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治法门 肾肝两虚

类别:其他 作者:傅山著 何高民字数:11704更新时间:23/03/24 10:44:31
肾肝同治者,肾水亏不能滋肝木,则肝木抑郁而不舒,必有两胁饱闷之症。肝木郁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于俯仰之症。〔故补肝必须补肾中之水;补肾中之水又不可不补肝木。倘补肝而不补肾,则胁痛何以顿除?补肾而不补肝,则腰脊何以立愈?〕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当归(五钱) 白芍(五钱) 柴胡(二钱) 肉桂(一钱)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补肾之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肝补肾,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品多于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也,岂有肝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命门是一身主宰,当生五脏之气,不宜为五脏所生。然而五脏叠为生克,肝既是木,岂有木不能生命门之火乎?此有至理存焉,愿世人勿惊为创说奇闻,而疑为不可执之以治病也。〕 脏治法门 心肾不交 肾,水脏也。心,火脏也。是心、肾二经为仇敌,似乎不宜牵连而一治之。不知心,肾虽相克而实相须,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气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如人惊惕不安,梦遗精泄,岂非心肾不交乎?人以惊惕不安为心之病,我以为肾之病;人以梦遗精泄为肾之病,我以为心之病。非颠倒也,实有至理焉。方用∶熟地(五两) 山萸(三两) 山药(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五两) 芡实(五两) 茯神(三两)菖蒲(一两) 炒枣仁(三两) 远志(一两) 五味子(一两) 麦冬(三两) 柏子仁(三两)蜜丸,早晚温水送下五钱。 此方之妙,治肾之药少于治心之味。盖心君宁静,肾气自安,肾气既安,何至心动?此治心正所以治肾,而治肾正所以治心也,所谓心肾相根据。 两病同治门 便血又尿血 血分前后,便血出于后阴,尿血出于前阴,最难调治,然总之出血于下也。方用∶生地黄(一两) 地榆(五钱)水煎服,二症俱愈。 盖大小便虽各有经络,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热而来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热,一方而两用之,盖分之中又有合也。 两病同治门 腰痛又头痛 腰痛又头痛,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治腰乎、治头乎?谁知是肾气不通乎?盖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而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通矣。方用∶熟地(一两) 杜仲(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二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方内熟地、杜仲,肾中之药也,腰痛是其专功。今并头痛而亦愈者,何也?盖头痛乃肾气不上达之故,用熟地补肾之味,则肾气旺而上通于脑,故腰不痛而头亦不痛矣。〔合中有分,分中又有合也〕。 两病同治门 遗精又健忘 遗精,下病也。健忘,上病也。何以分治之而咸当乎?方用∶人参(三两) 莲须(二两) 芡实(三两) 熟地(五两) 山药(四两) 麦冬(三两) 五味子(一两)生枣仁(三两) 远志(一两) 石菖蒲(一两) 当归(三两) 山萸(三两) 柏子仁(一两)蜜丸,每日服五钱,白水下。 〔此方乃治健忘之方,何以治遗精而亦效耶?盖遗精本是肾水之虚,而实本于心头之痛。今补其心君,则玉关不必闭而自闭矣,所谓“一举而两得”。此合中之分,实有殊功也〕。 两病同治门 泄泻又吞酸 泄泻者,寒也。吞酸者,火也。似乎寒热殊而治法宜异矣。不知吞酸虽热,由于肝气之郁结;泄泻虽寒,由于肝木之克脾。苟一方以治木郁,又一方以培脾土,土必大崩,木必大雕矣。不若一方而两治之为愈也。方用∶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车前子(一钱) 神曲(五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此方之奇绝,在白芍之妙。盖白芍乃肝经之药,最善〕舒肝木之郁,木郁一舒,上不克胃,而下不克脾。方中又有茯苓、车前子以分消水湿之气,则水尽从小便出,何有余水以吞酸,剩汁以泄泻哉?〔况又有半夏、神曲之消痰化粕,此一(合也)治而有分治之功,世人未尽知也。〕 两病同治门 中气又中痰 中气、中痰,虽然中之异,而实皆中于气之虚也。气虚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气,虽分而实合耳。方用∶人参(一两) 半夏(三钱) 南星(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盖人参原是气分之神剂,而亦消痰之妙药;半夏、南星虽是逐痰之神品,而亦扶气之正药;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济而成,〔用之于三味之中,扶正必致祛邪,荡痰必然益气,分合而无分合之形,奇绝而有神化之妙,又不可不知也〕。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门 病在上而求诸下 头痛、目痛、耳红、腮肿,一切上焦等症,除清凉发散正治外,人即束手无策,而不知更有三法∶如大便结,脉沉实者,用酒蒸大黄三钱,微下之,此名斧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泄,脉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车前、肉桂;足冷甚者,加熟附子。是冷极于下,迫其浮火上升也。此名导龙入海之法。 大便如常,脉无力者,用车前子、牛膝行之下行,此名引火归源之法也。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门 病在下而求诸上 凡治下焦病,用药不效者,须从上治之∶如足痛、足肿,无力软弱,膝疮红肿,用木瓜、薏仁、牛膝、防己、黄柏、苍术之品不效者,定是中气下陷,湿热下流,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之。 如足软不能行而能食,名曰痿症,宜清肺热。 如治泄泻,用实脾利水之剂不效者,亦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炮姜、苍术;脉迟,加肉蔻、故纸。 如尿血,用凉血利水药不效,用清心莲子饮。若清心不止,再加升麻。 如治便血,用止涩之药不效,或兼泄泻,须察其脉,如右关微、或数大无力,是脾虚不摄血,宜六君子汤加炮姜。若右关沉紧,是饮食伤脾,不能摄血,加沉香二分。右寸洪数,是实热在肺,宜清肺,用麦冬、花粉、元参、枯芩、桔梗、五味子、枳壳等味。 虚劳门 劳症虚损辨 二症外相似,而治法实不同。虚损者,阴阳两虚也。劳症者,阴虚阳亢也。故虚损可用温补;若劳症则忌温补而用清补也。 两症辨法,不必凭脉,但看人着复衣,此着单衣者,为劳症。人着单衣,此着复衣者,为虚损。劳症,骨蒸而热;虚损,荣卫虚而热也。 虚劳门 过劳 凡人过劳,脉必浮大不伦,〔按之无力〕,若不安闲作息,必有吐血之症。法当滋补,方用∶人参(三两) 白术(五两) 茯苓(三两) 熟地(五两) 山萸(四两) 当归(八两) 白芍(五两)黄(五两) 麦冬(三两) 五味子(三两) 砂仁(五钱) 陈皮(五钱) 神曲(一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钱。 〔此方乃补气、补血、补精之妙品也。有斡旋之力,可以久服滋人,不致有偏胜之祸也。〕 虚劳门 未成劳而将成劳 〔人有虚劳,未成劳瘵之症,〕而将成劳者,方用∶熟地(一两) 地骨皮(五钱) 人参(五钱) 麦冬(五钱) 白术(一钱) 山药(三钱)白芥子(三钱) 五味子(三分)水煎服。 凡人右寸脉大于左寸脉,即内伤之症。不论左右关尺脉如何,以此方投之效验。 虚劳门 劳病 劳病既成,最难治者,盖必有劳虫生之,以食人之气血也。若徒补其气血,而不入杀虫之品,则饮食入胃,只荫虫而不生气血也。若但只杀虫而不补气血,则五脏尽伤,又何有生理哉?惟于大补之中,加入杀虫之药,则元气既全,真阳未散,虫死而身安矣。方用∶人参(三两) 熟地(八两) 何首乌(八两) 地栗粉(八两) 鳖甲(一斤) 神曲(五两) 麦冬(五两)桑叶(八两) 白薇(三两) 山药(一斤)为末,将山药末打成糊,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半年,虫俱从大便中出矣。 虚劳门 久虚缓补 久虚之人,气息奄奄,无不曰宜急治矣。不知气血大虚,骤加大补之剂,力量难任,必致胃口转膨胀,不如缓缓清补之也。方用:当归(一钱) 白芍(二钱) 茯苓(一钱) 白术(五分) 人参(三分) 山药(一钱) 陈皮(三分)麦芽(三分) 炮姜(三分) 枣仁(五分) 甘草(三分)水煎服。 此方妙在以白芍为君,引参术入肝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使脾气渐实,胃口渐开,然后再用纯补之剂,先宜缓补之也。 虚劳门 补气 右手脉大,气分之伤也。用补气丸∶人参(三两) 黄 (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八两) 白芍(三两) 陈皮(一两) 炙草(八钱)麦冬(三两) 五味子(一两) 远志(一两) 白芥子(一两)蜜丸,早服五钱,白水下。 虚劳门 补血 左手脉大,血分之劳也。方用补血丸∶熟地(八两) 白芍(八两) 当归(四两) 山萸(四两) 麦冬(三两) 五味子(一两) 砂仁(五钱)生枣仁(一两) 白芥子(一两) 肉桂(五钱)蜜丸,晚服一两,白水下。 如血热者,去肉桂加地骨皮五钱。 虚劳门 血虚面色黄瘦 出汗盗汗,夜卧常醒,不能润色以养筋是也。血虚自当补血,舍四物汤又何求耶?今不用四物汤,用∶熟地(一两) 麦冬(三钱) 当归(五钱) 桑叶(十片) 枸杞(三钱) 茜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桑叶补阴而生血,又妙在加茜草血得活而益生,况又济之归、地、麦、杞大剂以共生之,〔则血足而色润筋舒也。〕 虚劳门 气血两虚 饮食不进,形容枯槁,补其气而血益燥;补其血而气益馁;助胃气而盗汗难止,补血脉而胸膈阻滞。法当气血同治,方用∶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八分) 陈皮(五分) 当归(二钱) 熟地(三钱)川芎(一钱) 白芍(三钱) 神曲(五分) 麦冬(五钱) 谷芽(一钱)水煎服。 此方气血双补,与八珍汤同功,而胜于八珍汤者,妙在补中有调和之法耳。 虚劳门 阳虚下陷 凡人因饥饱劳役,内伤正气,以致气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饮食不能运化,往往变成劳瘵。 若疑饮食不进,为脾胃之火,肉黍之积,轻则砂仁,枳壳、山楂、麦芽之类,重则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之品,纷然杂进,必致膨闷而渐成劳矣。倘先以提升之药治之,何至于成劳?方用∶人参(一钱) 柴胡(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黄 (三钱) 当归(三钱) 白术(三钱)升麻(五分)水煎服。 凡人右手寸脉,大于左手寸脉,即内伤之症,不论左、右关、尺脉如何,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 〔此方即补中益气汤,而增定其轻重也。此方之妙,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杂于参、 、归、术之中,以提升其至阳之气,不使下陷阴分之间。尤妙在加甘草、陈皮于补中解纷,则补者不致另补,而升者不致偏隋,所以下口安然,奏功如响耳。〕 虚劳门 阴虚下陷 凡人阴虚脾泄,岁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泄,方用∶熟地(五钱) 山萸(五钱) 白术(一两)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五味子(一钱) 车前子(一钱)肉桂(一钱) 升麻(三分)水煎晚服。 此方纯是补阴之药,且有升麻以提阴中之气,〔阴气升而泄自止。〕乃又有温湿之品,以暖命门而健脾土,何致再溏泄哉?〔此乃补升阴气之汤也。〕 虚劳门 阴虚火动夜热昼寒 此肾水虚兼感寒,或肾水亏竭,夜热昼寒,若认作阳症治之,则口渴而热益炽,必致消尽阴水,吐痰如絮,咳嗽不已,声哑声嘶,变成劳瘵。法当峻补其阴,则阴水足而火自消,骨髓泰然矣。方用∶熟地(一两) 地骨皮(三钱) 山萸(五钱) 元参(三钱) 沙参(五钱) 麦冬(五钱) 五味子(三钱)白芥子(一钱) 芡实(五钱) 桑叶(七片) 丹皮(一钱) 车前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阴虚火动者神效。〔妙在全国纯阴之品,直进肾宫,滋其匮乏,则焦急之形,不上焰于口舌、皮毛之际。 又加元参、地骨皮、沙参、丹皮之品,少清其骨髓中之内热,自然阴长阳消,不治阳而自安也。〕 虚劳门 阴寒无火 若阴寒无火者,方用∶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熟地(一两) 山萸(四钱) 白术(三钱) 人参(三钱) 柴胡(五分)水煎服。 〔此方之妙,用桂、附祛寒之药,加之于熟地补阴之内,使阳得阴而有制,不至奔越沸腾。少加柴胡数分,则阴邪自散矣。况肾中之火,必得水而后生,以此水非邪水,乃真水也。邪水可以犯心而立死,真水可以救心而长延。盖阳根于阴,而真阴肾水,实为君、相二火之母也。此方中加熟地、山萸,正是此意。恐人未知,故又表而出之。〕〔以上〕二方,治阴之中即有以治阳,而治阳之中即藏于补阴也。 虚劳门 亡阳 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阳,气欲散也,故必以补为敛之为得也。方用∶人参(一两) 黄 (一两) 当归(一两)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桑叶(五片) 炒枣仁(一钱)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用参、归以补气,用山、萸五味以敛气,则补足以济敛之功,而敛足以滋补之益。况又有桑叶收汗之妙品,调停于补敛之中,不偏于敛,亦不偏于补也。〕 虚劳门 内伤发热 人病发热,有外感,有内伤。外感必先散其邪气,邪气退而后补正气,正不为邪所伤也。若内伤之发热,方用∶柴胡(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二钱) 栀子(一钱) 花粉(二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凡肝木郁者,用一剂即快,〔治内伤初起者神效。〕 虚劳门 日重夜轻 病重于日间,而发寒发热,较夜尤重,此症必须从天未明而先截之。方用∶人参(一钱) 白术(五钱) 陈皮(一钱) 青皮(一钱) 柴胡(三钱) 当归(三钱) 黄 (五钱)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干姜(五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 又方∶ 人参(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白术(五钱) 柴胡(二钱) 熟地(一两) 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虚劳门 夜重日轻 病重于夜间,而发寒发热,或寒少热多,或热多寒少,一到天明便觉清爽,一到黄昏即觉沉重,此阴气虚甚也。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四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柴胡(三钱) 陈皮(一钱) 鳖甲(五钱)茯苓(五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白芥子(三钱) 生何首乌(三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鳖甲,乃至阴之物,逢阴则入,遇阳则转;生何首乌直入阴经,且亦攻邪;白芥子去痰又不耗真阴之气,有不奏功者乎?但必须黄昏时服,则阴气固而邪气不敢入也。 虚劳门 阴邪兼阳邪 此症亦发于夜间,发寒发热,无异纯阴邪气之症,但少少烦燥耳,不若阴症之常静也。法当于补阴之中,少加阳药一、二味,使阳长阴消,自然奏功如响矣。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四钱) 当归(三钱) 鳖甲(五钱)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柴胡(二钱) 陈皮(一钱) 白芥子(三钱) 生何首乌(三钱)水煎服。 虚劳门 精滑梦遗 此病患以为肾虚也,不独肾病也,而亦心病也,宜心肾兼治。方用∶熟地(五两) 山萸(四两) 山药(四两) 人参(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麦冬(三两)五味子(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二钱) 远志(一两) 炒枣仁(一两) 肉苁蓉(三两) 补骨脂(一两)巴戟天(三两) 柏子仁(一两) 杜仲(一两) 砂仁(五钱) 鹿茸(一两) 紫河东(一副) 白芍(二两)蜜丸,早晚白水送下五钱。 此方用熟地、山药、山萸之类,补肾也。巴戟、苁蓉、附子、鹿茸,补肾中之火也,可以已矣。而又必加入人参、茯苓、柏子仁、麦冬、远志、枣仁者,何也?盖肾中之火虚,由于心中之火虚也。徒补肾火而不补心火,则反增上焦枯渴。故欲补肾火,乃必须补心火,则水火相济也。 虚劳门 夜梦遗精 此症由于肾水耗竭,上不能通于心,中不能润于肝,下不能生于脾,以致玉关不闭,无梦且遗。法当补肾,而少佐以益心、益肝、益脾之品,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四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茯神(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薏仁(三钱) 五味子(一钱) 生枣仁(三钱) 白芥子(一钱) 肉桂(五分) 黄连(五分)水煎服,一剂止,十剂不犯。 此方妙在五脏兼补,而使心肾两交,自然魂魄宁而精窍闭矣。 虚劳门 滋阴补水 方用大滋阴补水丸∶ 大熟地(六两) 炒山药(三两) 沙参(三两) 茯神(三两) 炒枣仁(三两) 蒺藜(三两) 麦冬(三两)莲须(二两) 阿胶(三两) 牡蛎(四两) 丹参(二两) 败龟板(四两) 菟丝子(二两) 远志肉(钱半)甘草(六钱) 桂元肉(一百二十个)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日服三十丸,米饮送下〕。 又方 鱼膘一两,捣碎,蛤粉炒,沙苑蒺藜酒洗炒,全当归各四两,牛膝三两,枸杞子三两,为末,蜜丸,〔每服黄酒送二、三钱〕。 厥症门 寒、热厥辨 寒厥者,手足必青,饮水必吐,腹必痛,喜火熨之。 若热厥,手足虽寒而不青紫,饮水不吐,熨则腹必痛。不可不辨也。 厥症门 热厥 一时手足厥逆,痛不可忍,人以为四肢、手足之风症也,不知乃心中热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则寒,而胸腹皮热如火。方用∶柴胡(三钱) 当归(二钱) 荆芥(一钱) 黄连(二钱) 炒栀子(二钱) 半夏(一钱) 枳壳(一钱)水煎服,二剂愈。 〔盖厥症多是火病,厥之甚则热之甚也。故舒其内热,而四肢手足自温矣。方中妙在用柴胡为君,诸寒凉之药,直入心、肝之内,又不凝滞于胸膈之间。盖柴胡能散半表半里之邪,又善浅祛郁闷之气,故不治四肢手足,而专治其心胸也。〕 又方∶ 白芍(一两) 炒栀子(三钱) 陈皮(一钱) 柴胡(一钱)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此方以白芍为君,取其入肝而平木也。 厥症门 寒厥 〔厥症虽多是火,然亦有非火厥者,乃直中阴经也。阴寒直入于肾宫,则必挟肾水上犯心君之火,若不急用大热之药,急救心君,则危亡顷刻。〕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吴茱萸(一钱)水煎服。 厥症门 尸厥 〔如人死厥,不省人事,中风不语,或中邪卒倒,此等之病,乃邪气中之,痰迷心窍也。怪病多起于痰,不必惊惶,治其痰而病自愈。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祛痰之药加入于补正之中,则病去如扫,死者重生。虽同是中邪,乃有阳邪、阴邪之分。〕 厥症门 阳邪尸厥 此症乃痰厥,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南星(三钱) 白芥子(一钱) 附子(五分)生姜(一块,捣汁)水、酒各一半,煎服。 尸厥又方∶苍术三两,水煎灌之必吐,吐后即愈。盖苍术阳药,善能祛风,故有奇效。凡见鬼神用之更效。 厥症门 阴邪尸厥 此症乃气虚也,方用∶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五钱) 陈皮(五分) 菖蒲(一钱)水煎服。 按∶《方论》、《男科》中均无,据《石室秘录》“死治法”补。此方乃六君子汤去甘草、加菖蒲之变方也。 厥症门 厥症 人有忽然发厥,闭目撒手,喉中有声,有一日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素有痰气而发也。 治宜攻痰而开心窍,方用起迷汤∶人参(五钱) 半夏(五钱) 菖蒲(二钱) 菟丝子(一两) 茯神(三钱) 皂夹(一钱) 生姜(一钱) 甘草(三分)水煎服。 厥症门 气虚猝倒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为风也,谁知是气虚乎?若作风治,未有不死者。盖因平日不慎女色,精亏以致气虚,又加不慎起居,而有似乎风者,其实非风也。方用∶人参(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半夏(三钱) 白芥子(三钱) 菖蒲(二钱) 附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补气而不治风,消痰而不耗气,一剂神定,二剂痰清,三剂痊愈。 厥症门 阴虚猝倒 此症有肾中之水虚,而不上交于心者;又有肝气燥,不能生心之火者;此皆阴虚,而能令人猝倒者也。方用再苏丹∶熟地(二两) 山萸(一两) 元参(一两) 柴胡(一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一两) 茯苓(一两)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此方补肾水,滋肺气,安心通窍,泻火散痰,实有神功。一方茯苓为五钱,十剂可愈。 厥症门 阳虚猝倒 人有心中火虚,不能下交于肾而猝倒者,阳虚也。方用全生汤∶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神(五钱) 甘草(一钱) 生半夏(三钱) 生枣仁(一两) 附子(三钱)水煎服。 药下喉则痰静而气出矣。连服数剂,则安然如故。 厥症门 胃热猝倒 又有胃热,不能安心之火而猝倒者,亦阳虚也。方用∶人参(一两) 元参(一两) 生石膏(五钱) 天花粉(五钱) 麦冬(三钱) 菖蒲(一钱)水煎服。 一剂心定,二剂火清,三剂痊愈。 厥症门 肾虚猝倒 人有口渴索饮,眼红气喘,心脉洪大,舌不能言,不可作气虚治,此乃肾虚之极,不能上滋于心,心火亢极,自焚闷乱,遂致身倒,有如中风也。法当补肾,而佐以清火之药,方用水火两治汤∶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当归(一两) 生地(五钱) 元参(一两) 麦冬(五钱) 五味子(三钱)茯神(五钱) 黄连(三钱) 白芥子(三钱) 水煎服,连服数剂而愈。 厥症门 大怒猝倒 人有大怒跳跃,忽然卧地,两臂抽搦,口眼歪邪,左目紧闭,此乃肝火血虚,内热生风之症,当用八珍汤加丹皮、钩藤、山栀。 若小便自遗,左关脉弦、洪而数,此肝火血燥,用六味(地黄)汤加钩藤、麦冬、五味子、川芎、当归。愈后须改用补中益气汤,加丹皮、山栀、钩藤,多服。 如妇人得此症,服逍遥散加钩藤及六味地黄丸,最效。 厥症门 中风不语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在床下,〔或中风不语者,〕,此皆正气虚而痰邪犯之也,〔似宜治邪为是。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急宜固其正气,而少佐以祛痰之药,〕方用三生饮∶人参(一两) 生半夏(三钱) 生南星(三钱) 生附子(一个)水煎,急灌之。 此症又有因肾虚而得之者。夫肾主藏精,立下焦地道之生育,冲、任二脉系焉。二脉与肾之大络,同出于肾之下,起于胞胎之中,其冲脉因称胞络,为经脉之海,遂名海焉。冲脉之上行者,渗诸阳,灌诸经;下行者,渗诸阴,灌诸络,而温肌肉,别经络,结于跗。 因肾虚,而肾络与胞内绝,不通于上则 ,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 六用地黄引子∶熟地(一两) 巴捷(一两) 山萸(一两) 茯苓(一两) 麦冬(一两) 五味子(五钱) 石斛(六钱)肉苁蓉(一两) 菖蒲(五钱) 附子(五钱) 肉桂(三钱) 加薄荷、姜、枣。 水煎服。 厥症门 口眼歪邪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为尤切。当治胃土,且有经、脉之分。 经云∶“足阳明之经,急则口目为僻, 急不能视”,此胃土之经为歪邪也。又云∶“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口歪唇邪”,此胃土之脉为歪邪也。 二者治法,皆当用∶黄 当归 人参 白芍 甘草 桂枝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防风 黄柏 苏木 红花水、酒各半煎,微热服。如初起有外感者,加葱白三茎同煎,取微汗自愈。 厥症门 又口眼歪斜 〔人病口眼歪斜,人以为胃中之痰,不知非也。〕乃心中虚极,不能运于口目之间,轻则歪斜,重则不语。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当归(一两) 白芍(三钱) 菖蒲(三钱) 肉桂(二钱)水煎服。 一剂少愈,二剂痊愈。〔此方之妙,全不去祛风祛邪,一味补正,而歪斜自愈矣。〕 厥症门 半身不遂 此症宜于心、胃而调理之。盖心为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是后腑,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心膈开之,膻中、气海,所留宗气盈溢,分布五脏、三焦,上下中外,无不周遍。 若标本相失,则不能致其气于气海,而宗气散矣。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脏则 。即此言之,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也。 法宜用黄 为君,参归、白芍为臣,防风、桂枝、钩藤、竹沥、姜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为佐使,治之而愈。 若杂投乌附、羌活之类,以涸荣而耗卫,如此死者,是医杀之也。 厥症门 半身不遂口眼歪邪 方用∶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当归(五钱) 黄 (一两) 半夏(三钱) 干葛(三钱) 桂枝(钱半)红花(二钱) 甘草(一钱) 水(二樽) 姜(三片) 枣(二枚)煎服。 此症人多以风药治之,殊不见功。此药调理气血、故无不效。 厥症门 痫症 〔羊癫之症〕,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者,乃痰迷心窍也。盖因寒而成,感寒则发也。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神(五钱) 山药(三钱) 薏仁(五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半夏(三钱)水煎服。 (此方助其正气以生心血,又加桂附以祛寒邪;加半夏以消痰,逐去其水,自然气回而癫止也。一剂痊愈,永不再发,幸珍视之。) 又方∶ 人参(一两) 茯神(一两) 白术(五钱) 半夏(一钱) 南星(一钱) 附子(一钱) 柴胡(一钱)菖蒲(三分)水煎服。 此本治寒狂之方,治痫亦佳。 又方∶ 人参(三两) 白术(五两) 甘草(一两) 陈皮(三钱) 生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附子(一钱)蜜丸,须病发前服之,则永不再发矣。〔盖健其胃气,自不生痰。况又佐之祛痰斩关之将,以此方治之自愈。〕 癫狂门 癫狂 此症多生于脾胃之虚寒,饮食入胃,不变精而变痰,痰迷心窍,遂成癫狂。苟徒治痰而不补气,未有不速之死者也。方用∶人参(五钱) 白芥子(五钱) 白术(一两) 半夏(三钱) 陈皮(二钱) 肉桂(一钱) 干姜(一钱)甘草(五分) 菖蒲(五分)水煎服。 如女人得此症,去肉桂,加白芍一两、柴胡二钱、黑栀子一钱,治之最神效。 癫狂门 发狂见鬼 〔凡人有病发狂见鬼,此正气虚而邪气犯之也,似宜正治邪气为是。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心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此所以急宜因其正气,而少佐以祛寒祛邪之药为妙。〕方用∶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半夏(三钱) 天南星(三钱) 附子(一钱)水煎服。 〔发狂见鬼,明是虚而痰中之,用半夏、南星、附子以祛痰,不用人参、白术之多,何以并驾齐驱而成功载?此方之妙,不特发狂见鬼,而治中风不语,卒倒不知人,亦神妙之极。盖气虚而后始中痰也。〕 癫狂门 发狂不见鬼 此症是内热之症,方用∶人参(三钱) 白芍(三钱) 半夏(三钱) 南星(二钱) 白芥子(一钱) 陈皮(一钱) 黄连(二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黄连,盖厥深热益深,去其热则厥自定。黄连入心,引诸补心之味,同群共济,或补或泻,中正之意也。〕 癫狂门 热狂 此症有因伤寒得之者,一时之狂也,可用白虎汤以泻其火。更有终年狂而不愈者,或拿刀杀人,或詈骂人,不认儿女,见水大喜,见食大恶,此心气之虚,而热邪乘之,痰气侵之也,方用化狂汤∶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神(一两) 附子(一分) 半夏(三钱) 菟丝子(三钱) 菖蒲(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一剂狂定。此方妙在补心、脾、胃三经,化其痰而不去泻火。盖泻火则心气益伤,而痰涎益盛,狂何以止乎? 尤妙微用附子,引补心消痰之品,直入心中,则气易补而痰易消,又何用泻火之多事哉? 癫狂门 寒狂 凡发狂骂人,不口渴,索引与水不饮者,寒症之狂也。此必气郁不舒,怒气未泄,其人平日定懦弱不振耳。 〔治之法,宜祛痰为主,而佐以补气之药,〕方用∶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 茯神(一两) 半夏(一钱) 南星(一钱) 附子(一两) 柴胡(一钱) 菖蒲(三分)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补气,而不十分祛痰,寒症发寒,与痫症同治,加入附子以消其寒气,菖蒲引药入心经,自然下喉熟睡,病如失矣。方中再加柴胡,以舒其木旺之郁气,尤易奏功耳。) 怔忡惊悸门 怔忡不寐 〔心经之病,怔忡不寐,乃心血少也。〕方用∶人参(三钱) 丹皮(二钱) 茯神(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三钱) 生枣仁(五钱)熟枣仁(五钱) 菖蒲(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生、熟枣仁〔各五钱〕,生使其日间不卧,熟使其夜间不醒;又以补心之药为佐,而怔忡安矣。 怔忡惊悸门 心惊不安夜卧不睡 〔人非心不能宁静致远,非肾不能作强生育。故补心即当补肾,补肾即当补心,是二经乃一身之主宰,脏腑之根本也。故人病心惊不安,或夜卧不睡者,人以为心病也,谁知非心病,乃肾病也。然则欲安心者先治肾,欲治肾者当治心。〕方用∶人参(三两) 茯苓(三两) 茯神(三两) 远志(二两) 生枣仁(一两) 熟地(三两) 山萸(三两)当归(三两) 菖蒲(三钱) 黄连(五钱) 肉桂(五钱) 白芥子(一两) 麦冬(三两) 砂仁(五钱)蜜丸,每日送下五钱,汤,酒俱可。 此方治心惊不安与不寐耳,用人参、茯神、当归、麦冬足矣。即为火起不寐,亦不过加黄连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萸补肾之药,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人之惊恐者,乃肾气不入于心也;不寐者,乃心气不归于肾也。今用熟地,山萸补肾,则肾气可上通于心矣。肉桂以补命门之火,则肾气既温,相火有权,〔则心气下行〕,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 然补肾固是,而亦不可徒补其肾也。亦有肝气不上于心易成此症者,如果有之,宜再加白芍二两,以兼补肝木,斯心泰然矣。 怔忡惊悸门 恐怕症 夫人夜卧交睫,则梦争斗,负败恐怕之状难以形容〔者〕,人以为心病也,谁知是肝病乎?盖肝藏魂,肝血虚则魂失养,故交睫则若魇,乃肝胆虚怯,故负恐维多,此非竣补,不克奏功。而草木之品,不堪任重,乃以酒化鹿角胶,空心服之可痊。盖鹿角胶峻补精血,血旺则神自安矣。 怔忡惊悸门 神气不宁 人有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魂离体也,惊悖多魇,通夕无寐,人以为心病也,谁知是肝经受邪乎?盖肝气一虚,邪气袭之,肝藏魂则魂无根据,是以魂飞扬而若离体也。 此症当用珍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珍珠母入肝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也。龙齿、虎睛,令人例以为镇心之药,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 是以治魄不宁,宜虎睛;治魂飞扬。宜龙齿;药各有当也。 痰嗽门 治痰之法 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痰之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而其实无实效也。 今立三方,痰病总不出其范围也。 痰嗽门 初病之痰 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方用∶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天花粉(一钱) 茯苓(一钱) 苏子(一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二剂而痰可消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自然清肃,又何至火之上升哉? 痰嗽门 已病之痰 必观其色之白与黄而辨之∶黄者,火将退也。白者,火正炽也。正炽者,用寒凉之品,将退者,用祛逐之味。 今一方而俱治,方用∶白术(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芥子(三钱) 枳壳(五分)水煎服。 有火加栀子,无火不必加也。此方健脾去湿,治痰在中焦者也。 又方∶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薏仁(五钱) 陈皮(一钱) 天花粉(二钱) 益智仁(三分) 人参(三分)水煎服。 有火加黄芩一钱,无火加干姜耶、甘草二分。此方健脾去湿而不耗气,二剂而痰自消也。 痰嗽门 久病之痰 久病之痰,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薏仁(一两) 山药(五钱) 芡实(五钱)麦冬(五钱) 五味子(三钱) 茯苓(三钱) 车前子(一钱) 益智仁(二钱)水煎服。 此治水泛为痰之圣药也。若火沸为痰者,加肉桂一钱。此方补肾去湿而化痰,水入肾宫,自变为真精而不化痰矣。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 又方∶ 久病之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实有奇功。无火加附子、肉桂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