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麻药类方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8734更新时间:23/03/02 13:34:38
方剂:琼酥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肿毒等疮,服之开针不痛。
组成:蟾酥(一钱)半夏(六分)
闹羊花(六分)胡椒(一钱八分)
川椒(一钱八分)荜拨(一钱)
川乌(一钱八分)
上七味,共为细末,每服半分,黄酒调服。如欲大开,加白酒药一丸。
【方歌】琼酥散是麻人药,开针不痛用蟾酥,荜拨闹羊生半夏,胡椒川椒与川乌。
又方:整骨麻药主治:此药开取箭头,服之不痛。
组成:麻黄胡茄子姜黄川乌草乌闹羊花(各等份)
上六味共为末,每服五分,茶、酒任下,欲解,用甘草煎汤,服之即苏。
【方歌】整骨麻药取箭头,不伤筋骨可无忧,麻黄姜黄胡茄子,川草乌与闹羊投。
又方:外敷麻药主治:此药敷于毒上,麻木任割不痛。
组成:川乌尖(五钱)草乌尖(五钱)
蟾酥(四钱)胡椒(一两)
生南星(五钱)生半夏(五钱)
上为末,用烧酒调敷。一方加荜拨五钱,一方加细辛一两。
【方歌】外敷麻药调烧酒,刀割不痛效最神,川草乌蟾椒星夏,一加荜拨一加辛。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去腐类方
腐者,坏肉也。诸书云:腐不去则新肉不生,盖以腐能浸浮好肉也,当速去之。如遇气实之人,则用刀割之取效;若遇气虚之人,则惟恃药力以化之。盖去腐之药,乃疡科之要药也。
方剂:白降丹
主治:此丹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少许。疮大者用五、六厘,疮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诚夺命之灵丹
也。
组成:朱砂雄黄(各二钱)
水银(一两)硼砂(五钱)
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
先将朱、雄、硼三味研细,入盐、矾、硝、皂、水银共研匀,以水银不见星为度。用阳城罐一个,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药入罐化尽,微火逼令干取起。如火大太干则汞走,如不干则药倒下无用,其难处在此。再用一阳城罐合上,用棉纸截半寸宽,将罐子泥、草鞋痰、光粉三样研细,以盐滴卤汁调极湿,一层泥一层纸,糊合口四、五重,及糊有药罐上二、三重。地下挖一小潭,用饭碗盛水放潭底。将无药罐于于碗内,以瓦挨潭口四边齐地,恐炭灰落碗内也。有药罐上以生炭火盖之,不可有空处。约三柱香,去火冷定开看,约有一两外药矣。炼时罐上如有缘烟起,急用笔蘸罐子盐泥固之。
又方:红升丹
主治:此丹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肉黯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疡医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
组成:朱砂(五钱)雄黄(五钱)
水银(一两)火硝(四两)
白矾(一两)皂矾(六钱)
先将二矾、火硝研碎,入大同杓内,加火酒一小杯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汞、朱、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入硝矾末研匀。将阳城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常轻轻扑之,不使生裂纹,搪泥罐子泥亦可用。
如有裂纹,以罐子泥补之,极干再晒。无裂纹方可入前药在内,罐口以铁油盏盖定,加铁梁盏,上下用铁〔金攀〕铁丝扎紧,用棉纸拈条蘸蜜,周围塞罐口缝间,外用熟石膏细末,醋调封固。盏上加炭火二块,使盏热罐口封固易干也。用大钉三根钉地下,将罐子放钉上,罐底下置坚大炭火一块,外砌百眼炉,升三炷香。第一炷香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二炷香用大半罐火,以笔蘸水擦盏;第三炷香火平罐口,用扇扇之,频频擦盏,勿令干,干则汞先飞上。三香完,去火冷定开看,方
气足,盏上约有六、七钱,刮下研极细,磁罐盛用。再预以盐卤汁调罐子稀泥,用笔蘸泥水扫罐口周围,勿令泄气。盖恐有绿烟起汞走也,绿烟一起即无用矣。
【方歌】白降丹为夺命丹,拔脓化腐立时安,朱雄汞与硼砂入,还有硝盐白阜矾,若去硼盐红升是,长肉生肌自不难。
又方:元珠膏
主治:此膏治肿疡将溃,涂之脓从毛孔吸出。已开针者,用捻蘸送孔内,呼脓腐不净,涂之立化。
组成:木鳖子肉(十四个)蟹蝥(八十一个)
柳枝(四十九寸)驴甲片(三钱)
草乌(一钱)麻油(二两)
上药浸七日,文火炸枝,去渣,入巴豆仁三个,煎至黑,倾于钵内,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搅匀入罐内收用。
【方歌】呼脓化腐用元珠,木鳖蟹螯共柳枝,驴甲草乌油肉浸,炸枝巴豆麝香施。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生肌类方
凡大毒溃烂,内毒未尽,若骤用生肌,则外实内溃。重者逼毒内攻,轻者反增溃烂。虽即收口,其于旁处,复生大疽,是知毒未尽,不可骤用生肌药也。只以贝叶膏
贴之,频换,俟生肉珠时,方用生肌药。如元气弱者,须当大补,以培元气。
方剂:生肌定痛散
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组成:生石膏(为末,用甘草汤飞五、七次,一两)
辰砂(三钱)冰片(二分)
硼砂(五钱)
上四味,共为末,撒患处。
【方歌】生肌定痛治溃烂,肿疼红热实相宜,石膏飞过辰砂用,共入冰硼细撒之。
又方:轻乳生肌散
主治:此散治溃烂红热,肿痛腐脱者,用此定痛生肌。
组成:石膏(〔火段〕,一两)血竭(五钱)
乳香(五钱)轻粉(五钱)
冰片(一钱)
上为末撒之,有水加龙骨、白芷各一钱,不收口加鸡内金(炙)一钱。
【方歌】轻乳生肌治腐脱,石膏血竭乳轻冰,若然有水加龙芷,收口须添鸡内金。
又方:姜矾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诸疮发痒者,用此撒之甚效。
组成:枯矾干姜上等分为末,先用细茶、食盐,煎汤洗之,后用此散撒之。冷疮不收口者,用干姜一味为末,撒患处,觉热如烘,生肌甚效。
【方歌】姜矾最治诸疮痒,先用盐茶煎洗之,若是冷疮不收口,干姜一味撒生肌。
又方:腐尽生肌散
主治:此散治一切痈疽等毒,诸疮破烂不敛者,撒上即愈。
组成:儿茶乳香没药(各三钱)冰片(一钱)
麝香(二分)血竭(三钱)
旱三七(三钱)
上为末撒之。
有水加龙骨(〔火段〕)一钱。欲速收口加珍珠一两、蟹黄(法取团脐蟹,蒸熟取黄,晒干取用)二钱。
或用猪脂油(去渣)半斤,加黄蜡一两,溶化倾碗内。稍温加前七味调成膏,摊贴痈疽破烂等证。若杖伤则旱三七倍之。
一用鲜鹿腿骨,纸包灰内煨之,以黄脆为度。如黑焦色则无用矣。为细末撒之,生肌甚速。
【方歌】腐尽生肌疮不敛,儿茶乳没冰麝香,血竭三七水加骨,收口珍珠共蟹黄。或用猪油溶黄蜡,调前七味贴之良,一用火煨鹿腿骨,为散生肌效甚长。
又方:月白珍珠散
主治:此散治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及汤火伤痛,并下疳腐痛等证。
组成:青罐花(五分)轻粉(一两)
珍珠(一钱)
上为末撒之,下疳腐烂,用猪脊髓调搽。
一用鸡子清倾瓦上,晒干取清,为末撒之。
【方歌】月白珍珠皮不长,并医汤火下疳疮。青缸轻粉珍珠共,猪髓调搽真妙方,一用鸡清倾瓦上,晒干为末撒之良。
又方:五色灵药主治:此五色灵药,治痈疽诸疮已溃,余腐不尽,新肉不生,撒之最效。
组成:食盐(五钱)黑铅(六钱)
枯白矾枯皂矾水银火硝(各二两)
先将盐、铅溶化,入水银结成砂子,再入二矾、火硝同炒干,研细入铅、汞再研,以不见星为度。入罐内泥固济,封口打三炷香,不可太过不及。一宿取出视之,其白如雪,约有二两,为火候得中之灵药。
如要色紫者,加硫黄五钱。要色黄者,加明雄黄五钱。要红色者,用黑铅九钱、水银一两、枯白矾二两、火硝三两、辰砂四钱,明雄黄三钱。升炼火候,俱如前法。
凡升打灵药,硝要炒燥,矾要〔火段〕枯。
一方用烧酒煮干,炒燥,方研入罐。一法凡打出灵药,倍加石膏和匀,复入新罐内打一枝香,用之不痛。
【方歌】五色灵药白用盐,黑铅硝汞皂枯矾,欲成紫色硫黄入,黄者雄黄加五钱,红去皂盐铅重用,朱砂飞尽必须添。
又方:生肌玉红膏
主治:此膏治痈疽发背,诸般溃烂,棒毒等疮,用在已溃流脓时。先用甘草汤,甚者用猪蹄汤淋洗患上,轻绢挹净,用抿〔木霸〕挑膏于掌中捺化,遍搽新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洗换二次。内兼服大补气血之药,新肉即生,疮口自敛,此外科收敛药中之神药也。
组成:当归(二两)白芷(五钱)
白蜡(二两)轻粉(四钱)
甘草(一两二钱)紫草(二钱)
瓜儿血竭(四钱)麻油(一斤)
上将当归、白芷、紫草、甘草四味,入油内浸三日,大杓内慢火熬微枯色,细绢滤清;将油复入杓内煎滚,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亦化。用茶钟四个,预放水中,将膏分作四处,倾入钟内,候片时方下研极细轻粉各投一钱,搅匀,候至一日、夜用之极效。
【方歌】生肌玉红膏最善,溃烂诸疮搽即收,归芷蜡轻甘紫草,瓜儿血竭共麻油。
又方:莹珠膏
主治:此膏治溃疡,去腐、定痛、生肌,并杨梅疮、杖、〔月廉〕疮、下疳等证。
组成:白蜡(三两)猪脂油(十两)
轻粉(末,一两五钱)樟冰(末,一两五钱)
先将白蜡脂油溶化,离火候温,入轻粉樟冰搅匀候稍凝;再入冰片末一钱,搅匀成膏,罐收听用。凡用先将甘草、苦参各三钱,水煎,洗净患处,贴膏。
杖疮用荆川纸摊极薄贴之,热则易之,其疔瘀即散
,疼痛立止。杨梅疮加红粉二钱。顽疮、乳岩,加银朱一两。〔月廉〕疮加水龙骨三钱,或龙骨四钱。
【方歌】莹珠膏用治溃疮,定痛生肌力效强,白蜡猪脂樟冰粉,杨顽乳杖并〔月廉〕疮。
又方:吕祖一枝梅主治:此药治男、妇、大人、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用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
已后一时许,视贴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之红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不肿不红,皮肉照旧不变,谓之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可贴之。
凡病用之,皆可预知生死也。
组成:雄黄(五钱)巴豆仁(不去油,五钱)
朱砂(三分)五灵脂(三钱)
银朱(一钱五分)蓖麻仁(五分)
麝香(三分)
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燕脂为膏,磁盒收藏,勿经妇人之手。临用豆大一圆捏饼贴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方歌】吕祖一枝梅验病,定人生死印堂中,红斑肿起斯为吉,无肿无红命必终。药用五灵蓖麻子,砂银巴豆麝香雄。
外科卷上 头部 百会疽
【方歌】百会疽在巅顶结,经属督脉百会穴,初如粟米渐如钱,甚似葡萄坚似铁。高肿热实清毒火,平塌阳虚温补怯,肿连耳项动痰声,七日不溃命必绝。
【注】此百会疽,又名玉顶发,生在巅顶正中,属督脉经百会穴。由膏梁太过,火毒凝结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渐肿根大如钱,甚则形似葡萄,坚硬如铁,高尖红肿,焮热疼痛,疮根收束,憎寒壮热,大渴随饮随干,口苦唇焦,便秘烦躁,脉见洪数者,此属气实。宜服黄连消毒饮,以清毒火,外敷冲和膏,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兴月〕痛根散,恶寒便泻,脉见细数者,此属阳虚宜服十全大补汤,以温补之,外敷回阳玉龙膏。若面赤过烦,口干不渴唇润者,此属阳虚浮泛,宜服桂附地黄丸,引火归源,更用生附子饼,置两足心涌泉穴,各灸五壮,以泄其毒。初起贴琥珀膏,已溃参黄灵药,太乙膏盖贴;腐尽,再易生肌之药治之。若肿连耳项,痰如拽锯,七日无脓不溃,神昏者命必绝矣。
方剂:黄连消毒饮组成:苏木(二分)甘草(三分)
陈皮(二分)桔梗(五分)
黄芩(五分)黄柏(五分)
人参(三分)〔高〕本(五分)
防己(五分)防风(四分)
知母(四分)羌活(一分)
独活(四分)连翘(四分)
黄连(一钱)生地黄(四分)
黄耆(二钱)泽泻(二分)
当归尾(四分)
水煎,食远温服。
【方歌】黄连消毒清毒火,诸般火证服最良,苏木甘草陈皮桔,芩柏人参〔高〕二防,知母羌活独活等,连翘黄连生地黄,黄耆泽泻当归尾,服后最忌饮寒凉。
又方:冲和膏回阳、玉龙膏(俱见肿疡门)
生肌散、十全大补汤、黄灵药、太乙膏(俱见溃疡门)
桂附地黄丸、附子饼(见前灸法)
琥珀膏(见后发际疮)
外科卷上 头部 透脑疽
【方歌】透脑疽生百会前,形如鸡子痛而坚,软漫脓稀虚塌陷,红硬脓稠实肿尖。
【注】此证生于百会穴之前,囟门之际,亦由督脉经火毒而成。初如粟米,渐如鸡子,坚硬疼痛。疮顶塌陷,根脚漫肿,色暗者属虚;若色红肿硬、顶尖脓稠者属实。速溃者顺,迟溃透脑髓者逆。其肿溃内外治法,俱按百会疽。
外科卷上 头部 侵脑疽
【方歌】侵脑疽生透脑旁,湿火攻发属太阳,穴名五处知其位,红顺紫逆要审详。
【注】此疽生于透脑疽侧下,由太阳膀胱经湿火而成,穴名五处。红肿高起,焮热疼痛,脓色如苍蜡者,属气血俱实,顺而易治;若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属气血两虚,逆而难治。初起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内疏黄连汤
下之,将溃服托里透脓汤,已溃服托里排脓汤外贴琥珀膏,围敷冲和膏,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托里透脓汤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
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钱)
升麻甘草节(各五分)
当归(二钱)生黄耆(三钱)
皂角刺(一钱五分)青皮(炒,五分)
水三钟,煎一钟,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钟,后热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钟,热服。
【方歌】托里透脓治痈疽,已成未溃服之宜,参术甲芷升麻草,当归黄耆刺青皮。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内疏黄连汤、冲和膏(俱见肿疡门)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
琥珀膏(见发际疮内)
外科卷上 头部 佛顶疽
【方歌】佛顶疽属督上星,阴阳不调毒热成,不论虚实皆险证,溃烂黑陷必然凶。
【注】此证一名顶门疽。生于头顶硵门之前,属督脉经上星穴。由藏府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成。色紫,坚硬肿痛,脉洪大而数者为实;脉微细而数者为虚,皆属险证。若溃烂黑陷,六脉散大,神昏谵语,二便闭结者为逆。首尾内外治法,俱按百会疽。
外科卷上 头部 额疽
【方歌】额疽生额火毒成,左右膀胱正督经,顶陷焦紫无脓重,高耸根收红肿轻。
【注】此证生前额正中者,属督脉经。或生左右额角者,属膀胱经。总由火毒而成。初起疮顶塌陷,干焦色紫,不生大脓者,其势重而属险也;若红肿高耸,疮根收束者,其势轻而属顺也。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次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将溃气虚者,宜服托里透脓汤;气实者,宜服透脓散,外敷冲和膏。已溃宜服托里排汤,外贴琥珀膏
。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前侵脑疽)
透脓散、冲和膏(俱见肿疡门)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
琥珀膏(见发际疮内)
外科卷上 头部 勇疽
【方歌】勇疽眦后太阳穴,胆经怒火伏鼠形,七日不溃毒攻眼,黄脓为吉黑血凶。
注解:此证一名勇疽,又名脑发疽。属足少阳胆经怒火而成,生于目小眦之后五分。生在太阳穴者,无论左右皆可以生。初起如粟,渐肿疼痛,形如伏鼠,面目浮肿,七日信脓不溃,火毒攻睛,腐烂损目。若十一日针出黄脓,毒从胆解为顺易治;若出紫黑色者,系气虚不能化毒为逆难治。初服仙方活命饮清解之,毒甚宜服内疏黄连汤
,外敷二味拔毒散。其将溃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溃后避风忌水。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二味拔毒散(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鬓疽
【方歌】鬓疽三焦胆二经,证由欲怒火凝成,此经气多而血少、溃腐惟宜少见脓。
【注】此证发于鬓角,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由于相火妄动,外受风热,更因性情急怒,欲念火生,凝结而成。此二经俱属气多血少,最难腐溃。更兼鬓角肌肉,浇薄不宜针灸,候其自溃。溃后不宜多见脓,脓多者过耗血液难敛。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汤解之,脓成者宜托里消毒散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柴胡清肝汤
组成:柴胡生地(各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赤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连翘(去心,二钱)
牛蒡子(炒,研,一钱五分)黄芩(一钱)
生栀子(研)天花粉甘草节防风(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柴胡清肝治怒证,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翘蒡,黄芩栀粉草节防。
又方:托里消毒散、二味拔毒散(俱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夭疽、锐毒
【方歌】天疽居左锐毒右,经属胆腑生耳后,谋虑太过郁火成,此处肉薄当急救。
【注】此二证左为夭疽,右为锐毒,俱生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后。夭者,不尽天年谓之夭;锐者,如锋刃之锐利,言毒甚也。得此二证,愈者甚少。初起俱如黍粒,渐肿如瓜,坚硬平塌,紫暗不泽,较诸疮疼痛倍增。名虽各异,而左右耳后,俱属足少阳胆经,由谋虑不决,郁火凝结而成。此处皮肉浇薄,气多血少,终属险证,急当治之。迟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恶证悉添,必致不救。若红肿速溃者顺,坚硬黑陷者逆。如果投方应证,亦只十全四、五也。初宜服柴胡清肝汤消解之,脓将成宜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托补之,外俱敷乌龙膏,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溃疡门。
(渊液胆经穴名)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前鬓疽)
托里消毒散、乌龙膏(俱见肿疡门)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耳后疽
【方歌】耳后疽生耳折间,三焦风毒胆火炎,红肿有头焮为顺,黑陷与痛冷溃难。
【注】此证生于耳折之间,无论左右,属三焦经风毒,兼胆经怒火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焮热易溃,稠脓者为顺;若黑陷坚硬,〔兴〕痛引脑,甚则顶、颊、肩、肘俱痛,不热迟溃,紫血者为逆。初治法同夭疸,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又有初起失于托里,或误食寒凉,则毒不能外发,遂攻耳窍,脓从耳窍出者,名为内溃,属虚,多服十全大补汤。大抵少年得此证者,其愈最缓;老年得此证者,易于成漏。
方剂: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耳发
【方歌】耳发三焦风热成,初椒渐若蜂房形,赤肿疼痛生轮后,黄胆属吉紫血凶。
【注】此证生于耳后,属三焦经风热相搏而成,初如椒粒,渐肿若蜂房,将腐亦多眼孔,焮赤疼痛,肿连耳轮。盖发者,乃痈证之毒甚者也。不可听其自溃,恐溃迟脓通耳窍。当在十一日后,剪破疮顶,出黄白脓者属吉为顺;出紫鲜血者属凶为逆。初起俱宜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见溃疡门)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耳根毒
【方歌】耳根毒初痰核形,肿如伏鼠焮赤疼,三焦风火胆怒气,暴肿溃速非疽痈。
【注】此证生于耳后,初起形如痰核,渐增肿势,状如伏鼠,焮赤疼痛。由三焦风火,胆经怒气上冲,凝结而成。但此证暴肿溃速,根浅易愈,非若痈疽之势大毒甚也。初起寒热往来,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痛甚者,仙方
活命饮消之;脓成者服透脓散,虚者服托里透脓汤;溃后外撒红灵药,贴太乙膏;脓尽换搽生肌玉红膏,生肌敛口。若遇虚者,脓水清稀,或疮口敛迟,即服香贝养荣汤补之,自敛。
方剂: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透脓散(见肿疡门)
托里透脓汤(见前侵脑疽)
红灵药、生肌玉红膏、太乙膏(俱见溃疡门)
香贝养荣汤(见头部石疽)
外科卷上 头部 玉枕疽
【方歌】玉枕疽属督脉经,证由积热风邪乘,枕骨微上脑户穴,高肿为顺紫陷凶。
【注】此证由督脉经积热,外受风邪凝结而成。生在玉枕骨尖微上脑户穴。初起如粟,麻痒相兼,寒热往来,口渴便秘,渐增坚硬,大者如茄,小如鹅卵,红活高肿。溃出稠脓者,属吉而顺也;若紫暗塌陷,溃出血水者,属凶险也。初则俱服神授卫生汤消解之,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敷冲和膏。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溃疡门。
方剂:神授卫生汤、托里消毒散、冲和膏(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脑后发
【方歌】脑后发生在督经,热结风府粟肿疼,红活易溃稠脓顺,紫暗难溃血水凶。
【注】此证属督脉经,枕骨之下风府穴,由积热外受风邪凝结而成。初如粟米,焮肿作疼,痛引头顶肩项,气粗鼻塞,渐大如盘如碗。红活速溃出稠脓者顺;紫暗难溃时津血水者逆。初起内外治法,按玉枕疽。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溃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脑铄
【方歌】脑铄顶后如横木,精涸毒火上乘生,黑如灶烟牛唇硬,木痛未腐水流清。急施桑艾法至痛,火燎刺痛属阳经,速服仙方活命饮,若见七恶定然凶。
【注】此证先于督脉经风府穴,由阴粉枯涸,毒火乘之而生。
初起形如椒粒,坚硬紫暗,渐肿如横木,甚则上至巅顶,下至大椎,色如灶烟,硬若牛唇。未脓皮先腐烂,时流清水,肌肉冰冷,轻者木痛,重者毒气将陷,全不知疼。宜急施桑柴烘法,艾壮灸法,以痛为度;速服仙方
活命饮,以舒解其毒。七日之后,不发长不生大脓者,宜服十全大补汤救之,投补药不应者难治。若初起热如火燎刺痛,属阳证,速服黄连消毒饮,外敷回阳玉龙膏
。此证若首尾纯见五善之证者,属顺;见七恶之证者,逆也。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溃疡门。
方剂:桑柴烘法、艾壮灸法(俱见卷首)
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黄连消毒饮(见前百会疽)
回阳玉龙膏(见肿疡门)
外科卷上 头部 油风
【方歌】油风毛发干焦脱,皮红光膏痒难堪,毛孔风袭致伤血,养真海艾砭血痊。
【注】此证毛发干焦,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疮如虫行,俗名鬼剃头。由毛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以致风盛燥血,不能荣养毛发。宜服神应养真丹,以治其本;外以海艾汤洗之,以治其标。若耽延年久,宜针砭其光亮之处,出紫血,毛发庶可复生。
方剂:神应养真丹
组成:羌活木瓜天麻白芍当归菟丝子熟地(酒蒸,捣膏)川芎等分为末,入地黄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温煮酒或盐汤任下。
【方歌】神应养真治油风,养血消风发复生,羌归木瓜天麻芍,菟丝熟地与川芎。
又方:海艾汤
组成:海艾菊花〔高〕本蔓荆子防风薄荷荆穗藿香甘松(各二钱)
水五、六碗,同药煎数滚,连汤共入厂口砵内。先将热气熏面,候汤少温,用布蘸洗,日洗二、三次,洗后避风,忌鱼腥、发物。
【方歌】海艾汤治油风痒,先熏后洗善消风,菊〔高〕蔓荆风薄穗,藿香海艾与甘松。
外科卷上 头部 白屑风
【方歌】白屑风生头与面,燥痒日久白屑见,肌热风侵成燥化,换肌润肌医此患。
【注】此证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证也。宜多服袪风换肌丸。若肌肤燥裂者,用润肌膏擦之甚效。
方剂:袪风换肌丸
组成:大胡麻苍术(炒)
牛膝(酒洗)石菖蒲苦参何首乌(生)
花粉葳灵仙(各二两)
当归身川芎甘草(生,各一两)
上为细末,陈煮酒跌丸绿豆大。每服二钱,白滚水送下,忌鱼腥、发物、火酒。
【方歌】换肌丸治白屑风,燥痒日增若虫行,风燥血分失润养,叠起白屑落复生。归芎胡麻苔术膝,菖蒲花粉草葳灵,苦参何首乌为末,煮酒跌丸绿豆形。
又方:润肌膏
组成:香油(四两)奶酥油(二两)
当归(五钱)紫草(一钱)
将当归、紫草入二油内,浸二日,文火炸焦去渣;加黄蜡五钱溶化尽,用布滤倾盆内,不时用柳枝搅冷成膏。每用少许,日擦二次。
【方歌】润肌膏擦白屑风,肌肤燥痒用更灵,酥香二油归紫草,炸焦加蜡滤搅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