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总纲 冲风泪出歌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13997更新时间:23/03/02 13:34:41
条文:风泪初起冬月甚,久则冬夏泪蒙蒙,肝虚冷泪不疼赤,实则热泪肿红疼,虚用补肝归白芍,蒺芎熟地木贼风,实用茶调荆薄草,贼防羌决菊膏芎。
方剂:止泪补肝散方
当归二钱 白芍药(炒)一钱 蒺藜一钱 川芎五分 熟地黄二钱 木贼一钱 防风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去渣温服。
川芎茶调散方
荆芥 薄荷 甘草(炙) 木贼 防风 羌活 石决明() 菊花 石膏 川芎各一两
右为细末令匀,每服三钱,食后茶清调下。
【注】●冲风泪出之证,见风泪出,初起则冬月甚,夏月轻,久则冬夏皆然,此乃肝藏虚风邪热所致。
●若泪冷不赤不痛为虚,宜用补肝汤,泪热肿赤疼痛为实,宜用川芎茶调散。
外科卷下 总纲 横翳歌
条文:横翳横格在瞳心,形如剑脊白如银,内虚风热攻冲脑,胃熟肝邪致目昏。
还睛决明车前地,芩防辛味黑人参,七宝车前连炙草,丹砂石决犀羚均。
方剂:横翳还睛丸方
石决明一两 车前子一两 生地黄二两 黄芩一两 防风二两 细辛五钱五味子半两 黑参一两 人参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送下三钱。
七宝散方
车前子 胡黄连 丹砂 石决明 甘草各五分 犀角一钱 羚羊角一钱
右为细末,以水二盏,煎去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横翳又名剑脊翳,自瞳人中映出于外如剑脊,中高边薄,横格于瞳人中心,色白如银。
●缘内虚肝邪胃热,上冲于脑,脑脂下流入眼,致成内障,宜服还睛丸
七宝散。
外科卷下 总纲 涩翳歌
条文:涩翳微赤凝脂色,瞳人端正渐失明,时时隐涩疼无泪,或聚或开无定形。
还睛散内车防桔,元味芩茶叶茺,亦用七宝丸珠珀,决脑茺参熊胆同。
方剂:涩翳还睛散方
车前子一钱半 防风一钱 桔梗一钱 元参一钱 五味子五分 知母二钱黄芩一钱 细茶二钱半 茺蔚子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涩翳七宝丸方
珍珠五钱 琥珀二两 石决明二两 龙脑一分 茺蔚子一两 人参一两 熊胆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前茶清送下一钱。
【注】●涩翳证,瞳神内微赤如凝脂之色,瞳神端正,渐渐昏朦,时复涩痛而无泪出,其翳无定,或聚或开,宜先用还睛散,后用七宝丸内消其翳也。
外科卷下 总纲 瞳人干缺歌
条文:瞳人干缺瞳形缺,左右上下不成圆,色白脑脂流下患,色黑肝胆热虚愆。
色白泻肝苓地骨,麦知芍蔚黑参添;色黑镇肝山药丸,参苓石决细车前。
方剂:瞳缺泻肝汤方
黄芩一钱 地骨皮一钱 麦门冬一钱 知母一钱 赤芍药一钱半 茺蔚子一钱半 黑参一钱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瞳缺镇肝丸方
干山药二两 五味子五钱 人参 茯苓 石决明各一两半 细辛五钱 车前子一两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汤送下二钱。
【注】●瞳人干缺内障,初患之时,忽因疼痛难忍,细看瞳人现出缺形,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缺而不圆,瞳人之色,黑白不定。
●色白乃脑脂流下为患,宜服泻肝汤;色黑则胆热肝虚,宜服镇肝丸。
外科卷下 总纲 睑生风粟椒疮歌
条文:椒疮风粟睑胞生,多泪难睁摩涩疼,脾经风热粟黄软,脾经湿热椒硬红。
洗后用清脾饮,知母翘军生地风,黄芩元粉黄连桔,陈皮荆芥黑参灵。
方剂:除风清脾饮知母 连翘 大黄 生地黄 防风 黄芩 元明粉 黄连 桔梗 陈皮 荆芥穗 黑参各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温服。
【注】●椒疮风粟之证,或起于睑边,或生于胞内,眦泪多难睁,沙涩摩睛疼痛。
●粟疮如粟,其形黄软,属脾经风热而成;椒疮如椒,其形红硬,属脾经湿热而成。
●并宜洗出血,服除风清脾饮,椒疮倍芩连生地,风粟倍荆芥防风。
外科卷下 总纲 睑硬睛疼歌
条文:睑硬睛疼胞肿硬,瘀血翳膜目睛疼,膈中积热肝风盛,外涂焮肿瘀红,凉膈硝黄车前黑,黄芩知母栀仁茺。
方剂:焮肿膏方见卷末凉膈散方
芒硝 大黄 车前子各一钱 黑参一钱半 黄芩 知母 栀子(炒) 茺蔚子各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注】●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睛珠疼痛。
●此缘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宜洗去瘀,外涂焮肿膏,内服凉膈散。
外科卷下 总纲 鸡冠蚬肉歌
条文:鸡冠蚬肉内眦生,胃心积热共肝风,或青或赤如鸡蚬,轻侵风轮重掩瞳。
钩割后抽风桔,硝黄车黑细芩风,茺蔚丸芩石决黑,军芩山药地黄茺。
方剂:抽风汤方
桔梗一钱 芒硝一钱五分 大黄一钱 车前子一钱 黑参一钱五分 细辛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防风二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茺蔚丸方
黄芩一两 石决子()一两 黑参一两 大黄一两 茯苓一两 山药(炒)三两 生地黄一两五钱 茺蔚子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茶清下三钱。
【注】●鸡冠蚬肉之证,起于睥眦之内,或青或赤,如鸡冠蚬肉之形,渐渐而长,从大眦侵及风轮,久则掩及全目。
●此乃脾胃积热,肝风上冲所致。
●先宜用手法割后,服抽风汤或茺蔚丸。
外科卷下 总纲 辘轳转关歌
条文:辘轳转关肝风盛,旋转睛珠辘轳同,轻则瞳斜重反背,初起钩藤饮蝎芎,参防二麻僵蚕草,后服天冬饮赤令,羌活大冬五味子,人参知母蔚防风。
方剂:钩藤饮钩藤五分 全蝎(炒去毒)一钱 川芎 人参 防风各七分 麻黄三分 天麻七分 僵蚕(炒)一钱二分 甘草(灸)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天门冬饮赤茯芩七分 羌活七分 天门冬一钱 五味子五分 人参七分 知母一钱茺蔚子一钱 防风五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辘轳转关之证,因肝经风邪壅盛,以致二目睛珠旋转不定,与辘轳相同,轻则瞳人偏斜,重则瞳人反背。
●初起宜用钩藤饮,疏散风邪;定后用天门冬饮,调理即愈。
外科卷下 总纲 蟹睛疼痛歌
条文:蟹睛努出蟹睛形,乌珠极痛涩羞明,肝胆积热肾虚热,虚软不疼实硬疼。
实者泻肝车地骨,硝黄知知母黑柴茺,虚宜镇肾味知地,山药兔辛石决灵。
方剂:泻肝汤方
车前子 地骨皮 芒硝各一钱 大黄 知母各一钱半 黑参一钱 柴胡二钱 茺蔚子二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温服。
镇肾决明丸方
五味子半两 知母(炒) 生地黄 山药(炒)各一两半 菟丝子一两 细辛半两 石决明()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茶清送三钱。
【注】●蟹睛之证,乌睛努出如珠,形似蟹睛,疼痛极甚,涩泪羞明,初起为实,硬而极痛;久则为虚,软而不疼。
●总因肝、胆积热冲睛,肾中虚热注目所致。
●实者宜泻肝汤,虚者用镇肾决明丸。
外科卷下 总纲 鹘眼凝睛歌
条文:鹘眼凝睛睛突起,目珠胀硬痛难当,积热上冲脑热注,外用摩风针血良,内服泻肠汤桔蔚,柴防芩黑共硝黄。
方剂:摩风膏方见卷末泻肝汤方
桔梗 茺蔚子 柴胡 防风 黄芩 黑参 芒硝 大黄各等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注】●鹘眼凝睛之证,睛突于外,不能动转,坚硬高努如鹘眼,胀满疼痛难忍。
●此积热上冲,脑中风热,壅注于目所致。
●宜先用金针出血泻毒,外敷摩风膏,内服泻肝汤。
外科卷下 总纲 惊振内障歌
条文:惊振内障缘击振,脑脂恶血下伤睛,睛变渐昏成内障,左右相传具损明。
镇肝石决茺山药,车柏辛防参茯苓,还睛散用人参桔,防细车前茺尉芎。
方剂:惊振镇肝丸方
石决明一两 茺蔚子一两 山药一两 车前子一两 柏子仁一两 细辛五钱 防风一两五钱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右为细末,炼为丸,如桐子大,食后,食后,茶清送下三钱。
惊振还睛散方
人参一钱 桔梗一钱 防风一钱半 细辛五分 车前子一钱 茺蔚子一钱芎藭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法渣温前。
【注】●惊振内障,或因击误着头脑,致脑中脑脂恶血流入睛内,日久变成内障,左右相传,两目俱损,宜服镇肝丸还睛散。
外科卷下 总纲 疮入眼歌
条文:小儿疮入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疼,久生云翳如银色,肝经余热上冲睛,红花散用草归地,赤芍军翘紫草红。
方剂:红花散方
甘草 当归尾 生地黄 赤芍药 大黄 连翘 紫草 红花各五分
右为粗末,灯心草十茎,竹叶十片为引,以水一盏半,煎至五分,食远去渣温服。
【注】●小儿疮之证,因患痘时疮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余热上攻睛瞳所致。
●宜用红花散,清热散瘀,其证自愈。
外科卷下 补遗 行经目痛歌
条文:女子行经目涩疼,眩晕头疼云翳生,去血过多肝脏损,当归补血薄羌茺,柴胡蒺藜菊防草,生地当归白芍芎。
方剂:当归补血汤方
薄荷五分 羌活五分 茺蔚子一钱 柴胡八分 蒺藜一钱 菊花八分 防风八分 甘草四分 生地黄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药一钱 川芎八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注】●行经目痛者,女子遇经行之际,眼目涩痛,头疼眩晕,肿涩难开,生翳于黑睛上,或如粟米,或花翳白陷。
●此因经行去血过多,肝经虚损故也。
●宜用当归补血汤治之。
外科卷下 补遗 妊娠目病歌
条文:妊娠目病有余证,须辨气分血分医,气分旋螺瞳散大,天冬饮用茯苓知,羌活防风参五味,血分瘀血并凝脂,保胎芩芥归芍草,连翘芎地缩陈皮。
方剂:天门冬饮天门冬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知母一钱五分 羌活五分 人参五分 五味子五分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
保胎清火汤方
黄芩一钱二分 荆芥穗 当归身 白芍药各一钱 甘草(炙)三钱 连翘一钱 川芎八分 生地黄 缩砂仁 陈皮各一钱
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去渣温服。
【注】●妊娠目病者,为有余之证,有气分、血分之别。
●属气分者,多见旋瞳人散大,乃气分之热,宜天门冬饮;属血分者,多生瘀血,凝脂翳障,乃血分之热,宜用保胎清火汤以治之。
外科卷下 补遗 附外治方
方剂:焮肿膏方
腻粉少许 黄蜡 代赭石(研)各五钱 细磁末 黄柏(细末) 麻油各一两
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
紫金膏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来,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松花色)四两 黄丹(入锅内,炒黑色,用草试之,草灼提起,如此三次,研极细末水飞)四两 硼砂(研细飞过)三钱 朱砂(研细飞过)三钱轻粉五分 青盐(水洗水泥)五分 珍珠三钱 白丁香(乳汁化开,去渣)五分 没药五分 乳香五分 海螵蛸(去皮研细)二钱 桔矾五分
砂五分 当归(研细)五分 川芎(研细)五分 黄连(研细)五分 甘草(研细)五分 麝香五分 冰片五分如法炮制,各研极细无声,用好白蜜十五两,入锅内,熬去沫,只用白蜜十两,先下炉甘石搅匀,次下黄丹搅匀,再下诸药,不住手搅匀,如紫金色,不粘手为度。
石燕丹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末,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如松花色)四两 硼砂(铜杓内同水煮干) 石燕 琥珀 朱砂(水飞)
各取净末一钱五分 鹰屎白(如无、白丁香代之)一钱 冰片麝香各分半
右为极细末,研至无声,每用少许,水蘸点眼大眦。
枯涩无泪,加熊胆、白蛋。血翳,加真阿魏。黄翳,加鸡内金,风热翳,加蕤仁。热翳,加珍珠、牛黄。冷翳,加附子尖雄黄。老翳,倍硼砂,加猪胰子。
摩风膏方
黄连 细辛 当归 杏仁(去皮、尖,为霜) 防风 松脂各五钱 白芷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先将蜡油溶化,前药共研为细末,慢火熬膏,贴太阳穴。
摩障灵光膏方
黄连(锉如豆大,童便浸一宿,晒干为末)一两 黄丹(水飞)三两 当归(酒洗)二钱 麝香五分 乳香五分 轻粉一钱 矿砂一钱 白丁香一钱 龙脑一钱 海螵蛸(俱另研细末)一钱 炉甘石(以黄连一两,煎水淬七次,研细)六两先用好白蜜十两,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用柳搅匀;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乳香、麝香、轻粉、砂和匀,入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
广大重明汤方
防风 菊花 龙胆草 甘草 细辛各等分
右为粗末,水一盏,煎半盏,去渣带热熏洗。
五胆膏方
猪胆汁 黄牛胆汁 羊胆汁 鲤鱼胆汁各二钱五分 白蜜二两 胡黄连(研末) 青皮(研末) 川黄连(研末) 熊胆各二钱五分
右将诸药末与蜜并胆汁和匀,入磁瓶内,以细纸封头牢系,坐饭甑中蒸,待饭熟为度。
【注】
外科卷下 补遗 能近怯远歌
条文:近视清明远视昏,阳光不足被阴侵,定志丸用菖蒲远,朱砂人参白茯神。
方剂:定志丸方
菖蒲二两 远志(去心)二两 朱砂(研细另用)三钱 人参一两 白茯神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后米饮汤送下。
【注】●能近怯远者,非生成近视,谓平昔无此证,忽视物斤则明了,远则昏暗也。
●由其人阴偏盛,阳气不足,阳被阴侵,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也。
●宜定志丸补心壮神,神足则自能远视矣。
外科卷下 补遗 瞳神散大歌
条文:瞳神散大风轮窄,邪热蒸之风气攻,或因思怒痰寒疟,地黄丸内芍归芎,防已丹柴知二地,丹参独柏味寒茺。
方剂:地黄丸方一名:羌活退翳丸
白芍药(酒炒)一两三钱 当归身(酒炒)五钱 川芎(酒洗)三钱 防己(酒制)二钱 牡丹皮(酒洗)三钱 柴胡三钱 知母(盐水炒)三钱熟地黄(焙)八钱 生地黄八钱 丹参五钱 独活三钱 黄柏(酒制)五钱 五味子三钱 寒水石三钱 茺蔚子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注】●瞳神散大者,谓瞳神散大,风轮反为窄窄一周,其则一周如线。
●乃邪热内蒸,风气上攻所致,亦有因忧思气怒,痰火伤寒,疟疾经产败血等证而成,宜用地黄丸。
外科卷下 补遗 瞳神缩小歌
条文:瞳神缩小如针簪,劳伤精血损肾肝,视不甚昏微隐涩,清肾抑阳黄柏连,草决芩归生地芍,独活知母枸杞寒。
方剂:清肾抑阳丸方
黄柏(盐水制)二两 黄连(酒炒)二两 草决明(炒)一两 白茯苓二两 当归(酒洗炒)一两 生地黄二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独活八钱知母(盐水制)二两 枸杞子二两 寒水石(另研)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注】●瞳神缩小者,谓瞳神渐渐缩小如簪脚,其则如针。
●乃淫欲劳伤精血,亏损肾、肝二经所致。
●其证视物不甚昏,惟觉羞明隐涩,宜用清肾抑阳丸,壮水以制阳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九针原始歌
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天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注】●『灵枢、九针篇』帝曰:九针焉生,何因有名。
●歧伯曰: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
●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针之数应之,而人之身形亦应之。
●皮应天,肉应地,血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应律,齿面目应星,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各有所主。
镵针主治法歌
镵针即今箭头针,主刺皮肤邪肉侵,毋令深入泻阳气,邪正相安荣卫均。
【注】一曰:镵针式图
●经之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镵者,锐也;卒者,尾也。
●谓此针长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祗留一寸之锋,欲浅刺不令深入也。
●镵针即今箭头针也,主刺邪热病在头身皮肤之证。
●毋令深入,深则有伤阳气。
●故必分许浅浅刺之,使邪去而正不伤,荣卫得和,则病除矣。
员针主治法歌
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气侵肉分,筩身卵锋不伤正,利导分肉邪自平。
【注】二曰:员针式图
●经之二曰: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
●筩身卵锋者,谓身直如作筩,末锋员如卵锐也。
●员针即絮针也,主治邪气在分肉之间,盖筩身卵锋,利导分肉,能使邪气行而不伤于肌肉之正气也。
鍉针主治法歌
鍉针之锐如黍粟,恐其深入伤肌肉,按脉勿陷以致气,刺之邪气使独出。
【注】三曰:鍉针式图
●经之三曰:鍉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
●黍粟之锐者,员而微尖,利于用补者也。
●鍉针之锋,如黍粟之锐,主治邪在脉中。
●不欲深入,祗按脉以候气至,刺脉中之邪气,若使独出也。
●深按陷至肌肉,邪风虽出,而肌肉之正气必伤矣。
锋针主治法歌
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气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血荣卫通。
【注】四曰:锋针式图
●经之四曰:锋针者,取法于絮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
●刃三隅者,盖直壮而锐,可以泻热出血也。
●锋针即今三棱针,主刺时气温热瘤邪也。
●凡发于经络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针之锋利,以泻热出血,使经络开通,荣卫调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铍针主治法歌
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而为痈脓已成,大脓一泻实时和。
【注】五曰:铍针式图
●经之五曰:铍针者,取法于剑锋者,广二分半,长四寸。
●其必广二分半长四寸如剑锋者,取其能开通也。
●铍针之锋如剑者,主刺寒热相搏,或邪气郁于荣卫,凝滞不通,发为痈疽,其脓已成,用此开之,以取大脓。
●大脓泻则阴阳和,而痈热愈矣。
员利针主治法歌
员利形尖如牦,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实时痛。
【注】六曰:员利针式图
●经之六曰:员利针者,取法于牦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长一寸六分。
●其取法于牦者,以毛之强者曰牦,用其细健可稍深也。
●员利针,尖其形如牦,员而且锐,主治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与走注历节疼痛等病。
●以此刺之则经络流通,而虚邪自去矣。
毫针主治法歌
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入徐出邪正安。
【注】七曰:毫针式图
●经之七曰:毫针者,尖如蚊喙,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
●其必尖如蚊喙者,取其微细徐缓也。
●毫针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
●主刺邪客经络,而为痛痹邪气轻浅者也。
●凡正气不足之人,用此针刺之,静以徐往,渐散其邪,微以久留,缓养正气,则寒邪病痹浮浅之在络者,皆可平也。
长针主治法歌
长针主治虚邪阳,内舍骨解节腠殃,欲取深邪除远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八曰:长针式图
●经之八曰: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
●为其可以取深邪远痹也。
●长针即今环跳针也,主虚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
●凡欲取深远疼痛之邪,必得身长末锋之针,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远痹解,而得安康也。
大针主治法歌
大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
按:此九针,皆本于『灵枢经』中大小、长短之法,无有异也。
但细玩经中九针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余之实邪,则针之不宜于治虚也,从可知矣。
【注】九曰:大针式图
●经之九曰:大针者,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
●尖形如挺,粗而且巨,可以泻通机关也。
●大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
●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行针次第手法歌
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始自三衢杨继洲。
●后之诸家,口诀虽多,皆不免于繁杂。
●今撮其要,仍编为十二歌诀,庶简明切当,便于后学。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毌外慕其心,令彼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注】●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也。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凡下针之士,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提针,徐徐而用。
●凡机关三才奥理,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母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
●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
●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腘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
●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要和,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元机,不可不知。
●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人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以至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
●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注】●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区,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
●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也。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愈矣。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注】●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
●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功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至于出血。
●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行针分寸法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注】●行针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为准,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
●虽人身有长短,体有肥瘦,入针之分数不一,而身形之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
●肥人肌肉肥厚,血气充满,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末盛,宜刺二分。
●然虽如此,犹当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祗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可也(图一)。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
●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
●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
●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
●经原之原,手足阴阳之经。
●诸病皆宜刺入,但所刺有深有浅,不能枚举,此四时针刺之大旨,自古相传者也。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太阴肺脉井少商,鱼际之穴号荥乡,太渊一穴名为俞,经渠经合尺泽当。
太阴脾井隐白穴,流于大都荥来接,太白为俞经商丘,阴陵泉与合为穴。
少阴心脉井少冲,寻至少腑即名荥,神门一穴为俞穴,经合灵道少海真。
少阴肾脉井涌泉,然谷为荥本天然,太溪为俞经复溜,阴谷为合踝前旋。
厥阴心包井中冲,掌中劳宫即为荥,大陵穴取名为俞,间使经合曲泽终。
厥阴肝脉井大敦,行间之穴便为荥,太冲之处为俞穴,经合中封曲泉名。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阳明大肠井商阳,二间为荥俞三间,合谷原经阳溪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阳明胃脉井厉兑,内庭为荥须要会,陷谷名俞冲阳原,经合解溪三里位。
太阳小肠井少泽,流于前谷为荥穴,后溪为俞原腕谷,经合阳谷小海歇。
太阳膀胱井至阴,通谷为荥亦穴名,束骨为俞原京骨,昆仑为经合委中。
少阳三焦井关冲,寻至液门号为荥,俞元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中。
少阳胆脉井窍阴,侠溪为荥是穴名,俞原临泣丘墟穴,经归阳辅合阳陵。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脏腑有病均宜刺,原络表里相随看,肺原太渊大偏历,大肠合谷列缺端,脾原太白胃丰隆,胃脾冲阳公孙间,心原神门小支正,小心腕骨通里边,肾原太溪傍飞阳,膀肾京骨大钟班,三焦阳池包内关,包原大陆焦外关,胆原丘墟肝蠡沟,肝胆太冲光明闲。
【注】●凡脏腑有病,均可以刺以,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
●盖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里,先主后客并刺之。
●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
●如手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太渊穴也,复刺大肠表之络穴,即偏历穴也;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合谷穴也,复刺肺经里之络穴,即列缺穴也;足太阴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复刺胃经表之络穴,即丰隆穴也;足阳明胃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冲阳穴也,复刺脾经里之络穴,即公孙穴也;手少阴心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神门穴也,复刺小肠经表之络穴,即支正穴也,手太阳小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腕骨穴也,复刺心经里之络穴,即通里穴也;足少阴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溪穴也,复刺膀胱经表之络穴,即飞扬穴也;足太阳膀胱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京骨穴也,复刺肾经里之络穴,即大钟穴也;手少阳三焦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阳池穴也,复刺心包络经表之络穴,即内关穴也;手厥阴心包络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大陵穴也,复刺三焦经表之络穴,即外关穴也;足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复刺肝经里之络穴,即蠡沟穴也;足厥阴肝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冲穴也,复刺胆经表之络穴,即光明穴也。
●此十二经主病之原穴为主,络穴为客,随表随里之刺法也。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
【注】●肺经里之穴原太渊,大肠表之络穴偏历,二穴应刺之证即:
胸胀、溏泻、小便频数,洒洒恶寒,翕翕发热,咳嗽,喘促,短气,皮肤,肩背,缺背,缺盆麻木疼痛,皆肺、大肠经病也(图二)。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大肠原络应刺病,大(大指)次(次指)不用肩臂疼,气满皮肤木不仁,面颊肿耳聋鸣。
【注】●大肠表之原穴合谷,肺经里之络穴列缺,二穴应刺之证即:
手之大指次指不用,肩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面颊肿,耳鸣,耳聋,皆大肠、肺经病也(图三)。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注】●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表之络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
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图四)。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胃经原络应刺病,项膺股胻足跗疼,狂妄高歌衣走,恶闻烟火木音惊。
【注】●胃经表之原穴冲阳,脾经里之络穴公孙,二穴应刺之证即:
项、颈、胸、膺、胯、股、胫、胻、足跗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图五)。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经络应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气,热烦好笑善忘惊。
【注】●心经里之原穴神门,小肠表之络穴支正,二穴应刺之证:饮水即消,背腹引腰作痛,眩晕仆倒,上咳吐,下泄气,热而心烦,好笑善忘,多惊,皆心与小肠经病也(图六)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小肠原络应刺病,颧颔耳肿苦寒热,肩臑肘臂内外廉,痛不能转腰似折。
【注】●小肠表之原穴腕骨,心经里之络穴通里,二穴应刺之证即:
颧颔耳肿,苦寒热,肩、臑、肘、臂内外侧痛,不能转动,腰痛似折,皆小肠,心经病也(图七)。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肾经原络应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难,脐下气逆脊背痛,唾血渴热两足寒。
【注】●肾经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络穴飞扬,二穴应刺之证即:
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结燥,脐下气逆上冲,口渴吐血,两足寒冷,皆肾、膀胱经病也(见图八)。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激出头项疼,脐突大小腹胀痛,按之尿难溲血脓。
【注】●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二穴应刺之证即:
目胞脱陷泪出,头项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血脓,皆膀胱,肾经病也(图九)。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三焦原络应刺病,小指次指如废同,目眦耳后喉肿痛,自汗肩臑内外疼。
【注】●三焦表之原穴阳池,心包里之络穴内关,二穴应刺之证即:
手之小指次指如废而不能用,目眦、耳后、咽喉肿痛,自汗,肩臑内外侧疼,皆三焦、包络经病也(见图一○)。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包原络应刺病,面红目赤笑不休,心中动热掌中热,胸腋臂手痛中求。
【注】●心包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络穴外关,二穴应刺之证即:
面红目赤,好笑不休,心中动悸,内热,手心热,胸腋与臂手疼痛,皆心包络、三焦经病也(图十一)。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歌
胆经原络应刺病,口苦胸胁痛不宁,髀膝外踝诸节痛,太息马刀侠瘤瘿。
【注】●胆经表之原穴丘墟,肝经里之络穴蠡沟,二穴应刺之证即:
口苦,胸、胁、脾、膝、外踝诸节疼痛,太息,马刀瘿瘤,皆胆、肝经病也(见图十二)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肝经原络应刺病,头痛颊肿胁疝疼,妇人少腹胞中痛,便难溲淋怒色青。
【注】●肝经里之原穴太冲,胆经表之络穴光明,二穴应刺之证即:
头痛,颊肿,胁疝疼痛,妇人少腹胞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胆经病也(图十三)。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
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阴三焦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时,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补。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胸痞胀不通快也。
●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图十五)。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随也。
●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
●头风旋晕及肿痛连、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见图十六)。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四肢骨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
其病立已(图十七)。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
●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
●眩者,晕也。
●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瘛瘲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腿、背、腰周节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龈、咽、喉肿疼,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图十八)。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血,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
●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
●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及妇人吹乳,乳房红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汗淋漓等证,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图十九)。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内痔肛肿,泄痢赤白,咳痰唾血、溺血,及牙龈咽喉肿痛,小便赤涩艰难,心胸腹痛,噎咽不快,产后败血,上干心气,身发强直,不能言语;或瘀滞至腰痛,脐腹间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证必痊(图二十)。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隔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图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