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心经讲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法师)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791更新时间:23/03/02 14:35:57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著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著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著。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