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脾脏经文

类别:其他 作者:清.吴谦字数:8386更新时间:23/03/02 13:34:41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云: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又云: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 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脏意与智。 『中脏经』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图四十七)。 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见图四十八) 脾经循行歌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注:●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从隐白循指内侧内肉际,大都穴也。 ●从大都过核骨后,太白穴也。 ●从太白循公孙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内循胫骨后,漏谷穴也。 ●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也。 ●从阴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也。 ●从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循行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从胃之络,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 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坞,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脾经分寸歌 大趾端内侧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上,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动,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结上行三寸入,大横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间,天溪上行一寸六,胸乡周荣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许,大包九肋季胁端。 注:●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 ●从隐白行足大趾内侧,次节末骨缝,赤白肉际陷中,大都穴也。 ●从大都行足大趾后内侧,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太白穴也。 ●从太白上行,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公孙穴也。 ●从公孙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从商丘上行,内踝踝尖上三寸,夹骨陷中,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行三寸,夹骨陷中,漏谷穴也。 ●从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侧,夹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机穴也。 ●从地机上行膝下,内侧曲膝横纹头陷中,阴陵泉穴也。 [10]从阴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血海穴也。 [11]从血海上行,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骨内廉,动脉应手,不禁重按,箕门穴也。 [12]从箕门上行,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冲门穴也。 [13]从冲门上行七分,去复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府舍穴也。 [14]从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结穴也。 [15]从腹结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大横穴也。 [16]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哀穴也。 [17]从腹哀上行三寸,或从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处,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举臂取之,食窦穴也。 [18]从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19]从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胸乡穴也。 [20]从胸乡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周荣穴也。 [21]从周荣外斜下行,过少阳胆经渊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许,出九肋间季胁端,大包穴也(见图四十九)。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心脏经文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 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乳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看,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图五○) 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图五十一)。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之支者,从心系上行夹咽,系目之系;其经之直者,复从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极泉穴也。 ●从极泉穴循臑内后廉,青灵穴也。 ●从青灵穴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穴也。 ●从少海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灵道、通里、阴、神门等穴也。 ●从神门穴入掌内后廉,少府穴也。 ●从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 心经穴歌 条文: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心经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腕后内半寸,神门掌后锐骨隆,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取少冲。 注:●极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间动脉引胸中,是其穴也。 ●从极泉下行至肘,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青灵穴也。 ●从青灵下行肘内廉,节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横纹头,屈肘向头取之,少海穴也。 ●从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灵道穴也。 ●从灵道下行五分,循腕侧外腕后一寸陷中,通里穴也。 ●从通里内行五分,掌后脉中腕后五分,阴穴也。 ●从阴行掌后锐骨端陷中,神门穴也。 ●从神门行手小指本节末,外侧骨缝陷中,少府穴也。 ●从少府行小指内,中行去爪由角如韭叶,少冲穴也(见图五十二)。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小肠经文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又云: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见图五十三) 小肠径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见图五十四)。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手太阳小肠之脉,从小指内侧少阴之脉少冲穴循小指之端少泽穴起,循手外侧前谷后溪穴,从后溪上腕至腕骨穴,从腕骨出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也。 ●从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 ●从支正出肘内侧两筋间,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贞穴,绕肩胛臑穴上肩,天宗穴也。 ●从天宗循行秉风、曲垣等穴,从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颧穴,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也。 ●其别支从颊上颌抵鼻,至目内眦,以交于足太阳经。 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于小指设,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入听宫。 小肠经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本节前外侧,节后横纹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 阳谷锐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外侧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肩端后陷中,臑俞肩臑骨陷考。(肩臑骨陷者,下胛骨上举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风肩上小空(肩上骨后,举肩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上胛一寸从(即外肩俞。肩胛上廉,上脊三寸)。 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颊动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面頄锐骨量,(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 听宫中耳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为小肠手太阳。 注:●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 ●从少泽上行,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前谷穴也。 ●从前谷上行,手小指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后溪穴也。 ●从后溪上行,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罅缝陷中,腕骨穴也。 ●从腕骨上行,手掌外侧,腕下锐骨下陷中,阳谷穴也。 ●从阳谷上行,手下锐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许陷中,养老穴也。 ●从养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 ●从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行,肩曲胛骨下,大骨傍两骨解间,肩端后陷中,肩贞穴也。 [10]从肩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胛骨上廉陷中,举臂取之,臑俞穴也。 [11]从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 [12]从天宗上行,肩上小胛骨,举臂有空,秉风穴也。 [13]从秉风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曲垣穴也。 [14]从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傍开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 [15]从肩外俞上行,肩胛内廉,去脊督脉之大椎穴傍开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 [16]从肩中俞上行,颈大筋前曲,颊下动脉应手陷中,天窗穴也。 [17]从天窗上行,耳下曲颊后,天容穴也。 [18]从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颧穴也。 [19]从颧上行耳中之珠,听宫穴也(图五十五)。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膀胱经文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图五十六)。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见图五十七)。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 ●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髆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盲、神堂、嘻、鬲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从秩边穴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浮、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 ●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下,会阳须下尻旁取。 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嘻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育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廿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盲,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噫嘻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会仓穴已分,十三盲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寻,委阳承扶下六寸,从内斜并殷门。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限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去爪甲之韭叶方。 注:●睛明穴,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 ●从睛明上行眉头陷者中,攒竹穴也。 ●从攒竹上行发际间,侠督脉之神庭穴傍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曲差穴也。 ●从曲差后五分,侠督脉之上星,傍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 ●从五处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 ●从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之百会穴,傍开一寸五分,通天穴也。 ●从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络却穴也。 ●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从玉枕侠项后大筋外廉,下行发际陷中,天柱穴也。 [10]从天柱下行,以项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 [11]从大杼下行,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风门穴也。 [12]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13]从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阴俞穴也。 [14]从厥阴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 [15]从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 [16]从督俞行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膈俞穴也。 [17]从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胆俞穴也。 [18]从胆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 [19]从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 [20]从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 [21]从三焦俞行十四椎下,与脐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肾俞穴也。 [22]从肾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气海俞穴也。 [23]从气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肠俞穴也。 [24]从大肠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关元俞穴也。 [25]从关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肠俞穴也。 [26]从小肠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 [27]从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侠脊胛起肉间,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 [28]从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环俞穴也。 [29]从白环俞行腰胛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 [30]从上行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穴也。 [31]从次行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穴也。 [32]从中行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穴也。 [33]从下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会阳穴也。 [34]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 [35]从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户穴也。 [36]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届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膀胱经分寸歌(续) 注: [37]如取其穴,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根据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是其穴也。 [38]从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 [39]从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嘻穴也,以手重按,病人呼「嘻」,是其穴处,盖因其痛也。 [40]从嘻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膈关穴也。 [41]从膈关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门穴也。 [42]从魂门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阳纲穴也。 [43]从阳纲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44]从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仓穴也。 [45]从胃仓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门穴也。 [46]从肓门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47]从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48]从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边穴也。 [49]从秩边下行在尻臂下,阴骨上约纹中,承扶穴也。 [50]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阳穴上一寸也。 [51]从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阳穴也,而与会阳下合腘中也。 [52]从委阳下行,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仰颏至地,伏卧取之,委中穴也。 [53]从委中下行,膝腘约纹下三寸,合阳穴也。 [54]从合阳下行,肠中央陷中,脚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55]从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间陷中,承山穴也。 [56]从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飞扬穴也。 [57]从飞扬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附阳穴也。 [58]从附阳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动脉应手,昆俞穴也。 [59]从昆仑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仆参穴也。 [60]从仆参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许白肉际,申脉穴也。 [61]从申脉下行一寸,金门穴也。 [62]从金门行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下,京骨穴也。 [63]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64]从京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通谷穴也。 [65]从通谷行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至阴穴也(见图五十八)。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心包络解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 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_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 「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欤(图五十九)。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见图六○)。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终相通。 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也。 ●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处也。 ●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从天泉穴行手太阴、手少阴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心包络经穴歌 条文: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门认,间使内关逾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心包络经分寸歌 心络起自天池间,乳后傍一腋下三,天泉绕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参,门去腕后五寸,间使腕后三寸然,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劳宫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注:●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许,直腋下行三寸,胁之撅起肋骨间,是其穴也。 ●从天池穴斜上,绕腋循臂内廉下行二寸,举臂取之,天泉穴也。 ●从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陷中动脉,曲泽穴也。 ●从曲泽穴下行,掌后去腕五寸,门穴也。 ●从间穴下行,掌后去脘三寸,两筋间陷中,间使穴也。 ●从间使穴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内关穴也。 ●从内关穴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大陵穴也。 ●从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劳宫穴也。 ●从劳宫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陷中,中冲穴也(图六十一)。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肾脏经文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三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脏精与志。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张介宾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共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