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卷下 腹部 少腹疽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6070更新时间:23/03/02 13:34:39
【方歌】少腹疽生脐下边,证由七情火郁缠,高肿红疼牵背易,漫硬陷腐水脓难。
【注】此证由七情火痈而生。每发于气海、丹田、关元三穴。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皆属任脉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少腹疽。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稠脓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溃腐烂,脓稀如水者难治。凡遇此证初起,急用艾灸肿顶,七壮至三七壮,以痛痒通彻为度,宜服仙方活命饮。气实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内疏黄连汤通利之;老弱之人,宜服内补十宣散,令其速溃,若溃迟恐透内膜。外治法同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俱见肿疡门)
内补十宣散(见胸部〔其〕历痈)
外科卷下 腹部 腹皮痈
【方歌】腹皮痈生腹皮内,皮里膜外肿隐疼,腹痛不止脓成候,证由膏梁郁火生。
【注】此证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疼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关脉见沈数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梁火郁而成。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凡下之后,腹痛不止,脓将成也,急用托里透脓汤。溃后与痈疽溃疡门治法相同。
不可过用克伐之剂,若希图消散,过伤胃气,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立见危亡矣。
方剂: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腹部 缓疽
【方歌】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者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卢巴温补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外科卷下 腋部 腋痈
【方歌】腋痈暴肿生腋间,肿硬焮赤痛热寒,肝脾血热兼忿怒,初宜清解溃补痊。
【注】此证一名夹肢痈,发于腋际,即俗名胳肢窝也,属肝脾血热兼忿怒而成。初起暴肿焮硬,色赤疼痛,身发寒热,难消必欲作脓。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疼痛日增,宜服透脓散加金银花、甘草节、桔梗;脓胀痛者针之。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此证首尾忌用寒凉。中年易愈,老弱之人难痊。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冲和膏、透脓散(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腋部 腋疽
【方歌】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忧气血凝,漫肿坚硬宜蒜灸,日久红热溃先疼。
【注】此证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胳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
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初宜艾壮隔蒜片灸法,内服柴胡清肝汤加乌药消之;虚弱之人,宜服香贝养荣汤,外用乌龙膏敷之。早治或有全消者,迟则脓成,宜服托里透脓汤;脓胀痛者,针之;脓出痛减,随患者虚实补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此证初终,内外治法,禁用寒凉。中年易愈,衰老难痊。
方剂: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
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
乌龙膏(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腋部 黯疔
【方歌】黯疔藏于腋下生,肝脾火毒痒而疼,寒热拘急色紫黑,急按疔门治即宁。
【注】此证生于腋下,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坚硬势若钉头,痒而且痛,寒热往来,四肢拘急,其色紫黑,烦躁作呕,痛引半身,宜服麦灵丹。其次内外急按疔门治之即愈。
方剂:麦灵丹(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肋部 肋疽
【方歌】肋疽始发属肝经,火毒郁怒结肿形,紫痛梅李甚如碗,急宜针砭免内攻。
【注】此证一名夹荧疽,生于肋条骨间,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初如梅李,渐大如盅,色紫焮痛,连及肩肘。患在左,痛牵右肋,患在右,痛牵左肋。二十一日之内,脓溃稠粘者顺;届期不溃,既溃出清水者逆。初肿急宜磁针砭出紫血,庶免毒气攻里;砭后赤肿痛甚,烦躁脉实作呕,为有余之证,宜服双解贵金丸下之;肿硬不溃,宜服透脓散;脉弱作呕此胃虚也,宜服香砂六君子汤
补之。亦有痛伤胃气而作呕者,即同胃虚治之;若感受寒邪,及偶触秽气而作呕者,虽肿时尤宜壮胃助气为主。盖肿时作呕,因毒气内侵者十有一二,停饮内伤者十有八九,惟医人临证详辨之。脓熟用卧针开之,余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双解贵金丸、透脓散(俱见肿疡门)
香砂六君子汤(溃疡门)
外科卷下 肋部 渊疽
【方歌】渊疽肝胆忧恚成,生于肋下硬肿疼,溃破有声内膜透,未溃当服护膜灵。
【注】此证因忧恚太过,以致肝胆两伤而成。生于肋下,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得稠白脓者顺,如豆浆水者险。疮口有声,似乎儿啼,此属内膜透也。即于阳陵泉穴,灸二七壮,其声即止,穴在膝膑骨外〔月廉〕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际,多服护膜散,可免透膜之患。
方剂:护膜散
组成:白蜡白芨(各等分)
共研细末,轻剂一钱,中剂二钱,大剂三钱,黄酒调服,米汤亦可。
【方歌】护膜散内二味药,白蜡白芨为细末,或酒或以米汤调,将脓预服不透膜。
外科卷下 肋部 内发丹毒
【方歌】丹毒肝脾热极生,肋上腰胯赤霞形,急宜砭出紫黑血,呕哕昏胀毒内攻。
【注】此证由肝、脾二经,热极生风所致,生于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步如云,痛如火燎。急向赤肿周围,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片贴之(羊肉片亦可),其毒即可减半。初服双解贵金丸汗之,次服化斑解毒汤,投方
应病者顺;若呕哕昏溃,胸腹〔月真〕胀,遍身青紫者,则为毒气内攻属逆。
方剂:化斑解毒汤
组成:升麻石膏
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
人中黄黄连知母黑参(各一钱)
竹叶二十片,水一钟,煎八分服。
【方歌】化斑解毒热生风,致发丹毒云片红,升膏翘蒡中黄等,黄连知母黑参同。
又方: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
外科卷下 肋部 胁痈(附:疽)
【方歌】胁痈焮红高肿疼,疽坚塌漫冷不红,皆属肝胆怒火结,迟溃败浆冷虚凶。
【注】此证生于软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痈疽二证,皆由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于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红,焮痛,高肿,二七溃破,脓稠为痈。若坚硬平塌,漫肿木痛,不红不热,月余溃破稀脓为疽。若失治,届期不消,攻击成脓,肿如鼓胀,破出败浆,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开之;已溃,以排余脓、补气血为要。余按痈疽溃疡门治法。投补不应者,难治。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外科卷下 内痈部 肺痈
【方歌】肺痈肺热复伤风,肺脏生痈隐痛胸,状若伤寒燥欬甚,稠浊痰涎腥臭脓。未溃射干麻黄汗,壅不得卧葶苈攻,溃后脓稠能食吉,脓清兼血不食凶。
【注】此证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振寒脉数,状类伤寒,咽躁不渴,欬而喘满,唾稠粘黄痰,兼臭秽脓血也。治之者于未溃时,乘脓未成,风郁于表者,法宜疏散,用射干麻黄汤以汗之。如气壅喘满,身不得卧者,急服葶苈大枣汤以泻之;如欬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若吐脓腥臭,形如米粥者,宜桔梗汤以排余脓;若吐脓腥臭,欬而胸满者,宜外台桔梗白散,以开瘀塞;若咯吐脓血,兼午后身热烦躁,宜金鲤汤主之,兼饮童便。若溃后胸膈胁肋,隐痛不止,口燥咽干,烦闷多渴,自汗盗汗,眠卧不得,欬吐稠痰腥臭,此系痈脓不尽,而兼里虚,宜宁肺桔梗汤主之;若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欬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此属肺痈溃处未敛,宜紫苑茸汤清补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若痈脓溃后,欬嗽无休,脓痰不尽,形气虚赢者,宜清金宁肺丸主之。凡治此证,惟以身温脉细,脓血交粘,痰色鲜明,饮食甘美,脓血渐止便润者为吉;若手掌皮粗,溃后六脉洪数,气急颧红,污脓白血,懒食及大便结燥者为凶。
中府穴又名肺募,在乳上第三根肋骨间。
方剂: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十三枚或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
水煎温服。
【方歌】射干麻黄欬上气,肺痈喉中水鸡声,射麻生姜辛苑夏,五味大枣并款冬。
又方:葶苈大枣汤
组成:苦葶苈(轻者五钱,重者一两)
大枣(去核,轻者五枚,重者十枚)
以水三钟,煎至一钟,服之。
【方歌】葶苈大枣治肺壅,欬不得卧有痈脓,葶苈苦寒泻实热,佐枣之甘和胃经。
又方:千金苇茎汤
组成:苇茎(二升)薏苡仁(炒)
瓜瓣(即冬瓜仁,各半升) 桃仁(去皮、尖、炒、研,五十粒)
水煎服。
【方歌】千金苇茎肺痈欬,微热烦满吐败浊,皮肤甲错宜苇茎,薏以桃仁瓜辨合。
又方:桔梗汤
组成:苦桔梗(一两)甘草(生,二两)
水煎服。
【方歌】桔梗汤用排余脓,肺痈吐脓米粥形,清热解毒须甘草,开湜肺气桔梗功。
又方:外台桔梗白散
组成:苦桔梗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熬,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方歌】外台桔梗白散方,肺痈便秘服之良,桔梗贝母与巴豆,药微方大功速强。
又方:金鲤汤
组成:金色活鲤鱼(约四两重,一尾)贝母(二钱)
先将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用贝母细末掺在鱼肚内,线扎之,用上白童子便半大碗,将鱼浸童便内,重汤炖煮,鱼眼突出为度;少顷取出,去鳞骨,取净肉,浸入童便内,炖热。肉与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尽一枚,其功效甚捷。
【方歌】金鲤汤中效罕稀,法同贝母活鲤鱼,童使浸鱼重汤炖,肺痈烦热善能医。
又方:宁肺桔梗汤
组成:苦桔梗贝母(去心)
当归栝蒌仁(研)
生黄耆枳壳(麸炒)
甘草节桑白皮(炒)
防己百合(去心)
薏苡(炒,各八分)五味子地骨皮知母(生)
杏仁(炒,研)苦葶苈(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欬甚倍加百合。身热加柴胡、黄芩。大便不利,加蜜炙大黄一钱。小水涩滞,加灯心、木通。烦躁痰血加白茅根。胸痛加人参、白芷。
【方歌】宁肺桔梗肺痈耆,归蒌贝壳甘桑皮,防己百合葶五味,杏知苡仁地骨宜。
又方:紫苑茸汤
组成:紫苑茸犀角(末)
甘草(炙)人参(各五分)
桑叶(用经霜者)款冬花百合(去心)杏仁(炒,研)
阿胶(便润炒用,便燥生用)贝母(去心)
半夏(制)蒲黄(生,各七分)
引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将犀角末调入,食后服。
【方歌】紫苑茸汤参犀角,款冬桑叶杏百合,阿胶甘夏贝蒲黄,专医肺痈不久卧。
又方:清金宁肺丸
组成:陈皮白茯苓苦桔梗贝母(去心)
人参黄芩(各五钱)
麦冬(去心)地骨皮银柴胡川芎白芍(炒)胡黄连(各六钱)
五味子天冬(去心)
生地(酒浸,捣膏)熟地(捣膏)
归身白术(炒,各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食远白滚汤送下。
【方歌】清金宁肺丸肺痈,陈苓桔贝参二冬,柴芩归芍黄连草,术味生熟地骨芎。
外科卷下 内痈部 大小肠痈
【方歌】大小肠痈因湿热,气滞瘀血注肠中,初服大黄行瘀滞,脓成薏苡牡丹平。
【注】此二证俱由湿热气滞,凝结而成。或努力瘀血,或产后败瘀蓄积,流注于大肠、小肠之中。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关元、天枢二穴隐痛微肿,按之腹内急痛,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小肠痈多小水涩滞,脉俱迟紧,此时痈脓未成,宜大黄汤下之;瘀血利尽,若小水闭涩,仍宜大黄汤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痈成日久不溃,身皮甲错,内无积聚,腹急腹痛,身无热而脉数者,系肠内阴冷,不能为脓,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若脉见洪数,肚脐高突,腹痛胀满不食,动转侧身则有水声,便淋刺痛者,痈脓已成,宜薏苡汤主之;腹濡而痛,少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汤治之;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此属气血俱虚,宜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耆、五味子敛而补之。患者转身动作,宜徐缓而勿惊,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内藏,腹痛牵阴,肠胃受伤,或致阴器紫黑腐烂,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衾帏多臭,烦躁不止,身热缢干,俱属逆证。
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方剂:大黄汤
组成:大黄(锉,炒)牡丹皮硝皮(研)芥子桃仁(炒,先以汤去皮、尖,双仁勿用)
上各等分,共锉碎,每用五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方歌】大黄汤善治肠痈,少腹坚痛脓未成,牡丹皮与大黄妙,芥子桃仁硝石灵。
又方:薏苡附子散
组成:附子(炮,二分)败酱(五分)
薏苡仁(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水当下。《三因》云:薏苡、附子同前,败酱用一两一分,每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方歌】薏苡附子散甲错,肠痈腹胀痛脉数,附子败酱薏苡仁,为末水煎空心服。
又方:薏苡汤 组成:薏苡仁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桃仁(泥,各二钱)
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方歌】薏苡汤治腹水声,肠痈便淋刺痛疼,牡丹皮栝括蒌子,还有桃仁薏苡仁。
又方:丹皮汤
组成:丹皮栝蒌仁(各一钱)
桃仁(泥)朴硝(各二钱)
大黄(五钱)
水二钟,煎一钟,去渣入硝,再煎数滚,不拘时服。
【方歌】丹皮汤疗肠痈证,腹濡而痛时下脓,硝黄丹蒌桃仁共,水煎服之有奇功。
又方:八珍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内痈部 胃痈
【方歌】胃痈中脘穴肿疼,不欬不嗽吐血脓,饮食之毒七情火,候治肠痈大法同。
【注】此证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欬嗽,咯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成痈。脉来沈数者,初服清胃射干汤下之;若脉涩滞者,瘀血也,宜服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成也,赤豆薏苡仁汤排之;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补之。其候证生死、治法,与大、小肠痈同。
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
方剂:清胃射干汤
组成:射干升麻犀角麦冬(去心)
元参大黄黄芩(各一钱)芒硝栀子竹叶(各五钱)
水煎服。
【方歌】清胃射干汤射干,升麻犀角麦冬全,参芩大黄芒硝等,竹叶山栀胃痈痊。
又方:赤豆薏苡仁汤
组成: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各等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赤豆薏苡汤最神,甘己赤豆薏苡仁,胃痈脓成脉洪数,二钟水煎服八分。
又方:丹皮汤(见大、小肠痈)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内痈部 脾痈
【方歌】脾痈湿热瘀血凝,章门穴肿兼隐疼,腹胀嗌干小水短,利下湿瘀补收功。
【注】此证始发章门穴,必隐疼微肿。由过食生冷,兼湿热,或瘀血郁滞脾经而成。令人腹胀,咽嗌干燥,小水短涩,初宜大黄汤、赤豆薏苡仁汤,二方合而用之,以攻滞郁。二便通利,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扶脾调理。顺逆看法与胃痈同。
章门穴又名脾募,在脐旁开六寸高上二寸。
又方:大黄汤(见大、小肠痈)
赤豆薏苡仁汤(见胃痈)
六君子汤(即香砂六君子汤去藿香、砂仁。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 内痈部 肝痈
【方歌】肝痈愤郁气逆成,期门穴肿更兼疼,卧惊胠满溺不利,清肝滋肾即成功。
【注】此证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胠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初服复元通气散
,次服柴胡清肝汤;痛胀已止,宜服六味地黄丸;脾虚食少,则佐以八珍汤,滋肾补脾,治之取效。禁用温补、针灸。
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上一寸半。
方剂:复元通气散(见肿疡门)
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
八珍汤(见溃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