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八•脾脏部(下) 黄胆 大便不通

类别:其他 作者:明·王肯堂撰字数:65600更新时间:23/03/02 13:39:46
《百问》小儿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热在里,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乃实热也,当以四顺清凉饮(热)加柴胡。热甚者,加山栀、黄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热者,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无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伤寒)汗之,解后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凉饮、大柴胡汤、承气汤(并热)皆可下之。积热者,神芎丸尤妙。〔薛〕因乳母或儿膏粱积热,及六淫七情郁火,传儿为患者,用清邪解郁之剂。 禀赋怯弱,早近色欲,大便难而小便牵痛者,用滋补肺肾之剂。《褚氏遗书》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四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老人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如淋。今童子即有此患,益见今人所禀,与古人大径庭矣。人之气血浓薄既殊,而医之用药疗法,又岂可泥执古方,而无加减之变乎。一小儿食粽停滞,大便不通,痛不可忍,手足发搐。用大柴胡汤调酒曲末一钱,下滞秽甚多,作呕不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一小儿大便不通。审乳母饮食浓味所致。用清胃散以治母热,儿间饮以一二匙而愈。后乳母感寒腹痛,食姜酒之物,儿大便秘结兼便血,仍用清胃散每日数匙而愈。一小儿因乳母暴怒,大便不通,儿亦患之,兼用加味小柴胡汤,先用保和丸二服,后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儿日饮数匙,并愈。 《圣惠》芎黄散 治小儿大便不通,腹胁妨闷。 芎 (半两) 川大黄(锉,微炒)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温水半盏调服,量儿大小,以意分减,以利为度。张涣兼治大小便不通。 张锐《鸡峰方》用麻子以水研汁饮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肺 〔钱〕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急。肺热,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 肺主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此以唇诊肺之法也,唇白色者肺脏怯也,阿胶散主之,若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热也,宜泻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热也,宜甘桔汤之类是也。) 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也,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海藏云∶为肝怯,故目淡青也。)〔洁〕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主之。〔刘〕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若心火烁金,即当先抑心气,后吃肺药。若心气和,即便看脾脉,若脾气虚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气不足,则风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隔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热隔,则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然后随其肺之寒热以治之,故有抑心气、益脾气、通肺气、三药。若诊其脉气心、脾、两脏俱和,而肺自生疾,则但察肺家虚实而治之。〔薛〕肺经郁热,用泻白散。肺气自虚、用四君子汤。外邪所乘,用参苏饮。心火炎燥,用人参平肺散。中焦实痞、用大承气汤。脾不能生肺,用异功散。夫肺气盛者,肺中之邪气盛也,其脉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泻白散以泻之。若肺虚而有热者,执肺热还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则误矣,仍参其证治之。 〔海〕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肺虚,以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补肺阿胶散主之,虚则补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 阿胶散(钱氏) 又名补肺散阿胶(一两半,麸炒)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钱半) 马兜铃(半两,焙) 杏仁(七个,去皮尖,炒) 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海〕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补也,当以意消息之。 〔薛〕前方乃通治肺金之剂,经云∶虚则补其母,若前药未应,当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脾。 〔海〕肺实,以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主之,实则泻其子,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泻白散(钱氏) 又名泻肺散桑白皮(细锉,炒黄) 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上件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海〕治肺热骨蒸自汗,宜用此直泻之。用山栀、黄芩方能泻肺,但当以气血分之。 甘桔汤(方见咽喉) 大青膏 羌活膏(俱见惊搐) 百部丸(方见咳嗽) 人参白术散(方见痘渴) 四君子汤(方见杂病虚劳) 参苏饮(杂病发热) 人参平肺散(杂病咳嗽)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咳嗽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又《病机式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也,因伤肺气,动于脾湿,故咳而嗽也。又,生气通天论云∶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反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于脾湿而为痰也。盖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冷,小儿多有之。火乘肺者,咳嗽上壅, 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 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燥,细疮燥痒,大便秘涩,涕唾稠粘。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受冷风。春秋之气,或因外感。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也,宜各随其证而治之。 〔钱氏法〕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王,病嗽者必实,非久病也。 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有热证面赤饮水涎热,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汤治之。若五七日间,其证身热痰盛唾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若伤风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下之,后用下痰药。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微下之,涎退即补肺,补肺如上法。有嗽而吐水,或青渌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白饼子下之。有嗽而咯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可褊银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杜氏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风寒蓄入肺经,令肺病嗽而吐痰,风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黄散辈发散,后用凉药压之即愈。时医与珠粉丸、半夏丸、褊银丸、诸法下之,其肺即虚而嗽甚,至春三月间尚未愈。 召钱视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时长出气。钱曰病困十已八九,然所以面青而光者,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肺衰之时也,嗽者,肺之病,肺自十一月至三月,肺即虚痿,又妄下之,脾肺子母俱虚,复为肝所胜,此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气长出气也。钱急与泻青丸泻之,后与阿胶散实肺,次日面青而不光,钱又用补肺,而嗽如前,又与泻肝,未已而又加肺虚,唇白如练。钱曰此病必见,不可治之。何者?肝太旺而肺虚绝,肺病不得时而肝胜之,今三泻肝而肝病症不退,三补肺而肺病尤虚,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难救一,果大喘而死。京东转运使李公,有孙八岁,病嗽而胸满短气。医者言肺经有热,用竹叶汤、牛黄膏各二服治之,三日加喘。钱氏曰此肺气不足,复有寒邪,即使喘满当补肺脾,勿服凉药。李曰医已用竹叶汤、牛黄膏。钱曰何治也。 医曰退热退涎。钱曰何热所作。曰肺经热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钱曰本虚而风寒所作,何热也,若作肺热,何不治其肺,而反调心,盖竹叶汤、牛黄膏治心药也。医有惭色。钱治愈。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肺,遂愈十分。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洁古法 肺之生病而成嗽,大抵秋冬则实,春夏则虚,更详五脏兼见之证,以辨虚实。若实,则面赤饮水,身热痰涎盛,涕唾稠粘,咽干不利,喘嗽面肿吐食,皆当先补脾益黄散,后泻肝泻青丸。若咯脓血,是肺痿也,用清肺散治之。若虚,则面白脱色,气少不语,喉中有声,唾痰清利,法当阿胶散补之。若亡津液,用白术散主之。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用小柴胡汤(发热)。咳而呕苦水者,属胆经,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咳而喉中如梗者,属心经,用甘桔汤。咳而失气者,属小肠,用芍药甘草汤。咳而右胁痛者,属脾经,用升麻汤。咳而呕长虫者,属胃经,用乌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属肺经,用麻黄汤。咳而遗屎者,属大肠,用赤石脂汤。 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经,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咳而遗尿者,属膀胱,用茯苓甘草汤。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逆者,属三焦,用异功散(吐泻)。曾氏法 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冷热虚实,随证疏解。国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内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故《难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壅咽膈,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嗽也。乍暖脱着,暴热遇风,邪气侵于皮肤,肺先受之,而为咳嗽,若初得时面赤唇红,气粗发热,嗽来痰鸣,此是伤风壅痰作嗽,用清肺饮、五拗汤及小柴胡汤、羌活散(伤寒)皆可解表,次青木香汤(阴肿)。有小儿汗出未干,遽尔戏水,亦致伤风咳嗽,外证眼胞微浮,额汗痰鸣,亦宜清肺饮、泻肺汤、与之疏风化痰,解利邪热,小柴胡汤亦可。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开而坐合,所以卧则气促,坐则稍宽,乃因攻肺下痰之过,名为虚嗽,声连不断,喉中痰鸣,气息欲绝,嗽罢则吐白沫,或干呕,此肺虚而气不顺也,面唇皆白而惨,嗽过额上多汗,哽气长出,乳食减少,致脾虚而胃亦虚,宜其有吐,投茯苓浓朴汤(吐)及藿香饮(不乳食),次温脾润肺,理中汤(吐泻)加杏仁、北五味子,水煎服,盖此药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或嗽而颊红有紫黯色,于理中汤内再加干姜为用,亦良法也。有脾虚亦能作嗽,当投补剂,用醒脾散(慢惊)茯苓浓朴汤(吐)令脾气实,然后间以清肺饮煎服,疏解肺经风寒,及藿香饮助脾养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证咳嗽至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痰俱出,尽方少定,此名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宜以白附饮(吐)投之即效。 〔薛氏法〕若咳嗽流涕,外邪伤肺也,先用参苏饮。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参平肺散及六味地黄丸(肾)。嗽而吐青绿水,肝木乘脾也,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嗽而吐痰乳,脾肺气伤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若嗽唾脓痰者,热蕴于肺而成肺痈也,用桔梗汤(见肺痈)。凡风邪外伤,法当表散而实腠理,其用下药,非邪传于内及胃有实热者,不宜轻用。面色白,脉短涩者,肺之本证也,易治。面色赤,脉洪数者,火刑金也,难治。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发表 麻黄汤 治太阳证头疼发热,身痛恶风,无汗喘满,脉浮紧,八九日不解,当发汗,汗已,烦闷瞑目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甘草(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半) 桂枝(一两) 杏仁(去皮,三十五个)上每服三钱,水煎。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头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麻黄(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用)上各等分,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取汗为度。一方,加荆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细辛各减半。又方,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汤,治喘嗽尤妙。加减在乎活法,有热加前胡。伤风加荆芥。有痰加半夏。 加减三拗汤 麻黄(去根节,三钱,水煮去沫,焙干) 桂枝(二钱) 杏仁(七个,去皮尖,炒黄,另研如膏) 甘草(炙,一钱)上为粗末,入杏膏拌匀。每服一钱,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无时,以汗出为度,量大小加减。若自汗者,不宜服之。 五拗汤 治感风湿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不已。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荆芥(不去梗) 桔梗(蜜水拌,炒。各五钱) 甘草(二钱半)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嗽,微喘有痰。 百部(炒) 麻黄(去节。各三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微炒,研入)上为末,煮熟枣子,丸如皂子大。温水下二三丸,无时,日三四服。此本方也,仲景加松子仁五十个,蜜丸,更加胡桃肉,含化大妙。一方加甘草二钱。 九宝饮 治小儿嗽,是肺脏感寒,须表散,却服嗽药。 麻黄(去节) 薄荷 大腹皮 紫苏(各半两) 陈皮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炙) 肉桂 枳壳(各二钱半) 甘草(一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生姜、乌梅煎服。冷证,去薄荷。热证,去陈皮、桂。 华盖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闷,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目昏眩,痰气不利。 麻黄(去节) 紫苏子(隔纸炒)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尖,炒) 赤茯苓(去皮) 陈橘皮(去白。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量大小加减,食后温服。 金沸草散 治伤风化痰,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痰涎不利,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荆芥(四两) 前胡(去芦) 麻黄(去节) 旋复花(各三两)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 赤芍药(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有寒邪则汗出嗽甚,加杏仁、五味子。 麦煎散 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壮热,表里不解,气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语惊叫,或不语无汗,及瘾疹遍身赤痒,往来潮热,时行麻痘疹子,余毒未尽,浑身浮肿,痰涎咳嗽,或变急慢惊风,手足搐搦,眼目上视,及伤风头疼,并治之。 滑石 地骨皮 赤芍药 石膏 白茯苓 杏仁 知母 甘草 葶苈子(炒) 人参(各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麦子煎汤调下。如初生牙儿感冒风冷,鼻塞身热,喷嚏多啼,每一字,用麦子煎汤调下。一方,去地骨皮、滑石,加羌活、川芎、薄荷煎汤调下。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不解,恶寒体热,水停心下,干呕发热而嗽,或渴或利,小便不利,或噎,小腹满喘。 麻黄(去节,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弹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钱炮,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 赤芍药 半夏(泡,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 细辛 干姜(炮)肉桂(去粗皮) 甘草(各七钱半) 五味子(半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加减服。 清肺饮 治肺受风邪客热,嗽声不断,气促喘闷,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时行疹毒豆疮,涎多咳嗽,咽痛烦渴。 柴胡(净洗,二两) 人参(去芦,半两) 杏仁(汤泡,去皮尖) 桔梗(锉,炒) 赤芍药 荆芥 枳壳(去穣,麸炒微黄) 桑白皮(锉,炒) 北五味子 麻黄(去节,汤泡滤过,锉,焙) 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各一两) 旋复花(五钱) 甘草(一两半)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一根,煎七分,无时温服。或入薄荷同煎。 解表散 主伤风感冷,咳嗽痰喘,呕吐泻利,惊悸,有热证在表里,并宜可投。 麻黄(制法同上) 杏仁(汤泡,去皮尖)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 川芎 防风(去芦) 枳壳(制法同上。 各一两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钱半)上锉。每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葱白一茎,煎七分,温服无时。有热,入薄荷同煎。 和解汤 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邪,壮热烦躁,鼻塞多涕,惊悸自汗,肢体疼痛。及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 羌活 防风 人参 川芎(各一两) 干葛 升麻 甘草 芍药(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三钱,姜枣煎服。加荆芥。无汗,加麻黄,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攻里 〔钱氏〕葶苈丸 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痰盛,身热喘促。 甜葶苈(去土,隔纸微炒) 黑牵牛(微炒) 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如膏) 汉防己(各一两)上为末,研入杏膏拌匀,蒸陈枣肉和,再捣为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夜服,量儿大小加减。 〔洁〕人参荆芥散 治身热痰嗽,胸膈不利,宜下痰去热。 人参(半两) 荆芥穗(一两) 大黄(二钱)上为细末,水煎,调槟榔、木香,细末五分,轻粉一字,乳后服。如身热潮热,宜服清凉饮子去大黄,三服之后,一二日,却入大黄服之,令疏利则愈,不可便动脏腑。 褊银丸 治风涎膈实上热,及乳食不消,腹胀喘粗。 巴豆(去油膜皮心,细研,半两) 水银(五钱) 黑铅(二钱半,同水银炒结沙) 麝香(另研,五分) 好墨(火烧,醋 ,研,八钱)上将巴豆末并墨再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捻褊。一岁儿一丸,三二岁二三丸,五岁以上五六丸,煎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得化破,更量虚实加减,并食后服。(虚人先以益黄散,实脾后,以此方下之,下后补肺。)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凉剂 泻肺汤 主伤风后五心烦热,咳嗽喘促,唇红颊赤,发渴引饮。 桑白皮(锉,炒) 地骨皮(净洗,焙干。各一两) 甘草(炙,三钱)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粳米百粒,煎七分,食后、临卧温服,或不拘时。 《圣惠》天门冬散 治小儿心胸烦闷,体热咳嗽。 天门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锉) 赤茯苓 柴胡(去苗) 百合 紫菀(洗,去苗土) 蓝叶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上件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圣惠》百部散 治小儿咳嗽烦热,令乳母服。 百部 贝母(煨微黄) 紫菀(洗去苗土) 葛根(锉。各一两) 石膏(二两)上件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服。令儿饮乳甚佳。 黄芩散 治小儿嗽。 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三日,取出,锉碎,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白汤少许调下,乳食后服。 柴胡石膏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疼体疼鼻塞,心胸烦满,寒热往来,咳嗽涕唾稠粘。 桑白皮 黄芩(各三钱半) 升麻(二钱半) 石膏 前胡 赤芍药 干葛 柴胡(各五钱) 荆芥穗(三钱)上为末。每服一二钱,姜二片,淡豉十粒,水煎。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温剂 〔张涣〕养肺汤 温养脾胃。 紫菀(洗去土,焙干) 半夏(汤洗七遍) 款冬花 真阿胶(炙。各一两) 人参(去芦) 桂心(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糯米五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时时服。 菖蒲煎 治肺中风邪,喘鸣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 款冬花 紫菀(去土,洗,焙干) 人参(去芦) 桂心(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同石臼中捣一二百下,和如皂子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饮化下。 木香半夏丹 治胃寒咳嗽。 木香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 肉豆蔻(各一两) 藿香叶 丁香 白术(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取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参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顺肺汤 治心肺不利咳嗽。 紫苏叶 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 五味子 款冬花 陈橘皮(汤浸,去白) 桂心 木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人参各少许,煎四分,去滓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平剂 《圣惠》陈橘皮散 治小儿咳嗽,胸中满闷,不欲乳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桔梗(去芦) 鸡苏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 人参(去芦。各一分) 贝母(煨微黄,半两)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灯心十茎,煎至五分,去滓温 服,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麦门冬煎 治小儿咳嗽壮热,胸膈壅滞。 麦门冬(去心,一两) 生姜(半两,取汁) 酥 蜜(各二合)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二两)上件药,先以水一大盏煎麦门冬及杏仁至四分,入砂盆内研,绞取汁,却入银器中,次纳生姜汁,以慢火熬成膏,收于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饮调下半茶匙,日三服,夜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茅先生〕奶豆膏栝蒌穣 蜜(各半盏) 人参 铅白霜(各半两) 陈槐花(一分) 栝蒌子(百二十枚)上将栝蒌穣及蜜炼成膏,入诸药末同为膏。每服一大黄豆大,用杏仁煎汤调服。 注唇膏 治小儿诸般咳嗽。 郁金(三个大者,锉细,用生姜汁浸一宿) 白僵蚕(直者,七条) 铅白霜(半钱,研) 脑子(一字)上件,为细末,炼蜜为膏。用绿豆大注孩儿唇上,二三岁桐子大,十岁以上皂子大,薄荷生姜汤化下。 蜜瓜膏 治小儿嗽。 栝蒌皮(不拘多少,用蜜涂,慢火上炙焦赤色)上为末,每服一钱,蜜调成膏。时时抹儿口内。 生犀散 治咳嗽,解时气痰逆喘满,心忪忡惊悸,风热。 杏仁(去皮尖,炒) 桔梗(各二钱) 茯苓 甘草 人参 半夏(各一钱) 五味子 前胡(各一钱半)上锉散。生姜、薄荷煎服。有热加羌活,或加麻黄、细辛。 保肺汤 治肺胃受风热,痰盛咳嗽,喘吐不止,及治久嗽不愈。 山药 白茯苓 紫苏叶 黄芩 防风 杏仁(去皮尖,麸炒) 五味子 桔梗 百部(六分)藿香 百合(各五分) 白僵蚕(二钱,去丝嘴,炒)上水煎,食后服。 天麻防风丸 治惊风咳嗽,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愦,痰涎不利,及风邪温热。 天麻 防风 人参 辰砂 雄黄 麝香 甘草(炙。各二钱半) 全蝎(炒) 僵蚕(各半两,炒)牛黄 一方,有牛胆南星,无麝香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汤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下气 紫苏子散 治小儿咳逆上气,因乳哺无度,内挟风冷,伤于肺气,或小儿啼气未定,与乳饮之,与气相逆,气不得下。 紫苏子 诃子(去核) 杏仁(去皮尖,炒) 萝卜子(炒) 木香 人参(去芦。各三两) 青皮 甘草(炒。各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服,量儿加减。 《肘后》疗小儿咳嗽方紫菀(六分) 贝母(二分) 款冬花(一分)上捣为散。每服如豆大,着乳头上,令儿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忌食大咸醋物。《圣惠》用清粥饮调一字。 〔张涣〕马兜铃丹 治小儿肺壅咳嗽,大便不利。 马兜铃 紫苏子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款冬花 木香(各半两,并为细末) 杏仁(七钱半,汤浸,去皮尖,另细研)上件,同拌匀,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化痰 人参半夏丹 消痰饮,止嗽。 人参(去芦) 半夏(汤洗七遍,焙干) 白术 川面姜 天南星(微炮。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细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下。 月内百 婴儿如针头大,沾在乳头上,令儿吮之。 贝母汤 治肺中风,咳嗽喘满。 贝母(炒黄色) 半夏(白矾汤洗七遍,焙干。各一两) 干姜 麻黄(去根节) 款冬花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杏仁二粒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补虚 〔洁古〕黄 汤 治小儿咳嗽喘逆,身热鼻干燥者,是热入肺经,为客热,呷呀有声。 黄 (二两) 人参(二钱半) 地骨皮(五钱) 桑白皮(三钱) 甘草(二钱半)上 咀。水煎。放温,频频服之。 〔海藏〕加味四君子汤 治涎嗽。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 半夏曲(减半)水煎服。 又治咳嗽,用四君子末,煎紫苏汤调下。 〔张涣〕蝉壳汤 治肺气不利病。 蝉壳(微炒) 五味子(汤洗七次,焙干) 人参(去芦。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生姜汤调下。 白术五味汤方 治咳逆气逆上喘。 五味子 白术 丁香 人参(去芦头) 款冬花(各半两) 细辛(去土,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温,令时时呷之。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 人参 橘红 甘草(炙) 地骨皮(各五分) 茯苓 知母(炒。各七分) 五味子(炒) 天门冬(去心) 青皮(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钱)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收涩 细辛五味子汤 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满短气,干呕作热,嗽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痛引胸胁,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细辛(去苗土) 半夏(汤泡。各一两) 罂粟壳(去带盖,炒) 五味子(各三两) 乌梅(去核) 甘草(炙。各一两半) 桑白皮(炒,六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分经 黄芩半夏生姜汤 治胆腑咳呕苦水若胆汁。 黄芩 生姜(各一钱) 甘草(炙) 芍药(各六分) 大枣(二个) 半夏(一钱五分)上,水煎服。 甘桔汤 治心脏咳,咳而喉中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粉草 苦梗(各一钱)上,水煎,食后服。 芍药甘草汤 治小肠腑咳,咳而失气。 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上,水煎服。 升麻汤 治脾脏咳,咳而右胁下痛,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涎。(方见伤寒) 乌梅丸 治胃府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乌梅(三十个) 细辛 附子(制)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钱)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上为末,用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与米饭捣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大肠咳,咳而遗屎。 赤石脂 禹余粮(各二两,并打碎)上每服二钱,水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肾脏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上,每服一钱,水煎。 茯苓甘草汤 治膀胱咳,咳而遗溺。 茯苓(二钱) 桂枝(二钱半) 生姜(五大片)上,每服二钱,水煎。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百内嗽 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证也,当审虚实而施治焉,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证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可利之,比金丸(惊痫)等药主之,散其实也。其证呕吐,嗽后惊悸,困倦自汗者,当用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蜕、僵蚕、人参、川芎、甘草、硼砂、天竺黄、胆制南星、白附子、坯、雄黄、金箔末之,炼蜜丸如鸡头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治未满百 ,咳嗽不止,远胜诸药。〔曾〕百日内婴孩,偶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但不可过用发散之剂,先以解表散(见前)一二服,次投贝母汤及惺惺散治。〔薛〕若脾胃内热者用抱龙丸(惊)。风邪外感者用惺惺散(痘初热)。痰热既去,而气粗痰盛,或流涎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吐泻)加桔梗。口疮眼热,大便坚实者用三黄丸(里热)。大便不实者用白术散(渴)。若呕吐不乳,困倦自汗,或自利腹胀者,脾胃气虚也,用六君子(吐泻)加柴胡。若惊悸困倦,痰盛不乳者,心脾血虚也,四君(吐泻)加芎、归、酸枣仁。或因乳母食五辛浓味,致儿为患者,仍参喘嗽诸证。 补肺散(又名阿胶散) 治小儿久患咳嗽,气急有痰,恶心喘虚。(见前) 天麻散 治婴儿咳嗽有痰,气壅面红。 南星(水浸,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半两) 天麻(三钱) 辰砂(一钱) 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用杏仁汤调下,人参汤亦可。 天麻丸 治小儿未满百 ,咳嗽不止,名曰乳嗽。 天麻 蝉蜕 僵蚕 人参(各一钱) 川芎(一钱半) 甘草(二钱) 硼砂(半钱) 辰砂 天竺黄牛胆南星(各二钱) 白附子 坯 雄黄(各一钱) 金箔(五片)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琥珀散 治急慢惊风,涎潮昏冒,目瞪惊搐,内钓腹痛,或惊痫时发。 辰砂(一钱半) 琥珀 牛黄 僵蚕(炒,去丝嘴) 牛胆南星 全蝎 白附子 代赭石 天麻乳香 蝉壳(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一二分,白汤调下。 贝母汤 主百日内婴孩,咳嗽有痰。 贝母(一两) 甘草(半炙半生,二钱)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用陈米煎汤,空心调服,痰盛,淡姜汤调下。 惺惺散 主伤风伤寒,痰嗽咳逆,理虚和气,宁心清肌,止啼去烦,利咽解失音。 人参(去芦,半两) 桔梗(锉,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术 天花粉(四味各一两) 细辛(去叶,二钱) 防风(去芦) 川芎 南星(生用,三味各二钱半) 甘草(半生半炙,七钱)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慢火煎七分,无时温服。 《外台•短剧》疗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四物汤 桔梗 紫菀(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麦门冬(去心,七分)上药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为度。《千金》有桂心,无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节哺乳。 〔张涣〕雄黄膏 治月里儿咳嗽,并三岁以下皆可服。 雄黄(一钱,细研) 杏仁(七粒,去皮尖) 半夏(七个,童子小便浸一宿,切作片子,焙干,为末)上一处研匀,用生姜自然汁半两、蜜半两,一处入药末于罐子内重汤中熬,用柳枝子搅成膏。每服一皂子大,涂奶头,与儿吮,或糯米饮调下。 〔赵氏〕治小儿未 咳嗽方白僵蚕(直者)上,为细末,涂少许奶头上,令儿吃,立效。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嗽脓血 钱氏曰∶有喘而咯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主之。(即补肺散见前。)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饮水者,褊银丸下之。(方见前) 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前医以桔梗汤及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肺散、治之。或问段氏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钱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故根据法只宜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其肺为逆耳。 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 甘桔散 桔梗(米泔浸一宿,焙干) 甘草(炒。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大盏,入阿胶半两,炮,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海〕甘桔汤,仲景少阴咽痛药也,孙真人治肺痈吐脓血,用生甘草加减二十余条。 《王氏手集》解肌丸 治外搏风邪,内挟痰饮,寒热往来,烦渴颊赤,心忪减食,热在上焦,咳嗽有血方。 防风 地骨皮(各一分)上件,烧沙糖为丸。每服一丸,食后、煎紫苏汤下。 团参丸 治嗽血。 阿胶 皂子黄 人参(各半两)上除胶,为细末,汤少许,洋胶和鸡头大。白汤化下。 鸡清散(朱氏) 治咳嗽出血,下涎。 郁金(半两,用皂荚浆水一盏,或酸菜汁亦得,煮干为度) 滑石(半两,生) 雄黄(半两,醋煮,半干用)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常服,薄荷汤调下。止嗽,螺粉水下。嗽血,鸡子清调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嗽作呀呷声 《圣惠》夫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其咳嗽本体虽同,至于治疗则加消痰破饮之药,以此为异尔。 《圣惠》射干散 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 射干 麻黄(去根节) 紫菀(洗去苗土) 桂心(以上各半两) 半夏(半分,汤洗七遍,去滑) 甘草(炙微赤,锉,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搅令匀,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陈橘皮散 治小儿咳嗽,咽中作呀呷声。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桑根白皮(锉)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 甘草(炙微赤,锉)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加减服。 萝卜子散 治小儿咳嗽喘急,作呀呷声。 萝卜子(微炒) 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灯心(一大束) 皂荚子(十枚,煨,去皮) 甘草(炙微赤,锉,半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蝉壳散 治小儿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声。 蝉壳(微炒)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甘草(炙微赤,锉) 汉防己(各一分) 桔梗(去芦)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生姜粥饮调下一字,三岁以上,加之半钱。 《圣惠》又方(《太医局方》以此治痰嗽,名辰砂半夏丸)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朱砂(细研,飞) 五灵脂(各半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煎麻黄汤下三丸,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张涣〕桔梗汤 治小儿咳嗽呀呷,咽膈不利。 桔梗 半夏(泡七次) 紫苏叶(炒) 石膏 甘草(炙。各半两) 皂荚(烧灰存性,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五分,放温,时时与儿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咳嗽 〔曾〕郭氏曰∶小儿此疾,本因暑湿所侵,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结为顽块,丸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饲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节令变迁,风寒暑湿侵袭;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风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宽气饮(俱惊)宽热饮(里热)用少姜汁和匀,沸汤调服,次进知母汤、雄黄散、如意膏、半夏丸(痰涎)。 知母汤 治 气喘,痰鸣发热,咳嗽恶风。 知母 甘草(各半两) 贝母 羌活 滑石(别研) 大黄 小麦(各三钱) 麻黄(去根节,汤泡,去沫,焙) 苦葶苈 诃子肉(各一钱半) 薄荷(去梗,二钱)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雄黄散 主暴中急慢惊风, 痰涎满口,及雨侵闭汗不通,或凉或热,坐卧生烦。 雄黄(红亮者,二钱半) 白药(去黑皮) 川乌(炮裂,去皮脐) 草乌(炮裂,去皮) 天麻(明亮者) 川芎(五味各半两)上除雄黄外,余五味锉焙,同雄黄为末。惊风痰壅,每服半钱或一钱,用姜汁、茶清调下。发汗,水姜葱薄荷同煎,并投三服,取效。 如意膏 治痰喘气促,咳嗽连声不已,冷热二证皆可投。 半夏(炮裂) 南星(炮裂。二味各一两半)上二味为末,以生姜汁和匀,捻作小饼如钱样,用慢火炙干,再为末,复取姜汁如前,经两次炙干,仍焙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仍用姜蜜汤无时化服,有热,以薄荷汤下。 雄黄丹 治小儿 ,喘满咳嗽,心胸烦闷,伤热蠲毒。 雄黄 朱砂(各一钱,另研) 杏仁(十四粒,炒) 巴豆(七粒) 豆豉(淡者,二十一粒)上杏、巴、豉三味,用米醋半盏,干姜一片指大,煮令干,研成膏,皂角一寸蜜炙焦,先去子与皮,法制牛胆一分,同雄朱与杏膏研细和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每一岁儿五丸,壮者七丸,二岁十丸,淡生姜汤下。 《玉诀》贝母丸 治小儿 。 贝母 天南星(姜汁制)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白附子(各等分) 皂角子(七枚,炮)末之,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汤吞下。 油衮丸 治小儿 及虫积。 雷丸 五灵脂(各一分) 巴豆(十五粒,取霜)上末之,滴水丸。每三五丸麻油滚过,井水吞下。 《惠眼》内金丸 治小儿 咳嗽。 鸡内金 雌黄(细研,水飞过,去水,露三日方使) 半夏(生) 延胡索(各等分)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小豆大。周岁三丸至四丸,灯心汤下。 《吉氏家传》治奶 方天竺黄 蚌粉(炒)上件等分,研匀。蜜调涂奶头上,与吃。 脑子散 治小儿伤风,咳嗽不住,兼治瘕呷。 大黄(一分) 郁金(二钱)上件二味,先以猪牙皂角煮一复时,取切片子,焙干为末,次入粉霜、脑子各少许,再同研令匀。每服一字,沙糖水调下,量儿肥瘦,加减用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嗽声不出 《圣惠》杏仁煎 治小儿咳嗽声不出。 杏仁(汤浸,去皮尖,入水一大盏,研滤取汁,二两) 酥 蜜(各一合)上件药,先以杏仁汁于铛中,以重汤煮,减去半,入酥蜜,又汤煮二十沸,却入贝母、紫菀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更煎,搅如饧,收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饮下半钱,日三服,夜一服。嗽止为度,量儿大小加减。 又方 贝母(半两,煨) 牛黄(细研,一钱) 甘草(炙,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又方 麦门冬(去心,焙)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 甘草(炙) 贝母(煨)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去土,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乳汁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以意。 又方 杏仁(一两,去皮尖双仁,以水一中盏,研绞取汁) 紫菀(半两末)上以杏仁汁并紫菀末,入蜜一合,同煎如膏。每服以清粥饮调下半茶匙,量儿大小加减。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惊膈嗽 小儿患惊风,惊止而嗽作,谓之惊膈嗽。茅先生下金杏丸夹匀气散与服。 金杏丸 杏仁(去皮尖) 甜葶苈 汉防己 马兜铃(去皮)上等分为末,用蜜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用麦门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门中已有此方,为各有牵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匀气散 桔梗(去芦头,净洗,干,五两) 甘草(二两) 缩砂仁 香(洗) 陈橘皮(各一两) 白姜(一分)上为末。每服半钱一钱,用霜木瓜煎汤调下,如无,即用紫苏、盐煎汤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久嗽 《圣惠》栝蒌煎 治小儿久嗽不止,心神烦闷。 栝蒌(一颗熟者,去仁,以童子小便一升相和,研绞取汁) 酥(一两) 甘草(生一分,为末) 蜜(二两)上件药,以银锅子中慢火煎如稀饧。每服以清粥饮调下半钱,日四五服,量儿大小加减。 不灰木散 治小儿嗽久不止。 不灰木(牛粪火烧通赤) 贝母(煨令黄) 甘草(炙微赤。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新汲水一小盏,点生油一二滴,打令散,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日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桑白皮煎 治小儿经时不瘥,及伤肺见血。 桑根白皮(东引者,切,五合) 白狗肺(一具,切) 甘草 茯苓 升麻 贝母(各十二分) 芍药杏仁(炒。各十分) 李根白皮(切,四分) 款冬花 麦门冬(去心。各六分) 黄芩(十一分) 淡竹青皮(八分) 蜜 地黄汁(各一升)上,以水一斗,煮及三升,去滓,下杏膏、地黄汁、蜜,微火上煎,不住搅,至二升三合,绵滤绞汁。二三岁儿一合,温服之,日进三服,夜三合。 知母散 治大人小儿久嗽不止,痰吐喘闷气噎。 知母 贝母 柴胡 黄 (炙) 紫菀(洗) 马兜铃 杏仁(研,去皮尖) 半夏(白矾水煮干为度)桑白皮(炙) 白矾(研) 款冬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七分盏,同煎三分,去滓时时服。或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每服五七丸,生姜汤下。 贝母散 治小儿久咳嗽,气急。 贝母(煨) 杏仁(去皮,炒)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半两)上为末,用乳汁调下半钱。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喘 《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曾〕小儿喘疾,重于咳嗽,然有虚实冷热之分,不可概举。实热者,投清肺饮(嗽)加五和汤(里热),水姜葱煎,及泻肺汤(嗽)、碧玉丸为治。经云∶喘急多因气有余,盖肺主气故也。虚冷者,投枳实汤水姜煎,并如意膏、补肺散,坎离汤自效。此肺虚感风,气不升降,致有是证。及用定喘饮常验,不拘冷热,皆可服。涎壅失音,二圣散主之。〔薛〕喘急之证,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风邪外客者,有因食咸酸痰滞者,有因膏粱积热熏蒸清道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治法,因惊者,用雄朱化痰定喘丸,佐以天麻定喘饮。寒伤肺气者,用小青龙汤。风邪伤肺者,用三拗汤加减之。食咸酸伤肺者,啖以生豆腐。热伤肺气者,当凉肺定喘。哮喘喉声如锯者,梅花饮,兼用半夏丸。前证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若已发,则散邪为主,未发则补脾为主,设概攻其邪,则损真气,迳补其肺,则益其邪。凡喘嗽之证,若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要分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盖肺金司降,外主皮毛,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既受邪,则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渐短,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也,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恶湿,而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能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也,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证而用燥脾之药,则金燥而喘愈甚,脾病而用清金之药,则脾寒而胀益增,观其证若中气虚弱者,用六君子汤;中气虚寒者,前方加炮姜。郁结气滞者,用归脾汤加柴胡、山栀。肝木克脾土者,用六君、柴胡、山栀。肺气壅滞者,用紫苏饮加白术。食郁壅滞者,用养胃汤加木香。肺中伏热、水不能生而喘者,用黄芩清肺饮及五淋散。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用补中益气汤及六味丸。膏粱浓味脾肺积热而喘者,用清胃散及滋肾丸。心火刑金不能生水者,用人参平肺散,亦用滋肾丸。肾水亏、虚火烁金、小便不利者,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脾胃虚寒脐凸腹胀者,用八味地黄丸。脾肾虚寒,不能摄水如蛊胀者,用加减肾气丸。凡亏损足三阴而致喘胀,或二便不调,及牵引作痛者,俱用六味、八味、加减肾气等丸治之。仍参伤风咳嗽证。 钱氏论肺盛复有风冷云∶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肺),发散风冷,大青膏主之(吐泻)。肺只伤寒,则不胸满。洁古云∶肺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 泻白散(肺) 清肺饮(嗽) 五和汤(里热)碧玉丸 治痰嗽气喘胸满,饮食减少,睡不得宁,烦躁有热。 青黛 明白矾(生用) 天南星(生用) 滑石(四味各二钱半) 轻粉(五十帖) 全蝎(十五尾,去尖毒) 巴豆(四十九粒,去壳膜心,存油,碎切,入乳钵极细杵)上除轻粉、巴豆外,余五味,或晒或焙,为末,仍入前二味,同在乳钵杵匀,姜汁煮糯米粉为糊、丸粟壳大。每服七丸,至九丸或十一丸,用淡姜汤空心投,热甚者,薄荷汤下,或不拘时。 钱氏论肺藏怯云∶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方见本门)。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补肺散 治久患咳嗽,肺虚气促,有痰恶心。 阿胶(一两半,锉,炒) 白茯苓 马兜铃(去老梗) 糯米(三味各半两) 杏仁(二十一粒,汤泡,去皮尖)甘草(四钱,炙)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坎离汤 治虚喘昼轻夜重,食减神昏。 荜澄茄 石菖蒲(各一钱)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南木香(草上各二钱) 甘草(炙) 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 紫苏子(略炒,杵碎。草上四钱)上锉。每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圣惠》杏仁煎 治小儿咳嗽,心烦喘粗。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天门冬(去心) 寒食面(各一两) 蜜 酥(各一合) 生地黄汁(一大盏) 贝母(半两,微炒)上件,煎贝母及天门冬至五分,便研,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饧。每服,用温水调下半钱已来,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八味理中丸 治小儿心肺不和,息数脉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满,郁隘胸臆,坐卧烦闷,神情不乐,饮食不下。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 枳实(制炒) 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 桑白皮(去赤皮)上件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小指头大。每服一丸,淡豆豉五粒,水一小盏,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时候。 张涣蝉壳汤 治小儿肺气不利病。 白术五味汤 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二方并见咳嗽)《聚宝方》平气散 治小儿气不和,定喘和气,补虚思食。 人参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白术 桔梗(各等分)上六味,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生姜少许,同煎至五分,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热实 云岐云∶小儿结热上气喘者,四顺清凉饮子。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痰实 丹溪云∶痰嗽、痰喘,并用涌法吐之,重剂瓜蒂散,轻剂苦参、赤小豆末,须虾齑汁调服。 生白丸 治小儿痰涎不利,上喘咳嗽。 白附子(新罗者) 天南星(各半两) 半夏(一两)上为末,用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汤下,量大小加减。 枳实汤 主伤风伤寒,胸满气促,咳嗽不活,食多夹痰吐出。 枳实(去瓤,锉片,麸炒微黄) 赤茯苓(去皮。各半两) 甘草(六钱) 半夏(七钱,汤煮透,滤,仍锉,焙干)桔梗(七钱半,锉,炒)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无时。 如意膏(见前 ) 半夏丸 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及风痰呕吐,恶心涕唾稠粘。 白矾(一两半,焙) 半夏(三两,汤泡七次,生姜汁制一宿)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丸赤豆大。每服十丸,姜汤下。 《经验后方》大人小儿定喘化痰上用猪蹄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个指甲内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 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下,小儿半钱,至妙。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惊 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治小儿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 雄黄 朱砂(各一钱,研) 蝉蜕 全蝎(炒) 地龙 白僵蚕 天南星 白附子(炮。各二钱半) 轻粉(半钱)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茶清送下,食后服。 天麻定喘饮 治小儿喘嗽惊风。 天麻 防风 羌活 甘草 人参 桔梗 白术 川芎 半夏曲(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麦门冬十四粒,煎至七分,食后服。有热去白术,加芍药、枳壳。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风邪伤肺 三拗汤(嗽) 紫苏饮子 治肺受风寒,喘热痰嗽。 紫苏叶 桑白皮 青皮 五味子 杏仁 麻黄 甘草(炙) 陈皮(各二分) 人参 半夏(各三分)上,姜三片,水煎,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寒邪伤肺 小青龙汤(嗽)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治伤寒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下后喘亦治。 麻黄(二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秤) 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石膏(四两,研) 甘草(一两,炙)上锉散。每服二钱,水小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大人小儿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 麻黄(去节,三两,《千金》四两) 芍药 桂枝 细辛(各三两,《千金》各二两)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洗) 五味子(半升,《千金》一升) 石膏(二两,碎)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一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杂方 〔吉氏〕治小儿伤冷气喘涎多方栝蒌(一个大者,开一盖子) 阿胶(一分) 沙糖(半两)上件,将二味投入栝蒌内,以盖子依旧封着,白纸都糊,入饭甑蒸两遍,倾出。 随儿大小约多少,冷服。 真珠散 治小儿气喘多涎。 真珠(末) 生犀角(镑。各半钱) 香附子(四钱) 龙脑(少许)上为末。每服半铜钱,煎桃仁汤调下,婴儿一字,一岁以下者半钱。 〔茅先生〕小儿诸喘气急方海螵蛸 黑牵牛(末) 牡蛎 马兜钤(去皮)上各秤二钱,为末,拌匀。每服抄一钱,用鲫鱼淡煮汤调下。 又方 海螵蛸 牡蛎(火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用淡生姜汤调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喉间有声 《千金》射干汤 治小儿咳嗽,喘急如水鸡声。 射干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半两) 半夏(三钱) 桂心(二钱) 大枣(十五枚)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入蜜少许服。 梅花饮子 治小儿惊潮,五脏积热,上焦蕴热,手足心热,喉中多痰涎,面色或红或白, 呀鼻流清涕,气急肝肺壅热,目赤咳嗽,或被人惊,夜啼不安,或伤寒渐安,尚有余热,亦宜服化痰退热。 硼砂 马牙硝 芒硝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梅花脑子 辰砂 麝香(各一字)上八味,为末,以瓷器收贮。遇有此证,麦门冬汤调下,气喘咳嗽,桑白皮汤下。常服,薄荷汤调下。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失音 二圣散 治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似搐非搐。 诃子(十枚大者,半生半炙,去核) 大腹皮(净洗,焙干,五钱)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通治 定喘饮 治夹风痰喘气促,不拘冷热二证。 人参(去芦头) 麻黄(不去根节) 防己(去黑皮) 诃子(去核) 半夏(汤洗,去滑) 甘草(六味各五钱)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总治十六般哮嗽。出《本事方》阿胶(锉,炒) 马兜铃 甘草(炙) 半夏(姜汁浸三日)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人参(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随病汤使,煎至七分,临卧食后服。汤使于后。 心嗽,面赤,或汗流,加干葛煎。肝嗽,眼中泪出,入乌梅一个,糯米十四粒煎。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入生姜二片煎。胃嗽,吐逆,吐酸水,入蚌粉煎。胆嗽,令人不睡,用药半钱,茶清调下。肺嗽,上气喘急,入桑白皮煎。 膈嗽,出痰如丸块,生姜自然汁调药咽下。劳嗽,秦艽末同煎。冷嗽,天晚嗽甚,葱白三寸同煎。血嗽,连频不住,当归末、枣子同煎。暴嗽,涕唾稠粘,入乌梅、生姜煎。产嗽,背甲痛,甘草三寸、黄蜡少许煎。气嗽,肚疼胀满,青皮同煎。哮喘声如拽锯,入半夏二个同煎。肾嗽,时复三两声,入黄 、白饴糖煎。 以上十六般嗽疾,根据法煎服,无不效验。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马脾风 暴喘而胀满也。田氏云∶暴喘,俗传为马脾风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在百日内者不治。 牛黄夺命散 治小儿肺胀喘满,胸膈起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喝,声嗄而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若不治,死在旦夕。 白牵牛 黑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熟) 川大黄 槟榔(各一两)上为细末。三岁儿每服二钱,冷浆水调下。涎多,加腻粉少许,无时,加蜜少许。 无价散 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 辰砂(二钱半) 轻粉(五钱) 甘遂(面裹者,焙干,一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入滴油一点,挑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立效。 又一法,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又谓之风喉者。以草茎量病儿手中指里近掌纹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二茎,自乳上微斜直立,两茎于稍尽头横一茎,两头尽头点穴,灸三壮,此法多曾见愈。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悲哭 《万全方》小儿有惊啼,有夜啼,有躯啼。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定,睡卧不安,故惊啼。夜啼者,脏冷也,夜则阴盛,阴盛相感,痛甚于昼,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可作法术断之。其躯啼者,由腹中痛甚,儿身躯张,气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病也,其状肠胃虚冷,不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白,而时或啼叫是也。〔薛〕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也,若六脉弦紧者,先以温汤渍其身取汗,次以凉膈散之类清其内热,此张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炎炽,反侮肺金,金木相击,故悲哭有声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栀以补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壮水生木。 有因惊风,过服祛风燥血之药而致者,有因吐泻内亡津液而致者,及禀父肾阴不足不能生肝者,治各审之。若小儿忽然大啼作声,丹溪谓必死,此禀肾阴不足,虚火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参览夜啼、客忤、惊啼、重舌、口疮、天钓、内钓等证。 钱氏蝉花散 治惊风夜啼,切牙咳嗽,及疗咽喉壅痛。 蝉花(和壳) 白僵蚕(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上为末。一岁一字,四五岁半钱,蝉壳汤下。 《本事方》治小儿拗哭。龙齿散龙齿 蝉壳(去翅足泥土) 钓藤(有钩子者) 羌活 茯苓 人参(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大钱,煎六分,去渣,温热服。 子和治一小儿悲苦,弥日不休,两手脉弦而紧。戴人曰,心火甚则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云∶心烁则痛甚,故烁甚悲亦甚。先令浴,以温汤渍形以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则肺热散,浴止而啼亦止矣。仍命服凉膈散加当归、桔梗,以竹叶、生姜、朴硝同煎服,泻膈中之邪热。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惊啼 谓于眠睡里忽然啼而惊觉也。钱氏云∶小儿惊啼,邪热乘心也,当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见心脏)乳香丸 治惊风内钓,腹痛惊啼。 乳香(半钱) 没药 沉香(各一钱) 蝎稍(十四枚) 鸡心槟榔(一钱半)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菖蒲、钓藤汤调下。 木香丸 治证同前。 乳香 没药 全蝎(各半钱) 钓藤 舶上 香 木香(各一钱)上,先将乳香、没药另研,次入诸药末和毕,取大蒜少许研细和丸,桐子大。 每服二丸,钓藤汤下。 〔张涣〕婴儿眠卧着,忽啼哭惊觉,面赤口舌干,状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风热邪气乘于心脏。名曰惊啼。宜用牛黄膏方(常服除胎热)牛黄 好牡蛎( 粉。各一分)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以上并为细末,次入 辰砂雄黄(各一分,并细研,水飞) 龙脑(半钱)上件诸药,一处研细匀,炼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