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血证门 论衄血下血为伤寒所致

类别:其他 作者:明·徐彦纯撰字数:11970更新时间:23/03/02 13:42:41
成无己曰伤寒衄者为邪气不得发散壅盛于经逼迫于血则因致衄也桂枝汤麻黄汤治衄者非 治衄 也即是发散经中邪气尔至蓄血者血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 之薄厥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 曰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 血乃愈 伤寒例少阴证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以固脱散寒补正 许氏治少阴误汗衄血及脐中出血用姜附汤治少阴之本 阴证略例治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浸渍而成治要用黑锡丹(见直指方) 按所论以上证皆寒邪之变病也至又有甚者如论云服桂枝汤吐血其后必吐脓血又厥阴证伤 寒六 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火邪亦咽燥唾血阳毒亦吐血皆变证之极者也非衄证之比大抵伤寒蓄血下血为传变故下血衄血 身凉乃愈其不传变入里邪气不得发散逼迫于血因致妄行于下者为逆下血必多不能止为难治也 卷十七 血证门 论结阴便血 卫生宝鉴云真定史十年四十二形体本瘦秋时因勉强饮酸酒数杯少时腹痛次传下利无度待 十余 日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腹鸣时痛诸医以为血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 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燥不得安卧诊时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经曰结阴者 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 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 按此治例实内伤法也宜与积聚门叙积之始兼看 卷十七 血证门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丹溪曰经云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夫 以阴 气之成止供给二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纵欲也 谨按或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 于心 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 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 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 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 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营运于 内苟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 之论可以见矣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经行至 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如此阴气一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忘 反于下则便红稍热膀胱则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 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胜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 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人喜狂坠恐跌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 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者治血必血属之药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河间谓随证辅佐谓之六 合汤者详言之矣余故陈其气味专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 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二治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 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虚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 此而取则焉脾胃论有云若善治者随经损益摘其一二味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血药 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生血分受伤为 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灰者血崩 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 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特取其正治大略耳以能触类而 长可谓应无穷之变矣 卷十七 血证门 论治血证大法 东垣曰伤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发汗盖为脉微也若浮紧者麻黄汤浮缓者桂枝汤脉已微者 二药 俱不可用宜黄芩芍药汤主之杂病见血多责其热如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 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黄之 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葛根黄 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沉香之类主之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角地 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血证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逆也若变而下行为恶痢者顺也血 上行为逆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证下血者当自愈也与此意同若无病之人忽然下 痢其病进也今病血证上行而复下行恶痢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经曰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 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故脉诀云鼻衄吐血沉细宜忽然浮大即倾危此之谓也 卷十七 血证治法 血证治法 妇室经血诸证详见妇人门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风之剂 败毒散治风热流入大肠经下血不止若因酒毒加黄连 方见咳门 按此出少阳例表里药也 本事方槐花散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 柏叶(杵) 荆芥穗 枳壳(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送下 拔萃方结阴丹治肠风下血脏毒下血 枳壳(炒) 威灵仙 黄 陈皮 椿根 何首乌 荆芥穗(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饮下入醋少许 按此二方手太阴阳明药也 济生加减四物汤治肠风下血不止 侧柏叶 生地黄 当归 川芎(各一两) 枳壳 荆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半两炙) 上咀每四钱入乌梅姜同煎 按此手足厥阴太阴药也大抵此药主补血凉血而以风为虚象者盖非风客于肠间也 东垣黄 芍药汤治衄多岁面黄眼涩多眵手麻 黄 (三两) 甘草(炙二两) 升麻 葛根 芍药(各一两) 羌活(半两) 上 咀每三钱水煎温服 按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然血虚久则阳分亦虚矣故血不足则麻木阴虚火动变证百出亦实非 风也此出升阳滋阴例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寒之剂 东垣麻黄桂枝汤治感寒发衄脉微弱者 麻黄 黄 白芍 甘草(各一钱) 桂枝 当归(各半钱) 人参(一分) 麦门冬(三分) 五味子(五个) 上 咀作一服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伤寒论有例兹不详录 济生断红丸治脏腑虚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黄羸瘦 侧柏叶(炒) 川续断(酒浸) 鹿茸(醋煮) 附子(炮) 黄 阿胶(炒) 当归(各一两) 白矾(枯一两) 上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按此厥阴例药也 宝鉴平胃地榆汤治结阴便血 白术 陈皮 茯苓 厚朴 葛根(各半钱) 地榆(七分) 干姜(五分) 炙甘草 当归 炒曲 白芍 人参 益智仁(各三分) 苍术 升麻 附子(炮各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煎加姜枣 按此少阴例药也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暑之剂 局方黄连香薷饮治伏暑纯下鲜血 方见暑门 按此手少阴足太阴药心主血脾裹血也 枇杷叶散治水毒攻心呕吐鲜血 香薷(二钱) 厚朴(一钱半) 甘草(炙) 麦门冬 干木瓜 白茅根(各一钱) 枇杷叶 陈皮 丁香(各半钱) 上细末每二钱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中热者慎之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湿之剂 胃风汤治风湿乘虚入于肠胃下瘀血者 方见滞下门 拔萃升阳和血汤治肠癖下血作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 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去湿毒和血而愈 生地黄 牡丹皮 生甘草(各半钱) 炙甘草 黄 (各一钱) 当归身 熟地黄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陈皮(二分) 升麻(七分) 芍药(一钱半) 上 咀作一服水煎 当归和血散治肠癖湿毒下血 槐花 青皮(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各二钱) 川芎(四分)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 各六分)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米饮调下 按此诸方疏风胜湿药也然湿热者多宜从滞下法择用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热之剂 局方龙脑鸡苏丸治膈热咳嗽或吐血衄血 方见热门 甘露饮治男女血妄流溢或吐或咯衄血齿龈臭出血并治之 方见热门 简易选奇黄 散治咳血成劳 黄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 白芍(各半两) 甘草(四钱) 上 咀每服半两水煎 按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 济生犀角地黄汤治郁热不解干经络随气涌泄为衄血或清道闭塞流入胃脘吐出清血如鼻衄 吐血不尽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黄大便黑者并宜服 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等分) 上 咀每四钱水煎 按此足太阴药也 良方四生丸凡吐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宜此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等分) 上烂研丸如鸡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用盐汤化下河间生地黄散治郁热衄血咯血吐血 枸杞 柴胡 黄连 地骨皮 天门冬 白芍 甘草 黄芩 黄 生地黄 熟地黄(等 分) 上 咀水煎服下血者加地榆 按此二方手足少阴太阴药也 局方槐角丸治五种肠风下血痔痿脱肛下血并宜服之 槐角(炒一两) 地榆 黄芩 当归 防风 枳壳(面炒各半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饮下 按此虽有治风例而性味辛苦寒故从热剂少阳药也 秘方枳壳汤治便血下血 枳壳(一两面炒) 黄连(一两以槐花四两同炒去花不用) 上二味水煎取浓食前温服 按此又气例药也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治火之剂 黄连解毒汤 大金花丸 方并见火门 卷十七 血证治法 理气之剂 三因茯苓补心汤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致面色黄瘁五心烦热咳嗽唾血 半夏 前胡 紫苏 茯苓 人参 枳壳(炒) 桔梗 甘草 干葛(各半两) 当归(一两 三钱) 川芎(三分) 陈皮 白芍(各二两) 熟地黄(一两半) 上 咀每半两入姜枣煎 本事槐角散治肠胃不调胀满下血 苍术 厚朴 陈皮 当归 枳壳(各一两) 槐角(二两) 甘草 乌梅(各半两) 上 咀每五钱水煎服 按以上又气血药也然三因方虽云补剂而杂以发表之药姑存之收入此理气例 卷十七 血证治法 补剂 济生鸡苏散治劳伤肺经唾内有血咽喉不利 鸡苏叶 黄 生地黄 阿胶(炒) 贝母 白茅根(各一两) 桔梗 麦门冬 蒲黄 甘 草(各半两炒) 上 咀每四五钱入姜煎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不能统摄心血以此致妄行或吐血下血 白术 茯神 黄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两) 人参 木香(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四五钱入枣姜煎 东垣麦门冬饮子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个) 麦门冬(去心) 黄 (各一钱) 当归身 人参 生地黄(各半钱) 上 咀水煎服 金匮赤豆当归散治先血后粪此近血也 赤豆(浸出芽) 当归 上二味为散浆水调服 三因伏龙肝汤治先粪后血此远血也 伏龙肝(半斤) 甘草(炙) 白术 阿胶 黄芩 熟地黄(各三两) 上 咀每四五钱水煎服 发灰散治小便尿血或便前便后亦远近之谓也发灰 上一味每二钱以米醋二合汤少许服井花水调亦得 玉屑膏治尿血 黄 人参(等分) 上为末用萝卜大者切一指浓四五片蜜淹少时蜜炙干尽蜜二两为度勿令焦点药末吃不以 时仍以盐汤送下 按以上诸方平补药也然病体亦有寒热气积等因不同用者自宜求责 卷十七 血证治法 止涩之剂 三因龙骨散治衄过多 龙骨不以多少研为末以少许吹入鼻中凡九窍出血皆可用 御药院方麝香散治衄不止 白矾(枯) 龙骨(粘舌者各另研半两) 麝香(半字) 上拌匀每先将冷水洗净鼻内然后用药吹入孔内或以湿纸蘸入尤妙 济生乌梅丸治便血不止 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米醋打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米饮下 经验方治泻血 百药煎一两(半两烧为灰) 上和饭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饮下或作末服三二钱 又方干柿烧灰饮调下二三钱 杂方 试效方治吐血不止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立愈 鼻衄不止或素有热而暴作诸药无验者 以纸一张作八帖或十帖于极冷水内湿过置项中不止仍以热熨斗于湿纸上熨之立止 卷十七 血证治法 灸法 便血不止宜灸等穴 劳宫(手厥阴经) 大白(足太阴经) 会阳(足太阳经) 三里(足阳明经) 按血证宜灸等穴详见资生等经兹不备录然火热脉盛实者非所宜也 卷十七 血证治法 通利之剂 拔萃犀角地黄汤治热郁血结上焦寸脉芤 犀角 生地黄(二两) 黄芩(一两半) 黄连(一两) 大黄(半两) 上 咀每两水煎食后服之 桃仁承气汤治血结胸中心下手不可近为中焦蓄血无寒热胸满嗽水不欲咽喜妄昏迷其人如 狂 桃仁(半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钱半) 桂 芒硝(各三钱) 上 咀每两入姜煎服 抵当汤治下部蓄血即脐下手不可近或其人发狂少腹满硬小便自利大便反黑如狂者在中发 狂者在下也 大黄 水蛭(炒各半两) 虻虫(三钱去翅足) 桃仁(三钱) 上制每五钱水煎服如作丸炼蜜和 当归导滞汤治跌搏坠击损伤血滞于中 大黄 当归(等分) 上 咀每一两或半两水煎服 按以上血滞证诸方也盖蓄血有上中下之分故药亦随而轻重之也至血热血积阴虚等证例见 各门兹不详录 卷十七 血证治法 解郁之剂 丹溪越鞠丸治血郁 桃仁 香附子 红花 抚芎 青黛(等分) 上为末糊丸每四五十丸食前服 卷十八 内伤门 内伤门 按此一门东垣先生内外伤辨法也议论方制精备故不取他书但其间不系内伤法皆节而不 录内论暑证者附入暑门 卷十八 内伤门 辨脉法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 但其 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 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 则独左手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 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或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 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若 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 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大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 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 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暑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 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 卷十八 内伤门 辨内伤诸证与外感不同 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 劳役 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 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 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大独旺上乘阳分 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生发耳后有脾胃已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 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 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 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按阴 阳应象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 形质之物受病也紧在下焦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解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 骨故风邪感人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肝肾之本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又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 六腑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 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 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荣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也神之别 行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者肺绝故皮毛先绝神无所根据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 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乃 不足之证也谓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 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谓实实虚 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目闻见者证之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迫三月受敌者凡半月 围解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病死者继踵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 少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乃劳役所伤 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两三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 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真 与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 死无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发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 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瘥互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 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着内外伤辨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 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无横夭耳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上辨阴证阳证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失节劳役 不足 之病作外伤寒邪有余表实之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热耳今细为分解之外伤 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 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肤毛腠阳之分也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 得伸故发热也其面赤鼻气拥塞不通心中烦闷稍以袒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虚热止此 而已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乐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入里作下证乃罢 其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其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亦有头痛项强腰痛与太阳表证微有相似余 皆不同论中已辨之矣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不能御风寒也此则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肾间者间 而有之与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恶风寒也盖脾胃不足营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若脾 气 平常饮食入胃其营气上行以舒于心肺以滋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既下流其心肺无所禀受 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此 常常有之无间断者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是热也非表伤 寒邪皮毛发热也乃肾间受脾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动作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项傍彻皮肤 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彼外伤恶寒发热岂有汗出者乎若得 汗则病愈矣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当内虚而伤之者躁热也或因口吸风寒之气郁其阴火 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气欲入为膈上冲脉之火所拒使气不得入其胸中之气为外风寒所遏而不得 伸令人口开目瞪极则声发于外气不得上下塞于咽中而气欲绝或又因哕因噎因吐而躁热发必有 所因方见此证其表虚恶风寒之证复见矣表虚之弱为阴火所乘躁发须臾而过其表虚无阳不任风 寒复见矣是表虚无阳常常有之其躁热则间而有之此二者不齐作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伤之 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百病俱有身热又为之肌热又为之皮肤间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乃肌体 有 形之热也亦须皆待阴阳既和汗出则愈矣慎不可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故难辨耳只 根据先说病患自觉发热恶寒之热及躁作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上辨寒热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 暖无 风处则不恶矣与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颇相似分之特异耳外感风邪其恶风自汗头痛鼻流清涕 常常有之一日一时增加愈甚直至传入里作下证乃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拥塞不通能饮食腹 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便着床枕非扶不起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 恶风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不恶也惟门窗隙中些小贼风来必大恶也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 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饮食三者 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频数而不渴初劳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黄 大便常难或秘或结或虚坐只见些小白脓时有下气或泄黄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结而不通若心下痞 或 胸中闭塞如刀 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出也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必脐下相火之势如巨 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阳明之经逆行乱于胸中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热伤元气令四支不收无气 以动而懒倦嗜卧其外感风寒俱无此证故易分别耳 上辨外感八风之邪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风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者 若不 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词理有重复处但欲病者易辨医者易 治耳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上辨手背手心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之显必在口必口失味必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声 必怯 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证也外伤风寒则其外证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浊不清其言 壅盛有力而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涕而已内经云鼻者肺之候肺气通于 天外伤风寒则鼻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得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 云伤食恶食伤食明矣 上辨鼻口 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盖外 伤风 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拥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气不能出并从口出但发 一言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伤寒则鼻干无涕面拥色赤其言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 有力者乃有余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 皆气盛有余之验也内伤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 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其气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明白如 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之乎 上辨气少气盛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也 上辨头痛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 乘无 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 主 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骨膀胱主筋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 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 谓也 卷十八 内伤门 上辨筋骨四肢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以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 气在 血脉中有湿故不渴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又当 以此辨之虽渴欲饮水者当徐徐少与之不可纵意而饮恐水多峻下则胃气愈弱轻则为胀重则传变 诸疾必反复闷乱百脉不安夜加增剧不得安卧不可不预度也 上辨渴与不渴 仲景伤寒论中风能食伤寒亦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 三者 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只此一辨足以分内外有余不足二证也伤寒证虽亦能食而不 恶食口中和知五味亦知谷味盖无内证则心气和脾气通知五谷之味矣 上辨外伤不恶食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皆恶食 卷十八 内伤门 论饮食劳倦为胃气不足所致 古者至人穷阴阳之化究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 气营 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积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 则脾肾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 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伤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 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大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 之气下流谷气不得升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风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也然而与外感风寒之证形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 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治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 不足之病苟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 大热大忌苦寒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主之 卷十八 内伤门 论劳役伤与内伤外感不同 或因劳役肾间阴火沸腾事间之际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 还归 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 反掌苟 幸而免者致虚劳气血皆弱其表虚之人为风寒所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 有余之证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高厉而有力若是劳 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之病必短气气促懒语其声因弱而无力至易见也 上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复有一等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形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薄弱食少 劳役过 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 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病相似 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鼻口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 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谵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 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当待一二日而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上辨中热颇相似 卷十八 内伤门 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 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又经云 因而 大饮则气逆因饱食筋脉横解则肠癖为痔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 酲汤五苓散之类主之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消导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 稍重则攻化三棱消积丸木香见 丸之类主之尤重则或吐或下瓜蒂散备急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 盖脾已伤又以药伤使营运之气减削食愈难消故至真要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 七无毒治病十去其八常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圣 人垂此严戒是为万世福如能慎言语节饮食所谓治未病也 谨按王安道曰劳倦伤饮食伤二者虽俱为内伤然不可混而为一难经所谓饮食劳倦则伤脾者 盖为 脾主饮食而四肢亦属脾故饮食失节劳役四肢皆能伤于脾尔非谓二者同类而无辨也夫劳倦伤饮 食伤虽与风寒暑湿有余之病不同然饮食伤又与劳倦伤不同劳倦伤诚不足矣饮食伤尤当于不足 之中分其有余不足何也盖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失节然必明其有两者之分方尽其理节也 者何也无不及无太过之中道也夫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 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余亦失节也以受伤言则不足以停滞言则有余矣惟其不足故补益惟其 有余故消导亦有物滞气伤必补益消导兼行者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宜消导独行不须补益者亦 有既停滞而复自化不须消导但当补益或亦不须补益者洁古东垣枳术丸之类虽曰消导固有补益 之意存乎其间其它如木香分气丸导气枳实丸大枳壳丸之类虽无补益然施之于物暂滞气不甚伤 者岂不可哉但不宜视为通行之药尔且所滞之物非枳术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于消导而弗知 变乎故备急丸煮黄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洁古东垣亦未尝委之而弗用也故善用兵者攻亦当守亦 当不善者则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败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观乎此则知消导补益推逐之理矣 斯论本以上所辨又推展之因取参附以备其旨 又曰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嗟夫此 内伤 之说之原乎请释其义如左夫人身之阴阳有以表里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 者余如动静语默起居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谓阴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皆不同盖劳动之过则阳 和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味又少入是故阳愈盛阴愈衰也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 阴气 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分为言或以肾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倦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 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 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浊 无降矣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不 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为 内热也斯东垣所谓劳伤形体所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此言正与调经论篇之旨相合宜引此段经文 于内外伤辨以为之主今特采附并外伤内伤所受经旨异同论录于下 客或难予曰素问阴阳应象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太阴阳明 论云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则入五脏两说正相反愿 闻其解余复之曰此所谓似反而不反者也夫感天之邪气犯贼风虚邪外伤有余之病也感水谷寒热 食饮不节内伤不足之病也二者之伤脏腑皆尝受之但随其所从所发之处而为病耳不可以此两说 之异而致疑盖并行不相悖也读者当合而观之其旨斯尽若曰不然请以诸处所论证之金匮真言论 曰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八正神明论曰夫八正之虚邪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 伤五脏灵枢经曰五脏之中风又曰东风伤人内舍于肝南风伤人内舍于心西南风伤人内舍于脾西 风伤人内舍于肺北风伤入内舍于肾观乎此则天之邪气固伤五脏矣灵枢又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 中于阴则溜于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从皮肤以入其传自络脉而经而输而伏冲之脉以至于肠胃 又曰东北风伤人内舍于大肠西北风伤人内舍于小肠东南风伤人内舍于胃观乎此则天之邪气岂 不伤六腑乎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观乎此则水谷寒热固伤六腑矣灵枢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难经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观乎此则水谷寒热岂不伤五脏乎至于地之湿气亦未必专害皮肉筋脉而 不能害脏腑邪气水谷亦未必专害脏腑而不能害皮肉筋脉也但以邪气无形脏主脏精气故以类相 从而多伤脏水谷有形腑主传化物故因其所由而多伤腑湿气浸润其性缓慢其入人也以渐其始也 自足故从下而上从浅而深而多伤于皮肉筋脉耳孰谓湿气全无及于脏腑之理哉至若起居不时一 语盖劳后所伤之病不系上文异同之义故不及之 卷十八 内伤门 论酒饮伤 夫酒者大热有毒瓦斯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其次莫如利 小 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蒸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 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 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已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 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 其湿解酲汤主之 谨按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饮同体也今言无形元气受病不得伤于有形阴血者盖谓酒者湿热 之物 入胃则脏气俱热逐气升降之际而半有消耗之矣至伤于肠胃则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郁于气分无形 之地位故言无形之物非若水饮然体全降于肠胃中也若今人之饮醇酒则便少此其可验是以伤则 宜汗之泄之不得用重峻下剂盖此等药不能入气分反伤有形阴血尔但斯意隐然使人不能无疑故 或有辨之者兹不复具然昔人有用下剂者盖或有酒饮伤积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则重峻下剂而 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对证详审勿以辞害意可也 卷十八 内伤门 论伤食宜吐 解云盛食填塞于胸中为之窒塞两手寸脉当主事两尺脉不见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 食者 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阴之号也胸中者肺也为物所伤肺者手太阴金也金主杀伐也与坤土俱在 于上而旺于天金能克木故肝水生发之气伏于地下非木郁而何吐去上焦阴土之物木得舒畅则郁 结去矣食塞于上脉绝于下若不明天地之道无由违此至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地之别名也故曰 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用在于地下则万物生长矣地之用在于天上则万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 万物通矣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脏主 有形之物物者阴也阴者水也上三部脉主之偏见于寸口食塞在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 两尺竭绝此其理也何疑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