(五钱) 香薷(三钱) 荆芥(一钱) 当归(三钱) 人参(三钱)水煎服。 此方乃阳症吐血之神剂也。方中虽有解暑之味,然而补正多于解暑,去香薷一味,实可通治〔诸阳症之吐血也。〕但此方止可用一、二剂,即宜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其阴水,水足则阳火自消耳。〕 吐血及血门 血不归经吐血 此症吐血,人以为火盛,用凉药以泻火,乃火愈盛而血愈多;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者〕,谁知是血不归经乎?治法当用补气之药,而佐以引血归经之味,不止血而自止矣。方用∶人参(五钱) 当归(一两) 炒丹皮(三钱) 炒荆芥(三钱)水煎服。 一剂而血无不止者。此方妙在不专补血,而反去补气以补血;尤妙在不去止血,而去行血以止血。盖血逢寒则凝结而不行,逢散则归经而不逆,救死于呼吸之际,实大有奇功。 吐血及血门 大怒吐血 有大怒后吐血,或倾盆而出,或冲口而来,一时昏晕,死在顷刻也。以止血治之,则气闷而不安;以补血治之,则胸满而不受;有变症蜂起而死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方用解血平气汤,白芍(二两) 当归(二两) 炒荆芥(三钱) 黑栀子(三钱) 柴胡(八分) 红花(二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气平舒,二剂而血止息,三剂而病大愈。盖怒伤肝,不能平其气,以致吐血。若不先舒气而遽止血,则愈激动肝木之气,必气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芍药为多用之品,平肝而又舒气;荆芥、柴胡,皆引血归经之品;当归,红花,生新去旧;安有不愈者哉? 吐血及血门 肺经吐血 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最能补肾滋肝,木得其养,则有可藏之经而不外泄,血症最宜服之。 据《石室秘录》“血治法”录如下∶〔血病最忌寒凉之品,寒则凝滞而不行,难以归经。六味地黄丸、汤,妙在不寒不热,补肾水以滋肝木,肝木得养,则血有可藏之经,自然不致外泄,何至上吐?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熟地(五钱) 山萸(三钱) 山药(二钱) 丹皮(三钱) 泽泻(二钱) 茯苓(二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得麦、味二味,又能清补肺金,使毛皮得养,毛孔坚固,则血难外越。肺金不干,下且足以克肝,而肝木畏金之克,又何至上犯于肺耶?故血症最宜用此方,久服三年不吐,始庆重生,否则尚在生死之间也。 吐血及血门 吐白血 血未有不红者,何以名“白血”?不知久病之人,吐痰皆白沫,乃白血也。白沫何以名白血?以其状似蟹涎,无败痰存其中,实血而非痰也。若将所吐沫,露于星光之下,一夜必变红矣。此沫出于肾,而肾火沸腾于咽喉,不得不吐之者也。虽是白沫,而实肾中之精,岂特血而已哉?苟不速治,则白沫变为绿痰,无可如何矣。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山药(五钱) 丹皮(二钱) 茯苓(五钱) 泽泻(二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一钱)水煎服,日日服之。 吐血及血门 三黑神奇饮 丹皮(七分炒黑) 栀子(五分炒黑) 真蒲黄(一钱二分,炒黑) 川芎(一钱,酒洗)生地(一钱,酒洗) 贝母(一钱) 陈皮(七分)水二樽,童便、藕汁各半樽,煎服。此方治吐血,神效无比,二剂止。 吐血及血门 急救吐血 吐血不止,救急方用∶青柏叶(一把) 干姜(三片) 阿胶(一挺)共三味,水二碗,煎一碗服。 又方∶ 就用吐出血块,炒黑为末,每服三人,以麦冬汤调服。 又方∶ 以古金墨磨汁,同萝卜汁饮之。 又方∶ 痰带血丝,童便、竹沥止之。(《男科》中无) 又方∶ 茜草根末二、三钱,童便煎服。 又方∶ 吐血不止,藕汁加童便良。 又方∶ 大苏叶根,捣汁温服。 吐血及血门 衄血 鼻血欲死,乱发烧灰,水服方寸七,仍吹之。 又方∶ 刀削指甲末,吹之即止。 呕吐门 反胃大吐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双目红肿,人以为热也,谁知是肾水之方乎?盖脾胃必借肾水而滋润之,肾水一亏,则胃之火沸腾而上,以致目红而舌芒刺也。但此症时燥时静,时欲饮水,及水到又不欲饮,即强饮之,亦不甚快,此乃上假热而下真寒也,宜六味地黄汤加桂、附,水煎,冷服。 〔此方可治上假热而下真寒者,无不神妙奏功,大吐之症宜之耳。〕 外治法∶先以手擦其足心,使极热时,然后用附子一个煎汤,用鹅翎扫之,随干随扫,少顷亦不吐矣。后以六味地黄汤大剂饮之,即安然也。或服逍遥散加黄连,亦立止也。 无如世医以杂药妄投而成噎膈矣,方用∶熟地(二两) 山萸(一两) 当归(五钱) 元参(一两) 牛膝(三钱)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盖肾水不足,则大肠必干而细,饮食入胃,不能下行,故反而上吐矣。 呕吐门 寒邪犯肾大吐 寒邪入肾宫,将脾胃之水,挟之尽出,手足厥逆,少腹痛不可忍,以热物熨之少快,否则寒冷欲死。不知者以为胃病,而乃肾病也。方用∶附子(一个) 白术(四两) 肉桂(一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两)水煎服。 下喉便觉吐定,煎渣再服,则安然如故矣。〔盖肾水养人,何能克心以死人?惟阴寒邪气,直入肾宫,则肾火外避,而诸邪挟众,逆犯心君,则不宁矣。所以必用附子、肉桂、干姜,一派辛辣之热药,而不必多用人参以定变,使诸药遍列分部,无非春温之气,自然寒邪散而吐止矣。〕 呕吐门 肾虚呕吐 呕吐之症,人以为胃虚也,谁知是由于肾虚乎?故治吐不效,未窥见病之根也。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薏仁(五钱) 芡实(五钱) 砂仁(五粒) 吴茱萸(五分)水煎服。 〔此方似乎治脾胃之药,不知皆治肾之味。方中取人参救胃之外,其余药品,俱入肾经,而不止留在脾也。肾火生脾,脾土生胃,胃气一转,呕吐自平,此治胃而用治肾之法,人知之乎?〕 呕吐门 脾虚胃吐 胃吐由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呕,补脾则胃安。方用∶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一钱) 肉桂(一钱) 神曲(一钱) 半夏(一钱) 砂仁(三粒)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补脾土者,何也?盖胃为肾之关,关门之沸腾,由于关中之溃乱,然则欲使关外之安静,必先使关中之安宁。 况用砂仁、半夏、神曲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如神者乎?此脾胃双补法也。 呕吐门 肾寒吐泻 肾寒吐泻,由于心寒胃弱,呕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下利不已,五更时痛泻三、五次者是也。此症人以为脾胃之寒,服脾胃药而不效者,何也?盖胃为肾之关,脾为肾之海。胃气弱,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甚寒,何以生胃土而消谷食?脾气弱,不补命门之火,则下焦虚寒,何以化糟粕而生精微?故补脾胃莫急于补肾也。方用∶熟地(三两) 山萸(二两)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山药(四两) 附子(一两) 肉桂(一两) 五味子(一两) 吴茱萸(五钱)蜜丸,每日空心服五钱。 〔此方之妙,全在用肾药居多,而脾胃药居少。尤妙在用热温之药,于补肾、补土之中,则火足而土健,谁知水足而生火乎?此种议论,举世未闻,岂徒托空言以示奇乎?实有至理存焉。试之无不效奏顷刻,愿世人加意此妙法也。〕 呕吐门 火吐 此症若降火,则由脾而入于大肠,必变为便血之症,方用清火止泻汤∶ 茯苓(一两) 人参(二钱) 砂仁(三粒) 黄连(三钱)水煎服。 呕吐门 寒吐 此症若降寒,则又引入肾,而流于膀胱,必变为遗尿之症,法宜散寒止吐,方用止呕散寒汤∶白术(二两) 人参(五钱) 附子(一钱) 干姜(一钱) 丁香(五分)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补脾之品,则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势不得不从脐出也。 呕吐门 反胃 人有食入而即出者,乃肾水虚不能润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方用∶熟地(二两) 山萸(五钱) 山药(一两) 丹皮(三钱) 茯苓(五钱)泽泻(三钱) 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水煎服。 呕吐门 反胃二 又有食久而反出者,乃肾火虚不能温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方用∶熟地(二两) 山萸(一两) 山药(六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 附子(三钱) 肉桂(三钱)水煎服。 臌症门 水臌 此症满身皆肿,按之如泥者是也。若不急救,水流四肢,不得从膀胱而出,则为死症矣。方用决流汤∶黑丑(二钱) 甘遂(二钱) 肉桂(一两) 车前子(一两)水煎服。 一剂而水流斗余,二剂而痊愈,断不可与三剂也,与三剂反杀之矣。盖牵牛、甘遂,最善利水,又加之肉桂、车前子,引水以入膀胱,利水而不走气,不使牛、遂之过猛也。二剂之后,须用五苓散调理二剂,再以六君子汤补脾可也。更须忌食盐三月,犯之则不救矣。 臌症门 气臌 此症乃气虚作肿,似水而非水也,但按之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上肿起,后渐肿至身上,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此之谓之气臌。宜于健脾行气之中,加利水之品。若以水臌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人参(一钱) 甘草(一分) 山药(五钱) 肉桂(一分) 萝卜子(一钱)枳壳(五分) 薏仁(一两) 车前子(一钱) 神曲(一钱)水煎服。 初服若觉有碍,久之自有大功,不过三十剂而痊愈矣。忌食盐三月,秋石亦忌。 臌症门 虫臌 此症小腹作痛,四肢浮肿而未甚,面色红而有白点,如虫食之状,眼下无卧蚕微肿之形,是之谓之血臌,方用消虫神奇丹∶雷丸(三钱) 当归(一两) 鳖甲(一两) 地栗粉(一两) 神曲(三钱) 茯苓(三钱) 车前子(五钱)白矾(三钱)水煎服。 一剂下虫无数,二剂虫尽出而臌消,不必三剂。但病好后必须用六君子汤去甘草调理。 臌症门 血臌 此症或因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因忧郁而结血不行,或因风邪而蓄血不散,留在腹中,致成血臌。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臌矣。倘以治水法逐之,而症非水,徒伤元气。倘以治气法治之,而症非气,徒增饱满。方用逐瘀荡秽汤∶水蛭(炒萸为末,三钱) 当归(二两) 雷丸(三钱) 白芍(三钱) 红花(三钱) 枳壳(三钱)牛膝(三钱) 桃仁(四十粒)水煎服。 一剂血尽而愈,切勿与二剂,当改用四物汤调理。于补血内加白术、茯苓、人参,补元气而利水,自然痊愈,否则恐成干枯之症。 辨血臌,惟腹胀如臌,而四肢手足并无胀意也。 水症门 水肿 此症土不能克水也。方用∶牵牛(三钱) 甘遂(三钱)水煎服。 〔一服则大泻水斗余,肿胀消尽,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其平成也。……第服此二味之后,切不可食盐,一食盐则前病重犯,不可救矣。〕此症治法虽多,独此方奇效。其次,鸡屎醴亦效,鸡屎醴治血臌尤效。〔然鸡屎醴终不若此二味之神。盖鸡屎醴有毒,而此无毒也。〕 一说前方用牛、遂各三钱,过于竣猛,不如用一钱,病去不伤本,不消再进,不失中和之道。 水症门 呃逆 此症乃水气凌心包也。心包为水气所凌,呃逆不止,号召五脏之气,救水气之犯心也。治法当利湿分水,而呃逆自除也。方用止呃汤∶茯神(一两) 薏仁(一两) 芡实(五钱) 丁香(五钱) 苍术(三钱) 白术(三钱) 人参(三钱)法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吴茱萸(三分)水煎服,二剂愈。 水症门 水结膀胱 此症目突口张,足肿气喘,人以为不治之症也。〔殊〕不知膀胱与肾为表里,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也。故通其肾气,而膀胱自通矣。方用通肾消水汤∶熟地(一两) 山萸(钱半) 山药(一两) 薏仁(一两) 茯神(五钱) 车前子(三钱) 肉桂(一钱)牛膝(一钱)水煎服。 泄泻门 火泻寒泻辨 〔大泄之症,有火泻,有寒泻,然则将何以辨之?热与痛耳。 火泻者,口必渴,舌必燥,甚则生刺也。胎必黄,或灰黑色,腹必痛而手不能按也。 若寒泻者,口不渴,即渴亦不喜饮水,舌胎必白滑而不燥,腹痛喜手按,不按则苦是也。〕 泄泻门 火泻 火泻,完谷不化,饮食下喉即吐,日夜有泄数十次,甚至百次者,人皆知其热也。然而热之生也,何故?生于肾中之水衰,不能制火,使胃土关门不能守于上下,所以直进而直出也。论其势之急迫,似乎宜治其标。然治其标,而不能使火之骤降,必须急补肾中之水,使火有可居之地,而后不至于上腾,方用∶熟地(三两) 山萸(一两) 白芍(三两)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一两) 甘草(一两) 肉桂(三分)水煎服。 此方乃补肾之药,非止泻之品,然而止泻之妙,捷如桴鼓。〔盖肾水一生,肾火即降,顷刻应验,非好为奇谈,而乃据实理也。若正作胃虚有火治之,未尝无功,不若此方之捷也。〕 泄泻门 火泻 火泻,完谷不化,饮食下喉即吐,日夜有泄数十次,甚至百次者,人皆知其热也。然而热之生也,何故?生于肾中之水衰,不能制火,使胃土关门不能守于上下,所以直进而直出也。论其势之急迫,似乎宜治其标。然治其标,而不能使火之骤降,必须急补肾中之水,使火有可居之地,而后不至于上腾,方用∶熟地(三两) 山萸(一两) 白芍(三两)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一两) 甘草(一两) 肉桂(三分)水煎服。 此方乃补肾之药,非止泻之品,然而止泻之妙,捷如桴鼓。〔盖肾水一生,肾火即降,顷刻应验,非好为奇谈,而乃据实理也。若正作胃虚有火治之,未尝无功,不若此方之捷也。〕 泄泻门 泻甚 有一日泻五、六十行者,倾肠而出,完谷不化,粪门肿痛,如火之热,苟无以救之,必致立亡。方用截泻汤∶薏仁(二两) 白芍(二两) 山药(一两) 车前子(一两) 茯苓(五钱) 泽膝(二钱) 黄连(五钱)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肉桂(三分)水煎服。 泄泻门 水泻 水泻,〔乃脾气不温,〕方用∶白术(一两) 车前子(五钱)水煎服。 此方补肾健脾,利水去湿,治泻神效。〔白术、车前子,利腰脐而消水气。然而白术亦能健脾,脾健水湿自能分消,不必借重车前子。车前子能通窍而安脏气,亦不止分消水湿巳也。脏安则水湿之气自消,各有专能,又能分助,所以奏功如神耳。〕 泄泻门 水泻 此症乃纯是下清水,非言下痢也。痢无止法,岂泻水亦无止法乎?故人患水泻者,急宜止遏,方用∶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车前子(一钱) 五味子(一钱) 生枣仁(一钱) 吴茱萸(五分)水煎服。 〔此方止药少于补药,健脾去湿,水性分消,不收而自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