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内伤门 论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类别:
其他
作者:
明·徐彦纯撰字数:9021更新时间:23/03/02 13:42:41
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胃气者营气也 卫气 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 气 也乃足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饮食一伤若消导药的对其所伤之物既消则胃气愈旺 五谷之精华上腾乃清气为天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也七神卫护生气不乏增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 病不能侵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药之用其利博哉易水张先生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 咽未至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药 必有情性病去之后脾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常时用枳术丸一药消化 胃中所伤下胃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因用荷叶烧 饭为丸荷叶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 根蒂也左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 之元气也手足经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止是胃气 上升者也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不问所伤 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 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若伤 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 其 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 服非止牵牛而已至人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似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 正气正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脾胃受邪当以苦味泄其肠胃可也 肺与元气何罪之有夫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血病血 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 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 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肠 胃反泻五脏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及泻上焦虚无肺 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乃暗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叹又 曰胃恶热而喜清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 凄怆暑无出汗饮食热无灼灼寒无 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详见本经是必有因用岂可 用俱寒俱热之食药致损者与内经云内伤者其气口脉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经用药又曰上 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纳恶心欲吐者不问一倍二倍不当正以瓜蒂散吐之 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以应塞因塞用又谓之 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何为 曲内伤胃气是也何为直而升发胃气是也因治其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 为之直也若根据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物不同各 立治法临时加减用之其药又当问病患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气 药若乘饥困而食之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血而益气也诊其脉候伤在何脏方可与 对病之药岂可妄泻天真生气以轻丧身宝乎且如先食热而不伤继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 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与药无不当矣喻如伤热物二分寒物一分则当用寒药二 分热药一分相合而与之则荣卫之气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饮酒而后伤寒冷之食及伤热食冷水与冰 如此不等皆当验其节次所伤之物约量寒热之剂分散各各对证而与之无不取验
卷十八 内伤治法 消导之剂
洁古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同为细末荷叶裹饭烧为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多用白汤送下 按论云用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令人胃气强食不复伤也 丁香烂饭丸治饮食所伤 丁香皮 甘草(炙各二钱) 砂仁 益智仁 甘松(各三钱) 丁香 京三棱(炮) 木香 广术(炮各一钱) 香附子(半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三十丸白汤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候 按此寒湿胜者最宜用之 东垣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橘皮 枳实(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服 按此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益浓虽猛食多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也 曲 枳术丸治为人所勉强食之破心腹满闷不快 白术(二两) 枳实(炒) 神曲(炒) 麦 (面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温水下木香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 枳实(炒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制服如前 木香化滞汤治内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彻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木香 红花(各三钱) 橘皮 当归梢(各二钱) 柴胡(四钱) 草豆蔻 甘草(炙各半两) 半夏(一两) 枳实(炒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钱入姜煎食远服 半夏枳术丸治因食冷内伤 半夏(汤洗焙) 枳实(炒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五六十丸温水下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二黄丸十粒 草豆蔻丸治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草豆蔻(面裹煨一两) 神曲(炒半两) 白术(一两) 橘皮 干生姜 青皮(各二钱) 黄 芩麦 半夏 炒盐(各半两) 枳实(炒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按论云如冬月用别作一药不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温剂是其 治也然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之宜不可不知也 除湿益气丸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麸炒) 白术 黄芩(各一两) 萝白子(炒熟去气半两) 神曲(炒一两) 红花(三 钱)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五六十丸白汤下 二黄丸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酒浸一两) 升麻 柴胡(各三钱) 甘草(一钱) 枳实(半两炒)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 白术丸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 半夏(汤洗) 神曲(炒) 枳实(炒各一两) 橘皮(七钱) 黄芩(半两) 白矾(枯 三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每五十丸白汤 下量所伤加减服 论曰素食者多用干姜故加黄芩以泻之按以上诸方并宜随寒热所用出太阴例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半两) 木香(半钱) 青皮(三钱) 陈皮 白茯苓 猪苓 人参 (各一钱半) 白术 神曲(炒) 泽泻 干生姜(各二钱) 上为细末和匀每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论云此盖不得已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 是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也 除湿散治伤马乳并牛羊骆水一切冷病 车前子(炒) 泽泻(各半两) 神曲(炒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 干生姜(各三钱) 红花 甘草(炙各二钱) 茯苓(七钱) 上为细末每三钱匕白汤调食前服 五苓散 方见湿门 按以上三方并太阳例药妙利之剂也 三棱消积丸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丁皮 益智仁(各三钱) 陈皮 青皮(各五钱) 茴香(炒半两) 炒曲 广术(炮) 京三 棱(炮各七钱) 巴豆(和米炒去米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十丸至二十丸温姜汤下食前服 备急大黄丸疗心腹诸卒暴百病 大黄 干姜 巴豆(去皮各一两) 上须精择好药摇罗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三丸大小量之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 如 锥刀刺痛气急口噤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之或不下捧头起下咽须臾未瘥更与三丸以腹中鸣转 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须折齿 之令入尤妙忌芦笋猪肉冷水肥脏易水张先生又名独行丸乃 急剂也 海藏神应丸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巴豆 杏仁 干姜 百草霜(各半两) 丁香 木香(各二钱) 黄蜡(一两) 上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将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将蜡再上火入小油半两溶开入在 杏仁 等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等药末研匀搓作挺子油纸裹了旋丸每用三五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吐剂 瓜蒂散 方见疾饮门 按论云若不两尺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中窒塞闷乱不通以 指探去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则已如食不去用此药去之
卷十八 内伤治法 补益之剂
补中益气汤 方见热门 按立方本指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 参甘 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 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胀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 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 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 胸中为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 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营气不荣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 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 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 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安神丸 方见热门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头痛 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头痛加半夏半钱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有 肘臂外后 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七分甘草五分 本七 分通其经血加黄芩三分黄连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 以润之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一钱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厚朴七分木香三分砂仁三分如天寒 少加干姜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一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半钱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一钱 腹中痛加白芍半钱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 五分芍药一钱甘草五分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豆蔻之类 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 脐下痛加真熟地黄半钱有寒者加肉桂半钱 升阳散火汤 方见火门 当归补血汤 方见热门 升阳顺气汤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无味遇夏虽热犹寒饥常如饱不 喜食冷 升麻 柴胡(各一钱) 黄 (一两) 半夏(三钱) 甘草(炙半钱) 陈皮(一钱) 人参( 三钱) 神曲(炒一钱) 当归身(一钱) 黄柏(半钱) 草豆蔻仁(二钱) 上 咀每三钱或半两水煎入生姜三片 按论云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 生发 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参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 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罢转增昏闷须 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升麻 羌活 独活 防风 白芍 泽泻 甘草(炙各一钱) 厚朴(半钱制) 柴胡(二钱 半) 生地黄(一钱半) 上为粗末每五钱水煎入姜三片枣二枚如腹胀及窄狭加厚朴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按此用升浮扶持胃气抑肝清脾药也 参术调中汤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黄 (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各三分) 五味子(二十个) 白 术(三分) 地骨皮 麦门冬 陈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言语劳役 按论云内经曰火位之主其泻以甘以黄 甘温泻热补气桑白皮苦微寒泻肺火定喘故以为君 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以五味之酸收耗散之气止咳嗽脾胃不足以甘补之白术人参炙甘草苦甘温补脾 缓中为臣地骨皮苦微寒善解肌热茯苓甘平降肺火麦门冬甘微寒保肺气为佐青陈皮苦辛温散胸 中滞气为使也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 无味 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以升阳 益胃名之 羌活 独活 防风(各半两以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勿用) 泽泻 (各 三钱) 黄 (二两) 人参 半夏 甘草(炙各一两) 黄连(一钱) 陈皮(四钱) 白芍(五钱 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补旺脾胃虚则肺俱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 咀每服三钱水煎入姜枣温服早饭后或加至半两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剧是不宜利小 盒饭 少去茯苓泽泻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味之食 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外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体使 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勿大劳役使气复苦脾胃得安静为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双和散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黄 川芎 当归 熟地黄(各一两) 官桂 甘草(炙各七钱半) 白芍(二两半) 上为粗末每四钱入姜枣水四盏煎温服 论云治大疾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余 调中益气汤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 烦 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 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咽膈不通安卧嗜睡无力不思饮食 升麻(二分) 黄 (一钱) 甘草(半钱) 苍术(四分) 木香(一分) 人参(五分) 柴胡 橘皮(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 如时显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生地黄黄柏如大便虚并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 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 白术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湿和脾胃 进饮食 厚朴(制) 半夏(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 槟榔 枳实(各二钱半) 木 香(一钱) 人参(七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服之 宽中进食丸滋形气美饮食 神曲(炒五钱) 甘草(炙一钱) 木香(五分) 草豆蔻仁(五钱) 枳实(炒四钱) 半夏( 七钱 )人参(一钱) 干生姜(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泽泻(各二钱) 猪苓( 一钱) 砂仁(一钱半) 大麦芽(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为丸如桐子大每三四十丸温米饮下食远服之 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制) 陈皮(各一两) 茯苓 草豆蔻 甘草(炙) 木香(各半两) 干姜(二钱) 上为粗末每五钱入姜煎食前服 论云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按此三方又消导之剂也 益胃散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又名温胃汤) 白豆蔻 姜黄 干生姜(各三钱) 泽泻 砂仁 甘草 人参 厚朴 陈皮 黄 (各七 钱) 益智仁(六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气弱也以仲景小建中加黄 钱氏异攻散 加芍药选而用之 沉香温胃丸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冷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 霍乱吐泻手足厥逆大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脐腹疼痛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沉香 甘草(炙) 良姜 当归 吴茱萸 人参 木香 茯苓 白术 白芍(各半两) 附 子(炮) 巴戟(酒浸) 干姜(炮) 茴香(各一两) 官桂(七钱)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热米饮空心下日二服忌一切生冷物 按此治肾之脾胃虚寒药也论云凡脾胃之证调治差误或妄下之未传寒中复遇时寒则四肢厥 逆而 心胃绞痛冷汗出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则生矣夫六 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圣人以辛热散之复其阳气故曰寒邪客之得炅则痛立止 此之谓也 神圣复气汤治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木受邪腰 背胸 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浊涕不止或 肉不闻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水头作 阵痛目中流火视物目KT KT 耳鸣耳韵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 两胁缩急而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小便数而昼 多夜频而欠气短喘渴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痛牵心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便 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复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甲大痛此皆寒水木复 火土之雠也 干姜(炮三分) 半夏(汤洗七分) 柴胡(一钱) 本(八分) 防风 人参 郁李仁(研 各半 钱) 升麻(七分) 附子(炮二分) 当归身(六分) 羌活(一钱) 甘草(八分) 白葵花(五朵 去心)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 黄 (一钱) 陈皮(五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在内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黄柏(酒浸) 黄连(酒洗) 枳壳 生地黄(各三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别用新水浸又以 华细辛(二分) 川芎 蔓荆子(各三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此浸者药再上 火煎 至一大盏去渣空心稍热服又能治咬颊咬唇咬舌舌根强硬等证如神宜食肉汤不宜食肉不助经络 中火邪也大抵肾与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者皆宜服之神验于月生月满时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 不拘时分 益胃汤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坠躁热气短口不知味肠鸣大便微溏黄色身体昏 闷口干不喜食冷 黄 (半钱) 甘草(二分) 黄芩(三分) 当归(半钱) 苍术(一钱半) 陈皮 升麻(各 五分)柴胡 人参 白术 益智仁(各三分) 半夏(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稍热服忌生冷硬物酒湿面 强胃汤治因饮食劳倦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恶寒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前方减黄芩苍白术益智加草豆蔻黄柏曲生姜论曰治法已验者可以意求其的触类而长之则 不可 胜用矣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乘阳而上气短精神不足且脉弦皆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故耳 癸卯岁六七月间霖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泻痢乃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 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默思内经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又治诸泻小便不利者先分利 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淡渗之剂意圣人之法虽布在方策其不尽者以意求之今客邪寒湿 之 胜自外入里而甚暴若以淡渗之剂利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则阳气愈削 而精神愈短阴重强而阳重衰也兹以升阳之药是为宜尔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防风半钱炙甘草半 钱一剂乃愈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此得阳气升腾故愈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 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则知百矣 杂方 拔萃槟榔丸治伤食心腹膨胀 槟榔(二钱半) 陈皮(一两) 木香(二钱半) 牵牛(头末半两) 枳实(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丸桐子大米饮下二三十丸 千金紫丸治食痫 赤石脂 代赭石(各一钱) 巴豆(三十个另研) 杏仁(五个另研成膏) 上以杏仁膏相和杵二千下入蜜些小丸麻子大三十日儿一丸乳下 丹溪越鞠丸治食郁 方见热门
卷十九 虚损门 脉法
脉经曰脉来 者为虚 缓者为虚 微则为虚 弱为虚 濡为虚 弦为中虚 脉来细而微 者血气俱虚 脉小者血气俱少 内经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 者滑则生涩则死 要略曰脉芤为虚 脉沉小迟者脱气
卷十九 虚损门 虚损脉证
难经曰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 于五 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 能 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治损之法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 精 病机机要论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 过于 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 损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 不为肌肤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 不 能消克论曰心肺损而色蔽肾肺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 之疾也 谨按难经论损脉证者谓因劳损其形体血脉脏腑内外因也故治法宜调养之以上论者谓因虚 外感 也然伤寒中暑初感必先足太阳今归之于手太阴足少阴者盖肺主皮毛肾主骨尔若此则因虚外感 不独伤于足经也但足经伤寒有传变恐不可作损证论乎
卷十九 虚损门 论虚为阴气不足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 为万 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 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故人身之阴阳其消长亦视月之盈亏焉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 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之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 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保养也钱仲阳肾有补无泻正 是此意又按礼记注曰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 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 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非吾之过论也或曰仰观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温凉之见于四时者又如此之相等 而无降杀也曰动极复静静极复动犹人之嘘吸也寒者吸之极气之沉也热者嘘之极气之浮也温者 嘘之微气之升也凉者吸之微气之降也一嘘一吸所乘之机有以使之宜其相等而无降杀此以流行 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虚实言者盖其对待之体也或曰远取诸天地日月近取诸男女之身曰有余曰不 足吾知之矣人在气交之中今欲顺阴阳之理而为摄养之法如之何则可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 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 亦暗流而渗漏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 六腑 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 水 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故内经谆谆然资其化源也古人以夏月必独 宿而淡味兢兢业业于爱谨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内经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 一月属子正大气潜伏闭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 升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焉有温热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大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若上弦 前下弦后月廓空亦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电飞雹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 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若病患初退疮痍正作尤不止于一日之虚今人多有春末夏初患头痛 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论春夏剧秋冬瘥而脉弦大者正世俗谓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虚似难免此夫 当壮年便有老态仰事俯育一切HT 废与言至此深可惊惧古人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感 于体声音之感于耳颜色之感于目馨香之感于鼻谁是铁心汉不为动善养生者于此五个月出居于 外苟值一月之虚一日之虚亦宜暂远帷薄久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以滋助化源水得所养阴无亏必 与 阳齐平然后阳得所附而无飞越之尤遂成天地交之泰何病之可言愿相与遵守期无负敬身之教幸 世 谨按人身肖天地一气实同阳有余阴不足而常若是此其道也故有起居不时七情六欲而增虚 极者 多在阴尔但世俗不审此理往往补阳是以先生论此诚千古不传之妙实启后人之盲 也且于内经 谓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二候救之弗能伤也旨趣为明白养生者最 宜玩味
卷十九 虚损门 论虚为劳倦所伤
东垣曰经云阴虚生内热(云云见热门)又云劳则气耗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夫喜 怒不 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 动作喘之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火热以酸味收其散气 以 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者是也要略云平人脉大为劳以黄 建中汤治之之意也 谨按丹溪先生曰治病之方先顾原气盖谓诸病多因虚致故也是以劳倦之证其因甚多东垣丹 溪论 治详矣然比之虚损证不同有因病致虚者如伤寒暑饮食后或久病所致之类是也因虚致损者如病 后形瘁痿弱劳瘵之类是也此则虚损皆与劳倦不同大抵因病致虚则为轻盖病势尚浅原气未虚也 至病初愈而复劳或复饮食劳倦或房劳七情六欲阳瘁阴弱加至羸损此因虚致损则为重病势已过 原气已索故也愚谓此当分治如因病致虚及劳倦不足与以下诸证兼虚者宜从东垣丹溪之论治之 因虚致损者又当于东垣丹溪论治而推充行之可也
卷十九 虚损门 论虚证为痿
详见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