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类别:其他 作者:清.吴谦字数:4530更新时间:23/03/02 13:34:41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阴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 ●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 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八癸方。 夫三焦为决渎之官,犹可言壬,而包络附于心主,乌可云癸? 况二脏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 ●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入大肠经,辰胃已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戍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 ●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入于胃,已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 ●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腑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腧腑脏,腧腑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胴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厉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之经也;三焦、胆、肾、心、脾、肺,六经多气少血也;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此四经乃多血少气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周身名位骨度 ͷ 【注】●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 【注】●头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颠 【注】●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ض 【注】●囟者,颠前之头骨也。身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 【注】●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 【注】●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 【注】●前额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 【注】●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 【注】●即两太阳之骨也。 Ŀ 【注】●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 【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 【注】●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 【注】●目内眦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 【注】●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 【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Ŀϵ 【注】●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眶骨 【注】●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注】●目下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頞 【注】●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注】●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頄 【注】●頄者,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 ȧ 【注】●颧者,面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 【注】●顑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 【注】●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 【注】●蔽者,耳门也。 耳郭 【注】●耳郭者,耳轮也。 颊 【注】●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 【注】●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 者也。 颊车 【注】●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 【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 【注】●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 【注】●唇者,口端也。 吻 【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 【注】●颐者,口角后顑之下也。 颏 【注】●颏者,口之下唇至未之处,俗名下把壳也。 颔 【注】●颔者,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也。 齿 【注】●齿者,口龂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 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舌 【注】●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 【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颃颡 【注】●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 【注】●县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 会厌 【注】●会厌者,复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 咽 【注】●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喉 【注】●喉者,通声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咙 【注】●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 【注】●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结喉 【注】●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胸膺 【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骭 【注】●肝者,胸之众骨名也。 乳 【注】●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鸠尾 【注】●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膈【注】●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 【注】●脐者,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 毛际 【注】●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骨。 篡 【注】●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及男女阴气之所也。 睾丸 【注】●睾丸者,男子前阴两丸也。 上横骨 【注】●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湾横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拄骨 【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 【注】●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骨按: 【注】●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棱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肩胛 【注】●肩胛者,即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髆,俗名板子骨。 臂 【注】●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 腕 【注】●腕者,臂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 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掌骨 【注】●掌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雍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鱼 【注】●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 手 【注】●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手心 【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 【注】●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 【注】●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为小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 其节节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系。 爪甲 【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 【注】●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Ğ 【注】●臑者,肩髆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Ҹ 【注】●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胳肢窝。 胁肋 【注】●胁者,腋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季胁 【注】●季胁者,胁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注】●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脑后骨 【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枕骨 【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 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 【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 【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颈骨 【注】●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 【注】●项骨者,头后甚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 【注】●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一之通称也。 膂 【注】●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脊骨 【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 【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 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 胂 【注】●胂者,腰下两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 【注】●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 【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不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骻骨。 肛 【注】●肛者,大肠下口也。 大横骨、髁骨、楗骨 【注】●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弣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髋之臼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脾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股 【注】●股者,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 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胻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 【注】●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胻骨也。 胻骨 【注】●胻骨者,俗名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免 【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 【注】●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膑骨 【注】●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 【注】●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腘 【注】●腘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踝骨 【注】●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外踝也。 足 【注】●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跗骨 【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 【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 【注】●跟,足后根之骨也。 ֺ 【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 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 足之指节与手指节同,其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 【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 【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见图二十二、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