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 刘向(四) 别录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2464更新时间:23/03/02 11:21:02
《子夏易传》。(《唐会要》七十七)
服氏,齐人,号服光。(《汉书·艺文志》注、《释文序录》。案《释文序录》引作服先。)
神输者,王道失则灾害生,得则四海输之祥瑞。(《汉书·艺文志》注)
京房《易说》云: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镜照日,即有影见,月初光见西方,望巳后,光见东,皆日所照也。(《御览》四。案引作刘向《七略》,各书所引《别录》、《七略》多同,今以题刘向者,俱入於《别录》。)
《易》家有救民之法。(《史记·淮南王列传》索隐)
所校雠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署曰《九师书》。(《初学记》二十一,《御览》六百九。案《御览》引作刘向《别传》、《九师书》上有《淮南》二字。)
所校雠中《易传》《古五子书》,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於壬子,凡五子,故号曰《五子》。(《初学记》二十一)
段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汉书·艺文志》注)
五十八篇。(《尚书·尧典·正义》)
虞夏书。(《尚书·尧典·正义》)
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於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尚书序·正义》)
(《周书》,)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馀也。(《汉书·艺文志》注引刘向云)
百篇次第於序孔、郑不同,孔依壁内及序为文,郑依贾氏所奏《别录》为次。(《尚书·尧典·正义》)
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称也。(《毛诗·大明·正义》,《论语·泰伯》、《史记·齐世家·集解》)
《古文记》二百四篇。(《释文序录》)
(《王制》,)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史记·封禅书·索隐》)
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后汉书·班固传》注。案《隋书·牛宏传》云:案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阴阳太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古明堂之事,其书皆亡。)
路寝在北堂之西,社稷宗庙在路寝之西。(《周礼·匠人疏》)
左明堂辟雍,右宗庙社稷。(《周礼·匠人疏》)
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史记·殷本纪·集解》)
《王度记》,似齐宣王时淳於髡等所说也。(《礼记·杂记·正义》)
王史氏,六国时人也。(《汉书·艺文志》注)
《士寇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夫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士丧礼》下篇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少牢下篇》第十七。(《仪礼疏》郑《目录》。案《士冠礼疏》云,大戴,戴圣与刘向为《别录》十七篇次第,皆《冠礼》为第一,《昏礼》为第二,《士相见》为第三,自兹以下,篇次则异,其刘向《别录》,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
《曲礼》属制度,《檀弓》属通论,《王制》属制度,《月令》属明堂阴阳,《曾子问》属丧服,《文王世子》属世子法,《礼运》属通论,《礼器》属制度,《郊特牲》属祭祀,《内则》属子法,《玉藻》通论,《明堂位》属明堂阴阳,《丧服小记》属丧服,《大传》属通论,《少仪》属制度,《学记》属通论,《乐记》属乐记,《杂记》属丧服,《丧大记》属丧服,《祭法》属祭祀,《祭义》属祭祀,《祭统》属祭祀,《经解》属通论,《哀公问》属通论,《仲尼燕居》属通论,《孔子闲居》属通论,《坊记》属通论,《中庸》属通论,《表记》属通论,《缁衣》属通论,《奔丧》属丧服,《问丧》属丧服,《服问》属丧服,《间传》属丧服,《三年问》属丧服,《深衣》属制度,《投壶》属吉礼,《儒行》属通论,《大学》属通论,《寇义》属吉事,《昏义》属吉事,《乡饮酒义》属吉事,《射义》属吉事,《燕义》属吉事,《聘义》属吉事,《丧服四制》旧说属丧服。(《礼记·正义》、郑《目录》。案《释文序录》云:刘向《别录》有四十九篇,其篇次与今《礼记》同。《》云:《别录》《礼记》四十九篇,《乐记》第十九。)
郑《目录》云:《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於《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礼记·乐记·正义》。案《史记·乐书·正义》云:刘向《别录》篇次与郑《目录》同,而《乐记》篇次又不依郑目。《乐记正义》云:「依《别录》所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此《乐记》有魏文侯,乃次《宾牟》《贾师乙》为末,则是今之《乐记》与《别录》不同。)
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著於《别录》,今《乐记》所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案《别录》十一篇馀次,《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在,是也。(《礼记·乐记·正义》)
雅琴之意,事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赵氏者,勃海人赵定也,宣帝时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勃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善鼓琴,时间燕为散操,多为之涕泣者。(《后汉书·刘昆传》注、《艺文类聚》四十四、《白帖》六十二、《御览》五百七十九、《事类赋注》十一。)
师氏雅琴者,名志,东海下邳人。传云:言师旷之后,至今邳俗犹多好琴也。(《北堂书钞》一百九)
(雅琴龙氏),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汉书·艺文志》注)
《乐歌诗》四篇,《赵氏雅琴》七篇,《师氏雅琴》八篇,《龙氏雅琴》百六篇。(《隋书·音乐志》)
君子因雅琴之适,故从容以致思焉。其道闭塞悲悉,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灾害,不失其操也。(《后汉书·曹褒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