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
类别:
其他
作者:
丹波元简字数:7415更新时间:23/03/02 10:59:44
马云。篇内首三节。论邪气入于脏腑。第四节论病形。故名篇。
邪气之中人高也
志云。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此天地之邪。中于人身。而有上下之分。
溜于腑
甲乙溜作留。马云溜当作流。下文溜于经亦同。
异名同类
张云。经脉相贯合一。本同类也。然上下左右部位。各有所属。则阴阳之名异矣。
诸阳之会
(止)
则下少阳
张云。此言邪之中于阳经也。手足六阳。俱会于头面。故为诸阳之会。凡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中于面。则自胸、腹、下行于阳明经也。中于项。则自脊、背、下行于太阳经也。中于颊。则自胁、肋、下行于少阳经也。脉遍周身者。惟足六经耳。故但言足也。
若饮食
甲乙作热饮食足。
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史云。一作其中于肩、背两胁。亦下其经。张云。膺在前。阳明经也。背在后。太阳经也。两胁在侧。少阳经也。中此三阳经。与上同。
其阴
张云。臂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
淖泽
史云。淖、泽也。泽液非。张云。柔润也。
不能客
史云。客一本作容。简案、甲乙作容。俱通。
邪之中人脏奈何
甲乙作邪之中脏者奈何。
愁忧恐惧
(止)
而上行
张云。此下言邪之中于五脏也。然必其内有所伤。而后外邪得以入之。
心藏神。忧愁恐惧则神怯。故伤心也。肺合皮毛。其脏畏寒。形寒饮冷。故伤肺也。若内有所伤。而外复有感。
则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在表则为寒热疼痛。在里则为喘咳呕哕等病。汪云。形寒伤外。饮寒伤内。素问咳论云。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与此文义正同。今人惟知形寒为外伤寒。而不知饮冷为内伤寒。讹为阴证非也。凡饮冷者。虽无房事。而亦每患伤寒也。若房事饮冷而患伤寒。亦有在三阳经者。当从阳症论治。不得便指为阴症也。世医不明。妄以热剂投之。杀人多矣。特揭出以告人。气逆上行。故有发热头痛诸证。简案、气逆。甲乙作气迎。非。
伤肝
张云。肝藏血。其志为怒。其经行胁下也。
有所击仆
(止)
则伤肾
百病始生篇。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张云。脾主肌肉。饮食击仆者。
伤其肌肉。醉后入房。汗出当风者。因于酒食。故所伤皆在脾。肾主精与骨。用力举重则伤骨。入房过度则伤精。汗出浴水。则水邪犯其本脏。故所伤在肾。简案、击仆与下文所谓异。
得往
张云。往、进也。
卒寒
张云。卒、猝同。
空窍
张云。空、孔同。
精阳气上走于目
张云。精阳气者。阳气之精华也。故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其别气
张云。别气者。旁行之气也。气自两侧上行于耳。气达则窍聪。所以能听。
其宗气
张云。宗气。大气也。宗气积于胸中。上通于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为臭
简案、臭、同。许救切。说文以鼻就臭也。亦作嗅。
其浊气
张云。浊气、谷气也。谷入于胃。气达于唇舌。所以知味。
皆上熏于面
张云。凡诸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如脉度篇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此五脏之气。皆上通于七窍。不独诸阳经络。乃得上头也。
天气甚寒
简案、诸本及甲乙作大热甚寒。但张本与此同。上文曰天寒。而不曰天热。则作天气甚寒为是。四十七难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张揭数证驳难经。今不繁引。
虚邪之中身也
八正神明论云。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又管能篇文。与本篇略同。
命曰明
(止)
命曰工
张云。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盖本诸此。
与尺之相应也
甲乙作与尺之皮肤相应也。据下文皮肤二字正系缺文。甲乙为是。
桴鼓
简案、桴、同。音浮。击鼓槌也。汉李寻传。犹鼓之相应是也。
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志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五脏五行之神气而见于色也。脉者荣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谓脉外之气血。循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脉内之血气。从手太阴之经。而变见于尺寸。
此皆胃腑五脏所生之气血。本末根叶之出候也。
形肉
志云。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
见其色
(止)
则已矣
张云。不得其脉。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脉也。相胜之脉。如青色得毛脉。以金克木之类是也。相生之脉。如青色得石脉。以水生木之类是也。
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
张云。缓、急、以至数言。小、大、滑、涩、以形体言。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觉难。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为对待。调此六者。则病变可以定矣。调、察也。
贲而起
甲乙作大字。更有脉沉者。尺之皮肤亦沉一句。据上文举六者则为剩文。张云。贲、忿奔二音。大也。沸起也。论疾诊尺篇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义与此同。简案、十三难云。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亦此义也。
故善调尺者
(止)
十全六
张云。此正本末根叶之义也以尺寸言则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以脉色言。
则脉为根本。色为枝叶。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也。然必能参合三者而兼行之。更为本末皆得。而万无一失。简案、十三难云。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周礼天官医师职云。岁终稽其医事。则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心脉急
楼氏纲目云。谓色赤脉钩而急也。张云。急者弦之类。
张云。急主风寒。心主血脉。故心脉急甚。则为。筋脉引急曰。弛长曰。、炽寄系三音。音纵。
缓甚为狂笑
张云。心气热则脉纵缓。故神散而为狂笑。心在声为笑也。
微缓为伏梁
(止)
唾血
志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简案、经筋篇云。手少阴之筋病。内急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大甚为喉
甲乙作喉。、脉经作喉介。马云。心火充溢。喉中然有声。简案、字书无义。下文云。喉中然唾出。素咳论云。喉中如梗状。介、芥古通。乃芥之芥。喉间有物。有防碍之谓。唯是介字从口者。必非有声之义。
心痹
见五脏生成篇及痹论。
善泪出
张云。以手少阴之脉。挟咽喉。连目系也。
小甚为善哕
张云。阳张虚而胃土寒。故善哕。
微小为消瘅
马云。血液枯燥。病为消瘅。志云。消瘅者。三消之证。简案、张为肌肤消瘦之义。非。
心疝
见脉要精微论。四时刺逆从篇大奇论。
喑
张云。心脉涩甚。则血气滞于上。声由阳发。滞则为喑。
血溢
张云。涩当伤血也。简案。吐衄血之属。
维厥
史云。经络有阳维、阴维。故有维厥。马同。张云。四维厥逆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血衰气滞也。
耳鸣颠疾
志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虚。故耳鸣颠疾。简案、甲乙颠作癫。
颠、癫、、三字并通。
肺脉急甚
楼氏云。谓色白脉毛而急也。