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反胃门 论三阳结为膈病

类别:其他 作者:明·徐彦纯撰字数:5059更新时间:23/03/02 13:42:42
子和云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 则不 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汤 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后世强分为十膈五噎其HT 既多其 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胃风欲吐医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 之属设如伤酒伤食正可攻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 燔针灼艾三阳转结岁月弥深遂成噎病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乌其可用乎今代 刘河间治膈气噎食承气三汤独超近代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宜先润养小着汤丸累累加之 关自透其或咽噎上阻痰涎微用酸苦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结散阳消饮食 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 按此论三阳结为膈病力关世俗言胃冷用热药之误可谓明矣但用药专指承气而言则失之太 峻盖此药有实热者可用之其有脾胃衰虚并血液枯竭之人皆在所禁也 卷二十五 反胃门 论噎为诸气所致 针经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而不下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思气所至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 噎不利 卷二十五 反胃门 论噎塞由阴中伏阳所致 发明曰噎者六腑之所生阳也气也塞者五脏之所生阴也血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 谨按噎为七情所发或因三焦传化失常所致此即主于气也或血液所亏胃脘干槁或血积所致 即皆 因于血也塞由填塞不通之义故发明有治幽门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汤例盖阳无阴不能施化阴之失 位而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矣然人有所击扑坠跌内致血瘀忽即吐而食不能纳此由气血俱 伤所可见也大抵始由气致者初当从气治之由血致者当从血治之岂可类用香热之剂反耗气血耶 但世俗拘泥不能究乎病情遂成危证也悲夫 卷二十五 反胃门 治吐分三焦法 病机云治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 食 已暴吐渴于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 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 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 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按此分三法治吐以上焦为阳阳主热下焦为阴阴主寒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有阴而有阳此亦 大略 之法耳盖以其在上者则食已而暴吐在下者则食久而始吐久暴之间所以为寒热之别难专以上下 为寒热之别也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与此同意又原病式曰呕涌溢食不下 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也 卷二十五 反胃门 论治噎之法并治验 丹溪曰或云胃脘干槁其治可得用乎予曰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 养 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正是此意张鸡峰亦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 情治法亦为近理夫噎病生于血干夫血阴气也阴主静内外而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大胜 阴血自生肠胃津润传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触类而长之曾制一方治一中年妇人以四物汤加和白陈 皮去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饮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帖而安又台州一匠者年仅 三十勤于任务而有艾妻且喜酒面白其脉涩重则大而无力令谢去任务卧于牛家取新温牛乳细细 呷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七次尽却食物以渐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润月余而安或口干盖酒毒 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或又曰古方治膈噎未有不言 寒者何也予曰古人着方必为当时抱病设也其证实因于寒故用之得效非以为定式也但今人为染 此病率因痰气久得医药传变而成其为无寒也明矣 谨按反胃之证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 指为 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逐寒邪行滞气其于饮食痰积岂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 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其中病情丹溪先生言之详矣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 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而羊矢似属血热然服 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 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 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浓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 血者皆不能疗也 卷二十五 反胃治法 和中利痰散气之剂 金匮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千金云治反胃不受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千金有白术生姜 上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一升半温服一升后再服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外台有小麦一升 按以上二方兼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和中桔梗汤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桔梗(一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 枳实(炒) 白茯苓(各一两) 白术(一两 半) 厚朴(一两姜制) 煮法如前 上 咀每服一两取清温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服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等末每 料中 加芍药二两黄 一两半服之病愈即已如大便燥硬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 服前药补之 木香散方槟榔木香各等分为末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卷二十五 反胃治法 治风木之剂 病机青镇丸治上焦吐头发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半两) 青黛(二钱半) 人参(半钱)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按此少阳经药也 金花丸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脾 半夏(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上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按此厥阴例药也青镇丸治肝火之药金花丸治风痰乘于脾胃之药故总入风木之剂 卷二十五 反胃治法 治热疏下之剂 金匮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此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荆黄汤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冲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粗末都作一服水煎去滓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槟榔散方槟榔二钱木香一钱半轻粉少许为 丸亦可 按此厥阴阳明太阳经药也 发明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治膈气圣药 木香 槟榔(七钱半) 人参 当归 藿香(一两) 甘草 枳实(各一两) 大黄(酒浸) 厚朴(制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温水送下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卷二十五 反胃治法 治寒之剂 病机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五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术(各一钱) 乌梅肉 丁香 槟榔(各二钱) 橘皮(二钱) 肉果 巴豆霜(各半钱另研) 上为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柿霜汤下吐愈则止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厚朴丸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结疾 厚朴 黄连(二两半) 吴茱萸(汤洗七次) 紫菀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皂角(炙) 桂 (刮) 干姜(炮) 巴豆霜(另研) 蜀椒(炒出汗) 人参(各半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二两半)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之以利为度姜汤下春夏加黄连 二两秋冬加厚朴二两 按此太阴阳明厥阴经药也 卷二十五 反胃治法 理气之剂 严氏五噎散治五噎食不下呕 痰多咽喉噎塞 人参 半夏 桔梗(炒) 白豆蔻 木香 杵头糠 白术 毕澄茄 沉香 枇杷叶 干生 姜(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七片煎服 五膈散治五膈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肋胁胀满痰逆恶心 枳壳(炒) 木香 青皮 大腹子 白术 半夏曲(炒) 丁香 天南星 干姜(炒) 麦 (炒) 草果仁(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 局方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之病 青皮 陈皮 丁香(各四两) 厚朴(制一斤) 甘草(炙五两) 白豆蔻(一两) 香附子( 炒) 砂仁 木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 按以上三方并太阴阳明经药也 谨按反胃诸方古方悉是香燥大热之药皆不足为法今姑存其一二至于丹溪所言补血益阴润 燥和胃调中等药虽无其方自宜随证用之观其立论则思过半矣 杂方 烧针丸 (方见小儿门)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诸经叙胀所因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或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 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按论中备五脏六腑发胀为诸证宜玩本文 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 原病式曰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脉法 针经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脉经曰关上脉虚即胀内 迟而滑者胀 脉盛而紧者胀 严氏曰胀脉浮者易治虚者为难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论胀分三因 陈无择云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怒乘肺肺气 不传 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克忧思结聚本脏气郁皆内所因或冒寒暑风湿随经络传至阳明致胀者属外因 饮食饥饱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作胚块膨胀满闷属不内外因也 按此论肝木胜乘脾肺为胀满即东垣所谓脾胃之上不足火木大胜致胀也此不言火况怒伤肝 者 岂无火动耶所出大半夏汤以桂附中加参归以调血气言其脉弦迟恐非肝气克脾脏闭腑郁病也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论腹胀属湿 内经云太阴所至为蓄满又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按发明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极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阳也火也地 为阴 也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乃大寒为胀满 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如土久于雨水中则为泥矣 岂能生化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长生矣脾湿有余无阳则不能化五谷所以宜辛热治之 必愈然亦有轻重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论腹胀有热有寒属外感 东垣曰经云诸腹胀大属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传入于里寒变为 热 作胃实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病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 承气汤下之五常正大论云下之则胀已是也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 得之不实时发至秋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已局方交加饮子是也岂不闻素问及灵枢经中说 内虚不足中寒湿令人中满及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胀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阴阳应象 论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针经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中说腹暴 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正同五脏生成论云腹满 胀(云云见前)胃中寒湿菀遏故也脉 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也又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所说寒胀 多如此汤液醪醴论中说中满治法当开鬼门谓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又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 胃有病当今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 寒热药下之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论腹胀属内伤所致 东垣曰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亦 是热 胀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致水谷 聚而不散而成胀满此寒湿郁遏而胀也醪醴论中治法谓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血平阳布神清 此治之正也或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 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大抵 寒胀多而热胀少治之者宜详辩之 卷二十六 胀满门 论鼓胀属湿热 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 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一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 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 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胶固难治又名 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火使肺气得清却浓味 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宽得一日半 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 须随证加减用之予友俞仁叔连得家难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其脉弦涩而数予曰此 丸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 血色黑骨立而死又杨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腹 大如蜘蛛状予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黄连陈皮茯苓厚朴为佐生甘草些小作浓汤饮之 一日定三次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愈又半年小便长而胀愈中间须稍有加减大意只是补气行湿 又 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形如鬼状脉数而涩重似弱以四物汤加连 芩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甘草作汤与之一月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率相出入皆获安或曰气无 补法今何补气而获安予曰气无补法俗论也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自运经曰壮者 气行则愈弱者则着而成病若不补气邪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矣何效之迟也病者将厌子之迂而求 速效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势笃难求速效知王道者能治此病或曰胀病将终不 利耶予曰灼知其不虚病浅胃壮积滞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证矣 按此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致胀合东垣所谓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外入也内伤劳倦虚损脾胃 等致不足之证自内生也可见虚实之殊寒热病机互有则用药当有所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