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门 论致病因

类别:其他 作者:明·徐彦纯撰字数:1725更新时间:23/03/02 13:42:44
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风病下之则 复 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按此谓发汗下之而致 则不专于风寒湿之外传矣是又因坏证而成也发汗下之太过皆亡津 液损血之所由也 卷三十九 门 病脉法 脉经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为难治 夫 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家其脉伏 坚直上下 腹暴胀大为欲解脉反伏弦者 病发其汗已其脉 如蛇 按 证属风寒湿所伤有汗者脉必浮缓无汗者脉必浮紧若其脉沉细者湿所伤也坚直上下行 皆紧之象也发汗已如蛇亡津液而无胃气之象也 卷三十九 门 论阴阳痉 活人书云阴阳二痉者阳痉属刚 阴痉属柔 以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物白术汤 可选而用之 按仲景论刚柔二 并属太阳活人论阴阳二 既以阳痉属刚 阴痉属柔 而乃以术附姜桂 诸热药治阴痉则是以阴专为寒治矣恐非至当之论姑 伺明哲其方兹不载详见本论 卷三十九 门 论风搐反张有风火之证 子和书云吕君玉妻年三十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皆作惊风暗风风痫治之以南 星雄 黄乌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先 涌风痰二三升次以寒剂下之又以 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立愈 按风搐本与 证不同而 证属湿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极必见金燥紧敛之形 要之亦可同论故取此条以证 病不专于风寒湿之外至亦有风火热之内作者也 卷三十九 门 论证属内虚所致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 以风散气故有汗 而不 恶寒曰柔 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 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 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按伤寒言 专主外邪为病陈无择发明血气内虚一节实与仲景所言汗下过多者相合可谓善 矣惜乎用药未能详明也又言阴缓阳急则太阳 也阳缓阴急则阳明 也 卷三十九 门 论产后发 郭稽中云产后汗出多而变 者由产后血虚肉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风邪搏之则变 宜灌小续 命汤稍缓即汗出如雨手拭不及不可治也 按此既云产后则血气本虚矣汗出既多则卫气亦虚纵有风邪乘之小续命用麻黄辈其可服乎 况有虚象而实非风者哉陈无择虽尝论其失所用大豆 紫汤大圣散亦未尽善也 谨按伤寒 病活人以太阳中风又感寒湿而致则专于外邪所伤然仲景亦有汗下过多之戒则 又出 于坏证所成矣盖外邪所伤者通宜解散仲景言刚柔活人分阴阳难知论经络等诸方详矣至于治坏 证补虚救失之法诸方则亡也又千金谓温病热入肾中亦为 小儿病痫热盛亦为 若此治法俱未 之见也况此二者之外又有血气本虚之人如产后汗出多而变 者或因七情怒气而发 者或因湿 热内盛痰涎壅遏经络而作 者治各不同也大抵伤寒有外邪之可解宜用风药发散风寒又风药亦 能胜湿耳至于邪热入肾亦非风药之所能疗也其内证作 本无外邪前人岂仍用风药处治惟宜补 虚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湿随证而用不可不察也 证治法 卷三十九 门 解散之剂 金匮栝蒌桂枝汤治太阳病其谨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 病 栝蒌根 甘草(炙各二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 葛根汤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方见伤寒门 海藏神术汤治刚 加羌活 独活 麻黄 白术汤治柔 加桂心 黄 白术 活人举卿举败散治新产血虚 者汗后中风发搐亦然荆芥穗不以多少微炒为末大豆黄卷熟 以酒沃之去黄卷取汁调细末三五钱和渣饮之其效如神一方只以好酒调服 按此太阳厥阴经药也按本草荆芥能发汗破结气下瘀血除风湿痹亦是攻邪之药若血气果虚 之人亦非所宜也 卷三十九 门 攻下之剂 金匮大承气汤治 为强脑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 见本方 按此阳明经药也阳明总宗筋以风寒湿热之邪入于胃津液不行宗筋无所养故急宜用此汤下 湿热 行津液宣明云 病目置口噤背强如弓卧摇动手足搐搦通宜三一承气汤下之亦此意也然非察 证之明的有内实热者不可轻用 卷三十九 门 去风养血之剂 难知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宜去风养血 防风 当归 川芎 地黄(各一两)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服 谨按 证发汗过多与夫血气内虚之人自当随证用药古方于此等处多缺略姑叙此方以见意 尔至于发散风寒行经之药甚多及活人治阴痉诸温药难知分经络用药兹并不载用究本书 卷四十 疠风门 叙疠风为病 内经曰风气与太阳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而有疡卫气 有所 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卫热腑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 不去名曰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