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五脏有邪身热各异
类别:
其他
作者:
明·徐彦纯撰字数:11008更新时间:23/03/02 13:42:40
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 蒸手 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扪之不热重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 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 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西热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 地骨散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 在血脉也其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其间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证 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 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泻青丸柴胡饮子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 不能起于床滋肾丸主之 按此手太阴少阴足太阴厥阴少阴本病为皮毛肌肉骨分热也然面热者足阳明 口中热如胶 足少 阴口热舌干足少阴 耳肌热若寒手太阳 掌中热手厥阴少阴太阴 足下热而痛足少阴 足 外热足少阳 身热肤痛手少阴 身前热足阳明 洒淅寒热手太阴 肩上热肩似拔手太阳 中 热而喘足少阴 肩背热及足小指外 胫踝后皆热足太阳 一身尽热狂而妄闻妄见妄言足阳明 热而筋纵缓不收阴痿足阳明厥阴手少阴与前热在气血之分皆诸经现证腑脏阴阳是动所生之 本病也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表里热
病机机要云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而为热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 有服 温药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热者治法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发 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治脏腑属阴而居内辛者治腑腑属阳而在外故内者 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按此但总言表里之意而未分所受标本之源然合前后诸论观之则其病机着矣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杂病阴阳虚实寒热与伤寒不同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上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 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故外热 阳虚则外寒 阴盛则内寒(见寒门) 谨按赵嗣真曰素问论阴阳虚实四证者杂病也难经六难之文论脉也外台所述之文论伤寒表 里也 但仲景所主阴阳虚盛之意理实与焉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正气先虚以致邪气客之而为 盛实于是有阳虚阴盛阴虚阳盛二证之别如活人书却将素问所论杂病阴阳虚盛四证合而引证仲 景伤寒二证之法又改阳盛外热作内热阴盛内寒作外寒所论初未尝合因拓仲景所主阴阳虚盛之 理而详说之盖盛者指邪气而言虚者指正气而言阴阳虚盛邪正消长之机且正气在人阳主表而阴 主里邪气中人表为阴而里为阳若夫表之真阳先虚故阴邪乘阳而盛实表受邪者阳虚也脉浮紧者 阴邪盛于外也是谓阳虚阴盛所以桂枝麻黄辛甘之温剂汗之则阴邪消温之则真阳长使邪去正安 故愈又若里之真气先虚故阳邪入阴而盛实里受邪者阴虚也脉沉实者阳邪盛于里也是谓阴虚阳 盛所以用承气酸苦之寒剂下之则阳邪消寒之则真阴长邪去正安故愈如其不然阳盛而用桂枝下 咽即毙阴盛而用承气入胃以亡是皆盛盛虚虚而致邪失正也以是知仲景所主阳虚阴盛阴虚阳盛 二证之意深盖指一为表证一为里之邪正消长而言非兼言表和里病里和表病而谓之阴阳虚盛也 况和者无病处也虚者受病处也斯论可谓得仲景之心法然阴虚生内热详东垣丹溪之说则又有阴 虚外热之证阳胜外热考之河间往往有阳胜内热之例是皆原其病机也然经言者内因证也本病也 河间东垣丹溪言者极变之证也标病也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之例又按仲景论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 为阳虚虚则汗出阴动为阴虚虚则发热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或病因医所误汗 下之致恶寒发热者一为阴阳不和一为阴阳陷下致病若此诸例岂止阴阳虚实而已但所因不同极 变之异尔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杂证发热恶寒与伤寒不同
许学士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阳气 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受病而然也又云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 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阳内陷则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 入阳中则恶寒阴阳不归其分故寒热交争是以发热而恶寒也 原病式曰身热恶寒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或言恶寒为寒在表 或言 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仲景法曰无阳病寒不可发汗又言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 汗泄热去身凉即愈然则岂有寒者欤大法烦躁多渴欲寒恶热为病热也亦有亢则害承乃制之则病 热甚而反觉其冷者也虽觉其冷而病为热实非寒也其病热郁甚而反恶寒得寒转甚而得暖少愈者 谓暖则腠理疏通而阳气得散怫热少退故少愈也其寒则腠理因密阳气怫郁而热转甚故病加尔上 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投之为害多矣 又曰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者谓里气与邪热并之于表则为阳胜而发热也表气与邪热并之于里 则为 阴胜而寒栗也由表气虚而里热亢则害承乃制故反战栗也大抵本热非病寒也或伤寒病寒热往来 者邪热在表而浅邪恶其正故恶寒也邪热在里而深邪甚无畏物畏其极故不恶寒而反恶热也表里 进退不已故为寒热往来也此气不并于表里故异于疟而寒热微也 按此数论并言杂病阴阳相乘及火热盛反兼水化为病亢则害承乃制之例但河间所引伤寒身 热寒 热与仲景及明理论义不相合详赵氏曰明理论云往来寒热者邪正分争也邪气之入也正气不与之 争则但热而无寒若邪正分争于是寒热作矣盖以寒邪为阴热邪为阳里分为阴表分为阳邪之客于 表也为寒邪与阳争则为寒矣邪之入于里也为热邪与阴争则为热矣若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 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表里之不拘内外之无定由是寒热且往且来日有至于三五甚者则十数 发也若以阴阳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此特论杂病阴阳二气自相乘胜然也非 可以语伤寒斯论为甚精切深合仲景之意盖不唯释疑于活人书而已可与前篇兼看 又按河间言恶寒为寒在表或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而活人书亦以此为表 里言 之故赵氏曰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脉肉筋骨五者素问以为五脏之合主于 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脏曰腑方可言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 深沉之分与经络属表脏腑属里之例不同况仲景出此证于太阳篇首其为表证明矣是知虚弱素寒 之人感邪发热热邪浮浅不胜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药用辛温至于壮 盛素热之人或酒客辈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于伏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 所为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用辛凉必矣一发之余表解正和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肤为表骨髓为 里则麻黄汤证骨节疼痛其可名为有表复有里之证即然仲景伤寒一书人但知为方家之祖而未 解作秦汉文本观故于大经大法之意反有疑似而后世赖其余泽者往往类辑伤寒方论其间失其本 义及穿凿者亦有之矧以杂病为论但引其例乎兹赵氏释疑可谓得其旨趣且黄帝针经有论皮寒热 肌寒热骨寒热等例如此则仲景所论分邪在皮肤骨髓之殊虽欲以尽证例之变盖自有所本云
卷九 热门(发热附) 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论
丹溪曰经云恶寒战栗者皆属于热又云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 绵在身自觉凛凛战栗禁栗动摇之貌如丧神守恶寒 之甚原病式曰病热甚而反觉其寒此为病热实非寒 也或曰往往见有得热药而少愈者何也予曰病热之人 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热尤甚积痰得热亦为暂退热势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势 如此谁敢以寒凉与之非杀而何予曰古人遇战栗之证有以大承气汤下燥粪而愈有恶寒战栗明是 热证但有虚实之分耳经曰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 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可也或曰 恶寒非寒宜用寒药恶热非热宜用补药甚骇耳目明示我治之之法可乎予曰进士周本道年逾三十 得恶寒病服附子百数而病甚求予治诊其脉弦而似缓予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小吐痰一升许病减 大半又与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加地黄当归百余帖而安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热已多血伤亦深须食淡 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也不从吾言附毒必发彼勇于仕进一切将外不守戒忌予曰若 多与补血凉药亦可稍安内外不静肾水不生附毒必发病安之后官于婺城巡夜冒寒非附子不可以 疗而性怕生姜只得以猪腰作片煮附子与三帖而安予曰可急归知其附毒易发彼以为迂半年后果 发背而死又司丞叔平生脚自踝以下常觉热冬不可加绵于上常自言曰我资禀壮不怕冷予曰此足 三阴之虚宜早断欲事以补养阴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才五十患痿半年而死观此二人治法或可 知矣或曰伤寒病恶寒恶热者亦若是耶予曰若病伤寒者自外入内先贤言之详矣愚奚庸赘 谨按东垣曰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无目痛鼻干者非 白虎 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又有火郁而热者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以甘寒 之剂泻热补气非如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泻热补水之比当细分之不 可概论与以上皆宜参考如言烦躁虚烦亦与实烦不同如伤寒烦者为真阳内郁阴中伏阳之证与阴 虚躁热病本亦异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虚中有热宜灸论
卫生宝鉴云奥屯周乡之子年二十三病发热肌热消瘦四肢困倦嗜卧盗汗大便溏多不思饮食 肠鸣 舌不知味懒于言语时来时去近半载其脉浮数按之无力正应脉诀云脏中积冷荣中热欲得精要补 虚先灸中脘引清气上行肥腠理又灸气海穴乃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灸三里助胃气撤上热使下于阴 分以甘寒之剂泻热火佐以甘温养其中气又食粳米羊肉之类固其胃气以慎言语节饮食至数月病 减得平复 按此证治乃阳虚而胃气不足阴阳不升降致发热者宜灸之以助阳药以甘寒泻血中之大热又 非止阴虚之例也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骨蒸劳热用吐下法
子和曰皮肤枯干痰涎稠粘四肢疼痛面赤唇干烦躁睡卧不宁或时喘咳饮食少味困弱无力虚 汗黄 瘦等证先以茶调散轻涌讫次以导水禹功轻泻药三两行后服柴胡饮子桂苓甘露饮搜风丸白术调中 汤人参散之类量虚实用之如咯血吐血便血此亡血也并不宜吐吐则神昏不可峻服热药大忌炙爆 酒面宜食疏菜水水凉物亦慎不可过忌则胃口闭形瘦脉大乃死候也诸劳仿此 谨按一切病候必凭脉验证施治则自切当也详以上劳热未必不兼阴阳两虚湿热自甚或阴虚 或劳 伤形气或脾胃虚损为热之证吐去痰涎及开提郁陷之气次以调养之法治之犹可若便利与禹功导 水重峻之剂吾恐实实虚虚不善用而药之太过多致杀人且如积热蓄热有余之证非汗吐下法则不 能已者不善用而药之不及亦致误人矣当必凭脉验证施治庶不致药有太过不及之失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虚热发汗之误
东垣曰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 余便用麻黄发之汗大出则表益虚也 谨按仲景论伤寒分例不可发汗者三十余条至一证有二禁者若寒热有血弱气虚者也况杂病 乎然误则致逆为祸至速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阴盛格阳身热治例
东垣云冯内翰之侄栎同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息七八至按之不鼓击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 诸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详见试效方) 按此与王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沉细阴证例同东垣又有治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 精滑 不固脉沉数有力为火郁于内逼阴向外为阳盛拒阴用苦寒药下之者此水火征兆之微脉证治例之 妙王太仆曰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因并录之以劝
卷九 热门(发热附) 论诸发热病本不同
此事难知曰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为外伤 谨按仲景论伤寒证例三阴俱有发热但微甚不同赵氏曰论中三阳皆有发热如少阴二证外又 有吐 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少阴病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必便血少阴病四逆散中用柴胡亦 有治发热意又厥阴病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欲愈面赤身微热为郁冒 呕而发热小柴胡与夫太阴病中风四肢烦疼是三阴皆有发热明矣但寒伤阴经发热则为逆 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为内伤 内经曰人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 溺赤也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 活人书曰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痛是也 难知曰脉人迎气口俱紧盛或举按皆实大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俱伤也 按以上辨内伤外感(详见内伤门) 内经曰身热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瘅疟也 要略曰发热身疼而身如熏黄者湿也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 汗出而身热者 风也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孙尚云虚烦与伤寒相似身热脉不浮紧不恶寒但热而烦或不烦头不痛 脚气为病大便坚脚 膝肿痛两胫或有肿满或枯细者方其发时亦有发热憎寒呕恶似伤寒证也 难经曰发热恶寒脉来浮数者温病也身热头疼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
卷九 热门(发热附) 伤寒论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东垣云四肢发热者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生大小肠生热火热来乘主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 乱也 四肢者脾土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 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谨按诸病表热有相类则脉气病本之不同也因类以上诸例是故仲景论伤寒卒病发热而恶寒 者发 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之中也分六经传变脉证至二百余例有因坏误所致及温疟 风温温疫等证皆冬伤于寒发为诸脉证之变此伤寒论之所以作也河间刘守真论热病因阳气怫郁 而为热或郁结转甚而恶寒所谓亢则害承乃制阳拯反似阴与伤寒皆相类此原病式之所以作也东 垣李明之论内伤脾胃之证始得之多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 寒而生寒热与外感伤寒多相似此脾胃论之所以作也斯三君子之论本推明内经病机之旨条热证 标本之不同勿视此以为彼也然学人不审其义而各为专门是以丹溪朱先生曰学先仲景书者以伤 寒为主恐误内伤作外感先东垣书者以胃气为主恐误外感为内伤先河间书者以热为主恐误以寒 为热不若先主于内经则自然活泼泼地盖内经之义则精而博者也然则微三君子之论又何由知经 义之积隐乎但不审其义而各为专门者视此以为彼误人多矣吁丹溪之旨微哉切观仲景之法必凭 脉验证施治变化无穷深合内经之旨如寒邪在表以辛温之药汗之在里以辛热之药温之传变在半 表里者以甘寒之药和解之传变入里者以苦寒之药下之凉剂亦未尝委而不用也大抵固凭脉验证 以自通变不可执论专方如此矧人身之病有水火征兆之微若王太仆曰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 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是例固河间论亢则害承乃制病式亦庶几矣丹溪更有论阴阳为恶寒非寒恶 热非热者因人身之病水火征兆幽显莫测先哲推论亦且至矣然仲景论伤寒脉法亦未尝不引杂病 河间论热证脉法而且未详学人能本仲景参叔和脉法自辨内伤外感之分殊如王海藏曰仲景言弦 涩为阴叔和言弦涩为阳虽有阴阳之别则不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仲景叔和言本两途非相违背合 而论之皆是也仲景所言伤寒自外从气而入以弦脉为阴邪从外入先太阳也叔和所言杂病自内从 血而出以弦脉为阳病自内生先少阳也如此则形证有相类脉气病本之不同学人审是则自然通变 不致视此以为彼拘于执论专方而已也
卷九 热证治法 发表之剂
易简参苏饮治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积为热状似伤寒者 前胡 人参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 半钱) 上 咀生姜五片水煎服 人参败毒散(方见咳门) 按此二方足少阳柴胡例药 参苏饮解见痰饮门 局方柴胡升麻汤治发热头痛恶风体疼鼻寒咽干痰盛方见伤风门 按此足少阳阳明手太阴药也 葛根解肌汤治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伤寒温病 葛根(四钱) 桂(一钱) 黄芩 甘草 白芍(各二钱) 麻黄(三钱) 上 咀入姜枣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太阴药也 知母葛根汤治身热头痛风温温毒证 知母(一钱半) 葛根(四钱) 石膏(三钱) 甘草 木香 升麻 黄芩 南星 人参 防 风杏仁 川芎 羌活(各一钱) 葳蕤(二钱半) 麻黄(二钱) 上 咀作二服入姜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手太阴药也以上三方并足太阳例 河间六神通解散治发热头痛发渴身疼脉洪无汗 麻黄(二钱) 甘草(三钱) 石膏 滑石 黄芩(各四钱) 苍术(八钱) 上 咀入姜葱煎 按此足三阳手足太阴药也出太阳例 易老九味羌活汤治发热恶寒无汗或自汗头痛项强或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并宜服之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半)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细辛(一钱)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 易老云经曰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瘥失则其变不可胜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 禁忌为解利神方非独活杂病药也 谨按仲景论伤寒发表药分六经及解肌可刺诸法盖恐药致误变逆慎之至也今集以上诸方皆 伤寒 表药之变法宜详审脉证而择用之然易老九味河间通解意虽不同务在药证相对名实相符方可行 之否则犯禁致逆及失其立法之意也是以许文正公曰近世论医有主河间刘氏者有主易老张氏者 张氏用药根据准四时阴阳升降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 陈致新不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此无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 瞑眩之剂终莫敢投至失几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或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阴损正气遗 祸于后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庶几乎于此二方制法可见大抵学人当于经论 中求之知其所主不可偏执于一家而已
卷九 热证治法 攻里之剂
宣明三乙承气汤治脏腑积热痞满燥实坚胀 甘草 枳实 厚朴 大黄 芒硝 上 咀入姜煎 按此足阳明例药也发明曰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为邪自外入传于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 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谷会聚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胃则胃中之气菀滞糟粕秘结而为实实则泻之 人所共知如缓急轻重之剂则临时消息焉不恶寒反恶热发渴谵语腹满而喘手足 然汗出者急下 之宜大承气汤如邪气未深恐有燥屎少服小承气汤试之腹中转失气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不转失 气者初硬后溏尚未可攻攻之则腹满不能食若腹满不通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如发汗后 不恶寒但热者胃实也当和胃气调胃承气汤主之成无己云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 小承气汤以热不太甚故于大承气汤中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减厚朴枳实也如不至大坚满邪热 甚而须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气汤必以轻缓之剂攻之于大承气汤减厚朴枳实加甘草乃轻缓之剂 以调胃也设若大承气反用调胃治之则邪气不服小承气证反用大承气下之则过伤正气而腹满不 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治之未尝越圣人制度后之医者以此三药合而为一且云通治 三药之证及无问伤寒杂证内外一切所伤若根据此说与仲景之方甚相违背及失轩岐缓急之旨由是 红紫眩乱迷惑世人一唱百和使病者暗受其弊将何诉哉倘有仁心审是者当于内经仲景方中求之 贵使药证相对以圣贤之心为心则方之真伪自可得而知矣 当归承气汤 治燥热里热火郁为病或皮肤枯燥或咽干鼻干或便溺结闷通宜用此 当归 大黄(各四钱) 甘草 芒硝(各三钱) 上 咀入姜煎 按此足太阴厥阴阳明药也凡血证下药详见仲景抵当诸汤例兹不备录但此与前方可见有气 血之分
卷九 热证治法 发表攻里之剂
宣明双解散治一切风热积热 益元散 防风通圣散(各一两) 上每三五钱入葱白盐豉五十粒姜三片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少阴厥阴手足太阴药也治风热郁热甚捷但本论云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 邪所伤无问杂病便可通解然斯意混同主治而寒湿何以得散内伤不足之证何以抵受邪实实虚虚 不无致逆故潘思敬云是仲景调胃承气汤后人一变加连翘栀子薄荷黄芩谓之凉膈至河间又一变 于凉膈中加防风川芎当归芍药麻黄石膏桔梗滑石荆芥白术谓之防风通圣古之复方也今复之又 复制法盖可知矣而学人识之 大柴胡汤治伤寒杂证发热脉沉实弦数热日数多或有表复有里脉洪头痛而谵妄或湿热自利 表里证已急宜此下之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一钱半) 半夏(一钱二分) 枳实(二钱) 大黄(二钱半) 上 咀入姜枣煎 按此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药也出太阳例
卷九 热证治法 清气之剂
局方人参白虎汤治气热心烦发渴 石膏(四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一钱) 人参(半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煎 按此足阳明少阴手太阴药也 清心莲子饮治发热口干小便白浊夜则安静昼则发热 黄芩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各三钱半) 莲肉 茯苓 黄 柴胡 人参( 各二钱半)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阳少阴手足太阴药也 宣明柴胡饮子解一切肌热蒸热积热或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 黄芩 甘草 大黄 芍药 柴胡 人参 当归(各二钱半) 上 咀入姜煎 按此足少阳例又表里血药也宝鉴附于气分热例下今姑从之学人宜取择焉 机要云若肤如火燎而热以手取之不甚热为肺热目睛赤烦燥或引饮黄芩一味主之昼则行阳 二十五度此言气分热也
卷九 热证治法 凉血之剂
清凉饮子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面赤烦渴睡卧不宁 大黄 芍药 当归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太阴厥阴之的药也 元戎四物二连汤治血虚虚劳发热五心烦热昼则明了夜则发热 当归 生地黄 白芍 川芎 黄连 胡黄连 上 咀水煎服 按此足太阴厥阴手少阴经药也 机要云若夜发热主行阴夜则行阴二十五度若胁肋热或一身尽热或日晡肌热者皆血病也宜 以上方及桃仁承气选而用之
卷九 热证治法 清气凉血之剂
局方洗心散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心神烦燥多渴五心烦热小便 赤涩大便秘滞 大黄(煨) 甘草 当归 芍药 麻黄 荆芥穗(各六钱) 白术(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按此足太阳阳明厥阴手足太阴经药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然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 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甘露饮治男子妇人小儿烦热胃中客热口臭齿龈烦渴咽疮等证 熟地黄 生地黄 枇杷叶 山茵陈 天门冬 麦门冬 枳壳 黄芩 石斛 甘草(各等 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药也 龙脑鸡苏丸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鼻衄吐血血崩下血热淋消渴惊悸解酒毒胃热口臭口苦开 心明目 薄荷叶(一两六钱) 生地黄(六钱) 麦门冬(四钱) 蒲黄(炒) 阿胶(炒各二钱) 黄 (一钱) 人参 木通(各二钱) 银州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甘草(一钱半) 上为末用蜜三两二钱炼过后下地黄末木通柴胡汁熬成膏丸桐子大每二十丸嚼破汤下 按此三焦药也 安神清镇诸方 局方至宝丹(方见中风门) 按此气血之药通关透肌骨之剂也 东垣朱砂安神丸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气乱而热似懊 状 黄连(一钱半) 生地黄 当归身 甘草(炙各半钱) 朱砂(一钱别研) 上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每十丸或十五二十丸唾津下 按此二方血分药也 牛黄膏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牛黄(二钱半) 朱砂 蔚金(各三钱) 脑子 甘草(各一钱) 牡丹皮(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皂子大新水化下 钱氏安神丸治热渴心闷脉实颊赤口燥 麦门冬 马牙硝 白茯苓 山药 寒水石(各半两) 朱砂(一两) 甘草(半两) 龙脑( 一字) 上为末炼蜜丸鸡头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砂糖水化下 按此气分药也 泻诸经实热方 局方凉膈散治上焦积热烦躁多渴面赤面热头昏咽燥喉咽肿痛口疮便溺赤涩狂言谵妄睡卧 不安并宜服之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二两) 连翘(四两) 栀子仁 黄芩 薄荷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竹叶蜜些小煎服 按此手太阴少阴足太阴阳明药也轻者宜用桔梗汤母犯下二焦也余仿此(桔梗汤见喉痹门) 调胃承气汤治中焦实热胃热实而不满 大黄(一两) 甘草(二钱半) 芒硝(四钱半) 上 咀水煎 按此足阳明经药也轻者宜用前胡散 八正散治下焦积热二便闭涩多渴咽干口热生疮肿痛淋血 大黄 瞿麦 木通 滑石 扁竹 车前子 山栀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灯芯 按此足太阳阳明经药也轻者宜用导赤散 钱氏泻青丸治肝经郁热 当归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 上为末蜜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 泻心汤治心热 黄连(一两) 上为末水调二三分量病患大小与之 泻黄散治脾热口臭咽干 藿香叶(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上为末同蜜酒拌微炒香每服一钱 泻白散治肺热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 东垣滋肾丸治肾热 黄柏(三钱) 知母(二钱) 桂(一分半) 上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汤下 按此五脏药例也 半夏汤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热泄病 半夏 宿姜(各三钱) 黄芩 远志 茯苓(各二钱) 生地黄(五钱) 秫米(数合) 酸枣 仁(一合) 上 咀长流水煎 导赤散治小肠实热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末入竹叶同煎 前胡散治胃气实热唇口干裂中心热躁大便秘结非时烦渴睡中口内生涎 大黄(半两) 桔梗 枳壳 前胡 杏仁(各一钱) 葛根(二钱) 上为末每二钱入姜煎 泻白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疮 橘皮 淡竹茹 黄芩 栀子仁 柏皮(炙各半两) 茯苓 芒硝(各一两) 生地黄(三两) 上锉每四钱入姜枣煎空心服 赤茯苓汤治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子 滑石 甘草(各等分) 上 咀入姜煎食前服 按以上诸方出五脏治要例
卷九 热证治法 治虚热升阳之剂
小柴胡汤治潮热身热默默不欲饮食或呕或渴或利或咳 人参 半夏 生甘草 黄芩(各二钱) 柴胡(四钱) 生姜(五片) 枣(二枚)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阳药也出太阳例主虚劳烦热能引清气上行阳道在经主气在脏主血故更能入血室 也 东垣升阳益胃汤治肺之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身体沉重口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食少食不消洒淅恶寒而或微热(方见内伤门) 按此手太阴足阳明太阴之药欲升浮中焦下陷之气故加太阳诸经药也 补中益气汤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倦虚损身热而烦脉洪大而虚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 力气高而喘 黄 (一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术 当归身 柴胡 升麻 陈皮(各半钱) 上 咀水煎 按此手足太阴少阳经药表里气血之剂也(加减见内伤门) 谨按发明曰经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 之夫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有三皆同大热在身止用黄 人参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温虽表里皆热躁发于 内扪之肌热于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温能除大热之至理也热极生风乃左迁入地补母以虚其 子使天道右迁顺行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热在上其大寒必伏于内温能退寒以助地气地 气者在人乃胃之生气使真气旺三也此与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法理同而 证不同学人最宜深玩
卷九 热证治法 治虚热滋阴之剂
杨氏秦艽扶羸汤治肺痿骨蒸成劳或嗽或寒或热声嗄不出体虚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钱) 人参 鳖甲(炙) 秦艽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半) 半夏 紫菀 甘草( 各一钱) 上 咀水煎 按此足少阳例药又气血之剂也 局方当归补血汤治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脉虚血 虚也若误服白虎汤必死宜此主之 黄 当归 上 咀水煎 按此足三阴经药也 十味人参散治虚热潮热身体倦怠 柴胡 甘草 人参 茯苓 半夏 白术 黄芩 当归 白芍 葛根(等分) 上 咀入姜煎 按此足少阳阳明太阴经药也 瑞竹堂柴胡梅连散治骨蒸劳热久而不痊三服除根其效如神及五劳七伤虚弱皆治 胡黄连 柴胡 前胡 乌梅(各三钱) 上 咀每二钱童便一盏猪 一枚猪脊髓一条韭根白半钱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按此足少阳厥阴手少阴太阴经药也出少阳例亦是劫剂 元戎五蒸汤治骨蒸劳热自汗 甘草 人参 知母 黄芩(各二钱) 茯苓 熟地黄 葛根(各三钱) 石膏(半两) 竹叶 (二十片) 上 咀作一服入粳米一合煎加减见本论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手足少阴经药也以上并气血之剂
卷九 热证治法 升阳滋阴之剂
局方十全大补汤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者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川芎 肉桂 白芍(炒) 熟地黄 甘草(等分)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枣水煎 按此手足三阴气血药也 人参养荣汤治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利心惊悸热而自汗 前方减芎加陈皮五味远志 上 咀入姜枣煎 按此手足太阴药气血之剂也 黄 鳖甲散治男女虚热身瘦五心烦热四肢怠惰咳嗽咽干自汗食少 人参 肉桂 桔梗(各一钱半) 生地黄 半夏 紫菀 知母 白芍 黄 甘草 桑白 皮(各二钱半) 天门冬 鳖甲(各五钱) 秦艽 茯苓 地骨皮 柴胡(各三钱) 上 咀入姜煎每服一两卫生宝鉴减桂芍地骨皮人参黄 散 按此手太阴例药气血之剂然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者须加气药以理之又不必拘此如气液 衰阴血竭古方有兼用乌梅蛤蚧猪肾脊髓人屎等物皆其法也
卷九 热证治法 治风热之剂
川芎石膏汤 (方见中风门) 仙术芎散治风热燥热 防风通圣中加菊花藿香砂仁减麻黄芒硝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 按此足太阳阳明三阴经药也
卷九 热证治法 寒热之剂
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柴胡(四钱) 桂枝 黄芩 干姜 甘草 牡蛎(各一钱半) 栝蒌根(二钱) 上 咀水煎 按此少阳例药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发热恶寒便清不渴脉浮紧而涩(方见伤寒例)
阳旦汤治身热恶寒头痛脉洪盛自汗 桂枝汤加黄芩一两 按此并太阳例药
卷九 热证治法 暑热之剂
局方黄连香薷饮 按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东垣清暑益气汤(方并见暑门) 按此手足太阴少阴足阳明药也
卷九 热证治法 湿热之剂
五苓散(方见湿门) 东垣清燥汤(方见痿门) 按此手足太阴气血之剂也出太阳例
卷九 热证治法 火热之剂
黄连解毒汤 按此手足太阳阳明少阴手太阴药也 当归龙胆丸(方并见火门) 按此足阳明厥阴手足太阴少阴药也
卷九 热证治法 风湿热之剂
东垣羌活汤治身重或眩运麻木小便涩大便不调下焦痿软不能行止 羌活 防风 柴胡(各一钱) 本 独活 茯苓 泽泻 猪苓 黄 甘草(炙) 陈皮 黄柏 黄连 苍术 升麻 川芎(各半钱) 上 咀水煎 按此疏风胜湿升阳之剂也出太阳茯苓泽泻例
卷九 热证治法 治食热之剂
千金紫丸治饮食伤先寒后热 拔萃妙香丸(方见风痫门) 丹溪越鞠丸治食郁 苍术 神曲 香附 山楂 醋炒针砂 抚芎(等分) 上为末糊丸后加减法为六郁例并附于下 气郁 香附 苍术 抚芎 血郁 (见血门) 湿郁 (见湿门) 痰郁 海石 香附 栝蒌仁 南星 热郁 香附 抚芎 青黛 苍术 按食伤发热诸例宜于内伤门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