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循行经文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7506更新时间:23/03/02 13:34:42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于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图七十八)。
『灵枢·卫气篇』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在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
冲脉循行歌
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合督任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曰海不为乖。
注:●冲脉者,起于气街,是起于腹气之街也。
●名曰气街者,是谓气所行之街也。
●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
●此所谓起于腹气之街者,是起胃中榖起也;并于少阴者,是并于肾间动气也,其真气与谷气相并,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谓大气至胸中,分布五脏六腑诸经,而充身者也。
●『灵枢·顺逆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焉。
●『灵枢·动俞篇』又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也。
●『灵枢·五音五味篇』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肾下之谓也,而谓起于肾下者,即并于少阴之经,肾间动气上行也。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起于气冲者,即此出气街之谓也。
●不曰起而曰出者,谓谷气由阳明胃经出,而会于气街也。
冲脉穴歌
冲脉侠脐起横骨,大气四注肓俞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冲脉分寸歌
条文:冲脉分寸同少阴,起于横骨至幽门,上行每穴皆一寸,穴开中行各五分。
按:
任、督、冲三脉,『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毛际以上。
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内指胞中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阴器,合篡贯脊属肾,亦是外指少腹,内指胞中也。
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亦是指于胞中也;虽未明言胞中,而实未尝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
然三脉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气出于气街,会于胞中,与先天肾间动之真气,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观之,三脉同出一源无疑矣。
故王冰『内经』注、『甲乙经』、『针灸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
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
胞中者,谓男女丹田之通称也,在女子谓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注:●冲脉起于足阳明,并于足少阴腹气之街,侠脐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阴上横骨穴,从横骨穴上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图七十九)。
带脉循行经文
『灵枢·经脉别篇』曰:足少阴上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见图八十)。
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带脉循行歌
带脉足少阴经脉,上腘别走太阳经,合肾十四椎属带,起于季胁绕身行。
注:●带脉本由足少阴经之脉,上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故起于季胁,绕身一周行也。
带脉穴歌
带起少阳带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上,周回季胁束带然。
注:●足少阴之正脉,出于然谷,循内踝后;其别者入跟中,上内,至腘中,别走而合太阳,上至肾气穴穴,当十四椎内,与足少阴冲脉会,外与足少阳带脉合会,而不与冲脉偕行,出于季胁,属少阳带脉穴也。
●故『难经』曰:带脉者,起于季胁也,回身一周者,谓起于足少阳带脉穴,循行五枢穴维道穴,不行居穴,回行如带,故曰带脉也。
带脉分寸歌
带脉部分足少阳,季胁寸八是其乡,由带三寸五枢穴,过章五三维道当。
注:●带脉部分,在足少阳经季胁之下一寸八分,即带脉穴也。
●从带脉穴下三寸,即五枢穴也。
●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即维道穴也(图八十一)。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阳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图八十二)。
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頄,属目内眦太阳经。
注:●阳跷之脉,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阳外踝上行,从胁少阳居之穴,上循肩,入颈頄阳明之肩、承泣等穴,属目内眦而会太阳也。
阳跷脉穴歌
阳跷脉近申仆阳,居肩巨骨乡,臑俞地仓巨泣,终于睛明一穴强。
阳跷脉分寸歌
阳跷脉起足太阳,申脉外踝五分藏,仆参后绕跟骨下,附阳外踝三寸乡,居监骨上陷取,肩胛一穴肩尖当,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仓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内眦出睛明昂。
注:●跷者足也,奇经涉于足者之名也。
●曰阳者,以其所行阳经也。
●阳跷者,谓足太阳经之别脉也,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脉穴也。
●从申脉绕后跟骨下,仆参穴也。
●从仆参又斜足外踝三寸,附阳穴也。
●又与足少阳会于季胁软骨端下八寸三分,居穴也。
●又与手阳明会于膊骨头肩端上,肩穴也。
●从肩穴上行肩尖上两叉骨,巨骨穴也。
●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10]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夹口吻旁四分,地仓穴也。
[11]从地仓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穴也。
[12]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
[13]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目内眦外一分,睛明穴也(见图八十三)。
阴跷脉循行歌
阴跷亦起跟中,少阴之别内踝行,上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阴跷之脉,亦起于跟中,由少阴别脉然谷之穴,上内联踝,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会于太阳也(见图八十四)。
阴跷脉穴歌
阴跷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阴,足之太阳睛明接。
阴跷脉分寸歌
条文:阴跷脉起足少阴,足内踝前然谷寻,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内眦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阴跷者,以其所行阴经,为足少阴别脉也。
●起于足少阴肾经,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从然谷穴循内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
●从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内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
●从交信穴上循阴股,入阴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鼻旁,属目内眦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阳阳跷,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之用矣。
●故知阴跷脉气,若不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目,则目不能合也,此阴跷循行之经脉也(见图八十五)。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溢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阳维脉循行歌
阳维起足太阳,外踝之下金门疆,从胻背肩项面头,维络诸阳会督场。
注:●阳维之脉,起于足太阳经外踝之下金门穴也。
●从胻骨、背外、肩胛、项旁、面上、头后至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也(见图八十六)。
阳维脉穴歌
阳维脉起穴金门,臑俞天肩井深,本神阳白并临泣,正营脑空风池巡,风府门此二穴,项后入发是其根。
阳维脉分寸歌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位,肩后胛上臑俞当,天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乡,本神入发四分许,眉上一寸阳白详,入发五分临泣穴,上行一寸正营场,枕骨之下脑空位,风池耳后陷中脏,项后入发门穴,入发一寸风府疆。
注:●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者,谓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也。
●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足外踝上七寸,阳交穴也。
●又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也。
●又与手足少阳会于缺盆中上毖骨际,天穴也。
●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
●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也。
●从阳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也。
●从临泣穴上行二寸,正营穴也。
●从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脑空穴也。
[10]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风池穴也。
[11]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门穴,此阳维脉气所发也(图八十七)。
阴维脉行歌
条文: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上行穴筑宾,循腹至乳上结喉,维络诸阴会于任。
注:●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经内踝上行筑宾之穴,循腹至乳上结喉,至廉泉穴,维络诸阴,会于任脉也(图八十八)。
阴维脉穴歌
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舍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廉舌本,此是阴维脉维阴。
阴维脉分寸歌
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之后寻筑宾,少腹之下称府舍,大横平脐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门直乳二肋缝,天突结喉下一寸注:●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者,谓起于足少阴肾经之足内踝后,上分中,名曰筑宾穴也。
●与足太阴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
●又平脐去中行三寸半,大横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缝之下二寸,腹哀穴也。
●又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期门穴也。
●又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
●从天突穴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阴维脉气所发也(见图八十九)。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百会主治卒中风,兼治癫痫儿病惊,大肠下气脱肛病,提补诸阳气上升。
注:●百会穴,提补阳气上升。
●主治大人中风,痰火癫,小儿急慢惊风,大肠下气,脱肛等证。
●针二分,灸五壮。
神庭主灸羊风,目眩头痛灸脑空,翳风专利耳聋病,兼刺瘰项下生。
注:●神庭穴,主治风,羊癫。灸三壮,禁针刺。
●脑空穴,主治偏正头疼,目眩。刺四分,灸五壮。
●翳风穴,主治耳聋及。『针经』云:先将铜钱约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寻取穴中。针三分,禁灸。
上星通天主鼻渊,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
注:●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渊,鼻塞,瘜肉,鼻痔。
●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后鼻中当去一块,形如朽骨状,其病自愈,兼治头风目疾等证也。
●上星穴宜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之热气。
●通天穴宜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其壮如小麦大始相宜也。
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颈项强急及瘛瘲,头风百病与伤寒。
注:●门、风府二穴,主治中风舌缓,暴瘖不语,伤风伤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及抽搐等病。
●门穴针二分,不可深入,禁灸。
●风府穴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头维主刺头风疼,目痛如脱泪不明,禁灸随皮三分刺,兼刺攒竹更有功。
注:●头维、攒竹二穴,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头维穴随皮针三分,禁灸。
●攒竹穴刺一分,留六呼,禁灸。
●随皮者,针入即眠,针随皮刺去也。
率谷酒伤吐痰眩,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颊车落颊风自痊。
注:●率谷穴,主治伤酒呕吐痰眩。
●刺三分,灸三壮。
●风池穴,治肺受风寒及偏正头风。
●刺四分,灸三壮,七壮,炷宜小。
●颊车穴,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颏脱落也。
●刺三分,灸三壮,炷如小麦。
临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泪云翳生,惊反视卒暴厥,日补发疟胁下疼。
注:●临泣穴,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眼目诸疾,及惊反视,卒暴痰厥,疟疾晚发等病。
●刺三分,留七呼,禁灸。
条文:水沟中风口不开,中恶癫痫口眼歪,刺治风水头面肿,灸治儿风急慢灾。
注:●水沟穴,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
癫痫卒倒,口眼歪邪,风水面肿,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病。
●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承浆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儿紧唇,偏风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注:●承浆穴,主治男子诸疝,女子瘕聚,小儿撮口,及偏风半身不遂,口眼喎邪,口噤不开,消渴饮水不休,口齿疳蚀生疮证。
●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
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痒若虫行,先补后泻三分刺,此穴须知禁火攻。
注:●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闻香臭,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等证。
●针三分,禁灸。
口眼歪邪灸地仓,颊肿唇弛牙噤强,失音不语目不闭,动视物目。
注:●地仓穴,主偏风口眼歪邪,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能闭,唇缓不收,饮食难进,失音不语,眼目动,视物,昏夜无见等证。
●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俱可。
听会主治耳袭鸣,兼刺迎香功最灵,中风瘈瘲喎斜病,牙车脱臼齿根疼。
注:●听会穴,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瘈瘲,喎邪等证。
针四分,灸三壮。
●兼泻迎香,功效如神。迎香穴,针三分、禁灸。
听宫主治耳聋鸣,睛明攒竹目昏蒙,迎风流泪眦痒痛,雀目攀睛白翳生。
注:●听宫穴,主治耳内蝉鸣,耳聋。
●刺三分,灸三壮。
●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泪,努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证。
●睛明穴针分半,留六呼,禁灸。
●攒竹穴治证同前,刺三分,留六呼,禁灸。(见图九十、九十一)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瘿,巨阙九种心疼病,痰饮吐水息贲宁。
注:●膻中穴,主治喘哮,肺痈,咳嗽,气瘿等证。灸七壮,禁针。
●巨阙穴,主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等证。
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肾积奔豚,心积伏梁之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五壮。
●『千金』云:每日灸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针八分,灸七壮。一云: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
条文:水分胀满脐突硬,水道不利灸之食,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
注:●水分穴,主治鼓胀坚硬,肚脐突出,小便不利。灸五壮,禁针,孕妇不可灸。
●神阙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灸三壮,禁针。
●一法:纳炒干净盐填满脐上,加厚姜一片盖定,上加艾炷,灸百壮,或以川椒代盐亦妙。
气海主治脐下气,关元诸虚泻浊遗,中极下元虚寒病,一切痼冷总皆宜。
注:●气海穴,主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鼓胀,诸虚,症瘕等证。针八分,灸五壮。
●关元穴,主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等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七壮。『千金』云:妇人针之则无子。
●中极穴,主治下元寒冷虚损,及妇人月事不调,赤白带下。针八分,留十呼,灸三壮,孕妇不可灸。
膺肿乳痈灸乳根,小儿龟胸灸亦同,呕吐吞酸灸日月,大赫专治病遗精。
注:●乳根穴,主治胸前肿,乳痈,小儿龟胸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针七分,灸五壮。
●大赫穴,主治遗精。针三分,灸五壮。
天枢主灸脾胃伤,脾泻痢疾甚相当,兼灸鼓胀症瘕病,艾火多加痛必康。
注:●天枢穴,主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泻及脐腹鼓胀,症瘕等证。
●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
●『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孕妇不可灸。
章门主治痞块病,但灸左边可拔根,若灸肾积脐下气,两边齐灸自然平。
注:●章门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百壮。
期门主治奔豚病,上气咳逆胸背疼,兼治伤寒胁硬痛,热入血室刺有功。
注:●期门穴,主治奔豚上气,咳逆胸满,胸背彻痛,胸痛腹硬,及伤寒热入血室。
●针四分,灸五壮。
带脉主灸一切疝,偏坠木肾尽成功,兼灸妇人浊带下,丹田温暖自然停。
注:●带脉穴,主治疝气偏坠木肾,及妇人赤白带下等证。
●针六分,灸五壮。(见图九十二)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强急动作难,腰下至足不仁冷,妇人经病溺赤痊。
注:●腰俞穴,主治腰脊重痛,举动不动,俯仰艰难,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及妇人经闭,溺血等证。
●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至阳专灸黄疸病,兼灸痞满喘促声,命门老虚腰痛证,更治脱肛痔肠风。
注:●至阳穴,主治身面俱黄,胸胁支满,喘促不宁。针五分,灸三壮。
●命门穴,主治老人肾虚腰疼,及久痔脱肛,肠风下血等证。针五分,灸三壮。若年二十以上者不宜灸,灸恐绝子。
膏肓一穴灸劳伤,百损诸虚无不良,此穴禁针惟宜艾,千金百壮效非常。
注:●膏肓穴,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羸瘦,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劳瘵、传尸等证。
●灸七七壮至百壮。
大杼主刺身发热,兼刺疟疾咳嗽痰,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气艾火添。
注:●大杼穴,主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五分,禁灸。
●神道穴,主治背上冷痛,怯怯短气。灸七壮,禁针。
风门主治易感风,风寒痰吐血红,兼治一切鼻中痛,艾火多加嗅自通。
注:●风门穴,主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咳嗽吐痰,咯血鼻衄,及一切鼻中诸病。
●针三分,灸五壮。
条文:肺俞内伤嗽吐红,兼灸肺痿与肺痈,小儿龟背亦堪灸,肺气舒通背自平。
注:●肺俞穴,主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小儿龟背。
●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癖攻,更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灼总收功。
注:●膈俞穴,主治胸胁疼痛,痰疟癖,一切血痰。
●灸三壮,禁针。
肝俞主灸积聚痛,兼灸气短语声轻,更同命门一并灸,能使瞽目复重明。
注:●肝俞穴,主治左胁积聚疼痛,气短不语,若同门穴一并灸之,即两目昏暗者,可使复明。
●肝俞穴灸七壮,禁针。
●命门穴针五分,灸三壮。
胆俞主灸胁满呕,惊悸卧睡不能安,兼灸酒疸目黄色,面发赤斑灸自痊。
注:●胆俞穴,主治两胁胀满,干呕,惊悸,睡卧不安及酒疸,目睛发黄,面发赤斑等证。
●灸三壮,禁针。
脾俞主灸伤脾胃,吐泻疟痢疝瘕症。喘急吐血诸般证,更治婴儿慢脾风。
注:●脾俞穴,主治内伤脾胃,吐泻疟痢,黄疸,食积,症瘕,吐血,喘急,及小儿慢脾风证。
●灸五壮,禁针。
三焦俞治胀满疼,积块坚硬痛不宁,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轻。
注:●三焦俞穴,主治胀满积块,坚硬疼痛,及赤、白痢疾不止等证。
●针二分,灸五壮。
胃俞主治黄疸病,食毕头目即晕眩,疟疾善饥不能食,艾火多加自可痊。
注:●胃俞穴,主治黄疸,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等证。
●针三分,灸三壮。
肾俞主灸下元虚,令人有子效多奇,兼灸吐血聋腰痛,女疸妇带不能遗。
注:●肾俞穴,主治下元诸虚,精冷无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等证。
●灸三壮,禁针。
大肠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难此可通,兼治泄泻痢疾病,先补后泻要分明。
注:●大肠俞穴,主治腰脊疼痛,大小便不通,及泄泻,痢疾等证。
●针三分,灸三壮。
膀胱俞治小便难,少腹胀痛不能安,更治腰脊强直痛,艾火多添疾自痊。
注:●膀胱俞穴,主治小便不通,少腹胀痛,及腰脊强直疼痛等证。
●针三分,灸七壮。
嘻主治久疟病,五脏疟灸脏俞平,意舍主治胁满痛,兼疗呕吐时宁。
注:●嘻俞穴,主治久疟。
●若五脏疟,灸五脏俞。五脏俞者,心、肝、脾、肺、肾俞也。
俱穴六分,灸二七壮。
●意舍穴,主治两胁胀满,疼痛呕吐。针五分,灸三壮。
身柱主治羊风,咳嗽痰喘腰背疼,长强惟治诸般痔,百劳穴灸汗津津。
注:●身柱穴,主治风发狂,咳嗽痰喘,腰背疼痛等证。
针五分,灸七七壮。
●长强穴,主治诸般痔漏疼痛。针三分,灸三十壮。
●百劳穴,主治满身发热,虚汗盗汗津津不止。
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