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内痈部 心痈

类别:其他 作者:清.吴谦字数:12205更新时间:23/03/02 13:34:39
【方歌】心痈巨阙肿隐疼,酷吹嗜热火毒成,面赤口渴身作痛,治法阳热总宜清。 【注】此证始发巨阙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头面色赤,口渴,随饮随干,由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成,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宜服升麻葛根汤治之,此证甚属罕有,但治法不可不备。 巨阙穴又名心募,在脐上六寸五分。 方剂:凉血饮组成:木通瞿麦荆芥薄荷白芷花粉甘草赤芍麦冬(去心)生地山栀子车前子连翘(去心,各等分) 引用灯心,若沛热加淡竹叶,水煎温服。 【方歌】凉血饮善治心痈,瞿荆荷芷草翘通,赤芍山栀干生地,车前花粉麦门冬。 又方:升麻葛根汤 组成:山栀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黄芩(各一钱) 黄连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方歌】升麻葛根汤山栀,酒毒心痈黄连宜,柴芍通芩升葛草,水煎温服不拘时。 外科卷下 内痈部 肾痈 【方歌】肾痈肾经不足生,京门微肿隐隐疼,少腹肋下〔月真〕胀满,房劳形寒邪外乘。 【注】此证始发京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往来,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月真〕胀塞满。由肾虚不足之人,房劳太过,身形受寒,邪气自外乘之。初服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宜用桂附地黄丸调理。 京门穴又名肾募,在身侧腰中监骨下肋间。 方剂:五积散 组成:苍术(炒,二钱)陈皮桔梗川芎当归白芍(各一钱) 麻黄枳壳(麸炒) 桂心干姜厚朴(各八分)白芷半夏(制)甘草(生) 茯苓(各四分) 引姜一片,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头痛恶寒者,加速须葱头三个,盖卧汗出甚效。 【方歌】五积散苍壳陈苓,麻黄半桔归芍芎,芷朴桂心干姜草,肾痈寒邪服成功。 又方:桂附地黄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内痈部 三焦痈 【方歌】三焦痈由湿热凝,石门穴上肿隐疼,寒结治同肠痈法,内痈俱系膜内生。 【注】此证始发石门穴,必隐疼微肿,令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治法与大、小肠痈同。凡内痈俱系膜内成患,外皮不腐。 石门穴又名三焦募,在脐下二寸。 外科卷下 内痈部 内痈总论 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藏府阴会之所也。《灵枢》云:发内痈、内疽者,其本经募上肉必浮肿,募中必时时隐痛,浮肿为痈,隐痛为疽,此即内痈、内疽之验也。兹内痈有治法,内疽无治法何也?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惟在根浅、根深之别耳。根浅为痈,根深为疽。若临证用药,攻补得宜,无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内痈仅九证者何也?盖胆府形如膜皮,无出无纳,汁清气洁,不生内痈、内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浊水,故古今书藉,并无讲及内痈内疽者,是以未敢详载。虽然中极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间有中极穴或浮肿、或隐痛者,所见证候,竟同小肠痈,治法亦当按小肠痈治之可也。俟后之学者留意焉。 外科卷下 内痈部 验内痈法 凡遇生内痈之人,与生黄豆五粒,嚼之口中无豆味者,是其候也。 外科卷下 肩部 肩中疽、干疽、过肩疽 【方歌】肩疽痈发正肩中,疽硬黑陷痈肿红,干疽肩前过肩后,风湿积热血瘀凝。 【注】此疽生于肩中廉,属三焦、胆二经,红活高肿,一名疵痈,坚硬平塌,为肩中疽。肩之前廉,属大肠经,名干疽,一名疔疽。肩之后廉属小肠经,名过肩疽。疮势无论大小,惟在发源之处命名。总由湿热风邪郁成,亦有负重瘀血凝结而成。高肿红活,焮热速溃者顺;若平塌坚硬,无红无热,溃迟者险;甚则肿痛连及臂胛,口噤寒战,大痛不食,或兼绵溃便泻者逆。治法:初起有表证者,俱宜荆防败毒散汗之;有里证者,内疏黄连汤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脓势将成,宜用托里透脓汤 ,脓熟开之。至于引经之药,惟在临证时因经加之。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肩部 〔骨翏〕疽、肩风毒 【方歌】〔骨翏〕疽肩后腋外生,小肠肩贞风火凝,肩风毒生肿臑端上,大肠肩〔骨禺〕风湿成。 【注】〔月翏〕疽,生于肩之后下,腋之后外微上,岐骨缝之间,经属小肠肩贞穴,由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如粟,坚硬肿痛,肩臑拘急,不能举扬。初服荆防败毒散,便燥实者,服双解贵金丸双解之。肩风毒生于肩梢臑上骨尖处,经属大肠肩〔骨禺〕穴,由邪风深袭骨缝,与湿稽留,化热而成。初起宣肿色赤,大者如桃,小者如杏,痛连肩臑,更兼拘急。初服蠲痛无忧散汗之即消,若肿痛日深,不能尽消者,脓势将成也,宜服托里透脓汤。 二证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蠲痛无忧散 组成:番木鳖(香油炸浮)当归(酒洗) 甘草(生,各二两)麻黄(三两) 穿山甲(陈土炒)川乌(黑豆酒煮,去皮、尖) 草乌(姜汁煮)苍术(米泔水浸炒) 半夏(制,各二两)威灵仙(一两) 各制为末,共和,匀每服五、七分至一钱,无灰酒调服,再饮酒以醉为度,盖卧出汗避风。此方加闹羊化四两,亦治头风痛。 【方歌】蠲痛无忧肩风毒,风袭骨缝与湿凝,番鳖归草麻黄甲,川芎乌苍半威灵。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肩部 乐疽 【方歌】乐疽肩前腋上生,骨缝开合凹陷中,坚如鹅卵痛入骨,包络血热气郁成。 【注】此证生于肩前腋之上,骨缝开合空凹陷中。初起如椒子,渐肿坚硬,大如鹅卵,按之疼痛入骨,属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其证届期溃破,出稠脓,肿消者顺;月余不溃,既溃,出清水,肿硬不退者逆。初宜服神授卫生汤,若恶风太过,倍加葱白汗之,次服托里透脓汤),溃迟者十全大补汤。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神授卫生汤(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臑部 臑痈 【方歌】臑痈肩肘周匝肿,色赤焮疼粟〔畾〕僵,藕包毒状鸭鹅卵,臑内三阴外三阳。 【注】此证由风瘟或风火凝结而成。生于肩下肘上,周匝漫肿,色赤焮肿。初起状如粟米一攒,亦有起一粒僵疙瘩者,渐次焮肿红热,〔兴〕脓痛甚。红肿之外无晕者顺,有二晕者险,三、四晕者逆。肿发臑内或臑外红肿一枚,如桃如鸭、鹅卵者,名藕包毒。毒者,痈之轻证也。 臑痈、藕包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此痈毒发苗之处,若在臑者,属手三阴经,在臑外者,属手三阳经;随证用引经之药,必然获效。 外科卷下 臑部 鱼肚发 【方歌】鱼肚发如鱼肚形,青灵穴生心火凝,暴肿红活焮热痛,痈疽治法即成功。 【注】此证生于臑之后垂肉处,属心经青灵穴,由火毒凝结而成。暴肿色赤,焮热疼痛,形如鱼肚。肿、溃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其引经之药,惟在临证加之。 外科卷下 臑部 石榴疽 【方歌】石榴疽起肘尖上,粟疱根开坚肿疼,破翻如榴寒热甚,三焦相火与湿凝。 【注】此证生于肘尖上寸余,属三焦经天井穴。初起黄粟小疱,根脚使觉开大,色红焮肿,坚硬疼痛,肿如覆盅,破翻如榴,寒热如疟。由三焦相火,与外湿相搏而成。初起宜蟾酥丸汗之,外以艾炙九壮,贴蟾酥饼,用万应膏 盖之。焮肿处敷冲和膏,服菊花清燥汤;烦躁热甚者,服护心散。九日后作稠脓,痛减喜食,表里证俱退者顺,反此者逆。破后用菊花蕊煎汤洗之,次以菊花烧灰存性,加轻粉少许兑匀,敷之神效。至透脓、脱腐、生肌时,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菊花清燥汤 组成:甘菊花(二钱)当归生地白芍(酒炒) 川芎知母贝母(去心,研)地骨皮麦冬(去心,各一钱)柴胡黄芩升麻犀角(镑)甘草(生,各五分) 竹叶二十片,灯心二十寸,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方歌】菊花清燥石榴疽,肿硬焮红痛可医,四物柴芩知贝草,升麻地骨麦冬犀。 又方:蟾酥丸、蟾酥饼(即蟾酥丸料捏成饼。见疔疮门) 万应膏(见溃疡门) 冲和膏、护心散(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臑部 肘痈 【方歌】肘痈发于肘围绕,高肿焮热赤红疼,心肺稽留风邪火,势小为疖大为痈。 【注】此证生于肘之围绕,暴风高肿,焮热,色红,疼痛,由心肺风火之邪,稽留凝滞而成。形势小者为疖毒,形势大者为痈。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白芷升麻汤清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将溃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白芷升麻汤 组成:黄芩(半生、半酒炒)连翘(去心,二钱) 黄耆(三钱)白芷(八分) 升麻桔梗(各五分) 红花(酒洗)甘草(炙,各三分) 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热服。 【方歌】白芷升麻医肿痛,解热除烦托肘痈,芩翘桔梗红花草,黄耆酒水各一钟。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臂部 臂痈(附疽) 【方歌】臂痈臂疽绕臂生,平紫硬疽红肿痈,荣卫风邪逆肉理,甚则拳缩彻骨疼。 【注】此证生臂外侧,属三阳经;臂里侧,属三阴经。高肿红活,焮痛溃速者为痈;平陷紫暗,坚硬木痛,溃迟者为疽。俱由荣卫不周,感受风邪,逆于肉理而成。初起形如粟粒,憎寒壮热,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焮痛烦热,宜服白芷升麻汤消之;脓势将成,宜服托里透脓汤,脓热针之。若疽证木痛,无红无热,此属气血两虚,无论已溃、未溃,宜服十全大补汤托之。溃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若拳缩筋不能舒,疼痛彻骨者,系溃深伤脉也,属逆。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白芷升麻汤(见臑部肘痈)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臂部 腕痈 【方歌】腕痈三阳风火凝,手腕背面结痈形,高肿速溃顺易治,腐烂露骨逆难功。 【注】此证生于手腕背面,属手三阳经,由风火凝结而成。高肿红活,在十四日溃破脓出痛减者,顺而易治;手腕乃皮肉浇薄之处,若迁延日久不溃,或漫肿平塌,既溃腐烂露骨者逆,难于收功。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外用太乙紫金锭敷之。脓成将溃,即按痈疽肿疡、溃疡门治法。 方剂:荆防散毒散(见项部脑疽) 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 外科卷下 臂部 兑疽 【方歌】兑疽生腕动脉间,坚硬漫肿兑骨边,痛彻手膊为险证,本属肺经穴太渊。 【注】此证生于手腕里面,横纹前稍动脉之间,兑骨里侧,属肺经太渊穴,由忧思气滞风火结成。坚硬漫肿,疼痛彻骨,手膊不能转动。此动脉处,乃肺经门户,若发此疽,或溃深大泄肺气,最为险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外科卷下 臂部 穿骨疽 【方歌】穿骨疽生间使穴,掌后三寸包络经,坚硬漫肿因蕴热,毒盛溃深穿骨疼。 【注】此证生于间使穴,处在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陷中,属包络经,蕴热凝结而成。初起如粟,渐增坚硬,漫肿微红,〔兴〕热疼痛,应期速溃者顺;若溃破迟缓,脓毒溃穿骨缝,从臂外侧出脓者险。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外科卷下 臂部 骨蝼疽 【方歌】骨蝼疽生臂外廉,经属阳明忧怒缠,疮疼根束多善顺,紫晕腐串七恶难。 【注】此证生于臂外侧前廉,大骨之后,属手阳明大肠,由忧郁暴怒凝结而成。初如粟豆,旬日大如桃李,肿硬疼痛,疮根收束,多见五善之证者顺;若紫晕开大,腐烂斑点,串通肌肉,抽搐拘急,多见七恶之证者逆。始终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外科卷下 臂部 蝼蛄串 【方歌】蝼蛄串生臂内中,患伤脾气包络凝,筋骨如中流矢痛,内溃串孔似漏形。 【注】此证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滞郁不舒,凝结而成。此患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虚证悉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起宜服逍遥散,外敷太乙紫金锭;次服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二三。溃,按痈疽溃疡治法,若投药不效者属逆。 方剂: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 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 人参养荣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手发背 【方歌】手发背初芒刺形,三阳风火与湿凝,坚硬溃伤筋骨险,高肿速溃易收功。 【注】此证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由风火与湿凝滞而成。初起形如芒刺,渐觉疼痛,高肿红活,焮热溃速为痈;若漫肿坚硬,无红无热,溃迟为疽。其证无论形势大小,但溃深露筋骨者难痊。初俱宜服羌活散汗之,次服内疏黄连汤清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羌活散 组成:羌活当归(各二钱) 独活乌药威灵仙(各一钱五分)升麻前胡荆芥桔梗(各一钱)甘草(生,五分) 肉桂(三分) 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远服。 【方歌】羌活散医手发背,除湿发汗把风追,升麻前独荆归草,乌药威灵桔桂随。 又方: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掌心毒 【方歌】掌心毒生赤肿疼,经属包络积热成,偏于掌边名穿掌,初宜发汗次宜清。 【注】此证生于手掌心,赤肿疼痛,属包络经劳宫穴,积热而成。若偏于掌边,名穿掌毒,一名穿埂毒,又名鹚痈。 初起治同手发背,其余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虎口疽(附合谷疔) 【方歌】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 【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擘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若初起黄粟小疱,痒热焮痛,根深有红在线攻腋内,即名合谷疔。无论疔、疽,初俱宜羌活散汗之,内疏黄连汤清之,疽证脓热针之,余治法按痈疽肿疡、溃疡门。疔证于初起,将疔根挑去,有红丝者,当红丝尽处,用针砭断。其余治法俱按疔门。 方剂:羌活散(见手发背)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病〔虾〕 【方歌】病〔虾〕每在手背生,形势如〔虾〕赤肿疼,内宜消毒外汤洗,手三阳经热毒成。 【注】此证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形势如〔虾〕,高埂赤肿疼痛,初宜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香油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即消。如高埂不消,再用蟾酥饼贴之,外用巴膏盖之,以腐尽埂子,次敷生肌散,仍用膏盖收敛。 方剂:黄连消毒饮(见头部百会疽) 蟾酥饼(即蟾酥丸作饼。见疔疮门) 巴膏、生肌散(俱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手丫发 【方歌】手丫发生手指岐,湿火凝结本于脾,初粟渐豆焮热痛,内外治法按疔医。 【注】此证生于手丫岐骨缝间,除大指合谷穴,其余指丫生患,即名手丫发。本于脾经湿火凝结而成。初起如粟色红,渐大如豆,焮热疼痛。溃后疼痛不止者,俟脓塞脱出,其痛方止。内外治法俱按疔证门。 外科卷下 手部 调疽 【方歌】调疽大指肺热生,如粟如李青紫疼,六日刺出脓血吉,黑腐延蔓断指凶。 【注】此证生于手大指,由肺经积热而成。初如粟豆,渐肿如李,青紫麻木,痒痛彻心。六日刺破,出稠脓鲜血者吉,出黑血者险。初服麦灵丹汗之,次服仙方活命饮,外敷白锭子。其余内外治法,俱同痈疽肿疡、溃疡门。若黑腐延蔓不痛者,名断指,属逆。治法与足部脱疽同。 方剂:麦灵丹、仙方活命饮、白锭子(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手部 蛇头疔、天蛇毒 【方歌】蛇头疔疱紫硬疼,天蛇毒疼闷肿红,二证俱兼脾经火,看生何指辨专经。 【注】此二证俱生于手指顶尖。夫手指虽各有专经,然俱兼脾经火毒而成。蛇头疔自筋骨发出,根深毒重,初起小疱,色紫疼痛,坚硬如钉,初宜服蟾酥丸汗之,外敷雄黄散。天蛇毒自肌肉发出,其毒稍轻,初起闷肿无头,色红,痛如火燎,初宜服蟾酥丸汗之,外敷雄黄牡蛎散。 二证脓势将成,俱服仙方活命饮,脓熟开之,外贴琥珀膏煨脓生肌治之,虚不能敛者补之。但手指系皮肉浇薄之处,不宜灸法,亦不宜开早。若误灸、开早,以致皮裂努肉翻出,疼痛倍增者,不能速愈,慎之。 手指经络图歌俱见首卷。 方剂:雄黄散 组成:明雄黄(二钱)轻粉(五分) 蟾酥(二分)冰片(一分) 共研细末,新汲水调浓,重汤炖温,敷于患指,用薄纸盖之,日换三、四次。 【方歌】雄黄散治蛇头疔,紫痛根坚火毒攻,冰片蟾酥轻粉末,汲水调涂用纸封。 又方:雄黄牡蛎散 组成:牡蛎(〔火段〕,四钱)明雄黄(二钱) 另研细,共和一处,再研匀,加蜜水调浓,重汤炖温,涂于患指,能止疼痛,日用五、六次。 【方歌】雄黄牡蛎天蛇毒,指头焮红闷肿疼,二味细研加蜜水,调敷止痛效又灵。 又方:蟾酥丸(见疔疮门)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内) 外科卷下 手部 蛇眼疔、蛇背疔、蛀节疔、蛇腹疔、泥鳅疽 【方歌】蛇眼疔在甲旁生,甲后名为蛇背疔,蛀节疔生中节骨,蛇腹指内鱼肚形,泥鳅疽生遍指肿,牵引肘臂热焮疼,看生何指分经络,总由脏腑火毒成。 【注】此证有五:如蛇眼疔生于指甲两旁,形于豆粒色紫,半含半露,硬似铁钉;蛇背疔生于指甲根后,形如半枣,色赤胖肿;蛀节疔又名蛇节疔,生于中节,绕指俱肿,其色或黄或紫;蛇腹疔又名鱼肚疔,生于指中节前面,肿如鱼肚,色赤疼痛;泥鳅疽一指通肿,色紫,形如泥鳅,焮热痛连肘臂。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外敷雄黄散,次服仙方活便饮,脓熟开之,贴琥珀膏煨脓生肌;虚不能敛者补之。但此五证,总不外乎火毒凝结而成。 至于属何经脏,临证看生何指以辨之。 手指经络,各详注首卷。 方剂:蟾酥丸(见疔疮门) 雄黄散(见蛇头疔)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内) 外科卷下 手部 代指 【方歌】代指每生指甲身,先肿焮热痛应心,轻溃微脓重脱甲,经脉血热是其因。 【注】此证生于手指甲身内,由经脉血热凝结成。初起先肿焮热,疼痛应心,宜用甘草、朴硝各五钱,熬水浸洗即瘥。痛仍不止,三、四日后,指甲背面上微透一点黄白色,此系内脓已成,但无门溃出,急用线针在指甲身就脓近处捻一小孔,脓方得出,随手捏尽余脓,用黄连膏贴之易愈。或失治,或过敷凉药,以致肌肉寒凝,脓毒浸淫好肉,爪甲溃空,必然脱落,用琥珀膏贴之,一两月即愈。 方剂:黄连膏(见鼻部鼻疮)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内) 外科卷下 手部 蜣螂蛀 【方歌】蜣螂蛀由痰气凝,指节坚肿蝉肚形,初起不疼久方痛,溃久脓清痨病成。 【注】此证多生于体虚人手指骨节,由湿痰、寒气凝滞而成。 初起不红不热不痛,渐次肿坚,形如蝉肚,屈伸艰难,日久方知木痛。初肿时,宜先服六君子汤益气、除湿、化痰;外以离宫锭姜汁磨敷,或兼阳燧锭于坚痛处灸之自消。若失于调治,肿处渐渐腐烂,肿如溃水,淋沥不已,肿仍不消。然在骨节之处,溃久大泄气血,每成疮痨之证。宜豫服人参养荣汤补之,外贴蟾酥饼子,陀僧膏盖之。遇壮年人,如法治之可愈;若年老及虚嬴之人,不能收功。 方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减去藿香、砂仁。见肿疡门) 离宫锭(见肿疡门) 阳燧锭(见首卷烙法) 人参养荣汤、蛇僧膏(见溃疡门) 蟾酥饼(见疔疮门) 外科卷下 手部 瘑疮 【方歌】瘑疡每发指掌中,两手对生茱萸形,风湿痒痛津汁水,时好时发久生虫。 【注】此证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肤腠而成,以润肌膏擦之。若日久不愈,其痒倍增,内必生虫,治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擦之甚效。忌动风、鸡鹅、鱼腥等物。 方剂:藜芦膏 组成:藜芦苦参(各一两) 猪脂油八两,将二味炸枯,滤去渣;入松香一两溶化开,离火,再加枯矾末、雄黄末各一两。搅匀,候温涂之,以痊为度。 【方歌】藜芦膏用苦参良,脂油炸滤入松香,再加枯矾雄黄搅,杀虫止痒抹瘑疮。 又方:润肌膏(见头部白屑风) 外科卷下 手部 狐尿刺 【方歌】狐尿刺生手足间,闷肿焮痛红紫斑,螳螂精尿流积毒,误触肌肤痛不眠。 【注】此证《大成》书名狐狸刺,《外台》、《总录》二书名狐尿刺。由螳螂盛暑交媾,精汁染于诸物,干久有毒,人手足误触之,则成此患。初起红紫斑点,肌肤干燥,闷肿焮痛,不眠,十日后腐开,疮口日宽。内宜服黄连解毒汤,外以蒲公英连根浓煎温洗,若得鲜蒲公英,捣汁涂患处更佳。盖螳螂又名野狐鼻涕,此证取名,盖本于此。将溃治法,按痈疽肿疡门。 方剂:黄连解毒汤(见部黑疔) 外科卷下 手部 鹅掌风 【方歌】鹅掌风生掌心间,皮肤燥裂紫白斑,杨梅余毒血燥热,兼受风毒凝滞源。 【注】此证生于掌心,由生杨梅余毒未尽,又兼血燥,复受风毒,凝滞而成。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外用二矾散洗之,三油膏擦之,内用袪风地黄丸料,加土茯苓、白鲜皮、当归为佐,作丸服之甚效。若年久成癣,难愈。又有不因杨梅后,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而成。宜服袪风地黄丸,外用润肌膏,久久擦之即愈。 方剂:袪风地黄丸 组成:生地熟地(各四两) 白蒺藜川牛膝(酒洗,各三两) 知母黄柏枸杞子(各二两)菟丝子(酒制) 独活(各一两) 共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夏月淡盐汤送下。 【方歌】袪风地黄除血热,鹅掌风生服即瘥,知柏蒺藜牛膝菟,独杞同研炼蜜和。 又方:二矾散 组成:白矾皂矾(各四两) 茶儿(五钱)侧柏叶(八两) 水十碗,煎数滚听用。先以桐油搽患处,再用纸捻桐油浸透,火点向患处熏片时,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木桶内,手架桶上,以布将手连桶口盖严,汤气熏手勿令泄气。待微热,将汤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即愈。 七日切不可见水。 【方歌】二矾掌起紫白斑,矾与儿茶柏叶煎,先以桐油搽患处,油捻燃熏后洗痊。 又方:三油膏 组成:牛油柏油香油银朱(各一钱) 官粉麝香(研细,各二钱) 将三油共合火化,入黄蜡一两,溶化尽,离火;再入朱、麝、官粉等末,搅匀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滋润为度。 【方歌】三油膏润鹅掌风,初斑渐裂燥痒攻,牛柏香油朱粉麝,蜡熬擦患火上烘。 又方:润肌膏(见头部白屑风) 外科卷下 下部 悬痈 【方歌】悬痈毒生会阴穴,初如莲子渐如桃,三阴亏损湿热郁,溃久成漏为疮劳。 【注】此证一名骑马痈,生于篡间,系前阴之后,后阴之前屏翳穴,即会阴穴,系任脉经首穴也。初生如莲子,微痒多痛,日久焮肿,形如桃李。由三阴亏损,兼忧思气结,湿热壅滞而成。其色红作脓欲溃,若破后溃深,久则成漏,以致沥尽气血,变为疮劳。初起气壮实,尚未成脓,小水涩滞者,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稍虚者,仙方 活命饮利去湿热,如法治之,遇十证可消三四。如十余日后,肿势已成,不能内消,宜服托里消毒散,或托里透脓汤自破;如不破,肿高、光亮、胀痛者,用卧针开之,秽脓一出,其肿全消者顺。朝服六味地黄丸,午服十全大补汤,温补滋阴。又有过食膏梁厚味,气实者初服龙胆泻肝汤,溃服滋阳八物汤。又有房劳过度,嬴弱者,初服八珍汤,溃服十全大补汤,脾虚不食六君子汤 。日久成漏者,国老膏化汤送服琥珀蜡矾丸。外治法按痈疽溃疡门。当戒房劳、怒气、鱼腥发物,慎重调理。 方剂:九龙丹 组成:木香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巴豆(不去油) 等分为末,生蜜调成一块,磁盒收贮。临用时旋丸 豌豆大,每服九丸,空心热酒一杯送下。行四、五次,方食稀粥;肿甚者,间日再用一服自消。 【方歌】九龙丹医悬痈毒,初起气实脓未成,木香乳没儿茶竭,巴豆蜜丸酒服灵。 又方:滋阳八物汤 组成:当归生地黄白芍药(酒炒)川芎丹皮花粉(各一钱) 泽泻(五钱)甘草节(一钱) 水二钟,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大便秘者,加蜜炒大黄一钱。 【方歌】滋阴八物过膏梁,悬痈已溃服此方,四物丹皮花粉泻,草节便秘加大黄。 又方:仙方活命饮、琥珀蜡矾丸、托里消毒散(俱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 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六君子汤(即香砂六君子汤减去藿香、砂仁。俱见溃疡门) 龙胆泻肝汤(见腰部缠腰火丹) 国老膏(见背部丹发毒) 外科卷下 下部 穿裆发 【方歌】穿裆毒发会阴前,忧思劳伤湿郁源,焮痛红顺塌陷逆,腐深漏溺收敛难。 【注】此证生于会阴穴之前,肾囊之后。由忧思、劳伤、湿郁凝结而成。初起如粟,渐生红亮焮痛,溃出稠脓者顺;若起如椒子,黑焦陷于皮肉之内,漫肿紫暗,并无焮热,痛连睾丸及腰背肛门者逆。此系皮囊空处,凡生毒患,宜速溃根浅;但遇根深迟溃,腐伤尿管,漏溺不能收敛者至险。内治按悬痈,外治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外科卷下 下部 跨马痈 【方歌】跨马痈生肾囊旁,重坠肝肾火湿伤,红肿焮痛宜速溃,初清托里勿寒凉。 【注】此证一名骗马坠,生于肾囊之旁,大腿根里侧,股缝夹空中。由肝、肾湿火结滞而成。初如豆粒,渐渐肿如鹅卵,陨坠壅重,色红焮痛,暴起高肿,速溃稠脓者顺;若漫肿平塌,微热微红,溃出稀脓者险,多成串皮漏证。此处乃至阴之下,医治不可过用寒凉。初宜服仙方活命饮之,次服托里透脓汤。既溃之后,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下部 便毒 【方歌】便毒生于腿缝间,忍精瘀血怒伤肝,坚硬木痛寒热作,初汗次下灸之痊。 【注】此证又名血疝,又名便痈,无论男女,皆可以生。发于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纹缝中,经属肝、肾。由强力房劳,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留,聚于中途,壅遏而成;或为暴怒伤肝,气滞血凝而发。初如杏核,渐如鹅卵,坚硬木痛,微热不红,令人寒热往来,宜荆防败毒散汗之;若烦躁作渴气郁者,宜山甲内消散以消解之;若过于坚硬大痛者,宜红花散瘀汤舒通之。前药用之不应者,宜九龙丹攻之;若无痛无热,则不可攻下,宜阳燧锭日灸五、七壮,以或软、或消、或溃为止。脓势将成,不可强消,宜黄耆内托散托之;甚虚者,托里透脓汤。既溃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 ,因证用之。外用五色灵药撒之,化腐煨脓;兼琥珀膏 、万应膏贴之,生肌敛口。斯证溃后,即名鱼口。因生于折纹缝中,其疮口溃大,身立则口必合,身屈则口必张,形如鱼口开合之状,故有鱼口之名。但此毒系忍精不泄,及怒气伤肝而成。至于生杨梅而兼有便毒者,另详注于杨梅门。 方剂:红花散瘀汤 组成:红花当归尾皂刺(各一钱)生军(三钱) 连翘(去心)苏木穿山甲(炙研)石决明僵蚕(炒)乳香贝母(去心,研,各一钱)黑牵牛(二钱) 酒、水各一钟,煎八分,空心服;行五、六次,方 食稀粥补之。 【方歌】红花散瘀消坚硬,便毒初起肿痛添,归刺军翘苏木甲,石决僵蚕乳贝牵。 又方:黄耆内托散 组成:黄耆(二钱)白术(土炒,一钱) 当归川芎(各二钱) 金银花皂刺天花粉(各一钱)泽泻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黄耆内托医便毒,肿盛不消托溃良,白术归芎银皂刺,天花泻草刀同劻。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山甲内消散(见腹部中脘疽) 九龙丹(见前悬痈) 阳燧锭(见卷首烙法)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五色灵药、万应膏 (俱见肿疡门)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 外科卷下 下部 疳疮 【方歌】疳疮统名有三原,欲火未遂溲淋难,房术涂药癗痒紫,光亮赤肿梅毒愆。 【注】此证统名疳疮,又名妒精疮,生于前阴。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主督脉经络,循阴器合篡间。又云:肾开窍于二阴,是疮生于此,属肝、督、肾三经也,其名异而形殊。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蛀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遍溃者,名蜡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鸡〔月登〕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微脓出者,名旋根疳;生杨梅时,或误用熏、搽等药,以致腐烂如臼者,名杨梅疳;又有生杨梅时,服轻粉、水银打成劫药,以致便溺尿管内刺痛者,名杨梅内疳。诸疳原由有三:一由男子欲念萌动,淫火猖狂,未经发泄,以致败精浊血,留滞中途结而为肿;初起必先淋漓溲溺涩痛,次流黄浊败精,阳物渐损,茎则肿痛腐烂,治当疏利肝、肾邪火,以八正散、清肝导滞汤主之。一由房术热药,涂抹玉茎,洗擦阴器,侥幸不衰,久顿不泄,以致火郁结肿,初起阳物痒痛坚硬,渐生疙瘩,色紫腐烂,血水淋漓,不时兴举,治当泄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芦荟丸主之。一由娼家妇人阴器,瘀精浊气未净,辄与交媾,以致淫精传染梅毒,初起皮肿红亮,甚如水晶,破流腥水,麻痒时发,肿痛日增,治当解毒,以龙胆泻肝汤主之,次服二子消毒散,外通用大豆甘草汤洗之;红肿热痛,以鲤鱼胆汁敷之;损破腐烂,以凤衣散、旱螺散、珍珠散、银粉散、回春脱疳散,因证敷之。惟杨梅疳与杨梅内疳二证,多服五宝散甚效。 方剂:八正散 组成:扁蓄生军(各一钱) 滑石(二钱)瞿麦甘草(生)车前子栀子木通(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八正散清积火盛,小水作淋结肿疼,扁蓄军滑瞿麦草,车前栀子木通灵。 又方:清肝导滞汤 组成:扁蓄(四钱)滑石(二钱) 甘草(生,一钱)大黄(便秘者用,二钱) 瞿麦(三钱) 水二钟,灯心五十寸,煎八分,空心服。 【方歌】清肝导滞清肝热,玉茎肿疼小水涩,扁蓄滑石草大黄,灯心瞿麦服通彻。 又方:二子消毒散 组成:土茯苓(八两)猪脂(切碎,二两) 杏仁(炒,去皮、尖)僵蚕(炒) 蝉蜕(各七个)牛膝荆芥防风(各一钱) 皂角子(七个)金银花(三钱) 肥皂子(七个)猪牙皂角(一条) 水八碗,煎三碗,作三次服;如结毒服三七日自愈。 袖口疳,加黄柏一钱,肥皂子倍之。杨梅疳,加薏苡仁、皂刺各一钱,侧柏叶、绿豆、糯米各三钱。杨梅内疳,加海金沙、五加皮、白丑各一钱五分。 【方歌】二子消毒梅毒疳,上苓猪脂杏僵蚕,蝉膝荆防皂角子,银花肥皂猪牙煎。 又方:大豆甘草汤 组成:黑豆(一合)甘草(生,一两) 赤皮葱(三茎)槐条(六十寸) 水煎浓,澄汤候温,日洗二次。 【方歌】大豆甘草汤神方,诸般疳证洗之良,止痒消疼能解毒,赤葱槐条共熬汤。 又方:凤衣散 组成:凤凰衣(鸡抱卵壳,一钱)轻粉(四分) 冰片(二分)黄丹(一钱) 共研细末,鸭蛋清调敷,或干撒亦可。 【方歌】凤衣散能敷溃疳,轻粉冰片共黄丹,化腐生肌兼止痒,鸭蛋清调痛即安。 又方:旱螺散 组成:白田螺壳(〔火段〕,三钱)轻粉(一钱) 冰片麝香(各三分) 共研细末,香油调敷。 【方歌】旱螺散用易生肌,溃疳痒痛俱可医,〔火段〕螺壳与轻冰麝,香油调敷去腐宜。 又方:珍珠散 组成:珍珠黄连(末) 黄柏(末)定粉轻粉象牙(末) 五倍子(炒)儿茶没药乳香(各等分) 共研极细末,先以米泔水洗患处,再撒此药甚效。 【方歌】珍珠散治下疳疮,清热除瘀脱腐强,连柏儿茶轻定粉,五倍象牙没乳香。 又方:银粉散 组成:上好锡六钱,火化开,入朱砂末二钱,搅炒砂枯,去砂留锡;再化开,投水银一两和匀,倾出听用。定粉一两研极细,铺绵纸上,卷成一条,一头点火,煨至纸尽为度;吹去纸灰,用粉同前锡汞,再加轻粉一两,共合一处,研成极细末。先以甘草汤淋洗患处,拭干随撒。此药能生肌、止痛、收敛甚效。 【方歌】银粉散医疳腐蚀,茎损梅毒烂皆施,锡炒朱砂水银入,定轻二粉对研之。 又方:回春脱疳散 组成:黑铅五钱火化开,投水银二钱五分,研不见星为度;再加寒水石三钱五分,轻粉二钱五分,硼砂一钱,共研细末。先以葱、艾、花椒,煎汤洗患处,再撒此药。 【方歌】回春散先化黑铅,次下水银要细研,寒水硼砂轻粉入,下疳蚀烂撒之痊。 又方:五宝散 组成:石钟乳(如乳头下垂,敲破易碎似蜻蜓翅者方真,四钱) 朱砂(一钱) 珍珠(豆腐内煮半柱香时取出,二钱) 冰片(一钱)琥珀(二钱) 各研极细,和一处再研数百转,磁罐密收;用药二钱,加飞罗面八钱,再研和匀。每用土茯苓一斤,水八碗,煎至五碗,滤去渣,作五次,每次加五宝散一分和匀。量病上下服,日用十次;如鼻子腐烂,每日土茯苓内加辛夷三钱煎服,引药上行。忌食海腥、牛、羊、鹅肉、火酒、煎炒、房事等件。 【方歌】五宝散朱钟乳珍,冰珀飞罗面细匀,杨梅疳疮结毒证,土苓汤调服最神。 又方:黄连解毒汤(见耳部黑疔) 芦荟丸(见齿部牙衄) 龙胆泻肝汤(见腰部缠腰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