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燥,开顽痰
类别:
其他
作者:
吴仪洛字数:5020更新时间:23/03/02 14:37:19
辛苦大热。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颇胜川乌。然至毒,无所酿制,不可轻投。
野生,状类川乌,亦名乌喙。姜汁炒,或豆腐煮用。熬膏,名射罔,敷箭射兽,见面立死。
白附子
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
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皱纹有节,炮用(陶宏景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惟凉州生)。
破故纸
一名补骨脂
燥,补命火
辛苦大温。入心包、命门。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缩小便(亦治遗尿)。
治五劳七伤(五脏之劳,七情之伤),腰膝冷痛,肾冷精流,肾虚泄泻(肾虚则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胃,脾胃虚寒,迟于运化,致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呕涎泄泻,如鼎釜之下无火,物终不熟,故补命门相火即所以补脾。破故纸四两,五味三两,肉蔻二两,吴茱一两,姜煮枣丸,名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妇人血气(妇人之血脱气陷,亦犹男子之肾冷精流)
堕胎。
出南番者色赤,岭南者色绿。酒浸蒸用,亦有童便乳浸、盐水炒者。得胡桃、胡麻良。
恶甘草(唐郑相国方:破故纸十两,酒浸蒸为末,胡桃肉二十两,去皮烂研,蜜和,每日酒调一匙,或水调服。白飞霞曰:破故纸属火,坚固元阳;胡桃属水,润燥养血,有水火相生之妙。忌芸薹、羊血。加杜仲,名青娥丸。云薹,油菜也)。
肉苁蓉
补肾命,滑肠
甘酸咸温。入肾经血分。补命门相火,滋润五脏。益髓强筋。
治五劳七伤,绝阳不兴,绝阴不产,腰膝冷痛,崩带遗精,峻补精血(时珍曰:补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骤用恐妨心,滑大便。
长大如臂,重至斤许。有松子鳞甲者良。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酒蒸半日。又酥炙用。忌铁(苏恭曰:今日所用,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锁阳
补阳,滑肠
甘温补阴。益精兴阳,润燥养筋(强筋故能兴阳)。治痿弱,滑大便(便燥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弥佳)。
鳞甲栉比,状类男阳。酥炙。
巴戟天
补肾,祛风
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
根如连珠。击破中紫而鲜洁者,伪也。中虽紫,微有白糁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蜀产佳(山 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乱之)。去心,酒浸焙用。复盆子为使。恶丹参。
胡卢巴
燥,补肾命,除寒湿
苦温纯阳。入右肾命门。暖丹田,壮元阳。
治肾脏虚冷,阳气不能归元(同附子、硫黄),瘕疝冷气(同茴香、巴戟、川乌、川楝、吴茱萸),寒湿脚气。
出岭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莱菔子。酒浸曝,或蒸,或炒。
仙茅
燥,补肾命
辛热有小毒。助命火,益阳道,明耳目,补虚劳。
治失溺无子,心腹冷气不能食(温胃),腰脚冷痹不能行(暧筋骨)。相火盛者忌服。
叶如茅而略阔,根如小指,黄白多涎。竹刀去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用。忌铁(唐,婆罗门始进此方,当时盛传,服之多效。照前制,阴干,蜜丸,酒服。禁牛乳、牛肉。许真君书曰:甘能养肉,苦能养气,咸能养骨,酸能养筋,滑能养肤,和苦酒服之必效)。
淫羊藿
一名仙灵脾
补肾命
辛香甘温。入肝肾。补命门(时珍曰: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
治绝阳不兴,绝阴不产,冷风劳气,四肢不仁(手足麻木)。
一名仙灵脾。北部有羊,一日百合,食此藿所致,故名。去枝,羊脂拌炒。山药为使。
得酒良。
蛇床子
补肾命,去风湿
辛苦而温。强阳益阴,补肾祛寒,祛风燥湿。
治痿囊湿,女子阴痛阴痒(湿生虫,同矾煎汤洗),子脏虚寒,产门不闭(炒热熨之),肾命之病。及腰酸体痛,带下脱肛,喉痹齿痛,湿癣恶疮(杀虫止痒),风湿诸病。煎汤浴,止风痒(时珍曰:肾命、三焦气分之药,不独补助男子,而且有益妇人,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贵耳贱目乎?)。
似小茴而细。微妙,杀毒则不辣(以地黄汁拌蒸三遍佳)。恶丹皮、贝母、巴豆。
菟丝子
平补三阴
甘辛和平。凝正阳之气,入足三阴(脾、肝、肾)。强阴益精,温而不燥,不助相火。
治五劳七伤,精寒淋沥,口苦燥渴(脾虚肾燥而生内热,菟丝益阴清热)。祛风明目,补卫气,助筋脉,益气力,肥健人(补肝肾之效。《老学庵笔记》:予族弟,少服菟丝子凡数年,饮食倍常,血气充盛。忽因浴见背肿,随视随长,乃大疽也。适值金银花开,饮至数斤,肿遂消。菟丝过服,尚能作疽,以此知金石药,不可不戒。昂按:此人或感他毒,未可尽归咎于菟丝也)。
无根,蔓延草上,子黄如黍粒。得酒良。淘去泥沙,酒浸一宿,曝干捣末。山药为使。
复盆子
平补肝肾
甘酸微温。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寇氏曰:服之当复其溺器,故名),泽肌肤,乌髭发(榨汁涂发不白),女子多孕。
同蜜为膏,治肺气虚寒(李士材曰:强肾无燥热之偏,固精无凝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状如复盆,故名。去蒂,淘净捣饼,用时酒拌蒸。叶绞汁,滴目中,出目弦虫,除肤赤,收湿止泪。
蒺藜子
平补肝肾
苦温补肾,辛温泻肺气而散肝风,益精明目(肝以散为补,凡补肝药,皆能明目)。
治虚劳腰痛,遗精带下,咳逆肺痿,乳闭症瘕,痔漏阴 (音颓),肾、肝、肺三经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恶血,故能破症下胎)。
沙苑蒺藜 绿色似肾(故补肾)。炒用(亦可代茶)。
刺蒺藜 三角有刺。去刺,酒拌蒸(风家宜刺蒺藜,补肾则沙苑者为优)。余功略同(瑞竹堂方:齿牙打动者,蒺藜根烧灰敷之)。
使君子
补脾,杀虫,消积
甘温。健脾胃,除虚热,杀脏虫。
治五疳便浊,泻痢疮癣,为小儿诸病要药(《经疏》曰:五疳便浊,泻痢腹虫,皆由脾胃虚弱,因而乳停食滞、湿热瘀塞而成。脾胃健,则积滞消,湿热散,水道利,而前证尽除矣。时珍曰:凡能杀虫之药,多是苦辛,独使君子、榧子,甘而杀虫。每月上旬,虫头向上,中旬头横,下旬向下。《道藏》云:初一至初五,虫头向上。凡有虫病者,每月上旬,空心食数枚,虫皆死而出也。按:地黄、胡麻皆杀虫)。
出闽蜀,五瓣有 ,内仁如榧。亦可煨食,久则油,不可用。忌饮热茶,犯之作泻。
益智子
燥脾肾,补心肾
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心为脾母,补火故能生土),能涩精固气(《本草》未载)。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味辛能散),温中进食,摄涎唾(胃冷则涎涌),缩小便(肾与膀胱相表里,益智辛温固肾。盐水炒,同乌药等分,酒煮山药糊丸,盐汤下,名缩泉丸)。
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涩精固气。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出岭南,形如枣核,用仁。
砂仁
即缩砂
宣,行气,调中
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
治腹痛痞胀(痞滞,有伤寒下早里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鼓胀。鼓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膈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也。《经疏》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害)。
出岭南,研用。
白豆蔻
宣,行气,暖胃
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三焦利,脾胃运,则诸证自平矣)而为肺家本药(肺主气)。
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治脾虚疟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属肺,能散肺滞),太阳经目 红筋(太阳脉起目 )。
番舶者良,研细用。
肉豆蔻
一名肉果
燥脾,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
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皱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煨熟用。忌铁。
草豆蔻
一名草果
燥湿祛痰,除痰截疟
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气,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解口臭气、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过剂助脾热,耗气损目。
闽产名草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虽是一物,微有不同。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香附
一名莎草根
宣,调气开郁
性平气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血中气药,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主一切气(人身以气为主,气盛则强,虚则衰,顺则平,逆则病,绝则死矣。经曰: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七情之气也。以香附为君,随证而加升降消补之药。《素问》中仍有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名九气)。利三焦,解六郁(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止诸痛(通则不痛)。
治多怒多忧,痰饮痞满,胸肿腹胀,饮食积聚,霍乱吐泻,肾气脚气,痈疽疮疡(血凝气滞所致。香附一味末服,名独胜丸,治痈疽由郁怒得者。如疮初作,以此代茶。溃后亦宜服之。大凡疮疽喜服香药,行气通血,最忌臭秽不洁触之。故古人治疡,多用五香连翘饮。
康祖左乳病痈,又臆间生核,痛楚半载。祷张王梦授以方,姜汁制香附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遂愈),吐血便血,崩中带下,月候不调(气为血配,血因气行。经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气之滞;行后作痛,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色紫,气之热;色黑则热之甚也;错经者,气之乱;肥人痰多而经阻,气不运也。香附阴中快气之药,气顺则血和畅,然须辅以凉血补气之药。丹溪曰: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此正阳生阴长之义),胎产百病。
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行中有补。丹溪曰:天行健运不怠,所以生生无穷,即此理耳。时珍曰:凡人病则气滞而馁,香附为气分君药。臣以参、 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
去毛用。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旁彻腰膝。童便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或蜜水炒);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且敛其散);姜汁炒,则化痰饮;炒黑又能止血。忌铁(时珍曰: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散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 、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清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发汗散邪,得三棱、莪术则消积磨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仙药也。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李士材曰:乃治标之剂,惟气实血未大虚者宜之,不然恐损气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于女科仙药之一语,惜未有发明及此者)。
木香
宣,行气
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怒则肝气上,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气痛,九种心痛(皆属胃脘,曰寒痛、热痛、气痛、血痛、湿痛、痰痛、食痛、蛔痛、悸痛。盖君心不易受邪,真心痛者,手足冷过腕节,朝发夕死),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后重(同槟榔用。刘河间曰:痢疾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癃闭,痰壅气结,癖症块,肿毒虫毒,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杀鬼物,御瘴雾,去腋臭,宽大肠,消食安胎(气逆则胎不安)。过服损真气(丹溪曰:味辛气升,若阴火冲上者,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王好古曰:《本草》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导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痰癖症块,破也,不同如此。汪机曰: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泻药为君则泻。
李时珍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金郁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闭,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番舶上耒,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所用者,皆广木香、土木香)。磨汁用。东垣用黄连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实肠止泻)。畏火。
藿香
宣,去恶气
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而呕者忌用),去恶气,进饮食。
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有寒,上焦壅热(能理脾、肺之气。古方有藿香正气散,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
出交广,方茎有节,叶微似茄汁。古惟用叶,今枝、茎亦用之,因叶多伪也。
茴香
古作怀香
燥,补肾命门,治寒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