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产脉候
类别:
其他
作者:
张曜孙字数:8310更新时间:23/03/02 12:18:39
女人于少阴心脉动甚,其胎已结;若按之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故《脉诀》云∶尺数关滑而寸盛,阳搏阴别而雀跃是也。若胎离经,或一息二至三至,为将产之候。胎前脉宜洪数有力,若沉微者必难产,谓气血已败也。产后脉宜缓小无力,忌实大弦牢者,谓脉与病反,邪气盛也。
调经章
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冲任满盛,月事以时下,乃有子。故得其常候者为无病。苟不及期而经先行,或过期而后行,或一月而经再行,或数月而经一行,或闭而不行,或崩或漏,皆失其常候,不可不调也。调治之法,热则清之,冷则温之,虚则补之,滞则行之,滑则固之,下陷则举之,对症施治,以平为期。如芩、连、栀、柏,清经药也;丁、桂、姜、附,温经药也;参、术、归、茯,补虚药也;川芎、归、附、青皮、元胡,行滞药也;牡蛎、赤石脂、棕榈灰、侧柏叶,固涩药也;升麻、柴胡、荆芥、白芷,升举药也。随症用之,无不效者矣。
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治之不可不审。脾胃虚弱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夫二阳者,阳明胃也。胃主受纳五谷,长养血气,灌溉脏腑,流行经络,乃水谷之海,血气之母也,惟忧思虑则伤心,心气受伤,脾气失养,郁结不通,腐化不行,所谓长养灌溉者,失其全矣,故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气日渐耗,血日渐少,始有血枯、血闭及血少色淡,过期始行,数月一行之病。
冲任损伤者,经曰∶气以、之,血以濡之。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也。女子之性,执拗偏急,忿怒妒忌,以伤肝气。肝为血海,冲任之系。冲任失守,血气妄行也。又褚氏曰∶女子血未行,而强合以动其血,他日有难名之病。故女未及二七天癸之期,而男子强与之合;或于月事未断之时,男子纵欲不已,冲任内伤,血海不固。由斯二者,为崩为漏,有一月再行,不及期而行者矣。
脂痰凝塞者,盖妇人之身,内而肠胃开通,无所阻塞,外而经络流行,无所凝滞,则气血和畅,经水应期,惟彼肥硕者,脂膏充满,玄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凝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及为滞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
不及期而经先行
如往性温和,素无他疾者,责其血虚,且有热也。(俱用水煎,空心服。)当归(一钱)、川芎(八分)、赤芍(一钱)、生地(一钱)、知母(一钱)、地骨皮(一钱)、麦冬(一钱)、甘草(五分)如性躁急,多怒多妒者,责其血气俱热,且有郁也。
归身(一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七分)、条芩(炒)、黄连(炒)、香附(便浸,炒,各一钱)、甘草(五分)如形疲,素无他疾者,责其血热也,用四物芩连汤主之。
当归(一钱,炒)、川芎(一钱,炒)、生地(一钱,炒)白芍(一钱,炒)、黄芩(一钱,炒)、黄连、黄柏、黄芩(各炒等分)用蜜丸,白汤下。
如形疲,素多痰,且有热者,责其冲任内伤也。用∶当归(一钱)、白芍(一钱)、熟地(一钱)、人参(一钱)、知母(一钱)、麦冬(一钱)、川芎(一钱)、甘草(五分)加姜枣水煎,更服地黄丸。
地黄丸、治女子冲任损伤,及胃虚血虚,血枯血闭之症。
熟地(八两)、山药(四两)、萸肉(四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蜜丸,空心白汤下。
如曾误服辛热暖宫之药者,责其冲任有伏火也。用∶归身(一钱)、赤芍(一钱)、生地(一钱)、知母(一钱)、川芎(七分)、黄柏(一钱,炒)木通〔去皮(一钱)〕、甘草(五分)更服三黄丸和之。
如形肥,多痰多郁者,责其血虚气热也。用∶当归、川芎、生地(姜汁炒,各一钱)、陈皮(五分)、半夏(五分)、白茯苓(五分)、生甘草(五分)、条芩(一钱)、香附(一钱,便浸炒)、黄连(一钱,炒)加姜,水煎服。
经过期而后行
如往性温和,素无痰者,责其血虚少。
八物汤主之,加姜枣。
当归、川芎、生地(酒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分)如性躁急,多怒多妒者,责其气逆血少气,前方加香附(便浸炒)、青皮(等分)水煎,兼服苍莎丸以调之。
苍莎丸、和中开郁。
苍术、香附(各三两,便浸一日夜)、条芩(一两五钱)共为末,汤浸,蒸饼丸。
如形疲,素无他疾者,责其气血俱不足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十全大补汤、专治气血两虚,脾胃不足。
人参(一钱)、黄、(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一钱)、炙草(一钱)、当归(一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一钱)、肉桂(五分)加姜枣。
如形疲食少,责其脾胃虚弱,气血衰少也。用异功散,加当归川芎汤主之。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此五味名异功散)加归、芎、姜、枣,兼服地黄丸。
如形肥及饮食过多之人,责其湿痰壅滞,躯肢迫塞也。六君子加芎归汤主之。
参、术、陈皮、苓、甘、半夏加川芎、当归、香附(各一两,便浸)。
兼服苍莎丸。
如素多痰者,责其脾胃虚弱,气血失养也。用参术大补,即参、白术散加芎、归。
人参(五钱)、白术(七钱)、茯苓(七钱)、甘草(三钱)、陈皮(五钱)、莲肉(七钱)、山药(一两)、砂仁(五钱)、石菖蒲(五钱)加归身(七钱)、川芎(五钱)共为末,用荷叶包米,煮饭为丸,米饮下,兼服地黄丸。
一月而经再行
如性急多怒者,责其伤肝,以动冲任之脉,四物加柴胡汤主之。兼常服补阴丸,以泻冲任之火。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加柴胡、人参、条芩、生甘、黄连(各等分)水煎。
补阴丸黄柏(炒)、知母(去皮)等分蜜丸,每服五十丸如曾服辛热之药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服三补丸主之。
如曾伤冲任之脉者,用四物汤加人参、知母、麦冬服,及地黄丸主之。
数月而经一行如疲人责其脾胃弱,气血虚,用十全大补汤及地黄丸主之。
如肥人责其多痰,及气血虚,用六君子加苍莎导痰丸主之。
人参、川芎、白术、半夏(各七分)、白茯(一钱)、陈皮(一钱)、苍术(一钱)当归(一钱)、香附(一钱)、枳壳(一钱)苍莎导痰丸苍术(二两)、香附(二两)、陈皮(一两)、白茯(一两)、枳壳(一两)、半夏(一两)、南星(一两)、甘草(一两)用生姜自然汁浸饼,为丸,淡姜汤下。
经行或先或后
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甘草、陈皮、白芍、丹皮、丹参、香附加姜枣。
乌鸡丸、专治妇人脾胃虚弱,冲任损伤,血气不足,经候不调,以致无子者。神验。
用乌骨鸡一只,先以粳米喂养七日,勿令食虫蚁,吊死,去毛杂,以一个为率用。
生地(二两)、熟地(二两)、天冬(二两)、麦冬(二两)放鸡肚中,陈酒十碗,砂罐煮烂,取出,再用桑柴火上焙,去药,更将余酒淹尽。焙至焦枯研末,再加杜仲二两(用盐水炒),人参、炙甘草、苁蓉、故纸(炒)、小茴各一两,炒归身、川芎、白术、丹参、白茯苓各二两,香附四两(醋炒),砂仁一两。共研末,和上药末,酒调面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经将行腹痛
凡经水将行,腰胀腹痛者,此气滞血实也。桃仁四物汤主之。
归尾、川芎、赤芍、丹皮、香附、(醋炒)、胡索(各一钱)、生地(五分)、红花(五分)桃仁(二十五粒,研泥)水煎,入桃仁服。
如疲人责其有火。加黄连一钱、黄芩一钱。
如肥人责其有痰。加枳壳一钱、苍术一钱。
凡经水过多,腹中痛者,此虚中有滞也。加减八物汤主之。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白茯(一钱)、归身(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一钱)、炙甘(五分)、木香(五分)、青皮(七分)、香附(一钱,醋炒)加姜枣。
经水多少
如肥人行经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二陈汤加芎归主之。
陈皮(一钱)、白茯(一钱)、当归(一钱)、川芎(一钱)、香附(一钱,便浸)、枳壳(一钱)半夏(八分)、甘草(五分)、滑石(二钱)如疲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也。四物汤加人参汤主之。
当归(一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一钱)、人参(一钱)、香附(一钱)、炙甘(八分)加姜枣。
凡经水来太多者,不问肥疲,皆属热也。四物加芩连汤主之。
当归(一钱)、白芍(一钱)、知母(一钱)、生地(一钱)、条芩(一钱)、黄连(一钱)、川芎(五分)、黄柏(七分)、并服三补丸。
经水紫淡色
如紫色者,热也。四物加香附黄连主之。
归尾、川芎、赤芍、生地、香附、(便浸)、黄连、生甘、丹皮(各一钱)如白淡者,虚也。八物汤主之。
人参(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一钱)、当归(一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熟地(一钱)、黄、(一钱)、香附(一钱,便浸炒)、炙甘草(五分)加姜枣,更常服地黄丸。
以上调经药,并宜于行经时,连进十余服,则经自调矣。丸药宜久服。
经闭不行
妇人,其候有三∶脾胃损伤,饮食减少,气耗血枯而不行者。当补其脾胃,养其气血,待气血充生,经自行矣。不可妄用通经之剂,致中气益损,阴血益干,便成痨瘵而不可救。故有犹索千金于乞丐,日加棰楚,徒毙其生者矣。一则忧愁思患,恼怒怨恨,气郁血滞而经不行者。当开郁气、通滞血而经自行。苟用补剂,则气得补而益结,血益凝聚,致成瘕胀满,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一则躯脂迫塞,痰涎壅塞而经不行者。当行气导痰,使经得行,斯谓之良工矣。
如因脾胃损伤,血枯不行者,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乌鸡丸亦可服)人参(二分)、白术(二分)、黄、(七分)、柴胡(七分)、炙甘(五分)、当归(一钱)、白芍(一钱)、川芎(一钱)、陈皮(一钱)、神曲(五分)、麦芽(五分)加姜。更服煮参苓术丸,以经行为度。
如因气郁血闭不行者,用开郁二陈汤主之。
陈皮(一钱)、茯苓(一钱)、苍术(一钱)、香附(一钱)、川芎(一钱)、半夏(七分)、青皮(七分)、莪术(七分)、槟榔(七分)、甘草(五分)、木香(五分)加姜。更宜服四制香附丸,以经行为度。(此丸乃妇人之常药。)四制香附丸香附(一斤,分四制)、酒、醋、童便、盐水(各浸三日,焙干)、天台乌药(八两)共末,醋糊为丸,白汤下。
如因痰者,用苍莎导痰丸主之。更服开郁二陈汤,去莪术,加枳壳(一钱)有愆期未嫁之女,偏房失宠之外家,及寡妇尼姑,欲动而不能得,遂憾愤而不能得伸,多有经闭之疾,含羞强忍,不欲人知,致成痨瘵之病而不可救。宜用四制香附丸,参术大补丸,攻补兼行,庶或有瘳。此七情之发,无法治之也。
有,骨蒸潮热,脉虚者,增损八物柴胡汤主之。
人参(一钱)、白茯苓(一钱)、当归(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一钱)、麦冬(一钱)、知母(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倘有汗,加地骨皮(一钱);无汗,加丹皮(一钱),加竹叶。
凡妇人虚有热者,皆可服之。如热太甚,服此不平,加炮姜(一钱)。神效。
如经闭发热,咽燥唇干,脉实者,四物凉膈散主之。
当归(一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生地(一钱)、黄芩(一钱,酒炒)、黄连(一钱,酒炒)栀子(一钱,炒)、连翘(一钱)、桔梗(一钱)、生甘(五分)、薄荷(五分)、加竹叶。凡血实形盛,脉有力者皆可服。
石瘕
因行经时,寒气自**入,客于胞门,以致精血凝聚,月信不行,其腹渐大,如孕子状。妇人壮盛者,半年之后,小水长而消矣;若虚怯者,必成肿病。温经汤主之。
归身梢(一钱)、川芎(一钱)、赤芍(一钱)、莪术(一钱)、人参(一钱)、牛膝(一钱)、故纸(一钱)、小茴(一钱)、炙甘(五分)加姜枣。更宜频服香附丸。
肠覃
因行经之时,寒气自肛门入,客于大肠,以致经血凝涩,月信虽行而少,其腹渐大如孕,为胎漏状。壮盛妇人,半年以后,便长水消,气盛而除;虚怯者,必成胀病。桂枝桃仁汤主之。
桂枝(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五分)、白芍(一钱)、生地(一钱)、枳壳(一钱)、桃仁(二十五粒,去皮尖、研)、炙甘(五分)加姜枣。更宜服四制香附丸。
崩
妇人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摄血,加以积热在里,迫血妄行,故令经血暴下而成中。久不止,遂成下漏。叔和《脉诀》云∶中日久为白带、漏下时,多肾水枯也。治有三法∶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未有不痊者也。
凡血用五灵脂半生半炒,酒服,能行血止血,治血刺痛。神效。五灵脂不特治血,而兼治风,诚治之妙药也。
初止血者,乃急则治其标也。四物汤调十灰散止之,血止为度。
藕节、莲蓬、艾叶、棕榈、大小蓟根、侧柏、干姜、油头发、山栀子以上十味,俱、存性,研,等分和匀,每服三钱,或用醋煮糯米粉为丸,每服百丸。妇人冲任经虚,风伤营血,以致中。风为动物,血乃风动之故,必用风药也。
次清热。血既止,宜服清热之剂,用凉血地黄丸主之。
生地(一钱)、当归(一钱,醋炒)、黄连(五分)、黄柏(五分)、知母(五分)、本(五分)川芎(五分)、升麻(五分)、柴胡(七分)、羌活(七分)、防风(七分)、黄芩(四分)、生甘(四分)细辛(四分)、荆芥穗(四分)、蔓荆子(四分)、红花(一分)水煎,如血未止,再吞十灰丸。
血已止,热已除,宜用补中之剂,加味补中益气汤主之。
人参(一钱)、黄、(一钱)、白术(一钱)、陈皮(一钱)、当归(一钱)、白芍(一钱)、熟地(一钱)、炙甘(五分)、白茯(五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益智(五分)、黄柏(五分,炒)加姜枣更宜。早服地黄丸,晚服参术大补丸,以平为期。
漏
凡崩久成,连年不休,此中气下陷,下元不固也。宜用前加味补中益气汤,兼服鹿角霜丸主之。
鹿角霜(一两)、柏子仁(一两,炒)、归身(一两)、茯神(一两)、龙骨(一两,、)、阿胶(蛤粉炒成珠,一两)、川芎(七分)、香附(二两,醋炒)、炙甘(五分)、续断(一两五钱)、共末。山药(五两,研)米饮煮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经血妄行
如经妄行,或吐血、鼻中血出,或口内血腥,用前四物凉膈散加生韭自然汁服之。
赤白带下
带下之病,妇人皆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为主,兼升提。大抵疲人多痰,要知此候,白带灸中极穴七壮,在脐下四寸。极效(《古今医鉴》)。
赤带用四物汤加芩连,再加升麻丹皮主之。兼服三补丸。白带用加味六君子汤主之。
半夏(一钱)、陈皮(一钱)、苍术(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白茯(一钱)、炙甘草(七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加姜。兼服苍莎导痰丸。
带久不止者,专以补虚为主,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加陈皮、半夏、干姜(炒)。更服参术大补丸,以补脾胃之虚。又服补宫丸,以固下元脱。
补宫丸鹿角霜、白术、白茯苓、白芍、白芷、牡蛎(、、童便淬)、山药、龙骨(、)、赤石脂(等分)、干姜(减半,炒)醋糊为丸,空心米饮下。
白浊白淫白带辨症
妇人常有白浊、白带之疾,症既不同,治亦各别。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元虚之症也,用白带久不止之法治之;白浊者,随小解而来,混浊如泔,此胃中浊气,渗入膀胱也。加味二陈汤主之。
陈皮(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一钱)、白术(一钱)、苍术(一钱)、益智仁(一钱,盐炒)、炙甘(五分)、升麻(七分)、柴胡(七分)加姜。
遗白带方、酒煮白果三升,去心膜,晒干为末。每服三钱,白汤下。
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后,而来亦不多,此男精不摄,滑而自出,不治自愈。
温经汤方、妇人行经时,连服三帖,亦能成孕。
半夏(一钱)、陈皮(一钱)、生地(一钱)、全归(三钱)、川芎(八分)、红花(八分)、白芍(八分)、秦艽(八分)、乌药(八分)、香附(一钱五分)、木通(三分)、青皮(七分)加姜。
通经方牛膝、花粉、木通、三棱、莪术、郁金、威灵仙、连翘、生地、葶苈、香附、芍药、蒺藜三蚕砂(炒)、茜草根去阏方川芎、续断、桃仁、红花、丹皮、鳖甲、生蒲黄、胡索、瞿麦、苏木、穿山甲月经不止方川芎、归身、木贼、地榆、樗白皮、倒挂尘(炒)、莲房、荆芥穗、侧柏叶、贯仲、乌梅竹肉、藕节、棕灰、大小蓟根、发灰、栀子。
种子章
无男女则乾坤几乎息矣。男子匹配,所以广嗣,厥系非轻,勿谓无赖于人事也。生育者,必阳道强健而不衰,阴癸应候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而胎元易成矣。不然,阳衰不能下应乎阴,阴亏不能上从乎阳,阴阳乖戾,是以无子,虽云天命之有定,抑亦人事之未尽与。故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补之以药饵,济以方术,是谓人事之当尽也。何谓男贵清心寡欲?盖形乐者易盈,志乐者易荡。富贵之人,不知御神,则荡心倾,不知御形,则盈必亏,此清心寡欲为男子第一要紧也。何谓女贵平心定气?盖女子以身事人而性多躁,以色悦人而情多急,稍不如意,即忧思怨怒矣。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怒则气逆,怨则气阻。血随气行,气逆血亦逆,此平心定气为女子第一要紧也。药饵维何男子宜服地黄丸,以补左肾之阴,加杜仲、苁蓉、巴戟、补骨、沉香,以补右肾之阳。女子宜服乌鸡丸,以养其血气,调其经候,斯为得理。若彼桂附丹石,动气耗阳,损血消阴之剂,一切止之。何谓济之以方术。如种子之歌、**之论是也。女人无子,多因经候不调,药饵之辅,尤不可缓,若不调其经候而与之合,徒用力于无用之地,此调经为女人种子紧要也。
如肥盛妇人,禀受甚浓,及恣于酒食之人,经候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涩,闭壅子宫,宜行湿燥痰,用苍莎导痰丸、四制香附丸。
如瘦怯性急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子宫干涩无血,不能摄受精气。宜凉血降火,用地黄三补丸调之。
如素有浊漏带下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下元虚惫,不能聚血受精。宜补虚涩脱,用乌鸡丸、补宫丸调之。
种子歌云∶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君须算;落红满地是佳期,经水过时空霍乱;霍乱之时枉费工,树头木底觅残红;管取放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此盖言经水未行之时,血海正满,子宫未开,不能受精以成胎。经水既行,则子宫开,血海净,斯能受精矣。然自行经之时,算至三十个时辰,恰两日半,种子当贵其时。故一日二日三日与之交,则多生男;四日五日六日与之交,则多生女;七日之后,子宫复闭,不受胎矣。
妇人阴盾取象于月,若是朔至望,经行不失其候者,结胎易生子多寿。以月光渐生,月轮渐满也。若自望至晦,经行或失其期者,胎虽结,生子多夭。以月光渐消,月廓渐空也,此造化之理,可与得情者道之矣。**论中,男有三至,女有五至,如男至而女未至,玉体才交,琼浆先吐,虽欲下应乎阴,而阴不从也。如女至而男未至,桃浪先翻,玉露无滴,虽欲上从乎阳,而阳不应也,所以无子。然气至者,亦有先后男女之别,如阳精先至,阴血后参,则精开裹血而成女。阴血先至,阳精后冲,则血开裹精而成男。故卜书云∶阴包阳,则桂庭添秀。阳包阴,则桃洞得仙。此之谓也。
何谓男有三至?盖阴痿而不举,肝气未至也;举而不坚,肾气未至也;坚而不热,心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肝,其精满滴而不射;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肾,其精散漫而不粘聚;心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心,其精冷而不热。此男子之所以无子,贵乎清心寡欲,以养肝肾心之气也。
何谓女有五至?盖交戏之时,面赤而热,心气至也。目中涎沥,渐睨视人,肝气至也。
娇声低语,口鼻气喘,肺气至也。伸舌吮唇,以身偎人,脾气至也。玉户开张,琼涎流出,肾气至也。五气皆至,而与之合,则情合意美,阳施阴受,有子之道也。
男女无疾,交会应期;三虚四忌,不可不避。三虚者,天地晦冥,日月薄蚀,电雷风雨。晦滋朔望,天之虚也;地震土陷,山崩水溢,地之虚也;忧怒悲恐,醉饱劳倦,人之虚也。犯此三虚,交而不孕,孕而不育,疾病且生,身之灾也。四忌者,一忌本命正冲,甲子庚申,灭没休废之日;二忌大寒大暑,大饱大醉之时;三忌日月星辰,寺观坛场之前,冢墓之处;四忌触忤恼犯,骂詈击搏之事。犯此四者,令人无子,且至夭也。
凡种子者,当应候之时,男服补肾益精之药,女则调其饮食,淡其滋味,避其寒暑,至夜半生气乘旺之时,根据上三至五至,三虚四忌行之,自然交而必孕,孕而必成矣。养生书云∶行房事切忌子时前,乃阳衰阴盛之候。
保胎辑要总论
凡有妇人即有生育,此造化自然之理,古今之常事。而临产者每抱忧疑,皆由未明此理之故。盖造化原不令人难生,人多不晓调摄,因而难生;造化原不令人逆生,人多慌忙逼迫,因而逆生。难逆两端,关系二命,倘平时不知讲求,则临产必致误事。至稳婆不可不用,亦不可专意听信倚靠,缘彼无书传,无师授,此理全然不知,多执己见,胡做乱为,误人性命。
凡为夫君者,宜平时家中讲谈,令妇人习闻,有孕知调摄,临产有主张,不惧怕,不早用力,自无难产逆生之害。以受胎后论,即不能知古人胎教,凡宜禁忌者,亦当省悟。以临产时论,胎至十月,形完气壮,手足必动,子动则母必腹痛,痛急则胞衣必破,子自出胞衣而来,苟不甚耐顺时,见其腹痛半日、一日不产,即为难生,不知自胞衣未破,子未出胞衣,倘用药用符,催其速生,一催之间,多致误事。岂知天地生物,胎卵蠢动,皆自生养,何尝用药用符。故临产切不可慌张,即三五日不产,亦不妨,须要忍痛安心,任其自然分娩。
受胎保护
受胎后,即宜用布一幅,阔六七寸,长短视人肥瘦,约缚二道,横束腰间,直至临盆方解去。若是试痛,仍不宜解,此有二妙∶胎未长成,得此则腰膂有力,些须闪挫,不致动胎,又能常令腹中窄狭,及到解开,则腹中乍宽,转身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