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

类别:其他 作者:雷丰字数:1561更新时间:23/03/02 11:53:05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清热解毒法】: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细生地(三钱) 元参(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连翘(二钱,去心)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却热息风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 大麦冬(五钱,去心) 细生地(四钱) 甘菊花(一钱) 羚羊角(二钱) 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舒筋之用也。 【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 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 犀角(一钱) 川贝母(三钱,去心) 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黄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去足翅)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 【清凉荡热法】: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去心) 西洋参(二钱) 石膏(五钱,煨) 生甘草(八分) 知母(二钱,盐水炒) 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细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润下救津法】: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元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元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细生地(五钱) 流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清凉透斑法】:治阳明温毒发斑。 石膏(五钱,煨用) 生甘草(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鲜芦根(四钱) 豆卷(三钱,井水发) 加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 凡温热发斑者,治宜清胃解毒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银、翘治之以解毒。更以芦根、豆卷,透发阳明之热;荷钱者即初发之小荷叶也,亦取其轻升透发之意。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