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痰饮门 痰饮脉法

类别:其他 作者:明·徐彦纯撰字数:7590更新时间:23/03/02 13:42:39
要略云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气短 又云脉浮而细滑 者伤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其人短气四支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陈无择云饮脉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关脉大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 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卷四 痰饮门 仲景四饮 要略云四饮者悬饮留饮支饮痰饮是也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 在胁 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于四支当汗出而不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 如肿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支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又有伏 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悬饮者法当 下之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按古方谓四饮生六证者即四饮加伏饮留饮也或云五饮者即留饮伏饮合为一证也三因为痰 饮用 温药从小便去之支饮则随证汗下以补四饮之治法愚尝观仲景治饮诸方之意在表者汗之在里者 下之挟湿则分利之寒热温凉随其所属以治之何必拘此四证 卷四 痰饮门 痰分三因 陈无择云人之有痰饮者由荣卫不清气血浊败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汨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 涎结 为饮为内所因外则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色欲无度运动失 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属不内外因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嘈 忪悸 KT 寒热疼痛肿 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癫未有不由痰饮所致 按此分三因为病之状至为切当而其论中所引三因之药有外因而用里药者有内因而用表药 者其意详见方后论中 卷四 痰饮门 论治痰理气之论 严氏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古方治饮用汗下温利之法愚见不若以 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矣 按严氏谓气顺则痰自下之说盖以人之七情郁结气滞生涎聚为痰饮治者能使气道通利则痰 自降 下也然有病患元有痰积其气因痰而结滞者岂但理气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结则滞气自行岂 可专主一说又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此乃齐东之语夫水性润下搏而跃之则可使过 颡痰性顺下被火泛上亦可至巅今庸医莫察其义又每口诵以语人良可悲夫 卷四 痰饮门 论痰为诸病 王隐君论云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痰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眩目运耳鸣 或口 眼蠕动眉棱耳叶俱痒或痛或四支游风肿硬而似疼非疼或为齿颊痒痛牙齿浮而痛痒不一或噫气 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挑胶蚬肉之状或心下 如停冰铁心气冷痛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肾骨节卒痛或四支筋骨疼痛难名并无常所乃 至手麻臂疼状若风湿或脊上每日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眼粘湿痒口糜舌 烂喉痹等证或绕项结核状若瘰 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为 失志颠狂或中风瘫痪或劳瘵荏苒之疾或风毒脚气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 水黑 汁甚为肺瘫肠毒便脓挛跛盖内外为病百般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盖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 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则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败痰自然服饵有效 余尝用一药即衮痰丸以愈诸疾不可胜数矣今特相传于世云 脉经云病患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 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按所叙病证患者十居八九足见痰之为病诚多也何则人血气流行无一息间断才有壅滞津液 凝闭 郁而成热痰逐生焉人于六淫七情饮食起居之际岂能一一中节而无所壅滞乎故余特叙脉经活人 二条以证隐君之说有所本也但所制衮痰丸一方难以通治诸疾 卷四 痰饮门 论饮专主于湿 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于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痞故也 卷四 痰饮门 论痰证有五 子和云凡人病痰者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盖风痰者形寒饮冷 热痰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酒痰食痰者饮食过伤所致 按痰乃积饮所化故原病式列于太阴湿土之条又子和有五痰之说盖其实一出于湿而所挟所 因有 五者之异故王隐君之方书论痰有五曰风痰寒痰热痰气痰味痰夫味痰者因饮食酒醪浓味而然也 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热痰者因饮食辛辣炙爆重 浓服而然也寒痰者因冒寒凉而然也风痰者 因感风而发或风热拂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气因风寒气热味而作非别有此五种之痰也愚谓治法 当以疾为本以所挟之气为标也 卷四 痰饮门 论痰清浊 王隐君云论痰清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清白稀薄渍于上黄浊稠 粘凝 于下嗽而易出者清而白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 者也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患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 不一 按此以痰之新久厘清浊可谓得病机之情矣 卷四 痰饮门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子和云留饮一证也古人有四饮五饮之分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予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 郁 而得之者有因之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而伤冷得之者饮证虽多其因无 出于此夫水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发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入肺则 多嗽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在太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在上则面浮在下则腑肿在 中者支满痞膈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今之用方者例以饮为寒积皆用温 热之剂以补之燥之水湿未除反增心火况留饮无补法气方补则转增岂知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也且 白术参苓服之尚加闭塞况燔针艾火其痞可知前人处五饮丸用矾石巴豆乌附虽是下攻终同燥热 今刘河间以十枣汤加大黄牵牛制三花神佑丸新得之疾服之气流饮去而愈昔有病数年不愈予诊 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以瓜蒂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丸禹 功散去肠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痰剂流湿降火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按此论饮乃水湿所为发为诸证不宜温补可谓详明但专以三花神佑丸为说则失之太峻也( 详见总论中) 论局方用热药治诸气痰饮呕吐膈噎之误 丹溪曰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饮食不谨或外触风雨寒暑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 阳气 蕴为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气或吞酸 或嘈杂或膨满不求病原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帖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仍前不节 七情又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如此延曼自气成积自积成痰 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以为噎鬲反胃 之次第也饮食汤液滞泥不行渗道蹇涩大便或秘或溏下失传化中焦愈停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 前药随手得失至此宾主皆恨药欠燥热 俟久服可以温脾壮胃消积行气以异一旦豁然之效不思 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脾为消化之器气清和则健而营运不息今久得香热之味偏助气血沸腾其 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医者又曰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径以乌附助佐丹剂 专意服之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遂成鬲噎亦曰反胃仲景论饮有六分别五脏诸证可表者汗 之可下者利之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偏热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挟湿者淡以渗之挟 虚者补而养之治法至矣第恨医者不善处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药助病邪展转深痼去生渐远深可 哀悯 按此论呕吐痞满噫腐吞酸噎鬲反胃致病之由皆以气之初病误服燥热结为痰饮所致故列于 痰饮门中而于彼诸证内不详载宜于此通考焉 谨按痰之为病仲景论四饮六证无择叙内外三因俱为切当盖四饮则叙因痰而显诸证者三因 则论 其因有所伤而生痰者也唯王隐君论人之诸疾者悉出于痰此发前人所未论可谓深识痰 之情状 而得其与者矣制衮痰丸一方总治斯疾固为简便较之仲景三因有表里内外而分汗下温利之法则 疏阔 矣况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者哉夫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 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若热 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成胁痛 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王隐君论中颇为详尽学人但察其病形脉证则知所 挟之邪随其表里上下虚实以治也若夫子和谓饮无补法必当去水故用吐汗下之三法治人常愈又 论热药治痰之误固为精切亦有挟寒挟虚之证不可不论夫久痰凝结胶固不通状若寒凝不用温药 引导必有拒格之患况有风寒外束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亦何以开郁行滞也又有血气亏乏之人痰 客中焦闭塞清道以致四支百骸发为诸病理宜导去痰滞必当补接兼行又难拘于子和之三法也大 凡病久淹延卒不便死者多因食积痰饮所致何以然盖胃气亦赖痰积所养饮食虽少胃气卒不便虚 故也亦有治痰用峻利过多则脾气愈虚津液不运痰反又生而愈盛法当补脾胃清中气则痰自然运 下此乃治本之法世谓医中之王道者正此类也 论痰证有似邪祟(详见补虚门) 卷四 痰饮治法 解表之剂 仲景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并治溢饮者当发其汗二方并见伤寒门 按二方太阳经发散风寒之药辛温之剂也小青龙用干姜细辛半夏以治水气盖伤寒表未解心 下有水饮水寒相搏乃为喘咳诸证故用此发汗散水金匮要略借为治饮之方也 三因参苏饮治痰积停积胸膈中脘闭呕逆痰涎眩晕嘈烦或头痛发热状如伤寒(方见局方) 按此出少阳柴胡例药治感冒异气挟痰饮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但能解肌枳壳橘红辈自能宽 中快膈母以性凉为疑愚观药性非凉亦是辛平之剂局方金沸草散治风化痰除头项强寒热咳嗽 旋复花 荆芥 麻黄(去节) 前胡(各一两) 甘草(炙) 赤芍 半夏(制各三钱) 上咀姜枣煎 活人金沸草散去麻黄赤芍加茯苓细辛 按此出阳明旋复花代赭石例解利治痰之药也局方气味辛平活人则辛温 卷四 痰饮治法 攻下之剂 金匮十枣汤治悬饮内痛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捣筛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平旦服之不下更加 半钱快下后以糜粥自养 按此出少阴水气例药芫花之辛以散饮二物之苦以泄水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 药性有毒不可轻用下同 三因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 心鬲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一方妙应丸亦只上三味 惊痰加朱砂 痛者加全蝎 酒痰加雄黄全蝎 臂痹加木鳖子(去油壳) 惊气成块者加穿 山甲鳖甲玄胡索蓬术 热痰加盆硝 寒痰加丁香胡椒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 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详见下剂) 按以上二方仍十枣汤加减法也并出少阴水气例前方去芫花加白芥子本草主上气发汗胸膈 痰冷盖胸有痰非此不达此方加牵牛大黄大泻血气之湿热而轻粉又去涎积也虚家不可轻用 金匮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胁满者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水五升煮二升温服 按此即小承气汤阳明可下例药也 王隐君衮痰丸 括曰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十七两中零半两水 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按此以大黄黄芩为君大泻阳明湿热之药礞石以坠痰沉香则引诸气上而至天下而及泉为使 也有实热者可用 脾胃论蠲饮枳实丸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去皮各二两) 黑牵牛(半斤取末二两) 上末水煮面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瑞竹堂方神仙坠痰丸 皂角不蛀者(去皮弦酥炙黄色去子净一两六钱) 黑牵牛(一斤取头末四两) 生白矾(一 两二钱) 上为细末清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宝鉴大利膈丸风痰实满喘嗽风气上攻 黑牵牛(四两生用) 半夏 皂角 青皮(各二两) 槐角(一两炒) 木香(半两) 加槟榔 大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桐子大食后姜汤下五十丸 涤痰丸治三焦气塞下痰饮酒食 黑牵牛(二两炒取末)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三棱 大黄(煨) 枳壳 半夏(各一 两)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按以上四方所用牵牛皂角木香槟榔者并出厥阴例药也牵牛以大黄引之则入血以诸气药引 之则入气本泻气中湿热之药大能脱人元气用者戒之透罗丹治痰实咳嗽胸膈不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两) 黑牵牛(微炒一两) 杏仁(面炒黄去皮尖一钱) 巴豆(去油另 研一钱) 半夏(一两) 大黄(一两纸裹水浸慢火焙干)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桐子大食后姜汤下三十丸 按此仲景备急丸加减法也破坚积结聚寒热兼用之药也 三因破饮丸治五饮停蓄结为癖支满胸胁抢心疼痛 荜茇 丁香 胡椒 砂仁 青皮 乌梅肉 巴豆(去皮) 木香 蝎梢(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浆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橘皮焦去巴豆将所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细研 为膏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临卧姜汤下津咽亦得 按此破坚积寒癖大热之药也 局方妙香丸治一切久远沉积 巴豆 腻粉 砂 朱砂 牛黄 水银 脑 麝 上分两修制见本方 按此用巴豆 砂削坚破癖加以脑麝等辛香飞窜通达五脏入骨透肌之药也 钱氏白饼子 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水一斗煮水尽为度) 半夏(汤浸七次焙为末) 轻粉 滑石 天南 星(各一钱)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小豆大捻作饼子煎葱白汤下 按此钱氏用治小儿风痰惊涎癫痫惊搐下痰之药也以上所用巴豆等方盖以痰饮癖积结聚坚 固非此不能除故易老号斩关夺门之将然大宜详审不可轻用 古方巴豆加减寒热温凉五色佐使之药甚多用之各随其宜(并见元戎) 卷四 痰饮治法 吐剂 仲景瓜蒂散 子和三圣散(并见吐剂) 稀涎散 猪牙皂角 绿矾 晋矾 藜芦 元戎胜金丸 薄荷 瓜蒂 藜芦 朱砂 猪牙皂角 按以上用瓜蒂药并出三阳可吐药例古今吐法以病在头或在胸中但在上焦者皆可用也在经 络者亦可用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焉诸亡血虚家不可用此 卷四 痰饮治法 分利之剂 仲景五苓散治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水也(方见湿门) 卷四 痰饮治法 治湿和中之剂 金匮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二两) 甘草(二两)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三服小便即利 按此太阳经药也 茯苓汤治胸中有痰饮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枳术汤治心中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方见水气门)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药也 小半夏汤治心下水支饮呕吐不渴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按此足太阴阳明经药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 三因名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同煎服如前 按此足太阴阳明太阳手太阴经药也 按以上诸方并出太阴痰饮例药也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半夏治寒痰和胃胜湿茯苓泽泻逐 水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也 局方橘皮半夏方(方见本方) 局方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证(方见本方) 桔梗半夏汤治胸痞痰涎不利气逆呕哕 桔梗 半夏 陈皮 上等分细末生姜水煎姜糊丸亦可加枳实减半名 桔梗汤 严氏导痰汤治一切痰饮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方见本方) 上锉姜煎 按以上所用橘半等乃足太阴阳明经药也出太阴 呕哕例 许学士神术丸治痰饮 茅山苍术(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焙干为末) 生油麻(半两水二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个煮取肉研旋入麻浆拌和药) 上末为丸桐子大日晒干每服五七十丸温酒空心下 按此足阳明太阴经药治湿发散之药也 仁斋加味二陈汤治痰攻眼肿痛并酒家手臂痛重成麻痹 二陈汤中加苍术片子姜黄制枳壳各少许 芎夏汤逐水利饮 二陈汤加川芎白术青皮枳壳 上锉姜五片煎盖川芎半夏能逐水也 按此二方乃二陈汤加苍术川芎等药是亦治湿带表之药也 卷四 痰饮治法 治风痰之剂 局方青州白丸子(方见小儿门) 按此足太阴经药出厥阴例治风痰行经通痹之热药也 局方玉壶丸 南星 半夏 天麻 白面 辰砂化痰丸 南星 半夏 辰砂 白矾 上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易老水煮金花丸治风痰脉弦咳嗽 南星 半夏(各一两生用)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雄黄(一钱) 寒水石(一两烧存 性)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 生姜 汤下或通圣加半夏局方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按以上三方并出太阴呕哕例治痰挟风之凉药也 良方天南星丸治妇人风疾 半夏曲(一两) 天南星(一两炮) 晋矾(半两枯) 白附子(炮) 皂角仁(炒黄各一两) 按此足太阴厥阴经药也 卷四 痰饮治法 热痰之剂 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 黄连 栝蒌实 上先以水二盏煎栝蒌实至一盏半下诸药煎八分温服未利再服 严氏半夏丸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汤洗焙各一两) 上件和匀姜汁打糊丸 按此小陷胸加减法也 机要小黄丸治热痰 人参 黄芩 南星 半夏 生姜 上姜汁糊为丸 一方南星半夏黄芩只三味宣明茯苓半夏汤治风热痰涎 二陈汤中加黄芩 按此手足太阴经药也 人参半夏丸化痰治涎止咳定嗽诸痰不可尽述 人参 茯苓 南星(各半两) 半夏 干生姜 生白矾 寒水石(各一两) 薄荷叶(半两) 蛤粉(二两) 藿香叶(一分) 一法加黄连(半两) 黄柏(二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小豆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 卷四 痰饮治法 治寒痰之剂 深师消饮丸治停饮胸满呕逆腹中水声不思饮食 白术(二两) 枳实(炒) 干姜(各七钱) 茯苓(半两) 上细末蜜丸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丸 宝鉴温胃化痰丸治膈内有寒脾胃伤饮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陈皮 干姜 白术(各一两) 半夏(三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局方温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饮 青皮 良姜 干姜 陈皮 上主治修合见本方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脾胃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呕吐不食(方见本方) 按以上诸方乃温胃燥湿治寒痰温里之药也若久痰凝滞内蕴湿热误服燥热多成吞酸膈噎等 病用者审之 发明半夏温肺汤治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多唾清水胁胀不食此胃虚冷所致其脉沉弦 细迟 旋复花 细辛 桂心 人参 甘草 陈皮 桔梗 芍药 半夏(各半两) 赤茯苓(三分) 上咀四钱姜七片煎 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饮冷痰 槟榔(三分) 丁香 半夏(各一两) 细辛 干姜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汁糊为丸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机要姜桂丸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一两) 上细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按以上三方治寒燥痰温中散表寒之药也 卷四 痰饮治法 理气之剂 局方四七汤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并治中脘痞 满痰涎 壅盛上气喘急 紫苏叶(二两)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五两) 上锉生姜枣煎服 百一选方三仙丸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南星 半夏(各五两用姜汁作面) 香附(五两) 上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机要去香附加橘皮名玉粉丸治气痰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炒半两) 风化硝(二钱半) 上末姜汁糊丸姜汤下三十丸 按以上三方用南星半夏所以胜痰而兼用诸气药即严氏顺气则痰自下之意然紫苏枳壳肺气 药也厚朴脾胃气药也香附肝气药也随脏气而用不可不分 卷四 痰饮治法 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局方苏子降气汤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俞山人降气汤治同前 黑锡丹治痰气壅盛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灵砂丹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此药最能镇坠 升降阴阳(四方并见本方) 按以上诸方并系类聚温热之药而出证皆云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夫所谓盛者即心火之炎虚 者即 肾水之弱火炎水弱则有升无降故津液涌而为痰涎于上今以金石丹药湿热香燥之药而欲补下焦 之虚如抱薪救火尔若以为下焦阳虚而议治者亦非也夫阳火之虚则阴水必盛痰涎津液自然随气 而降又何必用此药也 金匮肾气丸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方见补虚门) 按仲景以肾虚有饮故用此补肾逐水以其中有泽泻茯苓故也而严氏以此方治肾虚寒而不能 摄养 肾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夫肾既虚寒则阳火必盛未审所录摄养肾水者何物耶夫肾水乃天一所 生人之根蒂痰涎乃津液败浊而成岂可直指肾水不摄而邪水溢上耶若云肾水虚弱阴亏难降使津 液败浊而为痰水故用此药于义则明白矣 谨按痰病多生于湿故古方多用南星半夏之类然亦有所挟之邪故药有风寒暑湿之异又人身 体 有上下表里故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分利之治饮之法可谓详矣或曰陈无择 以大小青龙五苓承气为外因参苓八味参苏为内因十枣葶苈大小半夏控涎破饮为不内外因今吾 子所编诸方意不侔此何也予曰大小青龙外因之表药五苓承气外因之里药也参苓八味内因之里 药参苏饮内因之表药也十枣葶苈控涎破饮不内外因之下药也大小半夏不内外因和中药也彼以 三因立论故叙药止以所因为主而不分其表里内外之异今予以表里内外分类诸方则难拘其所因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