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五卷·魏伯阳

类别:其他 作者:[明]洪应明|字数:82901更新时间:23/03/02 14:34:59
炼就真丹,一试诚心 魏伯阳,吴地人,天生喜好道家仙术,不愿作官,隐入深山,炼丹求仙。 炼丹时,魏伯阳收了三个弟子,其中有两个心不很诚,于是有一天伯阳 试探他们说:“金丹炼成后应该先给狗吃,狗吃了没事人才可以服用,如果 狗死了,人就别吃了。”果然,狗吃了以后当时就死了。伯阳说:“仙丹没 炼成,难道是没得到神仙的真传吗?服丹后真的和狗一样,死了可怎么办 呢?”弟子们问:“先生吃不吃呢?”伯阳说:“我远离世俗,来到这深山 之中隐居,就是成不了仙,也没有脸面再回去了,所以生和死都一样。我当 然吃!”说着魏伯阳把丹塞到嘴里,不一会儿就死了。见此情景,一个弟子 说:“师傅真非凡人,他居然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多想的呢?”说罢也服丹 而死。余下的两弟子对此非常不理解,其中一个说:“炼丹是为了长生,可 如今服丹后反而死得更快了,那还不如不服呢。”于是两人一起下山,顺便 为伯阳及死去的弟子寻求棺木。待这两个弟子走后,魏伯阳站起身来,把炼 成的真丹送到死去弟子和狗的口中。不一会,弟子和狗都活了过来。魏伯阳 和这个姓虞的弟子同狗一道,成仙而去。他们遇上一个进山打柴的老人,魏 伯阳便写了一封信,托此人带给另外两个弟子,感谢他们。 魏伯阳曾写过《参同契凡》两卷。书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解释《周 易》,其实是借《周易》的爻象而阐述炼丹的。 【原文】 魏伯阳,吴人,性好道术,不乐仕宦,乃入山。作神丹时三弟子,知两 弟子心不尽诚。丹成试之曰:“金丹虽成,当先试之犬,犬无患方可服;若 犬死,不可服也。”伯阳即以丹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曰:“作丹未成, 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复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否?”伯阳 曰:“吾背违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耻归,死与生同,吾当服之。” 伯阳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曰:“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无有意乎?” 亦服之入口,亦死。二弟子乃相谓曰:“作丹求长生尔,今服丹即死,不如 不服。”乃共出山,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殡具。伯阳即起,将炼成妙丹纳死弟 子及犬口中,须臾皆活,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犬仙去。逢入山伐薪人, 作手书,寄谢二弟子。尝作《参同契凡》二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 借爻①象以寓作丹之旨。 【注释】 ①爻,《易经》中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 —’为 道德集 五十六卷·长生诠 还初道人自诚氏辑 王禾题注 《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 四川新都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 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 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逍遥墟经》选录六 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作者选取《清 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 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 一编。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大抵言澄心静 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具体的 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www.7wenxue.com 道德集 五十七卷·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 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 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 【题注】 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主要宣 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 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下…… 书 ……网 道德集 五十八卷·阴符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 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经文认为天道与 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 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 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 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天得其真故长, 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 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经文宣称:无为无动 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 道德集 五十九卷·大通经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 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 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 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 人性清静无为。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 道德集 六十卷·定观经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 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 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 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经文言修持定 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 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下 书 网 道德集 六十一卷·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 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 【题注】 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唐道士幻真先 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 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 玉诀类。 胎息铭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 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止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 名列上仙。 【题注】 胎息铭,此文附于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篇末,概述胎息吐纳要旨。 道德集 六十二卷·太上日用经 日用饮食,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虑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 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若无。自然心火 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 十二时中,常要清静。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 能无离乎? 【题注】 太上日用经,原名《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言内丹 家行气存神要诀。教人存神定意,呼吸绵绵,使神气相结而生成大丹。原文 道德集 六十三卷·心印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 风混合,百日功灵。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题注】 心印经,原名《高上玉皇心印经》,约出于晚唐至北宋。经文论述内丹 修炼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上药三品,修道者应使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 其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心印,禅的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 语,直接以心去感受。下 书 网 道德集 六十四卷·水火真经 道德集 六十五卷·文始经 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 尚非真,何况于情。 目视雕琢者,明愈伤;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皆妙者,心愈伤。 以神存气,以气存形,所以延形。合形于神,合气于气,所以隐形。吸 气以养其和,孰能饥之;存神以滋其暖,孰能寒之。 【题注】 文始经,原名《关尹子》,亦称《文始真经》,约出于南宋。经文言内 丹性命修炼之道,强调静心与调息相结合。原书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http://WWw.80miNg.cOm 道德集 六十六卷·洞灵经 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保此三全,是谓圣贤。 【题注】 洞灵经,原名《亢仓子》,亦称《洞灵真经》,唐王士元伪造。其书言 治国全身之道。形神福三全之说,出于该书首篇。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 道德集 六十七卷·玉枢经 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 知全,能知止则泰安定。 【题注】 玉枢经,原名《九天应无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约出于北宋末或南 宋。经文第一节论“至道”,融合宋儒“致诚”之说与道家默言守柔之说。 道德集 六十八卷·冲虚经 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眠。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昼想夜梦,神形所交。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题注】 冲虚经,原名《列子》,亦称《冲虚真经》,约成书于西晋。其书宣扬 晋玄学家思想,符合道家清虚自守,不假外求之说。原书见《道藏》洞神部 道德集 六十九卷·南华经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 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 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题注】 南华经,原名《庄子》,道教称之为《南华真经》。庄子认为物之无用 者能保其天年,有用者则为人所伐,其说见《山木篇》。又庄子假托神仙广 道德集 七十卷·三茅真经 谷虚应声,心虚应神,神虚应气,气虚应精。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超 乎精神,而无死生。 精从内守,气自外生,以气取精,可以长生。 【题注】 三茅真经,三茅即茅盈、茅固、茅衷,相传为西汉时人,修炼成仙,道 道德集 七十一卷·卫生经 道德集 七十二卷·洞神真经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肝金自全。恬静无欲,肾水自足。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七十三卷·元道真经 草木根生,去土则死。鱼鳖沉生,去水则死。人以形生,去气则死。是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题注】 元道真经,原名《太清元道真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言修持“元道”之法,其要旨在安静和柔,不移本性,常守虚无,使元气不散,思虑一致,则可常生久视。原书见《道藏》正一部。www.56wen.com 道德集 七十四卷·汉天师语 虚无大道,清静希夷,不染曰清,不动曰静,不视曰希,不听曰夷。勤此四首,可免轮回。 【题注】 汉天师: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陵。撰《太清金液神丹经序》。wwW.lzuowen.com 道德集 七十五卷·纯阳真人 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自安然;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 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 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 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题注】 纯阳真人,唐末北宋道士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撰有《纯阳真人混 成集》。 六神:道教认为,人的心、肝、肾、肺、脾、胆各有神灵主宰,故称为 六神。 真常:真实常住的意思。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七十六卷·虚静天师 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有定主,无常应,心欲死,机欲活。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 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题注】 虚静天师,北宋道士张继行,字嘉闻,号虚靖先生,正一派第三十代天 师。撰《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下 书 网 道德集 七十七卷·李真人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题注】 李真人,宋元道士,名字不详。撰《龙虎还丹歌诀》。下…… 书 ……网 道德集 七十八卷·三茅真君 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题注】 三茅真君,汉代方士茅盈、茅固、茅衷,合称三茅真君。《道藏》洞神 部有《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www.lzuowen.com 道德集 七十九卷·寒山子 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 【题注】 寒山子,五代宋初道士,名字不详。撰《大还心鉴》一篇。wWw:xiaobook.com 道德集 八十卷·玉虚子 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 无无藏妙有,有有现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 【题注】 玉虚子,南宋道士李简易,号玉豀子。撰《玉豀子丹经指要》。 常寂,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www.xiabook.com 道德集 八十一卷·中黄真人 天门常开,地户须闭。息息绵绵,勿令暂废,吸至于根,呼至于蒂,子谓之神,母谓之气,如鸡抱卵,似鱼在水,结就圣胎,自然蝉蜕。 【题注】 中黄真人,宋代道士,名字不详。《道藏》洞神部有《太清中黄真经》。 蝉蜕,解脱的意思。http://WWw.80miNg.cOm 道德集 八十二卷·马丹阳 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要日损日消,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 炼气作生涯,怡神为日用,常教龙虎调,不使马猿弄。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为活死人。 【题注】 马丹阳,金朝全真派著名道士马钰,字宜甫,世称丹阳真人。撰有《自然集》、《渐悟集》、《洞玄金玉集》、《丹阳真人直言》、《丹阳真人语录》、《丹阳神光灿》等著作。www.lzuo wen.com 道德集 八十三卷·玄关秘论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生昏。www.56wen.com 道德集 八十四卷·郝太古 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仙。 静处练气,闹处练神。 【题注】 郝太古,金朝全真道著名道士郝大通,号广宁子,世称太古真人。撰《太古集》。www.xiabook.com 道德集 八十五卷·王栖云 心随境转,境逐心生。若要心定,世人爱的我不爱,世人做的我不做;红尘万缘勾引不动,自然心清意静,阴阳不能陶铸。 遣欲澄心亦是心,将心擒欲欲应深。争如不起群迷念,方现无中百炼金。 【题注】 道德集 八十六卷·白玉蟾 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 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净以养道。 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盖神即火气即药,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 驭气,使气归神,不过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耳。 夫金丹者,采二八两之药,结三百日之胎。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 先天造化,要须聚气凝神。若要行持,须凭口诀。至简至易,非繁非难。无 中养就婴儿,阴内炼成阳气。使金公生擒活虎,令姹女①独驾赤龙。乾夫坤 妇而媒假黄婆,离女坎男而结成赤子。一炉火焰炼虚空,化作微尘;万顷冰 壶照世界,大如黍米,神归四大,即龟蛇交合之时;气入四肢,是鸟兔郁罗 之处。玉葫芦迸出黄金之液,金菡萏②开成白玉之花。正当风冷月明时,谁 会山青水绿意。 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轮回生死几千遭,这回大死今方活。 旧时窠臼泼生涯,于今净尽都掉脱。元来爹爹只爷,懵懵懂懂自瓜葛。近来 仿佛辨西东,七七依前四十八。如龙养珠心不忘,如鸡抱卵气不绝。又似寒 蝉吸晓风。又似老蚌含秋月。一个闲人天地间,大笑一声天地阔。 我有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 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亦名九转大还丹,又谓长生不死药。墙 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三业 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若要秘 密大总持,寂灭之中闲摸索。几多衲子③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④茫茫 尽向珠外求,不识先天那一着。那一着,何须重注脚,杜宇⑤声随晓雨啼, 海棠夜听东风落。 鸟兔乾坤鼎,龟蛇复姤坛。世间无事客,心内大还丹。白虎水中吼,青 龙火里蟠。汞铅泥蕊艳,金木雪花寒。离坎非心肾,东西不肺肝。三旬穷七 返,九转出泥丸。 【题注】 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后改名白玉蟾,世称紫清先生。撰《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等书。 ①姹女,道家炼丹用的丹汞,即水银。 ②菡萏(hǜn dǜ n),荷花。 ③衲子,出家僧人的代称。 ④尺蠖(huò),一种蛾的幼虫。 道德集 八十七卷·司马真人 夫欲修真,先除邪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 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 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 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 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 归后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转物,难穷 妙理。应化,①不离真常。②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 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③ 【题注】 司马真人,唐代上清派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著有《服 气精义论》、《坐忘论》等。 ①应化:应现、变化的意思。 ②真常:真实、常驻之意。 ③坐忘:庄子用语。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www.xiabook.com 道德集 八十八卷·孙真人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九畴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 怒甚编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常 令酒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呜云鼓,寅晨漱玉津,妖邪难犯 已,精气自全真。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 夭休论命,修持本在人,君能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题注】 孙真人,隋唐著名道士孙思邈,北宋时追封为妙应真人。撰《千金方》、 《四季行工养生歌》、《存神炼气铭》、《摄生论》、《福寿论》等。www.xiabook.com 道德集 八十九卷·文逸曹仙姑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九十卷·重阳祖师 弃了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雷迥不知。 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 理性如调琴,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和矣。又如铸剑, 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成矣。 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 界,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题注】 重阳祖师,金朝全真祖师王哲,字知明,号重阳子,世称重阳真人。撰 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等书。 无色界:三界之一,即无物质,无身体、无宫殿,只存意识,以此进入 深妙的禅定境界。下…… 书 ……网 道德集 九十一卷·李靖庵 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内外合一。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题注】 道德集 九十二卷·无心真人 道德集 九十三卷·石杏林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以神足气内,丹道自然成。 心天无点翳,性地绝尘飞。夜静月明处,一声春鸟啼。 【题注】 道德集 九十四卷·施肩吾 气本延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主,便可作真人。 【题注】 道德集 九十五卷·张紫阳 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谓和合四象。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有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谓五气朝元; 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是谓三化聚顶。 虚无生白云,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净。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大道元来一也无,若能守一我神居。此心莹若潭心月,不滞丝毫真自如。水火从来一处居,看时觉有觅时无。细心调燮文兼武,片晌教君结玉酥。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功夫只在片饷而已。 【题注】 张紫阳,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撰《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秘诀》。 燮(xiè):调和、谐和之意。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九十六卷·海上道人 但向起时作,还于作处收。蛟龙莫放睡,雷雨直须休。要会无穷火,常 观禾尽油;夜深人散后,唯有一灯留。下书网 道德集 九十七卷·朱紫阳 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之,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调之不废,真气从生。药物之老嫩浮沉,火候之文武进退,皆于真气中求之。鸣呼尽矣。wwW.xiaObook.com 道德集 九十八卷·谭景升 悲则两泪,辛则两涕,愤则结瘿,怒则结疽。心之所欲,气之所属,无 所不育,邪苟为此,正必为彼。是以大人节悲辛、诫愤怒,得浩气之门,所 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内藏,所以为珠玉之 房。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便是无物景界。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谓是欤。 【题注】 道德集 九十九卷·魏伯阳 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 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 以为丹塞?修行之人,若不于此三宝关键,收拾向里,无有是处。 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心苟 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心苟忿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一念不生,万虑 澄彻,则水火自然交媾矣。 【题注】 道德集 一百卷·陈虚白 混沌生前混沌圆,个中消息不容传。璧开窍内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 斗柄①逆旋方有象,台光返照始成仙。一朝捞得潭心月,觑破胡僧面壁禅。 夫神与气精,三品上药。炼精成气,炼气化神,炼神合道,此七返九还 之妙药也。然产药有川源,采药有时节,制药有法度,入药有造化,炼药有 火功。西南有乡,土名黄庭;恍惚有物,杳冥有精;分明一味水中金,但向 华池仔细寻,此产药之川源也。垂帘塞兑,窒欲调息;离形去智,几于坐忘; 劝君终日默如愚,炼成一颗如意珠,此采药之时节也。天地之先,无根灵草, 一意制度,产成至宝;大道不离方寸地,功夫细密要行持,此制药之法度也。 心中无心,念中无念;注意规中,一气还祖;息息绵绵无间断,行行坐坐转 分明,此入药之造化也。清净药材,密意为先;十二时中,气炼火煎;金鼎 常教汤用暖,玉炉不使火少寒,此炼药之火功也。 采时为之药,药中有火焉。炼时为之火,火中有药焉。能知药而收火, 则定里自丹成。古诗云:“药物阳内阴,火候阴内阳。会得阴阳理,火药一 处详。”此其义也。必以神驭气,以气定息,呼吸出入,任其自然。专气致 柔,含光默默,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妇人之怀孕,如小龙之养珠,渐采 渐炼,渐凝渐结。工夫纯粹,打成一片,动静之间,更宜消息。念不可起, 起则火炎;意不可散,散则火冷。但使操舍得中,神气相抱,斯谓之火种相 续,丹鼎相温。炼之一刻,一刻之周天也。炼之一日,一日之周天也。无子 午卯酉之法,无晦朔②弦望③之期。圣人传药不传火之旨,尽于此矣。 【题注】 陈虚白,元朝武夷山道士陈冲素,号虚白子,又号真放道人。撰《规中 直指》。 ①斗柄:指北斗七星。四星像斗,三星像杓,故又称为斗杓。 ②晦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和第一天。 ③弦望:弦,半月,为农历每月八日;望满月,为农历每月十五日。www.lzuo wen.com 道德集 一百零一卷·丘长春 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表天遮万象。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是 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彻。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月下 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纵横自 在无拘束,心不贪荣身不辱。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我家此曲 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气无升降,息定谓之真铅。念无生灭,神凝谓之真汞。息有一毫之不定, 形非我有,散而归阴,非真铅也。 念有一毫之不澄,神不纯阳,散入鬼趣,非真汞也。 【题注】 丘长春,金元时全真道著名道士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 真人。撰《大丹直指》、《磻溪集》、《鸣道集》、《摄生消息论》。www.1ttw.com 道德集 一百零二卷·翠玄真人 炼气徒施力,存神枉用功。岂知丹诀妙,镇日玩真空。 玉液滋神室,金胎结气枢。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 火枣原无核,交梨岂有渣。终朝行火候,神水灌金花。 神气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般真孔窍,料得少人知。 万籁风初起,千山月正圆。急须行正令,便可运周天。 云散海棠月,春深杨柳风。阿谁知此意,举目问虚空。 【题注】 翠玄真人,姓名不详。北宋道士石泰号杏林,又号翠玄子,疑即此人。又南宋道士陈楠号翠虚子。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一百零三卷·紫霞山人 丹即筌啼道即鱼,忘筌得道证空虚。莫坚守抱无为一,扑碎虚空一也无。 妙有灵光常赫赫,含含法界自如如。随缘应感常清净,九载金刚不坏躯。下 书 网 道德集 一百零四卷·抱一子 耳不听则坎水内澄,目不视则离火内营。口不言则兑金不鸣,三者既闭,则真人游戏于其中。 【题注】 道德集 一百零五卷·陈泥丸 修仙有二等,炼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 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成胎。中品丹法,以气为铅,以神为汞, 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为铅, 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成功。 【题注】 陈泥丸,南宋道士陈楠,字楠木,号翠虚子。尝以泥丸为人治病,湖广 道德集 一百零六卷·李道纯 真铅真汞大丹头,采取当平罔所求。有作有为终有累,无求无执便无忧。 常清常净心珠现,忘物忘机命宝周。动静两途无窒碍,不离常处是瀛洲。 三元大药意心身,着意心身便系尘。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顿忘物我三花聚,猛弃机缘五气臻。八达四通无挂碍,随时随处阐全真。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路多通增业识。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谛 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能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 返照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 【题注】 李道纯,金元时全真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撰《中和集》、 《莹蟾子语录》等。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一百零七卷·天来子 欲捞北海波心月,先缚南山岭上云。若也有人知此意,便堪飞鸟见元君 ①。 半轮月照西江上,一个飞鸟北海头。月落鸟飞寻不见,广寒宫内倒骑牛。 玄牝②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 来。 采药要明天上月,修行须识水中金。月无庚气金无水,纵有真铅枉用心。 【题注】 天来子,姓名不详。南宋道士邵若翮号本来子,疑即此人。 ①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个者的尊称。如西王母也称为“金母元君”。 ②玄牝:道家指衍生万物的本源。小 说t x t 道德集 一百零八卷·无梦子 身为车兮心为轼,车动轼随无计息。交梨火枣是谁无,自是不除荆与棘。向为客兮心为主,主人平和客安处。若还主客不安宁。精神管是辞君去。 【注释】交利火枣:道家称神仙所食的两种果品。www.xiabook.com 道德集 一百零九卷·龙眉子 溟涬无光太极先,风轮激动产真铅。都因静极还生动,便自无涯作有边。 一气本从虚里兆,两仪须信定中旋。生生化化无穷尽,幻作壶中一洞天。 【题注】 龙眉子,南宁道士,姓名不详。撰《金液还丹印证图》。 道德集 一百一十卷·紫虚了真子 乾坤橐龠鼓有数,离坎刀圭采有时。铅龙升兮汞虎降,龟蛇上下两相持。 天上日头地下转,海底蝉娟天上飞。乾坤日月本不运,皆因斗柄转其机。人 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虎龙战罢三田静,拾取玄珠种在泥。黄婆 媒合入中宫,婴儿姹女相追随。年中用日日用时,刻里工夫妙更奇。暗合斗 牛共欢会,天机深远少人知。 【题注】 紫虚了真子,南宋道士萧廷芝,字元瑞,号紫虚了真子。撰《金丹大成 集》、《金丹问答》、《乐道歌》等。 橐龠(tuóyuè):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器具,尤如风箱。http://WWw.80miNg.cOm 道德集 一百一十一卷·莹蟾子 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 休言得一万事毕,得一持一保勿失。一彻万融天理明,万法归一非奇特。始 者一无生万有,无有相资可长久。诚能万有归一无,方会面南观北斗,至此 得一复忘一,可与造化同出殁,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三五混 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寂,西天胡子没髭须。今人以无 唤作茫,然荡顽空涉畏途。今人以一唤作一,偏枯苦执空费力。不无之无若 能会,便于守一知无一。一无两字尽掀翻,无一先生大事毕。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常推心上好,放却日头禅;法法非空法,传 传是妄传。不曾修福始,焉得有祸先。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莫看嗔和 喜,何愁迍与邅。不作善因果,那得恶姻缘。打开入我网,跳出是非圈。休 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 连。来去浑忘却,生死何预焉。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兴来自消遣,困 去且打眠。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见前赤洒洒,末后亮娟娟。 【题注】 莹蟾子,即金元时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莹蟾子语录》。 迍邅:处境困难之意。 导引法 闭目冥心坐,据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 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拄,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 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 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拔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 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自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 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穴病不能■。子午午前 佛篇 一百一十二卷·释迦牟尼佛 首创佛教,普渡众生释迦牟尼佛本姓刹利。在他诞生的时候,放射出大 智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地上涌出金色莲花,自然地捧护着他的双足。他 的双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吼声,这一天是周昭王二十四 年四月八日。十九岁时,他到檀特山中出家,在那里修道直至周穆王三年, 在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成佛,被称作天人师,当时他已经三十岁了。随后, 他在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讲道说法,历时四十九年。后来,他以清静法眼交 给弟子摩诃迦叶,并传授给他一首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 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然后,他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足贴右肋, 自然悠闲地去世了,这时是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原文】 佛姓刹利。初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①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 双足,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②,即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也。年十九 ③出家于檀特山中修道,至穆王三年,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④,时年三 十矣。既而于鹿野苑中转口口口转⑤而论道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以清口 口口⑥付弟子摩诃迦叶,授以偈言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 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至拘尸那⑦城娑罗双树下,右肋累足,泊然宴寂 ⑧。时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注释】 ①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②狮子吼:佛教认为,佛说法时的声音,震动世界,如狮子作吼,群兽 慑伏。 ③释迦牟尼出家时间一说是在他二十九岁时。 ④天人师:佛家法号之一。指佛是导师,教导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 不应当做的。 ⑤此处缺字似为“四谛法轮”。四谛指释迦牟尼为弟子所说的“苦、集、 灭、道”。法轮是佛法的别称,也指佛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相传,犹 如车轮。 ⑥此处缺字似为“清净法眼”。清净,佛教术语,意为远离罪恶和烦恼。 法眼,佛教术语,佛教有“五眼”之说,慧眼和法眼都能洞见实相,仅次于 佛眼。 ⑦拘尸那:地名。为释迦牟尼入灭的地方。 佛篇 一百一十三卷·摩诃迦叶尊者 等待弥勒出世的人 摩诃迦叶尊者本姓婆罗门,他原先是金银匠,善于辨识金银属性,加工 自如,以柔克刚。早先,僧众为毗婆尸佛造塔,塔里面佛像的容颜是以金涂 饰的。后来,金佛面有所缺损,当时有个贫家女子带着金珠到金匠那里,愿 意将金珠奉献用来修饰佛面。金匠被这贫家女子的行为所感动,因此与她共 同发愿说,愿我们二人成为无姻夫妻,由此历经九十一劫,全身都成为金色。 后来,他降生在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庭,取名叫迦叶,又称为饮光,所以 尊者都以金色作为自己的标志。从此,他立志出家,希望能普度众生,把清 净智慧传播后世。尊者曾经结集在耆阇崛山,宾钵罗国。因为阿那比丘多闻 总持,有广大的智慧,于是传授他一道偈语:“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完偈语,尊者就带着僧衣进入鸡足山,等待 弥勒菩萨下生。这时是周孝王五年。 【原文】 尊者姓婆罗门。尝为锻银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先是四众为毗婆尸 佛起塔,塔中像面金色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为饰佛面。因共发 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①,身皆金色。后生中天摩竭 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彼此去饮光②,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 出家。冀度诸有,受清净法眼于世。尊尝结集于耆阇崛山③,宾钵罗④国。 因阿那比丘⑤多闻总持⑥,有大智慧,乃以偈授之:“法法本来法,无法无 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偈已,乃持僧伽梨衣⑦入鸡足山⑧, 俟慈氏⑨下生。时周孝王五年。 【注释】 ①劫:佛经称从天地形成到毁灭为一劫。 ②饮光:即迦叶的义译,摩诃义译为大,故此又称摩诃迦叶为饮光。 ③耆阇崛山:山名。梵文音译。在印度阿耨达王舍城东北,又名鹫峰山, 相传为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 ④宾钵罗:(植物)树名。付法藏传上说:“迦叶辞如来往耆阇崛山宾 钵罗窟。”⑤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人的通称。男称比丘,女叫比丘尼。 ⑥总持:佛语称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有漏忌为总持。 ⑦僧伽梨衣:指佛家法衣,即袈裟。 ⑧鸡足山:山名。在云南宾川西北,山顶有迦叶石门洞天,相传为迦叶 守佛以待弥勒出世的地方。 ⑨慈氏:即弥勒菩萨。wwW.xiabook.com 佛篇 一百一十四卷·师子比丘尊者 指点迷津,一语得珠 师子比丘尊者本姓婆罗门。修得法力以后云游四方,来到罽宾国。那里 有一个名叫波利迦的人,正在修习禅定功夫,前来拜见尊者。尊者:“你正 在修习禅定,何必来此见我?既然来此见我,又怎么能安心修习禅定呢?” 波利迦答道:“我虽然身来此处见你,心却并未被扰乱。禅定随人修习,哪 里在乎在什么地方呢?”尊者说:“照你这么说,你身来此处,修习也跟了 来。既然修习不论处所,还用人去修习吗?”波利迦答道:“禅定是按照人 的意志决定的,并非人被禅定所决定。我虽然来到此处,禅定还是照常在修 习。”尊者说:“人不去修习禅定,禅定就会决定人。当你自身来到这里时, 你那禅定还有谁在修习呢?”波利迦听到这里,终于被尊者折服,诚心请教, 求收为弟子。这时,有一位长者领着一个孩子前来问道:“这孩子名叫斯多, 从出生时起他就攥紧左手,直到现在也不伸开。希望尊者指教这是什么原 故?”尊者闻言马上伸出手来对那孩子说:“你可以把那珍珠还给我了。” 那孩子忽然伸开手掌,掌中果然有颗珍珠。众人都十分惊异,于是那长者便 让这孩子出家。尊者给这孩子受戒,并授给他一首偈语:“正说知见时,知 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在心。”说完偈语,尊者就把僧衣悄悄地送 给斯多,安然辞世,这时是魏齐王二十七年。 【原文】 尊者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定①,来谒尊 者。尊者曰:“仁者习定,胡当来此?既然于此,胡云习定?”曰:“我虽 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 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 尊者曰:“人非习定,定随习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波迦利闻言屈服 尊者,方求法嗣②。有长者引一子来问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 迄长未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 手奉珠。众皆惊异,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且示偈云:“正说 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在今。”说偈毕,乃以僧伽梨衣 密付斯多,宴然而寂。时魏齐王二十七年。 【注释】 ①禅定:佛家语。禅即梵语禅那,意为思维修、静虑。静即梵语三味, 意为一心一意,凝神息虑。二者合称,名为禅定。 ②法嗣:佛教禅宗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下书网 佛篇 一百一十五卷·优波鞠多尊者 以法降邪斗魔王 优波鞠多尊者本姓首陀。他在十七岁时出家,二十岁时修得正果。以后 他云游行化,到达摩突罗国,为很多人剃度,因此那里的宫室为之震动。魔 王波旬感到恐怖,于是波旬竭尽其魔力来加害佛家正法。有一天,趁着尊者 正在入定,波旬偷偷地把一条璎珞系在尊者的颈上。尊者出定以后,便取人、 狗、蛇三种尸体变成一只花环,好言劝说波旬说:“你送给我缨络,我也送 你这花环作为报答。”波旬非常高兴,伸出脖子来接受,花环立刻变成三种 腐臭的尸体,爬满蛆虫,污秽无比。波旬又慌又恼,用尽神力也无法解脱, 终于绝望地表示忏悔,发誓不再扰乱和加害佛道。于是尊者说:“既然如此, 你现在自己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波旬合掌发了三遍誓言,那花环即消 失了。波旬就兴地施礼后走了。尊者在世上化导最多,每剃度一个人,就往 石室中放入一支筹码,后来石室都被装满了。最后有一位长者,其子名叫香 众,来到尊者面前施礼,要求出家,尊者说:“你是想身出家,还是心出家?” 香众回答:“我来出家,不为身心。”尊者很高兴,便将一首偈语传授给他: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说完,尊者便纵 身虚空,呈现十八般变化,然后双腿盘坐而辞世。这时是平王三十一年。 【原文】 尊者姓首陀。十七出家,二十证果①,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度者甚众, 由是摩宫震动,波旬②恐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一日,伺尊者入定③, 密持缨络縻之于颈,及尊者出定④,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花蔓,软言慰谕波 旬曰:“汝为我璎络,吾以花蔓相酬。”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 臭尸,早蛆秽烂。波旬大生忧恼,竭已神力不能解脱。乃哀露忏悔,誓不娆 害佛道。尊者乃曰:“若然,汝可口自唱言,归依三宝⑤。”魔王合掌三唱, 花蔓悉除。乃踊跃作礼而去。尊者在世,化导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 石室,其室尽皆充满。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喜, 即以偈授之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说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然后跏趺⑥而逝。时平王三十一年。 【注释】 ①证果:佛家语,指以正智社证菩提,得到佛菩萨的果位。 ②波旬:魔王名,意为恶者、杀者,是欲界天第六天之主,为释迦佛出 世时的魔王,专以障害佛法为事。 ③入定:佛教用语。僧人静坐敛心,不起杂念,使心定于一处叫入定。 ④出定:由入定状态恢复到常态称为出定。 ⑤三宝: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定。佛者,大觉之人;法者,佛所说的 教法;僧者,依佛之教法而修业者。 ⑥跏趺:佛的坐法,总为结跏趺于左右股上而坐。趺指足背,交结左右 足背,加于左右股上,即称为全跏坐,也称结跏趺坐。加左或右这一足于左 佛篇 一百一十六卷·婆须密尊者 但得佛法无争论 婆须密尊者本姓颇罗堕。他经常穿着干净的衣裳,手持酒壶,在街上游 荡,边走边唱,人们都说他有点发狂。后来他遇见了弥遮迦尊者,给他宣讲 如来佛的故事,他便丢弃了酒壶剃度出家,接受佛法推行教化。他来到迦摩 罗国,遇见一位智者,自称名叫佛陀难提,要与他辩论经义。尊者说:“需 要辩论的就不是经义,是经义就不需要辩论。假如打算辩论经义,终归不是 对经义的辩论。”难提十分佩服,便说:“我愿意追求佛道,使自己也受些 佛法甘露的浸润熏染。”尊者便向他传授如来正法,念出一道偈语:“心同 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非无法。”说完,尊者便彻底觉悟 解脱,安然辞世。这时是定王十九年。 【原文】 尊者姓颇罗堕。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行或啸,人谓之狂。 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遂投器出家,授法行化。至迦摩罗国,遇一智 者,自称我名佛佗难提,今与师论义。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 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钦伏,即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师遂 授以如来正法,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 非无法。”说已,即入慈心三昧①,示涅磐②相。时定王十九年。 【注释】 三昧:佛家语,也称三摩地,意为正定,身体寂静,离于邪乱,即为三 昧。 涅槃:即指圆寂,意为归真返本。wwW.lzuowen.com 佛篇 一百一十七卷·佛陀难提尊者 头生肉髻,出语惊人 佛陀难提尊者本姓瞿昙氏,头顶长有肉髻,思辩敏捷无所障碍。他推行 教化到提伽国城毗舍罗家,遇见一位长者,出来向他致礼,问他有什么事情。 尊者说:“我想找一名侍者。”长者说:“我有一个儿子,名叫伏驼蜜多, 已经五十岁,仍然不会讲话,不会走路。”尊者说:“这孩子以前曾经遇见 佛,有皈依佛门的愿望,与佛有缘,将来定能以慈悲为怀,但是因为顾虑父 母对自己爱情难舍,所以不说话,不走路。”长者之子听到这些话后,立即 起身向尊者施礼。长者于是让他受戒出家。尊者便传授他如来正法,嘱咐他 修养锻炼。并且告诉他一首偈语:“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 是达真如理。”说完,尊者即精神变化,回归本座,庄重地去世了。这时是 景王十二年。 【原文】 尊者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捷无碍。行化至提伽国城毗舍罗家,遇一 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尊者曰:“我求侍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驼 蜜多,年已五十,口未能言,足未能履。”尊者曰:“此子昔曾遇佛,悲愿 ①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其子闻言,遽起礼拜。长者乃 令受戒出家,师因以如来正法②嘱令行持,且授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 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说已,即现神变,却复本座,俨然宴 寂。即景王十二年。 【注释】 ①悲愿:佛教语。指慈悲的誓愿。 佛篇 一百一十八卷·伏驮蜜多尊者 收徒难生,塔藏舍利 伏驮蜜多尊者本姓毗舍罗。他自从接受佛陀难提的嘱咐后,就前往中印 度推行教化。这时有个名叫香盖的长者带着儿子前来参见尊者。香盖说:“这 孩子曾在母胎中六十年,所以叫作难生。曾经有一位仙人说这孩子将来能行 佛道。今天遇见尊者,我想让他出家。”尊者便为难生断发受戒。在难生受 戒的时候,满座放射出祥瑞的光芒,人们感到有数颗舍利子出现在面前。从 此,难生专心研修佛法不知疲倦,尊者于是把如来佛的智慧法力传授给他, 并传授他一道偈语:“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 传授完了,尊者就彻底解脱,安然去世。众人以香油香木火化了他的遗体, 然后收取舍利子,在那烂陀寺建塔作为纪念。这时是周敬王三十五年。 【原文】 尊者姓毗舍罗。即受佛陀难提付嘱,遂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携 一子来礼尊者。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因号难生。曾会一仙者,谓此儿当 为法器①,今遇尊者,欲令出家。”尊者即与落发受戒,羯磨②之际,祥光 满座,乃感舍利③三五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师乃付以如来正法眼藏,且 授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无真亦无伪。”付法毕, 即入灭尽三昧。众以香油旃檀④,阇维⑤真体,收舍利建塔于那烂陀寺。即 敬王三十五年也。 【注释】 ①法器:佛教指具备传承佛法条件的人物。 ②羯磨:佛家语。意为作法、办事。 ③舍利:也称舍利子。为佛身火化后结成的晶状物,光莹坚固。④旃檀: 一种香木。 佛篇 一百一十九卷·般若多罗尊者 点化王子,佛光普照 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印度人。他修成佛法以后,推行教化到了南印度。那 里的国王崇奉佛教,向佛门布施非常珍贵的珠宝。当时国王有三个儿子,尊 者想了解他们修习的水平,便以布施珠宝这件事问他们:“这珍珠浑圆光亮, 还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它吗?”国王的长子和次子都说:“这珍珠是各种宝 物中最珍贵的,因此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它。”唯独第三个儿子菩提多罗 说:“这珍珠只是世间的宝物,不能算至高无上。在各种宝物中,只有佛家 妙法是最珍贵的。这珍珠放射出的光亮,只是世间的光亮,不能算至高无上。 在各种光亮中,只有智慧的佛光是最崇高的。如果了解了佛家妙法之宝,其 他一切宝物都不算宝。如果看清智慧佛光这样的珍珠,其他一切珍珠都不成 珍珠了。”尊者感叹菩提多罗辩析的智慧,便接着问道:“在各种事物中, 什么事物无相?”菩提多罗回答说:“在各种事物中,不起无相。”尊者明 白菩提多罗是可以继续佛法的传人,于是将如来佛祖的佛法教义传授给他, 并且送他一道偈语:“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传授已毕,尊者在座位上舒展左右双手,各放出二十七道光明,化成火焰自 焚而逝,当时空中舍利子就象下雨一样。这时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原文】 尊者东印度人。既得法,行化至南印度。彼国王崇奉佛乘,施以无价宝 珠。时王有三子,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施珠问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其长子、二子皆曰:“此珠七宝①中尊,固无逾也。”独第三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 光中,智光为上。若明是宝,宝不自宝。若辨是珠,珠不自珠。”尊者叹其 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②?”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尊者知是法嗣,乃以如来正法眼嘱付,且示一偈云:“心地生诸种,因事复 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付法已,即于座上舒左右手,各放光明 二十七道,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也。 【注释】 ①七宝:佛家崇尚的七种宝物,但诸佛典说法不同,一般指金、银、琉 璃、玻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玫瑰、珍珠等之中的七种宝物。 ②无相:佛教术语。指远离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 佛篇 一百二十卷·马鸣尊者 降金龙,妖魔休法 马鸣尊者自从跟随夜奢尊者修习佛法以后,就前往华氏国推行精妙佛 法。忽然有个老人跌倒在地随即不见,倾刻之间地上涌出一个金色人形,一 会儿又变成一个女子走开了。尊者说:“马上会有妖魔前来和我比较法力。” 过了一会儿,风雨猛烈地袭来,天昏地暗,空中突然出现一条巨大的金龙, 奋力发动神威,震动山岳。尊者安祥地坐在原处,妖魔的神威随之消散。过 了七天,有一只小虫子,钻在尊者身上,尊者用手捉住小虫拿给众人看,并 说:“这虫子就是几天前那妖魔变成的,它想偷听我讲授佛法。”于是尊者 放了小虫并命令它走开,还对它说:“你如果皈依佛道,就会得到神奇功力。” 妖魔恢复原形,向尊者施礼表示忏悔。尊者说:“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神 通?”妖魔回答:“我名叫迦毗摩罗,能变成巨大的海洋。”尊者问:“你 能性海吗?”妖魔反问:“什么叫性海?”尊者说:“性海就是真如法性, 山河大地,元气精神,都是从这里发源的。”迦毗摩罗听了这些话,心中觉 悟,于是要求剃度。尊者于是传授他如来佛法,并说出一道偈语:“隐显即 本性,明暗原无二。今付悟了法,非取非亦离。”偈语念完,尊者便挺身腾 空,犹如太阳般放射光芒,随后即安然去世。这时是周显王三十七年。 【原文】 尊者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即至华氏国转妙法轮①。忽有老人仆地不见, 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又化为女子而去。师曰:“将有魔来与吾校力。” 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空中忽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师 俨然于坐,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潜形坐下,师以手取之示众曰: “此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且告之曰:“汝皈依三宝, 即得神通。”魔遂复本形,作礼忏悔。师曰:“汝名谁耶?有何神力?”答 曰:“我名迦毗摩罗,能化巨海。”师曰:“汝能性海否?”曰:“何谓性 海?”师曰:“山河大地,三昧六神,皆由兹发现。”迦毗摩罗闻言悟心, 遂求剃度。师乃以如来正法付之,且示偈云:“隐显即本法,明暗元无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偈已,即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即 显王三十七年。 【注释】 佛篇 一百二十一卷·迦毗摩罗尊者 教化龙树,进山遇大蟒 迦毗摩罗尊者早先是不受佛化的邪道,有信徒三千。后来被马鸣尊者启 发教化,带领众徒弟到西印度。那里有个太子名叫云自在,仰慕尊者的名声, 前来请教道:“现在我国城北面有座大山,山中有一个石室,尊者可以在那 里修习吗?”尊者说:“可以。”于是就走进那座大山里。进山数里路,遇 到一条大蟒,缠绕到尊者身上,尊者劝大蟒皈依佛法僧,大蟒听后便游走了。 快要走到石室的时候,又遇见一位老人,向尊者合掌致意,并对尊者说:“我 过去是比丘,因为自己心中凡情未尽,堕落成为蟒身,住在这个洞中,到现 在已经历时千年。刚才聆听尊者佛法劝戒,因此现身拜谢。”尊者问:“这 座山还有什么人居住?”老人说:“往北十里远,有棵大树,树荫覆盖五百 龙众。这株树王名叫龙树,曾经给龙众说法。”尊者于是与徒弟们前往拜访。 龙树见到尊者,默默念道:“这位尊者能够决定性明道眼吗?是大圣人继受 真佛法的吗?”尊者说:“你虽然在心中默念,我已经知道了,只要你出家 向佛,还怕将来不能修成圣人吗?”龙树惭愧地表示感谢,带领着五百龙众 全都剃度受戒了。尊者为此传授给他们一道偈语:“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 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传授完毕,尊者便现出神奇变化,以火焚 身而逝。这时是周赧王四十一年。 【原文】 尊者初为外道①,有徒三千。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 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室, 师可禅寂于此否?”尊者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盘绕 师身,师因与受三皈依②,蟒听讫而去。将至石室,遇一老人合掌问讯,因 告曰:“我昔为比丘,因自起嗔恨,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闻 尊者法戒,故来谢耳。”尊者问曰:“此山更有何人栖止?”曰:“北去十 里有大树,荫覆五百龙众。其树王名曰龙树,尝为龙众说法。”尊者遂与徒 众诣彼。龙树见尊者,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③否?是大圣继真乘 否?”师曰:“汝虽心语,吾已意知。但办出家,何忧不圣?”龙树悔谢, 与五百龙众俱受戒焉。尊者因授以偈云:“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 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时赧王四十一年。 【注释】 ①外道:佛家指不受佛化,不合真理的邪法异说。 ②三皈依:佛家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