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民国五年(1916)四月十八日至七月廿一

类别:其他 作者:胡适字数:5247更新时间:23/03/02 14:13:37
  一、试译林肯演说中的半句   (四月十八日)   此吾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府。   然殊未能得原语之神情也。又译:   此主于民,出于民,而又为民之政府。   则三段不同文法矣。不如用反身动词(reflexiveverb)之为佳也。   二、《沁园春》誓诗   (四月十八夜第四次改稿)   重写定前所作词,此第四次稿也。   沁园春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与诗誓之。看花飞叶落,无非乘化,西风残照,正不须悲。无病而呻,壮夫所耻,何必与天为笑啼?生斯世,要鞭笞天地,供我躯驰。   文章贵有神思。到琢句雕辞意已卑。更文不师韩,诗休学杜,但求似我,何效人为?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从今后,倘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三、作文不讲文法之害   (四月十九日)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朱注引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邢昺疏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此两说皆未能满意。盖原文本不明白。“其言”是谁之言?“之”,又指何物?指“言”耶?抑指“行”耶?“从”字又无主词。谁从之耶?依周说,则“言”从之也。依邢说,则“行”从之也。   此章可得以下诸说:   (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二)〔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   (三)〔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人〕从之。   (四)先行〔君子之〕言,而后从之。(此“行”字、“从”字皆命令法。)   英文译本:   此又为一说,略同周说(一)而稍异:   (五)〔君子〕先行其言,而后〔顾行而言〕。   作文不讲文法之害如此。   此例甚多,不可胜举。更举一二:   (一)“学而时习之”。“之”字何指?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字又何指?   (三)“父母唯其疾之忧”。“其疾”是谁的病?   (四)“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违的什么?   四、论文字符号杂记四则   (四月廿三夜)   一、闽清林和民君(有任)读余《文字符号论》(《科学》二年一号),移书谓“吾国无间接引语”。此亦不然。今试举数例:   (一)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三)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以上在引号内之诸语,皆间接引语也。   二、林君又言吾所用线号(例如胡适)有不便处。如书写时,或排印时,一行已尽,而一名未完,势不得不分作两行,如:   不知者,或误以(甲)例亚里士多德为二名,而(丁)例仪秦为一名。此言甚是。吾意此后当于一名截断分行之处加一短线,以示其为一名。如下例:   以(己)与(丙)比较而观,则其相异之处可见矣。   三、吾前作赏鉴号,采用旧时连圈之法,至今思之,似不甚妥。连圈有二病:   (一)易与断句之圈相混;   (二)甚费力。   今拟以下诸说,而未能自决也。   (一)废赏鉴号而不用。   (二)或与提要号()同用一种符号。   (三)或用双线法()。例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四、上所记“间接引语”,意有未尽,更记之。   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例二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例三儿女……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例四林君寄余书曰:“君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直接引语也。今易为间接:   例五林君寄余书,谓余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亦易对称代名为自称代名也。   五、《沁园春》誓诗   (四月廿六日第五次改稿)   重写定《沁园春》词: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与诗誓之。任花飞叶落,何关人事?莺娇草软,不为卿迟。无病而呻,壮夫所耻,何必与天为笑啼!吾狂甚,颇肠非易断,泪不轻垂。   文章贵有神思。到琢句雕辞意已卑。要不师汉魏,不师唐宋,但求似我,何效人为?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从今后,待刬除臭腐,还我神奇。   〔附记〕此词修改最多,前后约有十次。但后来回头看看,还是原稿最好,所以《尝试集》里用的是最初的原稿。   廿三,五,七日   六、读萧山来裕恂之《汉文典》   (四月三十日)   古代文明所以有毁灭之虞者,以其影响所被之疆域甚小,故一遭摧折,即绝灭无存。其有存者,幸也。今日之文明,则除地球毁灭外更无此虞矣。古代克里特(crete,地中海东部一岛国)之文明至今始有人发现之。希腊之科学,吾国古代之科学,今皆成绝学,亦以此也。   八、谈活文学   适每谓吾国“活文学”仅有宋人语录,元人杂剧院本,章回小说,及元以来之剧本,小说而已。吾辈有志文学者,当从此处下手。今记活文学之样本数则于下:   -、词   (一)   云一,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   --南唐李后主:《长相思》   (二)   独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终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苏东坡:《点绛唇》   (三)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黄庭坚:《望江东》   (四)   有得许多泪,更闲却许多鸳被;枕头儿放处都不是。旧家时,怎生睡?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   --辛稼轩:《寻芳草》(五)   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向镐〔子〕:《如梦令》   (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七)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眼乱花狂絮。直恐好春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耆卿:《昼夜乐》   二、曲   (一)《琵琶记·描容》   (三仙桥)   一从公婆死后,   要相逢,不能够,   除非是梦里暂时略聚首。   若要描,描不就,   教我未写先泪流。   写,写不出他苦心头。   描,描不出他饥症候。   画,画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   我只画得他发飕飕,   和那衣衫敝垢。   我若画做好容颜,   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跋〕适忆少时会见李笠翁(渔)所改此句,似更胜原作,今不复记忆之矣。然此曲之为《琵琶记》第一佳构,则早有定论,不容疑也。   (二)《孳海记·思凡》   (山坡羊)   小尼姑年方二八,   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   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   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   他把眼儿瞧着咱,   咱把眼儿觑着他。   他与咱,咱共他,   两下里多牵挂。   冤家,   怎能够成就了姻缘,   就死在阎王殿前,   由他把碓来,锯来解,   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   由他!   则见那活人受罪,   那曾见死鬼带枷?   由他!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   〔跋〕此中亦大有妙理。司马君实曰:“不知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烧舂磨,且无所施。”朱子《小学》取之。   (哭皇天)   又只见那两旁罗汉塑得来有些傻角。   一个儿抱膝舒怀,   口儿里念着我。   一个儿手托香腮,   心儿里想着我。   一个儿眼倦开,   朦胧的觑着我。   惟有布袋罗汉笑呵呵。   他笑我时光挫,   光阴过,   有谁人,有谁人,   肯娶我这年老婆婆?   降龙的恼着我,   伏虎的恨着我,   那长眉大仙愁着我,   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   (风吹荷叶煞)   把袈裟扯破,   埋了藏经,   弃了木鱼,   丢了铙钹。   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   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夜深沉,独自卧。   起来时,独自坐。   有谁人孤凄似我?   似这等,削发缘何?   恨只恨说谎的僧和俗。   那里有天下园林树木佛?   那里有枝枝叶叶光明佛?   那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   那里有八万四千弥陀佛?   从今去,   把钟楼佛殿远离却,   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   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   一心不愿成佛,   不念弥陀,   般若波罗。   〔跋〕末一段文妙,思想亦妙。   吾抄此曲,非徒以其思想足取,亦以其畅快淋漓,自由如意,为文学中有数文字耳。   在西方文学中,如卜朗吟之“fralippolippi”命意与此相似。然卜氏之作,穆然远上,不可及矣。   (三)《长生殿》弹词   (《九转货郎儿》[六转])   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   不提防,扑通通,渔阳战鼓。   刬地里,荒荒急急,纷纷乱乱,奏边书。   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   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   挨挨挤挤,抢抢攘攘,   出延秋西路。   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   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   重重叠叠的卒,   闹闹炒炒,轰轰划划,四下喧呼。   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   霎时间,画就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下阙)   --五月廿九日记   九、“反”与“切”之别   (五月十八日)   反切之别。常人每不能辨之。   《韵会》(《康熙字典》引):“一音展转相呼谓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谓一韵之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   《康熙字典》有切而无反。其卷首释例曰:断韵分音为之切,音声相和为之韵。能析诸字名派,所谓‘论韵母之横竖,辨九音之清浊。呼开合之正副,分四声之平仄’,故名‘字母切韵’。切字之法,如箭射标。切脚二字,上字为标,下字为箭。……中者便是。”   选(斯远切)藓(斯掩切)老(沦岛切)谈(提兰切)   其说甚明,故记之。   古人多不分反与切。胡三省注《通鉴》“惓,逵员翻”。此实切也。又如:   复(扶又翻)趋(七喻翻)伎(渠绮翻)   皆宣仲所谓切也。   一〇、记“的”字之来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五月廿五日)   吾尝研究“的”字之文法(《季报》三年三号),知此字今用以代文言之“之”字、“者”字(此外用法尚多)。凡“之”字、“者”字之种种用法,多可以“的”字代之。因念此诸字变化沿革,或由于声韵的变迁,倘能求其历史的关系,则今之俗字,或竟为最古之字亦未可知。而吾人所谓俗者,不过一种无根据之恶感,蔽于积俗,而不知其非耳。(《月报》十一卷八号)   此诸字之关系沿革,大略如下:   赵宣仲曰:“‘之’字古盖读如今‘的’字。凡知、彻、澄三纽之字,原为舌上的端、透、定(cerebraltt’&d)。其后此一类之音,变为照、穿、床(正齿),于是重复兴焉。”   宣仲之言是也。“者”字之沿革略同此。“者”字古盖读如“堵”,后始变而为“煮”,后乃转为“者”耳。秦始皇《琅玡台刻石》曰: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索隐音户)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音堵)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音姥)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又《诗·采绿》:   其钓维何?维鲂及。   维鲂及,薄言观“者”。(《韩诗》作)   又《楚辞·九歌》:   搴汀州之杜若,   将以遗乎远“者”。(朱注:者叶音渚,又音)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皆可证古“者”之读“堵”也。观合“者”以成声之字,如都,阇,堵,,睹,屠诸字,又可见“者”字本端、透、定纽也。   “之”字古音为“的”(或低),亦可于“诸”字见之。“诸”字乃“之乎”二字或“之於”二字快读合成之音。“诸”字古盖音“都”(例同上),其切音之式为之乎为   之乎低乎诸tu   之於低于诸t   当文言之“者”变为“止野切”之后,口语之“者”犹作“堵”声,后变而为“朵”声。缪袭“挽歌”云:   形容稍消歇,齿发行当堕。   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   晋时“的”字在江左犹作“堵”声。《晋书·王衍传》曰:   衍口未尝言钱字。妇令婢以钱绕床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举却‘阿堵’中物!”   “阿堵”犹今言“这个”也(《康熙字典》)。后“阿堵”变成“兀的”。“兀的”北音与“阿堵”相近。而“堵”变为“的”之沿革可见也。   宋时“的”字尚读上声,为“底”。如罗仲素曰: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古只有“底”字。底止之底,亦音底。其指音乃后来之变音也。   “之”字作动字用者,古亦音低。如“宋牼将之楚”“若魂则无不之也”是也。亦作底,如《诗》“靡所底止”,今人言“抵某处”,即此字也。   “之”字作介字用者同此。如《诗》“之死矢靡他”与《汉书·礼乐志》“抵冬降霜”同一来原。今人言“抵死不肯招”是也。   一一、元任论音与反切   (五月廿五日)   赵宣仲言,中文之音凡有五部分:   宣仲不为韵尾立名,统名之曰韵,余为造此名,省曰尾。   l为母,   i或y为介,   a为韵,   其声为下平也。   宣仲谓反切法之大病,在于不能为精密的解剖。如:   此种分析,非有字母,不能为功也。   --一失足成千古恨   forthegoodorevilside.   〔中译〕世人和国家往往面临这样的时刻,   在真理和谬误的冲突中,   进行善恶之抉择。   --j·r·劳威尔:《此刻之危机》   一三、死矣袁世凯   (六月七日)   袁世凯死于昨日。此间华人,真有手舞足蹈之概。此真可谓“千夫所指无病自死”者矣。吾对于袁氏一生,最痛恨者,惟其“坐失机会”一事。机会之来,瞬息即逝,不能待人。人生几何?能得几许好机会耶?袁氏之失机多矣:戊戌,一也;庚子,二也;辛亥壬子之间,三也;二次革命以后,四也。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则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即不能至此,亦决无庚子之奇辱,可无疑也。袁氏之卖康、梁,其罪真不可胜诛矣。二十年来之精神财力人才,都消耗于互相打消之内讧,皆戊戌之失败有以致之也。   辛壬之际,南方领袖倾心助袁,岂有私于一人哉?为国家计,姑与之以有为之机会以观其成耳。袁氏当是时,内揽大权,外得列强之赞助,倘彼果能善用此千载一时之机会,以致吾国于治安之域,则身荣死哀,固意中事耳。惜乎!袁氏昧于国中人心思想之趋向,力图私利,排异己,甚至用种种罪恶的手段以行其志,驯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今日之死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