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中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254更新时间:23/03/02 13:18:14
草部:(蔓草类)何首乌:甘苦微温,益肝补肾,为平补阴血之良药。有赤、白二种。黑豆拌,九蒸九晒用,忌铁。肠滑者禁。亦有土拌炒用者。活血亦须晒炒,治痹宜之。 菟丝子:甘辛微温,入足三阴。强阴益精,为肾虚平补良药。取子捣蒸作饼,或去油炒研用覆盆子:甘酸涩温,补益肝肾;为固精、缩小便专药。淘净捣饼,或炒研用。叶:能收湿。 掺廉疮湿烂。 北五味: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性温,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敛肺滋肾,专收耗散之为喘嗽虚乏多汗之专药。 天门冬:甘苦大寒,入手太阴,兼入足太阴。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为虚劳挟热,润燥治专药。脾虚泄泻者非宜。 百部:甘苦微温,润肺理嗽,治疳杀虫。劈去心皮,酒焙用。 马兜铃:苦辛微寒,轻虚象肺,入肺而清金治嗽,降气定喘,为湿热伤肺专药。根:名土青涂诸毒热肿,亦治疝疾。 瓜蒌实:古名栝蒌。甘苦性寒,入肺、胃而消痰解热,荡涤胸中垢腻。壳:主宽胸除热。仁润燥豁痰,为治咳专药。炒研去油用,亦有生用者。肠滑均忌。 天花粉:即栝蒌根粉。酸甘苦寒,降火止渴,润燥滑痰。忌同栝蒌。 土瓜根:古名王瓜。性味苦寒,泻热利水,为实热壅滞之专药。 白蔹:苦辛甘寒,泻火散结,为敛疮专药。赤者同功,但走血分为异。 山豆根:性味甘寒,入心肺而泻热解毒,为咽痛喉痹专药。 金银花:性味甘凉,入肺肠而清金治痢,解毒除烦。叶:亦清肺,稍逊净花。藤:名忍冬,经活络良药,痹症挟热宜之。 蔷薇根:苦涩性冷,解湿热毒瓦斯,为疮科外治专药。子:名营实,性味稍温,主治大略相同土茯苓:甘淡性平,渗利湿热,解毒治疮,为疮科专药。俗名冷饭团,有赤、白二种,白者萆:甘苦性平,入足阳明、厥阴,解利风寒湿痹,为去浊厘清专药。有黄、白二种,白者防己:大辛苦寒,入足太阴,兼行十二经,泻下焦血分湿热。《十剂》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但通草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一类有二种,治湿用汉防治风用木防己,为风湿香港脚专药。干香港脚,属阴虚无湿者忌。 小木通:甘淡辛寒,入心、小肠经。降火利水,为热淋尿痛专药。妊妇勿用。 白通草:味淡性平,入肺胃而通淋利水,下乳催生。肺燥无湿者忌。 天仙藤:即青木香藤。性味苦温,力能疏气活血,为疝气止痛专药。 粉葛根:辛甘性平,入阳明而兼入脾经,能鼓舞胃气,解肌发汗,散热止渴。为升提清气下泻之专药。解肌生用,升清煨用。又能解酒,葛花尤良。鲜葛:大寒,捣汁能解温病。 葛根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为异。 茜草:一名血见愁。酸咸气平,入厥阴而行血、止血。无瘀勿用。 紫葳:即凌霄花。甘酸性寒,入厥阴血分,破血降火,为女科专药。无瘀勿用,孕妇尤忌。 威灵仙:辛咸气温,善走经络,为痛风、顽痹专药。色深黑,俗名铁脚威灵仙。砂糖入酒煎治骨哽颇验。 钩藤钩:甘微苦寒,入心肝而定惊平热;专除目眩,舒筋,为肝气相火专药。藤细钩多者良煎则无力。 使君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而健运脾气,消积杀虫,为虫积腹痛专药。 旋花:即缠枝牡丹。性味甘辛,力能补劳续筋。汁滴伤处,渣敷其上,日三易,半月,断筋续。 雀梅叶:一名爵梅叶。性味酸寒,治乳痈、便毒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