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内经论燥为诸证
类别:
其他
作者:
明·徐彦纯撰字数:6119更新时间:23/03/02 13:42:40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按此河间论治已详然当分大便 结或消渴之类为里证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表证而于 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
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燥本风热论
原病式云经曰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 同其 风热也故火热胜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 人 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 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劲切紧涩故为病筋脉劲强 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而里气平者善伸数欠筋 脉 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风热燥并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 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 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 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 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 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金肺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 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能通畅故病然也
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论燥热胜阴
见消渴门
卷十三 燥门(结燥附) 论结燥病本不同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 阴夫 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 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 而结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仲景云小便利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食不化腹响 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泻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润之有物而结者当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 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有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证 可不慎哉 按此只是论结燥言里证也河间所论则兼表里而言之矣犹宜以燥热胜阴相火论诸篇兼看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治风之剂
机要大秦艽汤治血弱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 方见中风门 按此散风热养血之剂太阳例药也 麻仁丸 郁李仁 麻子仁(各一两另研) 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 山药 防风 枳壳(炒各七钱 半) 槟榔(半两)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丸温水下 按此手足阳明足太阳经药表里之剂气分药也 东垣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秘塞也 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矣 麻子仁 桃仁(各一两去皮尖另研)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皂角仁 秦艽( 各五钱) 上除另研外为细末五上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前白汤下又有润燥丸一方于本方 加郁李仁防风是也 按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表里药也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治热之剂
宣明当归龙胆丸 方见火门 清凉饮子 方见热门
卷十三 燥证治法 和血润下之剂
东垣导滞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 之 当归 升麻 桃仁(各一钱另研) 生地黄 熟地黄(各半钱) 红花 炙甘草(各三分) 上件作一服水煎调槟榔细末半钱服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元戎四物汤治脏结秘涩者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煨) 桃仁(各等分) 上 咀水煎或为丸服亦得 按此手足厥阴经药也 子和脾约丸 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炒) 厚朴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蒸) 杏仁(去皮尖炒 一两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三二十丸温水下 润体丸 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各半两) 轻粉(少许)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三四十丸温水下 按以上二方一气分药一血分药也二方故所主不同然气血不能宣通者非此莫能疗而气虚津 液不足者慎之 神功丸 方见咳门 按此手足太阴药也气分之剂
卷十三 燥证治法 滋阴之剂
拔萃六味地黄丸治下焦燥热小便涩而数 丹溪大补丸治阴虚燥热 方见火门
卷十四 寒门 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泣经脉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于 寒则 痛久矣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矣 谨按篇中具寒气客于诸脉及相引腹股等为痛甚 详宜玩本文为积 又详见积聚门
卷十四 寒门 论寒为瘕坚痞厥逆诸证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 瘕 疝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卷十四 寒门 论寒为滞下泄泻咳嗽诸证
详见滞下等门 按以上诸论病机多属内中于寒口食生冷所致皆非外感证也因兹所类但以伤寒外感分例然 以上病机亦有标本不同故不复参附详见各门
卷十四 寒门 脉法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伤寒论曰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浮涩而紧为伤寒 谨按伤寒脉及六经传变本论已详兹不备录惟许学士百证歌第一篇甚得旨要但其中二句讹 舛如 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伤卫正与仲景脉理差别此非许学士之不精盖亦后人传写之误也 许学士云仲景言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弦为阳何也 大抵 此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唯伤寒如此杂病各见一脉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阳也兼之以动滑数之类安 得不为阳沉细者阴也兼之以涩弦数之类安得不为阴故仲景论动脉则曰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又结胸证云脉浮而动浮则为风动则为痛故 兼数与浮而言动脉则阳脉阳病也宜矣仲景论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则为减又曰支饮急弦又 少阴证云手足寒脉弦迟故此兼迟而言弦则为阴证脉也宜矣故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 语也今阳证往往浮大而厥厥厥动摇其沉细而弦者必阴证也何疑之有哉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 法为本 脉经曰迟紧为寒 寒则紧弦 涩迟沉细为寒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沉而细下焦有 寒 脉累累而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脉 紧寒之实也关脉迟胃中寒尺脉迟涩寒在下焦 弦小者寒癖迟而缓微而紧皆有寒也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中寒受病不同
丹溪曰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胃大寒而昏用附子理中而安其议药则得之矣曰 伤曰 中未闻有议其异同之者因思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发热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中寒则仓卒感 受其病即发而暴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郁发为热其初也用麻黄桂枝辈发表 而安以病体不甚虚也中寒之人乘其肤腠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胃气之大 虚也伤寒热虽甚不死中寒若不急治去生甚远其虚实盖可见矣 谨按仲景论伤寒至三阴病例可汗外感也韩祗和例温中即中寒也张洁古三阴可下王海藏例 可补 皆言内伤也但韩氏不直指中寒而就于阴证立便例例可温中之法与仲景三阴病论证不同乃别立 方意指中寒而未甚莹故丹溪先生重明此意然皆宜详玩临证合宜处治也
卷十四 寒门 论阴阳虚盛恶寒与伤寒不同
内经曰阳虚则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 寒气 独留于外故寒栗 阴盛则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 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按此言阴阳虚盛为寒本七情所动之致义见调经
卷十四 寒门 论篇皆与伤寒中寒受病不同者也
东垣曰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 阳中也 按此亦阴盛所致之本病非感寒外因也伤寒外因三阳恶寒皆表邪未解太阴手足自温故不恶 寒少阴厥阴手足厥逆而恶寒者阴盛然也与此稍异
卷十四 寒门 论阴毒
王海藏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后傍风内既伏阴外又伤寒或先感外寒而 后伏 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阴毒身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 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 无若服凉药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则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之类 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未瘥用药发汗无妨 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 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 甲 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 仍服金液丹来复丹之类随证治之 按此言阳气不守或积阴感于下微阳消于上遂为阴毒与活人书论阴毒为阴气独盛阳气暴绝 者殊 有发明矣但言不守与消之义而又不若赵氏释活人书云阴气极盛阳气极微为阴毒阳气极盛阴气 极微为阳毒庶不为竭绝之证义尤明白阴盛格阳脉附见热门
卷十四 寒门 论诸证寒热似伤寒
详见热门 谨按世传以寒痰脚气食积劳烦四证为似伤寒然以形证较之亦岂止四证而已故集证论 详见热门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传变
此事难知云足太阳为巨阳为老阳又为诸阳之首故多传变尔太阳传阳明谓之微邪是水传土 也又 谓之循经得度传太阳传少阳谓之越经传太阳传太阴谓之误下传太阳传少阴谓之表里传变之邪 太阳 为甚复传少阴水胜火火胜水此南北二方之变顷刻之间其害人也甚于太阳多矣若辨之不早必成 不救之疾况乱投汤药者乎太阳传厥阴谓之首尾传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又名巡经得度传 灾变至重不为不多矣 按此可谓发仲景之心法矣赵氏亦曰伤寒六经传变或虚或实或冷或热无非邪气之所为也有 次第 传经之阳邪有直入本经之阴邪有下后内陷之邪皆不可不辨也然成无己引华陀云伤寒一日在皮 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即传里也与成所论七日不解为再经二七日不解 为过经皆大约也故一无治例惟六经传变为的故太阳传变居多者因其初感邪气乘虚而入则传也 有三五日止在本经或十数日不传者有之有传过一经而不再传者亦有之有误服药而致传变者多 矣大抵邪在阳经则易治传入阴分则危殆盖阳微阴盛正虚邪实矣况误下内陷汗虚别经者则坏异 倾危可立待也学人慎之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发明曰伤寒受病之由皆出热论一篇而已皆传足经不传手经何也盖伤寒病冬月得之足太阳 膀胱 经为首次至足厥阴肝经为尾此病惟伤北方与东方及戌土上有足阳明胃湿之专位兼丑上有足太 阴脾土之专位盖足之六经皆在东北之方经云冬伤于寒即发者为伤寒春发为温病夏发为温疫为 病最重此之谓也仲景云无奇经则无伤寒缘奇经皆附足六经不附手经寒邪只伤足经者为有奇经 故 也长夏为大热病者夏火既王火之方与秋之分皆手经居之水方与春之分皆足经不足及夏火王客 邪助于手经则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余而非足经药何者泄有余则不足者补矣此伤 寒只先足经而不言手经也大大意如此至于传手经者亦有之矣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传手经
此事难知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 与之 则咽终日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 醉人虚见神昏不已多用承气汤下之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然而又未知自何经而来 答曰本太阳经伤风风为阳邪阳邪伤卫阴血自燥热蓄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心火 自 上迫而熏肺所以神昏也谓肺为清虚之藏内有火邪致令神昏宜栀子黄芩黄连汤若脉在丙者导赤 散脉在丁者泻心汤若误用凉膈散乃气中之血药也在左手寸脉沉滑有力者则可用之或用犀角地 黄 汤近于是也本方所说若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阳明经药也此解阳明经血中热药若脉浮沉俱有力 者是丙丁中俱有热也可以导赤泻心各半服之则宜矣此证膀胱传丙足传手经也下传上也丙传丁 也表传里也壬传丁者艮传离也越经传也又谓腑传脏也活人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此言不 尽 意也有从足经而传手经者何以知之经云传寒或止传一经或间传三经不可一途而取之但凭其脉 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者以其神昏故热邪既不在胃误与承气 汤下之其死也必矣 谨按伤寒本只传足经以上又例传手经之义可谓发病机之秘矣盖只是邪蕴日久因足经实手 经虚 故冤热尔有因汗下差误而传有因七情或劳倦等而致者有之大抵传于经必有所因所以古人有救 逆复脉等法岂但切中病情实启后人之意例尔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阴分发热为反用温汗法
赵嗣真曰详仲景论发汗汤剂各分轻重不同如麻黄桂枝青龙各半越婢等汤各有等差至于少 阴发 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自有轻重加减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辛散甘缓之义也其第 一证以少阴本无热此发热故曰反也盖发热为邪在表而当汗又兼脉沉属阴而当温故以附子温经 麻 黄散寒而热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一证既无里寒之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用麻 黄附子之意则是脉亦沉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可行发表药又得之二三日病气尚浅比之前 证亦稍轻故不重言脉证而但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向使脉不沉身不热又无 他证则是无病患也又何药焉仲景本分作两证以别汗剂之轻重活人书却于第二证中除去无证两 字改作常见少阴热阳证者所谓少阴热阳证如经云心中烦不得卧或咽疮声不出者或咳而呕渴或 口燥咽干或腹胀不大便数证皆是也夫岂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剂所可治耶抑又有闻焉麻黄附子 细辛汤为治少阴病之脉沉反发热者固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汤治太阳病之发热反脉沉者均谓之反 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头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证出太阳篇又云少阴病 始得 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证出少阴篇 切详太阳病发热头痛法当脉浮今反沉少阴脉沉法当无热今反热仲景于此两证各言反者谓 反常也盖是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证似太阳所以谓之反而治之异也今深究其旨均是脉沉发热 以其有头痛故为太阳病阳证当脉浮今反不能浮者以里虚久寒正气里微所致又身体疼痛故宜救 里使正气内强逼邪出外而干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虚寒则当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 汤证也均是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痛故名少阴病 阴病当无热今反寒邪在表未传在里但皮腠郁闭而为热而在里无病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邪之热 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里则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证而属正少阴四逆汤证也由此观 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气衰微脉沉之反为重此四逆汤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谁不知设有 证变者或脉变者往往疑似参差亦欲以常法例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论太阳少阴两证脉沉发热虽同 而受病与用药自别此实证治之奇异医法之玄微故并及之 谨按伤寒六经证仲景例表里六经药矣而又于每经表药中分脉证轻重而用药如此实万世无 穷之 惠也然历世而下得此意例之妙者能几人哉但近世习俗不求其意托时世风土之异或例用气药以 治伤寒表邪逆误多矣沉里证乎论见后发表诸方下
卷十四 寒门 论伤寒两感
王海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 里既 不能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可治治 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获生者矣余尝用大羌活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以待好生君子 用之 按本方治法见后 赵嗣真曰仲景论两感为必死之证而复以治有先后发表攻里之说继之者盖不忍坐视而欲觊 其万 一之可活也活人书云宜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殊不知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为 太阳邪盛于表口干而渴为少阴邪盛于里也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 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也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也三 阳之头痛身热耳聋救表已自不可三阴之腹满口干渴缩囊而厥不下可乎活人书引下痢身疼痛虚 寒救里之例而欲施于烦渴腹满谵语囊缩热实之证然乎否乎盖仲景所谓发表者葛根麻黄是也所 谓攻里者调胃承气是也活人书所谓救里则是四逆救表则是桂枝今以救为攻岂不相背若用四逆 汤是以火济火而腹满谵语囊缩等证何由而除脏腑何由而通荣卫何由而行而六日死者可立而待 也吁两感虽为不治之证矣然用药之法助正除邪虚实实虚补不足损有余之理学人不可不素有 一定之法于胸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