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伤损出血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3332更新时间:23/03/02 13:34:42
●伤损之证,或患处或诸窍出血者,此肝火炽盛,血热错经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遥散清热养血。
●若中气虚弱,血无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或元气内脱,不能摄血,用独参汤加炮姜以回阳;如不应,急加附子
●如血蕴于内而呕血者,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凡伤损而犯劳碌,或怒气肚腹胀闷,或过服寒凉等药:
·致伤阳络者,则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伤于阴络者,则为血积、血块、肌肉青黑。
·此皆脏腑亏损,经隧失职,急补脾、肺二脏自愈矣。
按、方剂:●加味逍遥散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各二钱 柴胡一钱 薄荷五分 黑栀 丹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人参二钱 黄耆(炙)二钱 白术(炒)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引用姜、枣,水煎服。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引用姜、枣,水煎服。
●四物汤
当归三钱 川芎 白芍药二钱 熟地黄三钱水煎服。
●独参汤
人参一两水煎服。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烦躁
伤损之证:
●烦躁而面赤,口干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如烦躁自汗头晕,宜用独参汤。
●如烦躁不寐,宜用加味归脾汤。
●如烦躁胁痛,宜用柴胡四物汤。
●如亡血过多烦躁者,宜用圣愈汤。
按、方剂:●加味归脾汤方见胸腹痛闷
●当归补血汤 圣愈汤俱见发热
●柴胡四物汤即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方见伤损出血
●独参汤方见伤损出血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瘀血作痛
●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
●若胀而重地,色或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也。
●宜先刺去恶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汤以调之。
按、方剂:●四物汤:方见伤损出血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瘀血泛注
●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仆血滞所致。
●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
·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或益气养荣汤,久服自然收功。
·若日久溃破而气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
·若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宜豆豉饼袪散之。
●此证若不补气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属不治。
按、方剂:●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制)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八珍汤
即四君子汤、四物汤,相和为剂也。
●益气养荣汤
人参 黄耆(炒)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炒) 香附 贝母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白术二钱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引用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冬。往来寒热,加青皮。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耆、肉桂各一钱。
●豆豉饼江西豆豉
以上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厚二分,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再易。
●葱熨法:方见囟骨伤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头面部
●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
●打仆损伤,血流满面者,敷刀疮药。
●掀痛瘀血者,敷混元膏。
●如骨损者,内服八厘散。
●忌生冷发物。偶食猪头肉者,必发,至一月后始愈。
●凡眼胞伤损,而瞳神不碎者,可治。
按、方剂:●刀疮药治一切金刃所伤,敷之止血、收口、定痛、护风。
上白石膏()一斤 净板松香(水提过)一斤 珍珠(豆腐煮过)五钱上三味,共研细末,和为一处,磁罐收贮备用。
●混元膏、八厘散:俱见颠顶伤伤损腰痛、脊痛之证,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宜地龙散治之。
按、方剂:地龙散
地龙 官桂 苏木各九分 麻黄七分 黄柏 当归尾各二钱五分 桃仁九个 甘草三钱五分
以上水煎,食前服。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骨伤作痛
●伤损之证,骨伤作痛者,乃伤之轻者也。若伤重,则或折、或碎,须用手法调治之,其法已详列前篇。
●此乃磕磞微伤,骨间作痛,肉色不变,宜外用葱慰法,内服没药丸,日间服地黄丸自愈矣。
按、方剂:●没药丸
没药(去油) 乳香(去油) 川芎 川椒(去闭口及目) 芍药 当归各半两 自然铜(火淬七次)二钱半
以上为细末,用黄蜡二两溶化,入药末搅匀,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酒一钟化开,煎五分热服。
●葱熨法:方见囟骨痛
●地黄丸方:见肌肉作痛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腹痛
伤损腹痛之证:
●如大便不通,按之痛甚者,瘀血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
●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
●若腹痛,按之反不痛者,血气伤也,用四物汤加参、耆、白术,补而和之。
●若下而胸胁反痛,肝血伤也,用四君子汤加芎、归补之。
●既下而发热,阴血伤也,用四物汤加参、术补之。
●既下而恶寒,阳气伤也,用十全大补汤补之。
●既下而恶寒发热者,气血伤也,用八珍汤补之。
●下而欲呕者,胃气伤也,用六君子汤加当归补之。
●下而泄泻者,脾肾伤也,用六君子汤加肉果、补骨脂补之。
[10]若下后手足俱冷,昏愦出汗,阳气虚寒也,急用参附汤。
[11]若吐泻而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肾虚寒之甚也,急用大剂参附汤。
[12]口噤、手撒、遗尿、痰盛、唇青体冷者,虚极之坏证也,急用大剂参附汤,多有得生者。
按、方剂:●加味承气汤
大黄 朴硝各二钱 枳实 厚朴 当归 红花各一钱 甘草五分水酒各半,煎服。
●参附汤
人参或五钱或一两 制附子或三钱或五钱引用姜,水煎服。
●四君子汤 四物汤俱见伤损出血
●六君子汤方见胸腹痛闷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俱见瘀血泛注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 击扑损伤
应刺诸穴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
●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前后不通,当先用利药。
●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
●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乃胃经之原也。
●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痏,见血立已。
●缪刺者,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
●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注:●此言身有所伤,血出多者,及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
●或因堕坠,不必出血,而四支懈惰不收者,皆名体惰也。
●关元任脉穴名,又足阳明、太阴之脉皆结于此,故为三结交也。
『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
注:●经言恶血在内,头痛不可取其腧者,盖头痛取腧,以泄其气,则头痛可愈也。
●若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而取腧以泄其气,则是血病治气矣,故勿取其腧焉。
●若所击扑之肉伤痛不已,虽用刺法,亦只于所伤附近之侧刺之,以出在内之恶血而已。
●若仍按经远取诸腧,以疗头痛,则不可也。
击扑伤后入房伤脾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注:●有所击扑,乃伤其外体也。
●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避忌当风,则邪客于肌肤,伤其内体矣。
●是皆伤脾之因也。
击扑损伤脉色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注:●此言肝脉有刚柔,而病亦以异也。
●肝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其色又不青,当病或坠或搏,而血积于胁下,令人喘逆不止也。
●正以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贯膈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之积气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其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注:●经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盖二者皆当脉浮微而涩。
●今诊之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无汗出之证,非亡血而何?故知有金伤或击扑而亡血之证也。
●又论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击堕之事。
●因肉无破,则恶血必留胁下,兼致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
●若脉浮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矣。
恶血已留复因怒伤肝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地,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注:●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法当先导怒气,勿积于肝,则肝可以无伤,然后饮以利药,以破恶血,则胁下无留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