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证门 脾虚泻
类别:
其他
作者:
清.吴谦字数:14848更新时间:23/03/02 13:34:37
脾虚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少精神,面黄懒食肌消瘦,参苓白术奏奇勋。
[ע]
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作泻腹满不渴,精神短少,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其泻自止。
(参苓白术散)方见脾疳。
泻证门 飧泻
清气下陷失健运,完谷不化飧泻名,补中益气汤升补,久泻肠滑用四神。
[ע]
飧泻者,或因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也,治者须补养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升其中气,若泄泻日久,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耆蜜炙当归土炒白术土炒炙甘草陈皮升麻土炒柴胡醋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飧泻多因清阳陷,补中益气汤最验,参耆归术草陈皮,升麻柴胡功无限。
(四神丸)补骨脂四两五味子肉豆蔻各二两面裹煨吴茱萸一两水浸炒
以上为细末,生姜枣肉为丸,每服一钱,米饮下。
泻证门 水泻
脾胃湿盛成水泻,懒食溏泻色多黄,清浊不分溺短涩,胃苓升阳除湿汤。
[ע]
水泻者,皆因脾胃湿盛,以致清浊不分,变成水泻之证,其候小便短涩,懒食溏泻色黄,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阳除湿汤治之,其证自愈。
(胃苓汤)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猪苓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湿泻胃苓汤堪行,苍术陈皮厚朴同,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共猪苓。
(升阳除湿汤)
苍术炒陈皮防风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炙甘草升麻羌活柴胡猪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升阳除湿泻不停,苍术陈皮共防风,神曲麦芽泽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
感冒门 感冒风寒总括
小儿肌肤最柔脆,偶触风寒病荣卫,轻为感冒病易痊,重为伤寒证难退,夹食夹热或夹惊,疏散和解宜体会。
[ע]
小儿气血末充,肌肤柔脆,风寒所触,邪气入于腠理,荣卫受病,轻者为感冒,易痊,重者为伤寒,难治,又有夹食夹热夹惊等证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时细为体察焉。
感冒门 伤风
肺主皮毛感邪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有汗嚏涕脉浮缓,鼻塞声重咳嗽频,杏苏饮同金沸散,疏风解表莫从容。
[ע]
伤风者,风邪伤卫也,卫主皮毛,内合于肺,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疼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也,脉浮缓宜杏苏饮解散外邪,继用金沸草散开通气逆则愈。
(杏苏饮)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杏苏饮治风伤肺,杏仁,紫苏前桔同,枳壳桑皮黄芩草,麦冬贝母合橘红。
(金沸草散)
细辛荆芥半夏姜制旋覆花前胡甘草赤苓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金沸草散微伤风,细辛荆芥半夏同,旋覆前胡生甘草,生姜红枣赤茯苓。
感冒门 伤寒
小儿伤寒表感寒,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初用羌活热通盛,邪传柴葛大柴煎。
[ע]
伤寒者,乃寒邪伤表荣分也,其证身体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而脉浮紧,若呕逆烦渴者,则为邪盛欲传经也,此证初宜九味羌活汤,如热盛者,以双解通圣汤治之,服此药后已,汗下不解而传经者,用柴葛解肌汤
兼裹证者,用大柴胡汤以解表通里,因证施治,庶不致误。
(九味羌活汤)苍术炒白芷川芎细辛羌活防风生地黄芩甘草生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大便秘者,加大黄。
(方歌)
伤寒初起羌活汤,苍芷芎细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葱入,便秘之时加大黄。
(双解通圣汤)麻黄朴硝大黄当归赤芍川芎白术土炒石膏
滑石桔梗栀子连翘去心黄芩薄荷甘草生荆芥防风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
(方歌)
伤寒热盛通圣汤,表裹两解麻硝黄,归芍芎术膏滑桔,栀翘芩薄草荆防。
(柴葛解肌汤)葛根柴胡白芷羌活桔梗石膏黄芩赤芍药甘草生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柴葛解肌解三阳,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姜制枳实麸炒大黄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
大柴胡治邪传经,少阳阳明表裹通,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同。
感冒门 感冒夹食
内伤饮食感寒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恶食嗳臭吐酸物,便柲尿涩腹热膨,双解藿香正气饮,化滞平胃斟酌行。
[ע]
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停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其候发热憎寒,头痛恶食,嗳臭吐酸,便柲尿涩,腹热膨胀也,热盛者,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内无热者,用藿香正气汤和解之,表邪即解,然后调理其脾,用平胃散消导之,庶几外无余邪,内无滞热,而病自愈矣。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
(藿香正气汤)
苏叶白芷藿香陈皮半夏姜制茯苓大腹皮甘草生厚朴姜炒桔梗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
(平胃散)方见乳加山查神曲麦芽。
感冒门 感冒夹热
平素有热感风寒,面赤唇焦口鼻干,憎寒壮热频饮冷,心烦谵妄便多艰,泻热先宜用通圣,清热凉膈天水煎。
[ע]
小儿脏腑素禀多热,今复为风寒所伤,风热相搏,则火邪愈盛,故其现证有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壮热,口渴饮冷心烦神燥,谵语狂妄,二便秘涩,治宜散其风寒,更宜兼泻其热,须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服药后汗出便利,病虽少减,热犹不退者,治宜清热为主,当以凉膈散合天水散治之,则表里清而病愈矣。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凉膈散)方见急惊风。
(天水散)滑石六两飞甘草一两生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
感冒门 感冒夹惊
感冒病时触惊异,心惊胆怯睡不安,身热烦躁面青赤,疏解散与凉惊丸,和以柴胡温胆剂,宁神定志效通仙。
[ע]
小儿感冒邪气未解,复为惊异所触,故见心惊胆怯,睡卧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之证,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凉惊丸清镇之,如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宜用柴胡温胆汤和解之。
(疏解散)
羌活苏叶防风枳壳麸炒桔梗前胡赤芍药杏仁炒去皮尖僵蚕炒甘草生黄连酒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疏解散治感冒惊,羌活苏叶及防风,枳前胡黄连芍,杏仁僵蚕甘草同。
(凉惊丸)方见急惊风(柴胡温胆汤)
柴胡陈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实麸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柴胡温胆感冒惊,病后余邪尚未宁,柴胡陈半茯芩草,竹茹枳实姜用生。
瘟疫门 瘟疫总括
瘟病伤寒传变同,感寒即病伤寒名,冬受寒邪春复感,因感而发瘟病成,至夏感发为热病,逐户相传乃天行,四时不正为时气,痧疹瘟要详明。
[ע]
瘟病之传变与伤寒无异,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伤寒,有冬伤于寒而末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荣卫之间,至春复感春风,发为瘟病,至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逐户阖门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应暖热而反寒,秋冬应寒凉而反热,此为四时不正之气,名曰时气,相感为病,亦与伤寒同其治也,其间或发发痧发疹,要当详明其证,治法在后。
瘟疫门 瘟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复感春寒发名瘟,证同伤寒治双解,呕加生姜半夏均。
[ע]
瘟病一证,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风而发者也,现证与伤寒相同,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呕自止。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瘟疫门
瘟疫门 风瘟
风瘟复感春风发,汗热身重睡鼾眠,汗少荆防败毒治,汗多桂枝白虎汤。
[ע]
风瘟,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也,其证身重睡憨,发热自汗,汗少者以荆防败毒散解,汗多者以桂枝合白虎汤清解之。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生川芎枳壳麸炒桔梗茯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荆防败毒宜时气,风瘟无汗用自灵,荆防羌独柴前草,川芎枳桔与茯苓。
(桂枝合白虎汤)
桂枝芍药石膏煅知母生甘草生粳米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
桂枝汤合白虎汤,壮热多汗服此方,桂芍石膏知母草,粳米大枣共生姜。
瘟疫门 热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至夏复感暑热成,身不恶寒而多渴,证同瘟病治亦同。
[ע]
热病,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故名曰热病,现证与瘟病相类,但不恶寒,口干作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瘟病同。
瘟疫门 瘟疫
天行厉气瘟疫病,为病挨门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传染迅如风,当分表裹阴阳毒,因时取治审重轻,古法皆以攻为急,荆防普济救苦攻。
[ע]
瘟疫一证,乃天地之厉气流行,沿门阖户,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盖邪气自口鼻而入,故传染之速迅如风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分,其或发或攻或清,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随人虚实,量乎轻重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攻以二圣救苦丹,则酌量合直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时有得心应手之妙矣。
(荆防败毒散)方见风瘟(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陈皮桔梗板蓝根升麻柴胡薄荷连翘去心 牛蒡子炒研僵蚕炒马勃甘草生元参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
普济消毒清时瘟,芩连陈桔板蓝根,升柴薄荷翘牛蒡,僵蚕马勃草元参。
(二圣救苦丹)
大黄四两皂角二两以上为末,水丸,每服一钱量儿大小与之,用无根水下。
瘟疫门 瘟疹痧
伤寒疹失汗下,时气初感即其然,表邪覆郁荣卫分,外泛皮脉痧疹,疳白疹红如肤粟,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消青黛饮,痧疹表裹双解先。
[ע]
伤寒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犹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荣分则为疹,荣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热之浅深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凉药所致,是为阴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黄石膏汤发之,已透者,用消青黛饮加减清之,疹痧初起,表裹不清,用双解通圣汤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生牛蒡子荆芥防风犀角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
升麻消毒表疹,升葛芍草蒡荆防,偣加犀角急煎服,表实热盛另有方。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栀子黄蘖豆豉麻黄石膏引用生葱水煎服。
(方歌)
三黄石膏发疹,表实热盛有奇功,连芩枙蘖与豆豉,麻黄石膏生用葱。
(消青黛饮)
石膏煅知母犀角甘草生栀子生川连生青黛元参柴胡生地人参大黄引用姜枣水煎,临服人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
消青黛消毒,石知犀角草栀连,青黛元参柴生地,人参大黄斟酌添。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
暑证门 暑证总括
小儿暑病有四证,中暑阳邪伤暑阴,暑风攻肝抽搐见,暑厥攻心不识人。
[ע]
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阳邪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阴邪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肝则抽搐,攻心则厥冒不省人事,治者果能因证分别施治,自无难矣。
暑证门 中暑
中暑汗出身壮热,头痛大渴烦不宁,气乏衶倦两足冷,加味人参白虎灵。
[ע]
中暑之证,身热有汗,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足冷恶寒,须以加味人参白虎汤治之。
(加味人参白虎汤)人参石膏生知母粳米甘草苍术水煎服。
(方歌)
加味人参白虎汤,暑热伤气服最良,参膏知母粳米草,停饮呕水更加苍。
暑证门
暑证门 伤暑
伤暑受暑感风寒,无汗热渴面赤红,干哕恶心腹绞痛,嗜卧懒食肢重疼,清散二香饮极效,气虚六合汤奏功,夹食恶食多吐泻,加味香薷法最灵。
[ע]
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其证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以二香饮治之,此内清外散之法也,若正气虚弱,当补正袪邪,以六合汤治之,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二香饮)苏叶藿香白茯苓扁豆炒厚朴姜制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生大腹皮白芷桔梗川黄连香薷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
二香饮治风暑病,苏叶藿香白茯苓,扁豆厚朴陈半草,腹芷桔连香薷灵。
(六合汤)
人参香薷半夏姜制甘草生砂仁木瓜赤茯苓藿香杏仁炒去皮尖厚朴姜炒扁豆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六合虚暑用人参,香薷半夏草砂仁,木瓜赤苓藿香杏,厚朴扁豆枣姜匀。
(加味香薷饮)
香薷厚朴姜炒陈皮扁豆炒山查肉猪苓甘草生枳实麸炒水煎服(方歌)
加味香薷治夹食,香薷厚朴共陈皮,白扁豆配山查肉,猪苓甘草炒枳宜暑证门
暑证门 暑风
暑风抽搐似惊风,烦渴汗热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继用玉露散即宁。
【注】
暑风者,手足搐搦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生风病,其证烦渴,身热有汗,二便黄赤,先宜加味香薷饮,疏其风,继以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止矣,切不可当惊治之。
(加味香薷饮)
香薷 黄连 扁豆炒 厚朴姜炒 羌活 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
加味香薷治暑风,香薷黄连扁豆同,厚朴姜炒羌活入,灯心煎服效从容。
(玉露散)方见火泻暑证门
暑证门 暑厥
暑厥昏眩不知人,气虚挟痰上冲心,虚者清暑益气治,挟痰益元抱龙均。
【注】
暑厥之证,昏昧不省人事,因其人元气素虚,暑热冲心,或挟痰上冲,以致精神昏愦,虚者以清暑益气汤治之,实者以辰砂益元散合抱龙丸治之。
(清暑益气汤)
人参 黄者炙 当归酒洗 白术土炒 陈皮 麦冬去心 五味子 青皮炒苍术炒黄蘖酒炒升麻葛根泽泻神曲炒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清暑益气虚受暑,参耆归术草陈皮,麦味青皮苍术蘖,升葛泽泻衶曲宜。
(辰砂益元散)
辰砂三钱水飞滑石六两水飞甘草一两末每用一钱,姜灯心汤,调匀合抱龙丸服。
(抱龙丸)
黑胆星四两九转者佳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辰砂各半两另研麝香一钱另研以上为细末煮甘草膏,和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
霍乱门 霍乱总括
霍乱风寒暑饮成,卒然吐泻腹心疼,饮暑盛兮湿霍乱,寒胜为干症不轻。
[ע]
霍乱者,乃风寒暑饮之杂邪为病,卒然挥霍变乱,心腹大痛,吐泻交作也,其能吐能泻者,谓之湿霍乱,夫暑饮虽盛,若已经吐泻,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欲泻不能者,谓之干霍乱,盖寒盛则凝,既不吐泻,则邪无去路,故多不救也。
霍乱门 湿霍乱
吐泻不已腹频疼,口渴引饮胸闷膨,饮盛主以二香饮,暑盛益元散最灵。
[ע]
湿霍乱者,乃暑饮合邪也,其证吐泻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饮,胸膈膨闷,饮盛者以二香饮主之,暑盛者以辰砂益元散主之,因证调治,则暑饮之邪既清,而霍乱之证立愈矣,治者宜详辨之。
(二香饮)方见伤寒(辰砂益元散)方见暑厥。
霍乱门 干霍乱
欲吐泻之不吐泻,腹中绞痛不能堪,烦渴大饮甘露饮,肢厥不渴理中煎。
[ע]
干霍乱者,乃寒暑凝结,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俗名绞肠痧病也,治者当分寒暑,如烦渴大饮者为热,以桂苓甘露饮主之,若厥逆不渴者属寒,以理中汤主之,因证调治,其病自愈。
(桂苓甘露饮)白术土炒茯苓泽泻猪芩肉桂少许石膏
滑石水飞寒水石水煎服。
(方歌)
寒暑凝结霍乱成,桂苓甘露莫从容,白术茯苓猪泽桂,膏滑寒水石相同。
(理中汤)方见不乳。
痢疾门 痢疾总括
痢疾暑热生冷成,伤气为自伤血红,后重裹急腹窘痛,寒热时痢噤口名。
[ע]
痢之为证,多因外受暑热,因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为表裹也,伤于血者色多赤,以心与小肠为表裹也,里急者腹窘痛也,后重者频下坠也,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别,医者须详察之。
痢疾门 寒痢
寒伤久痢藏虚寒,肠呜切痛实难堪,面唇青自喜饮热,理中养藏效通仙。
[ע]
寒痢者,寒冷伤胃,久痢不已,或藏气本虚,复为风冷所乘,伤于肠胃,故痢时肠鸣切痛,面唇青白,口虽渴,喜饮热,此里寒虚之证也,初宜理中汤,久则真人养藏汤治之,寒得温散而证愈矣。
(理中汤)方见不乳。
(真人养藏汤)人参白术土炒木香煨当归土炒白芍炒肉桂甘草炙罂粟壳蜜炙诃子肉面煨去核肉果煨引用乌梅水煎服。
(方歌)
寒痢须用养藏汤,人参白术广木香,归芍肉桂炙甘草,粟壳诃之肉果良。
痢疾门 热痢
痢初实热腹窘痛,下痢无度尿短红,舌赤唇焦喜饮冷,芍药白头香连灵。
[ע]
热痢者,皆因湿热凝结于肠胃,以致腹中窘痛,频频下利,尿短色红,舌赤唇焦,喜饮冷水,此里热之证也,重则当归芍药汤主之,轻则白头翁汤主之,或香连丸主之。
(当归芍药汤)
当归白芍木香黄芩黄连肉桂大黄甘草生槟榔水煎服。
(方歌)
热痢当归芍药汤,里急后重服最良,归芍木香芩连桂,大黄甘草共槟榔。
(白头翁汤)黄连黄蘖秦皮白头翁水煎服。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腹中窘痛溺短赤,连蘖秦皮白头翁,煎服之后痢自愈。
(香连丸)木香川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酯糊为丸,如桐子大,量儿大小用之,空心米饮下。
痢疾门 时痢
时痢痢疾感时气,发热无汗遍身疼,热为邪束因作呕,仓廪汤散有奇功。
[ע]
时痢者,乃痢疾时复感时气也,身热无汗,遍身疼痛,热为邪束,频作呕逆,须以仓廪汤散之,先解时邪,其痢自止。
(仓廪汤)人参茯苓独活枯梗前胡川芎甘草炙枳壳麸炒仓米柴胡羌活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时痢须用仓廪汤,参苓独活桔梗良,前胡川芎炙甘草,枳壳仓米及柴羌。
痢疾门 噤口痢
火毒冲胃成噤口,脉大身热不能食,舌赤唇红惟饮冷,参连开噤散奇功。
[ע]
噤口痢一证,乃火毒冲胃而成,其证脉大身热,不能饮食,舌赤唇红,惟喜饮冷,急宜参连开噤散救之。
(参连开噤散)人参川连姜炒莲子肉各等分共为细末,米饮调下。
疟疾门 疟疾总括
疟疾夏暑秋寒风,荣卫合邪病始成,阴阳相并发寒热,口间浅深作分明。
[ע]
疟疾者,多因夏伤于暑,其气舍于荣内,至秋复感寒风,则荣卫合邪而成疟,发时或寒或热者,阴阳相并也,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气尚浅,伏藏于荣,随经络而行故也,其间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间伏藏于冲脉故也,其昼发者,因邪在三阳之浅,夜发者,因邪在三阴之深,疟之将退者,亦由夜而昼,由间日而至每日,此为去阴就阳,由深而浅,其病欲巳也,治者须详细分别可也。
疟疾门 寒疟风疟
先寒后热身无汗,此为寒疟不须评,先热后寒身有汗,此为风疟须详明,寒宜麻黄羌活剂,风惟桂枝羌活从。
[ע]
此疟疾初起,发散之法也,先寒后热者,因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身无汗者,谓之寒疟,以麻黄羌活汤主之,先热后寒者,因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身有汗者,谓之风疟,以桂枝羌活汤主之。
(麻黄羌活汤)麻黄羌活防风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麻黄羌活汤医疟,身体无汗寒热璔,麻黄羌活防风草,引姜煎服体安宁。
(桂枝羌活汤)羌活防风桂枝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桂枝羌活汤,治疟岂寻常,羌活生甘草,防风桂枝良。
疟疾门 食疟
食疟寒热腹胀膨,面黄恶食闷不通,轻者须用柴平剂,便加味大柴攻。
[ע]
食疟者,因食而病疟者也,由小儿饮食无节,复受风暑之气,以致寒热交作,胸腹胀满,痞闷不通,面黄恶食也,但食有轻重,须当别之,轻者宜柴平汤主,重者宜大柴胡汤加槟榔草果主之,治者果能因证调理,则积滞清,而疟惭退矣。
(柴平汤)陈皮半夏姜制苍术米泔水浸炒厚朴姜炒黄芩柴胡甘草人参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柴平汤治伤食疟,陈半苍术同厚朴,黄芩柴胡草人参,姜枣作引为良药。
(大柴胡汤)方见伤寒。
疟疾门 疟痰疟饮
疟疾痰饮多呕逆,面黄目肿胸膈膨,痰盛清脾加橘半,饮盛加苍倍人苓。
[ע]
小儿素有痰饮,复因外邪凝结脾胃,故呕逆也,若疟疾或经汗下之后,表裹无证,宜用清脾饮以和之,痰盛者,本方加橘红倍半夏,饮盛者,加苍术倍茯苓,若儿气已虚弱,更当加人参以扶其正。
(加减清脾饮)柴胡黄芩半夏姜制甘草炙厚朴姜制青皮醋炒槟榔茯苓草果人参白术土炒橘红南苍术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清脾治疟兼痰饮,柴苓半朴青榔,苓果气虚参术入,痰盛加橘饮盛苍。
咳嗽门 咳嗽总括
肺病咳嗽有痰声,有声无痰咳之名,有痰无声谓之嗽,为病寒热食与风。
[ע]
病机式要云:咳嗽谓有声有痰,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二者虽俱属肺病,然又有肺寒肺热之分,食积风寒之别,医者宜详辨之。
咳嗽门 肺寒咳嗽
肺虚饮冷致咳嗽,面色垙白痰涕清,圣惠橘皮宜初进,补肺阿胶久嗽灵。
[ע]
寒嗽者,因平素肺虚喜啖生冷,以致寒邪伤肺,发为咳嗽,其证面色白,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初宜圣惠橘皮散主之,若日久不愈者,须以补肺阿胶散主之,则气顺痰清而嗽自止矣。
(圣惠橘皮散)
人参贝母苏叶陈皮桔梗杏仁去皮尖炒引用红枣水煎服。
(方歌)
肺虚受寒频咳嗽,橘皮散治效通仙,参贝苏叶陈皮桔,杏仁微炒去皮尖。
(补肺阿胶散)
人参阿胶麸炒牛蒡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糯米甘草炙马兜铃水煎食后服。
(方歌)
小儿肺寒时时嗽,补肺阿胶效若衶,人参阿胶牛蒡子,杏仁糯米草兜铃。
咳嗽门 肺热陔嗽
火嗽面赤咽干燥,痰贲气秽带稠粘,便软加味泻白散,便硬加味凉膈煎。
[ע]
火嗽一证,乃火热熏扰肺金,遂致频频咳嗽,面赤咽干,痰黄气秽,多带稠粘也,便软者加味泻白散主之,便硬者凉膈散加枯梗桑皮煎服,则热退气清而嗽自止矣。
(加味泻白散)
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贝母去心碾麦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黄芩薄荷水煎服。
(方歌)
加味泻自治火欬,桑皮地骨甘草合,贝母麦冬生知母,桔梗黄芩同薄荷。
(凉膈散)方见急惊风咳嗽门
咳嗽门 食积咳嗽
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便溏曲麦二陈治,便燥苏葶滚痰攻。
[ע]
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溏者以曲麦二陈汤消导之,便柲者以苏葶滚痰丸攻下之。
(曲麦二陈汤)陈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黄连姜制山查麦芽炒神曲炒栝蒌仁枳实麸炒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
曲麦二陈食积嗽,陈半苓草川黄连,山查麦芽衶曲炒,栝蒌枳实一同煎。
(苏葶滚痰丸)
苏子一两炒苦葶苈一两微炒大黄四两酒蒸一次沈香五钱黄芩四两青礞石五钱火煅如金为度
以上为末,水为丸,量儿虚实服之,姜汤送下。
咳嗽门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频嚏涕,鼻塞声重唾痰涎,疏风参苏金沸散,散寒加味华盖痊。
[ע]
小儿脱衣偶为风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气上逆冲塞咽膈,发为咳嗽,嚏喷流涕,鼻塞声重,频唾痰涎,先以参苏饮疏解表邪,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若寒邪壅蔽,当以加味华盖散治之,则风邪解而气道通,气道通而咳嗽止矣。
(参苏饮)苏叶干葛前胡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生枳壳麸炒桔梗赤茯苓水煎服(方歌)
参苏饮治风寒嗽,苏叶干葛前胡从,陈皮半夏生甘草,枳壳桔梗配赤苓。
(金沸草散)方见伤风。
(加味华盖散)麻黄杏仁去皮尖炒苏子炒前胡橘红甘草生桑皮炒桔梗赤茯苓 水煎,食后温服。
(方歌)
华盖散治风寒盛,气促胸满咳嗽频,麻杏苏子前橘草,桑皮桔梗赤茯苓。
喘证门 喘证总括
喘则呼吸气急促,抬肩欠肚哮有声,实热气粗胸满,寒虚痰饮马脾风。
[ע]
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外候抬肩欠肚,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然致病之原不一,如气粗胸满痰稠,便而喘者,此实热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此虚邪也,其中有风寒郁闭而喘者,又有痰饮壅逆而喘者,更有马脾风一证,最为急候,医者须分别详明,庶用药如响矣。
喘证门 火热喘急
火喘燥渴红面唇,肺胃凉膈白虎清,泻心宜用导赤散,阴虚如蘖地黄灵。
[ע]
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干舌燥作渴,面赤唇红也,因于肺热者,以凉膈散主之,胃热者,凉膈白虎汤主之,心火刑金者,导赤散主之,肾虚火来烁金者,宜知蘖地黄汤主之,医者果能审察精详,按证调治,庶几用药如响,而不致有虚实之误矣。
(凉膈散)方见急惊风。
(凉膈白虎汤)大黄生朴硝甘草生连翘去心栀子黄芩生薄荷叶石膏生知母生引用粳米水煎,温服。
(方歌)
凉膈白虎肺胃热,栀子连翘薄荷叶,黄芩大黄朴硝草,知母石膏粳米列。
(导赤散)方见不小便。
(知蘖地黄汤)干生地黄山茱萸肉山药炒知母炒黄蘖盐炒牡丹皮泽泻茯苓水煎服。
(方歌)
知蘖地黄阴虚热,知母黄蘖牡丹皮,干生地黄并泽泻,茯苓山药共茱萸。
喘证门 肺虚作喘
虚喘气乏声短涩,洁古黄耆汤效捷,百合固金化虚痰,本事黄耆清虚热。
[ע]
虚喘之证,气乏声音短鴙,以洁古黄耆汤主之,若喘促夹痰者,以百合固金汤主之,夹热者,以本事黄耆汤主之。
(洁古黄耆汤)人参黄耆炙甘草炙地骨皮桑白皮炒水煎温服。
(方歌)
洁古黄耆汤,虚喘最为良,人参黄耆共,甘草地骨桑。
(百合固金汤)
百合天门冬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白芍药炒甘草生贝母去心元参桔梗水煎服。
(方歌)
百合固金虚痰喘,百合二冬二地黄,当归白芍生甘草,贝母元参桔梗良。
(本事黄耆汤)
五味子白芍药天门冬麦门冬去心人参黄耆炙熟地黄甘草炙茯苓引用乌梅姜枣水煎服。
(方歌)
本事黄耆虚热喘,五味芍药二门冬,参耆熟地炙甘草,乌梅姜枣茯苓功。
喘证门 风寒喘急
风寒伤肺气喘急,表热无汗华盖方,肺虚被邪紫苏饮,无邪气逆降气汤。
[ע]
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汗,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被风寒所伤者,宜以紫苏饮子补而散之,若肺虚外无风寒所伤,内无痰涎壅塞,惟气逆喘急者,以加减苏子降气汤降则逆气,其喘自愈,治者宜详之。
(华盖散)方见风寒咳嗽。
(紫苏饮子)苏叶杏仁炒去皮尖桑皮炒陈皮青皮醋炒半夏醋制人参五味子甘草生麻黄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气虚又被风寒伤,紫苏饮子最相当,苏叶杏桑陈青半,人参五味草麻黄。
(苏子降气汤)
苏子炒当归陈皮半夏姜制甘草生前胡厚朴姜制桂心沈香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
气逆喘用降气汤,肺虚无邪服最良,苏子当归陈半草,前胡厚朴桂沈香。
喘证门 痰饮喘急
痰饮壅逆因作喘,痰饮苏草滚痰从,停饮喘急不得卧,泻饮降逆苏葶功。
[ע]
小儿痰饮作喘者,因痰壅气逆也,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须急攻痰壅,苏葶滚痰丸主之,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医者须分别施治,庶几曲中病情矣。
(苏葶滚痰丸)方见食积咳嗽。
(苏葶丸)南苏子炒苦葶苈子各等分微炒以上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喘证门 马脾风
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方最灵。
[ע]
马脾风俗得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容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张喘满,两掮动,陷下作坑,鼻窍握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五虎汤)麻黄蜜炒杏仁炒去皮尖甘草生白石膏研为末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
(方歌)
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甘草石膏细茶叶,煎服之后喘自松。
(一捻金)方见不大便。
痰证门 痰证总括
痰因津液不四布,阴盛为饮阳盛痰,稠粘黄色为燥热,清稀色自乃湿寒。
[ע]
痰者,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饮食无节,或乳食过食厚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若阴气素盛,则化而为饮,阳气素盛,则化而为痰,稠粘黄色,涩滞难出,谓之燥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谓之湿痰,二者或宜清润,或宜通利,治各不同也。
痰证门 燥痰
燥痰肺燥涩难出,气逆喘欬卧不舒,面红口干小便赤,清气化痰滚痰孚。
[ע]
燥痰者,痰因火动也,火盛则痰多燥粘,气逆喘咳,夜卧不宁,面赤口干,小便黄赤,轻者用清气化痰丸清之,重者用苏葶滚痰丸下之。
(清气化痰丸)胆南星九转半夏各一两五钱姜制橘红枳实麸炒杏仁炒去皮尖栝蒌仁去油黄芩酒炒白茯苓各一两共为细末,姜汁为丸,淡姜汤化服。
(苏葶滚痰丸)方见食积咳嗽。
痰证门 湿痰
湿痰脾湿懒饮食,倦怠嗜卧面色黄,痰多枳桔二陈剂,饮多桂苓甘术汤。
[ע]
湿痰者,因小儿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成湿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懒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痰多者,宜用枳桔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除湿化痰,饮盛者,须用桂苓甘术汤,扶阳散饮,调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枳桔二陈汤)方见乳。
(桂苓甘术汤)茯苓桂枝甘草生自术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桂苓甘术湿痰饮,除湿利饮更扶阳,茯苓桂枝生甘草,白术土炒引生姜。
疝证门 疝证总括
诸疝厥阴,任脉病,外因风寒邪聚凝,内因湿热为寒郁,证皆牵睾引腹疼,胎疝多因禀赋病,总审热纵寒痛疼,血左不移气右动,湿则坠重虚坠轻。
[ע]
厥阴环阴器入少腹,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诸病疝莫不属之也,小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结而成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井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牵引睾丸少腹绞痛也,又有胎疝一证,多因孕妇啼泣过伤,动于阴气,结聚不散,令儿生下即成此证者,大扺热则多纵,寒则多痛,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湿肿坠则重,虚肿坠则轻,因证施治,自切中病情矣。
疝证门 寒疝
寒湿内蓄日已深,复被风冷水气侵,囊冷硬痛成寒疝,乌头桂枝金茱神。
[ע]
寒疝者,因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既久,复为风冷所束,水湿所伤,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少腹作痛,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以金茱丸治之。
(乌头桂枝汤)桂枝赤芍药甘草炙乌头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乌头桂枝治寒疝,解表温中法最良,广桂枝同赤芍药,乌头甘草引生姜。
(金茱丸)金铃子肉一两吴茱萸五钱以上为细末,酒煮曲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数丸,盐汤下。
疝证门 湿热感寒疝
厚味过度生湿热,复触风寒疝气成,囊纵红肿常刺痛,乌头栀子服即宁。
[ע]
小儿平素过食厚味,致生湿热,湿热之气下行,流入囊中,复为风寒所束,而疝证成矣,发时囊纵红肿,常常刺痛,当以乌头栀子汤调治之,庶疝可愈矣。
(乌头栀子汤)乌头栀子炒引用顺流水入姜汁煎服。
(方歌)
湿热感寒疝气疼,乌头栀子汤最灵,栀子乌头姜汁共,顺流水煎病即宁。
疝证门 胎疝
胎疝多因母过啼,儿生胞硬痛无时,轻用十味苍蘖治,重用金铃川楝宜。
[ע]
胎疝者,因孕妇啼泣过伤,气结不散,蕴于胞中,令儿生下胞硬疼痛,轻者十味苍蘖散主之,重者以金钤散或川楝丸主之。
(十味苍蘖散)青皮醋炒川附子炮黄蘖南山查肉酒炒苍术米泔水浸香附制益智仁元胡索醋炒桃仁甘草炙引用小茴香水煎服。
(方歌)
十味苍蘖治胎疝,青皮川附蘖查苍,香附益智元胡索,桃仁甘草引茴香。
(金铃散)三棱莪术各三钱陈皮赤茯苓各五钱茴香三钱甘草二钱生槟榔枳壳各三钱麸炒藤青皮各四钱炒南木香三钱金铃子肉一两
以上除槟榔木香不过火,余焙共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无灰酒调服。
(川楝丸)木香槟榔三棱莪术各三钱青皮醋炒陈皮各四钱川楝肉八钱芫花五分醋炒辣桂二钱牵牛二钱生取仁巴豆三粒去油
共为极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姜汤送下。
疝证门 阴肿
阴囊肿大邪气凝,风痒湿坠热多疼,疏风五苓导赤散,偏坠守效尤最灵。
[ע]
阴器者,乃诸经之总会也,因邪客于少阴厥阴之经,湿热之气与风冷之气相搏,气不得通,故结聚而阴囊肿大,总之风盛多痒,湿盛多坠,热盛多疼,如外肾肤囊肿大,痒痛坠下,此风湿袭于下也,宜疏风五芩散主之,如外肾肤囊肿光亮,此因心火移热于小肠故也,宜加味五苓散或导赤散主之,更有偏坠一证,或左或右,睾丸作肿者,此因食积不消,湿气下行故也,宜加味守效丸主之。
(疏风五苓散)防风苍术米泔水浸肉桂羌活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阴肿疏风五苓散,防风苍术肉桂羌,猪苓泽泻赤苓术,煎服之时入生姜。
(加味五苓散)金铃子白术土炒泽泻木通茴香炒赤茯苓橘核仁肉桂槟榔猪苓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
五苓散内用金铃,白术泽泻与木通,茴香赤苓橘核配,肉桂槟榔合猪苓。
(导赤散)方见不小便。
(加味守效丸)南星山查肉酒炒苍术各二钱炒白芷半夏姜制橘核仁神曲各一两 炒海藻昆布各五钱吴茱萸青皮醋炒元胡索醋炒荔枝核各一两炒以上共为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疝证门 小肠气
痛引腰脊小肠气,加味香苏温散宜,上冲心痛失笑散,有形胡卢巴丸医。
[ע]
小肠气一证,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发时少腹胀,控睾丸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是也,治宜分别形状,如引腰而痛者,加味香苏散温散之,痛而冲心气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少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来,痛不可忍者,宜胡卢巴丸主。
(加味香苏散)苍术米泔水浸陈皮川楝肉甘草苏叶香附酯炒引用连须葱白水酒兑煎服。
(方歌)
加味香苏散苍术,广陈皮与川楝肉,甘草苏叶香附同,连须葱白共煎服。
(加味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隔纸炒元胡索各等分醋炒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水酒调下(胡卢巴丸)胡卢巴炒川楝子各四钱蒸去皮核焙川乌去皮脐巴戟肉各一钱五分茴香三钱吴茱萸二钱五分半酒半醋浸一宿焙牵牛二钱炒以上共为细末,酒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数丸,空心温酒下。
淋证门 淋证总括
诸淋皆缘寒热湿,下移膀胱溲无时,水道涩滞常作痛,寒热石血随证医。
[ע]
小儿淋证,或因风寒袭人,或因湿热下移,乘入膀胱,以致水道涩滞,欲出不出,淋漓不断,甚至窒塞其间,令儿作痛,然必辨其为寒为热,为石为血,分别治之,则水道宣通,淋自愈矣。淋证门
淋证门 寒淋
冷气入胞成寒淋,小便闭塞胀难禁,淋漓不断腹隐痛,五苓倍桂小茴柛。
[ע]
寒淋者,皆因风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闭塞,胀痛难禁,不时淋漓,少腹隐痛,须以五苓散倍加肉桂小茴香治之,其淋自愈。
(五苓散)白术土炒泽泻猪苓肉桂小茴香赤茯苓水煎服。
(方歌)五苓治寒淋,白术泽猪苓,肉桂加倍用,茴香赤茯苓。
淋证门 热淋
膀胱蓄热淋证成,十味导赤有奇功,小腹胀满大使结,急服八正莫少停。
[ע]
热淋者,膀胱蓄热而成也,小便不通,淋漓涩痛,以十味导赤汤主之,若少腹胀满,引脐作痛,大便秘结者,以八正散主之。
(十味导赤汤)生地山栀子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茵陈蒿黄芩甘草生猪苓 水煎服。
(方歌)
十味导赤药最灵,生地山栀合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茵陈黄芩草猪苓。
(八正散)方见不小便。
淋证门 石淋
湿热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茎中疼,轻者须用葵子散,重则八正可相从。
[ע]
石淋者,逢溺则茎中作痛,常带沙石之状,因膀胱蓄热日久所致,正如汤瓶久经火炼,底结白磏也,轻煮葵子散主之,重则八正散主之。
(葵子散)桑皮炒瞿麦栀子赤茯苓木通车前子甘草生葵子水煎服。
(方歌)
葵子散治石淋证,桑皮瞿麦山栀仁,赤苓木通车前子,甘草葵子共和匀。
(八正散)方见不小便。
淋证门 血淋
血淋心热伤血分;尿血同出茎中疼,清利须用小蓟饮,茎中痛甚五淋从。
[ע]
血淋者,盖因心热伤于血分,热气传入于胞,日久则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茎中不时作痛,须以小蓟饮子治之,若茎中痛甚者,五淋散主之。
(小蓟饮子)通草滑石淡竹叶当归小蓟栀子炒甘草生生地蒲黄藕节水煎空心服。
(方歌)
小藕饮子治血淋,通草滑石淡竹叶,当归小蓟山栀甘,生地蒲黄合藕节。
(五淋散)当归赤芍苦葶苈黄芩炒木通栀子车前子淡竹叶滑石葵子甘草生赤茯苓引用荵白水煎服。
(方歌)
五淋血淋茎中疼,归芍葶苈芩木通,栀子车前淡竹叶,滑石葵子草赤苓。
头痛门 头痛总括
小儿头痛分表裹,里属内热表风寒,风寒外闭须疏散,内热熏蒸以清攻。
[ע]
小儿头痛之证不一,有在表在里之分,在表者,外感风寒也,法宜疏散之,在里者,内热熏蒸也,法宜清解之,苟能调治得宜,则头痛自除矣。
头痛门 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属太阳,上及巅顶额角傍,恶寒无汗身发热,加味清空自堪尝。
[ע]
风寒头痛者,乃太阳经受邪也,其候恶寒发热,上及巅顶,下连额角,不时作痛,法宜取汗,悉以清空膏主之,如痛甚者,于本方中加细辛,热甚便秘者,于本方中加川大黄。
(清空膏)羌活防风柴胡川芎黄芩黄连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痛甚加细辛,便秘加川大黄。
(方歌)
风热上攻头疼痛,加味清空膏最良,羌防柴芎芩连草,痛甚加辛便柲黄。
头痛门 内热头痛
内热头痛属阳明,鼻干目痛齿颊疼,清热加味茶调治,便柲加入大黄攻。
[ע]
胃热头痛,病在阳明,因小儿肥甘无节,胃火上炎,故发时鼻干目痛,上至头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宜加味茶调散清之。
(加味茶调散)
荆芥穗薄荷黄芩青茶叶石膏生自芷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
便秘者加川大黄。
(方歌)
加味茶调治头疼,胃经积热上攻冲,荆穗薄荷芩茶叶,石膏生用芷川芎。
腹痛门 腹痛总括
小儿腹痛有四因,食寒虫动痛相侵,停食感寒相兼痛,临证医治要详分。
[ע]
小儿腹痛,其证有四,如寒痛,食痛,虫痛,停食感寒痛也,须随证施治,寒则温中,食则消导,虫则安虫,停食感寒则消散,调治合宜,其痛自除矣。
腹痛门 食痛
食痛伤食心胃痛,食入即痛喜饮凉,恶食腹满吐便秘,承气平胃酌量尝。
[ע]
食痛者,皆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所致,故食入即痛也。
其候喜饮凉水,恶食腹满,吐酸便柲,宜先以小承气汤下之,若下后仍痛者,以香砂平胃散消导可也。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麸炒厚朴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小承气汤治腹痛,腹硬烦渴便不通,枳实厚朴大黄共煎服便利立时松。
(香砂平胃散)
苍术米泔水浸炒陈皮厚朴姜炒甘草炙。砂研香附醋炒南山查神曲炒麦芽炒枳壳麸炒白芍炒引用生荁水煎服。
(方歌)
香砂平胃伤食痛,下后仍痛用此和,苍陈朴草缩香附山查曲麦枳壳芍。
腹痛门 寒痛
寒痛中虚脾受寒,尿爪俱白面青看,喜热腹满或下利,理中肢厥加附煎。
[ע]
寒痛者,多因小儿中气虚弱,复为风冷所乘,则脾经受寒,故不时腹痛,现证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饮热,或腹满下利,宜理中汤温之,若四肢厥冷,兼属少阴,则加附子。
(理中汤)方见不乳。
腹痛门 虫痛
虫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时痛时止吐清涎,安虫理中治最合。
[ע]
虫痛者,因腹中虫动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当以安虫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钱氏安虫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减理中汤治之。
(钱氏安虫散)胡粉炒黄鹤虱炒黄白矾枯川楝子各二钱五分去皮核
以上为细末,每服一大匙,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加减理中汤)方见虫吐。
腹痛门 内食外寒腹痛
内伤乳食外感寒,发热恶寒腹痛兼,恶食呕吐多啼叫,藿香和中可急煎。
[ע]
小儿内伤乳食,外感寒邪,遂致食寒凝结,腹中作痛,其候发热恶寒,而更兼腹痛恶食,呕吐啼叫不已者,以藿香和中汤治之。
(藿香和中汤)藿香砂仁研羌活苍术米泔水浸陈皮厚朴姜炒甘草生山查香附炙白芷苏叶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藿香和中治腹疼,内伤食滞外寒风,藿砂羌苍陈朴草,山查香附芷苏芎。
黄疸门 黄疸总括
黄疸湿热郁蒸成,遍身皆黄及目睛,阳黄色亮身多热,阴黄色暗冷如冰。
[ע]
黄疸一证,乃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然也,其候遍身面目皆黄,甚则深黄,面如烟熏之状,其中又有阴阳之别,如面红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乃脾家湿热,此阳黄也,口不渴而色暗黄,身冷如冰者,乃脾肾寒湿,此阴黄也,治者宜分别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